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俞雅文
Yu, Ya-Wen
論文名稱: 東北亞地區中華文化容受研究:以日本《年中行事秘抄》祛避行為為中心
Study of Chinese Cultural Diffusion in Northeast Asia: Centering on Repellent Behavior in “NenJuGyoJiHiSho”
指導教授: 王美秀
Wang, Mei-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年中行事年中行事秘抄祛避行為文化傳播中日文化交流
英文關鍵詞: Nenjugyoji, NenJuGyoJiHiSho, repellent behavior, cultural diffusion, Sino-Japanese cultural interac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6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年中行事」是日本民俗文化中特有的名詞,記錄一年之中的節日、儀式、祭祀等大事,可說是人民生活的基準與指標,從最早的口耳相傳、約定成俗,透過文字與曆法的傳入,成為以文字書寫的記錄和制度。現存的日本年中行事相關文本中,除了如「年中行事障子」的行事目錄外,尚有許多用以解釋年中行事的解說書,對於行事的活動內容、成立來源和歷來實踐狀況等皆有所紀錄,《年中行事秘抄》即是其中之一。根據《秘抄》及其他年中行事解說書中的記錄,在日本自有的風俗行事外,有許多年中行事的成立源自中國典籍,甚至有為了避某個中國歷史或傳說人物死後作祟而成的行事。
      本論文以《秘抄》中所記載之「祛避行事」為中心,分就行事來源、祛避對象及袪避行為三方面進行研究:《秘抄》內的引用來源大致可分為三類,中國典籍、日本典籍和來源不明的「口傳」,其中所引中國典籍種類繁多,詩、禮、史、子皆可見,更特別的繼承了《禮記‧月令》的部分結構。另外《秘抄》中祛避行事的引書來源除《荊楚歲時記》外皆已亡佚,做為日本年中行事來源的同時,也保存了這些中國佚書的部分樣貌;在祛避對象方面,本論文將之大致分為「氣流之屬」、「疾病之屬」及「其他」三大類,整體而言,顯示人們在生活中對於疾病有著最強烈的祛避意向;在祛避行為部分,本論文中大致分為飲食、持物、儀式、儺事四大類,並另設其他一類,其中則以飲食相關的行為為最大宗。
      中日淵遠流長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日本做為中華文化的訊息接受者,往往會被忽略在整個文化接觸過程所展現出的主動性。透過對《秘抄》引書、祛避對象及祛避行為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日本在年中行事,亦即節俗以外的面向,如自身原有的特色或所受到的其他方面來自中國的影響等,很大程度的成為年中行事系統中,中華文化被「選擇」的原因。同時也可發現,文化交流研究常在交流結果中所尋找的共同性,也許不只是文化交流的「結果」,同時也成為其他共同性存在的「原因」。

    ‘Nenjugyoji’ is an annual schedule form in Japanese folk culture, including festival, religious ceremony, and is also the life guideline for peopl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characters and calendar system into Japan, ‘Nenjugyoji’ translated into written record from an oral convention. Some of the extant literature of ‘Nenjugyoji’ are like index, but the others mentioned the sources or the practice in history of the activities, “NenJuGyoJiHiSho” is one of them. According to “NenJuGyoJiHiSho” and other texts, some activities of ‘Nenjugyoji’ were from Chinese culture, even some were established to avoiding the haunting of Chinese historical or legendary figures.
    This study centers on the repellent behavior of ‘Nenjugyoji’, and to analyze the sources, the objec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repellent behavior: the sources of the repellent behavior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Chinese classic texts, Japan classic texts and oral sources. Many kinds of Chinese classic texts were quoted in “NenJuGyoJiHiSho”, which even inherited part of writing construction of “LiChiYuehLing”. And many of the quoted Chinese classic texts were lost, which makes “NenJuGyoJiHiSho”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he repellent objects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 this study. Taken as a whole, disease is the most repellent object for people. As for the contents of the repellent behavior, a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n this study, and eating behavior is the majority.
    Japan, as a message receiver in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cultural interaction, its initiative has often been igno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reasons for som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were choose can be seen, and so is the initiative of Japan. The communality of different culture groups may be the consequence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be the cause of other communal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2 第二章 引書分析....................................... 19 第一節 引書模式的成立................................. 19 第二節 《秘抄》引《禮記》文之特色分析................. 26 第三節 祛避行事中國典籍引書分析....................... 34 第三章 祛避對象....................................... 45 第一節 氣流之屬....................................... 45 第二節 疾病之屬....................................... 53 第三節 其他........................................... 62 第四章 祛避行為....................................... 66 第一節 飲食........................................... 66 第二節 持物........................................... 85 第三節 儀式........................................... 90 第四節 儺事........................................... 92 第五節 其他........................................... 97 第五章 結論........................................... 102 參考書目.............................................. 106 一、 傳統文獻......................................... 106 二、 近人論著......................................... 111 三、 網路資源......................................... 117

    一、 傳統文獻
    (一) 中國
    周‧管仲著,唐‧房玄齡註,《管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9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周‧莊周著,西晉‧郭象注,《莊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尚書註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禮記註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11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唐‧陸德明音義,《周禮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漢‧司馬遷,《史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3-24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漢.衛宏,《漢官舊儀補遺》,《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梁‧任昉著,唐‧鍾輅纂,《述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7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9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梁‧吳均,《續齊諧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隋‧杜臺卿,淸‧黎庶昌校,《玉燭寳典》,《續修四庫全書》第8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臺北:集文出版社,2002年。
    唐‧魏徵、唐‧令狐德棻撰,《隋書》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7-888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唐‧徐堅,《初學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7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唐‧韓鄂,《歲華紀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5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唐.王燾,《外臺祕要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吳淑撰、註,《事類賦》,《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3-90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丘雍、陳彭年,《重修廣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丁度,《集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王堯臣、宋‧王洙、宋‧歐陽修等撰,《崇文總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歐陽修、宋‧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蘇軾撰,清.查慎行註,《蘇詩補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8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傅崧卿注,《夏小正戴氏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周煇,《清波雜志》,《文津閣四庫全書》1043冊,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67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羅願,《爾雅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羅泌,《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祝穆,《事文類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5-929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衛湜,《禮記集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7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明‧高濂,《遵生八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明‧方以智,《通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7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明‧周祈,《名義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明‧楊慎,《詩話補遺》,《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明‧馮惟訥,《古詩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2-77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明.陶宗儀,《說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9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明‧陳耀文《天中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65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清‧顧嗣立,《元詩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8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清.蕭智漢,《月日紀古》,《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2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漢‧許愼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續修四庫全書》第205-2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余蕭客,《古經解鉤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淸‧陳元龍撰,《格致鏡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1-103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清‧釋唐時,《如來香》,《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1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厲荃輯,清‧關槐增輯,《事物異名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2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仇兆鼇,《杜詩詳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二) 日本
    菅野真道等,《續日本紀》,《六國史》卷3-4,東京:朝日新聞社,1941年。
    藤原緒嗣,《日本後紀》840,《六國史》卷6,東京:朝日新聞社,1941年。
    菅野真道等,《日本三代實錄》,《六國史》卷9-10,東京:朝日新聞社,1941年。
    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龜田次郎貯春樓所藏本,1835年。
    《日本紀略》,《國史大系》第5卷,東京:經濟雜誌社,1901年。
    惟宗公方,《本朝月令》平安時代中,《群書類從》第5輯,東京:經濟雜誌社,1898-1902年。
    藤原時平等著,皇典講究所、全國神職會校訂,《延喜式》,東京:大岡山書店,1932年。
    源高明,《西宮記》,東京:近藤出版部,1932年。
    丹波康賴,《醫心方》,東京:筑摩書房,1993年。
    《本朝書籍目錄》,《群書類從》第18輯,經濟雜誌社,1893-1894年。
    惟宗允亮,《政事要略》,《新訂增補國史大系》第28卷,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
    藤原公任,《北山抄》,東京:國書刊行會,1912-1914年。
    藤原重隆,《雲圖抄》,《群書類從》第5輯,東京:經濟雜誌社,1898-1902年。
    大江匡房,《江家次第》,東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31年。
    藤原賴長,《台記》,京都:臨川書店,1975年。
    蘆川桂洲,《病名彙解》,東京:名著出版,1982年。
    塙保己一編,《群書類從》,東京:經濟雜誌社,1898-1902年。
    塙保己一編,《續群書類從》,東京:經濟雜誌社,1898-1902年。
    《年中行事秘抄》,《群書類從》第5輯,東京:經濟雜誌社,1898-1902年。
    《年中行事抄》,《續群書類從》第10輯上,經濟雜誌社,1898-1902年。
    《吾妻鏡》後篇,《新訂增補國史大系》第33卷,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
    德川光圀撰,川崎三郎譯註,《譯註大日本史》三,東京:建國紀念事業協會‧彰考舍,1941年。
    一條兼良著,關根正直校註,《公事根源新譯》,東京:六合館,1919年。
    屋代弘賢,《古今要覽稿》,甫喜山景雄出版,1881年。
    香月牛山,《牛山活套》,東京:名著出版,1981年。
    神宮司廳古事類苑出版事務所編,《古事類苑》,東京:神宮司廳,1896-1914年。
    列聖全集編纂會編,《列聖全集》,東京:列聖全集編纂會,1915-1917年。
    二、 近人論著
    (一) 單篇論文
    1. 中文
    中島隆藏著,蔡毅譯,〈中國儒教在日本〉,收入蔡毅主編《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41-52。
    王靜,〈日本古代陰陽思想成因探究〉,《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2011年7月,頁17-22。
    史樹青,〈從《風俗通義》看漢代的禮俗〉,《史學月刊》1981.4,1981年4月,頁1-7。
    伍新福,〈論蚩尤〉,《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會科學版)》85,1997年4月,頁70-75。
    朱麗麗、徐鳳,〈日本陰陽道思想與平安貴族的日常生活〉,《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161,2015年9月,頁21-22。
    李霽,〈從荊楚歲時記看古代楚地三月三節俗〉,《蘭台世界》2013.27,2013年7月,頁150 - 151。
    孟珍月,〈屠蘇酒考——從中韓日古籍中考證屠蘇酒〉,《當代韓國》2009.1,2009年7月,頁67-72。
    林甸甸,〈先秦月令文體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4,2014年7月,頁66-75。
    林富士,〈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1995年9月,頁695 - 745。
    武占江,〈四時與陰陽五行——先秦思想史的另一條線索〉,《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2,2003年3月,頁101-106。
    段寶林,〈蚩尤考〉,《民族文學研究》1998.4,1998年4月,頁10-17。
    胡夢梅,〈試論中日陰陽文化的異同〉,《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123,2013年8月,頁33-35。
    高明士,〈光被四表──中國文化與東亞世界〉,收入刑義田,《永恆的巨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崔仲平,〈《元日》屠蘇考〉,《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分會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成都:中華中醫藥學會,2011年8月5日。
    張紫晨,〈中國儺文化的流布與變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1.2,1991年2月,頁19-27。
    張愛萍,〈中國儺文化在日本的流變〉,《溫州大學學报(自然科學版)》25.1,2004年2月,頁29-33。
    張嘉鳳,〈「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收入林富士,《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頁157-200,2011年。
    張漢東,〈《風俗通義》的民俗學價值〉,《民俗研究》,2000.2,2000年2月,頁164-171。
    陶立璠,《年中行事與農耕儀禮的變遷——中日農耕民俗文化比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1,1994年1月,頁28-35。
    陳金鳳,〈屠蘇酒中的道教風味〉,《弘道》51,2012年10月,頁87-91。
    陳茗,〈日本的"年中行事"〉,《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6,2001年7月,頁29-32。
    陳慧宏,〈「文化相遇的方法論」——評析中歐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視野〉,《臺大歷史學報》40,2007年12月,頁239-278。
    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時間意義與思想意義〉,《北方論叢》215,2009年5月,頁125-134。
    黃俊傑,〈作為區域史的東亞文化交流史——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臺大歷史學報》43,2009年6月,頁187-218。
    楊寬,〈月令考〉,《齊魯學報》1941.2,1941年5月,頁1-36。
    葉泉宏,〈東亞哈日文化風潮的歷史剖析〉,《真理大學人文學報》15,2014年10月,頁1-31。
    賈莉,〈從中日新年習俗看兩國傳統節日的傳承〉,《中國民族》483,2011年11月,頁57-59。
    劉曉峰,〈中國古代人日習俗對日本的影響〉,《節日研究》2010.1,2010年1月,頁120-130。
    蔡豫,〈東亞文化圈的歷史分期初探〉,《邊疆經濟與文化》119,2013年8月,頁61-63。
    蕭宏恩,〈從華夷史觀到世界史觀——九黎、蚩尤文化研究的哲學審視與現實評價〉,《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0.5,2015年9月,頁16-23。
    蕭放,〈《月令》記述與王官之時〉,《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4,2001年12月,頁48-55
    錢茀,〈日本儺史梗概〉,《民族藝術》37,1994年10月,頁103-125。
    龍海清,〈關於給蚩尤以公正歷史定位的幾個問題〉,《懷化學院學報》28.12,2009年12月,頁51-54。
    鐘雲瑞,〈蚩尤考辨〉,《上饒師範學院學報》35.1,2015年2月,頁13-16。
    鐘鳴旦著,劉賢譯,〈文化相遇的方法論:以十七世紀中歐文化相遇為例〉,《清史研究》2006.4,2006年11月,頁65-86。
    2. 日文
    田中宣一,〈一年両分性説覚書:年中行事の構成究明に向けて〉,《成城文藝》106,1984年3月,頁1-26。
    折口信夫,〈年中行事─民間行事傳承の研究─〉,收入《折口信夫全集》15,東京:中央公論社,1965-1968年。
    折口信夫,〈信州講演目錄〉,收入《折口信夫全集》16,東京:中央公論社,1965-1968年。
    坂本太郎,〈《荊楚歲時記》與日本〉,收入《和田博士還曆紀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51年。
    李守愛,〈日本の平安時代における盂蘭盆会の源流と変遷〉上,《普門學報》30,2005年11月,頁35-69。
    李守愛,〈日本の平安時代における「七夕」・「乞巧奠」の受容の過程について〉,《宗教與文化學報》7,2006年12月,頁71-90。
    李守愛,〈日本の平安時代における盂蘭盆会の源流と変遷〉下,《普門學報》31,2006年1月,頁35-57。
    李守愛,〈日本平安時代における年中行事の受容と変遷ー「重陽節句」の儀式を中心として〉,《臺灣日本研究》4,2008年12月,頁137-175。
    李守愛,〈日本の平安時代における年中行事「端午節句」の受容と変遷〉,《台灣日本研究》5,2011年10月,頁66-99。
    高陽,〈鳥としての天狗の源流考——東アジア比較説話的視点から——〉,《學校教育學研究論集》18,2008年10月,頁135-151。
    清水潔,〈本朝月令と政事要略の編纂〉,《神道史研究》24.3,1976年5月,頁167-180。
    清水潔,〈本朝月令の成立〉,《皇學館大学神道研究所紀要》17,2001年3月,頁95-129。
    森田潤司,〈季節を祝う食べ物〉,《同志社女子大学生活科学》45,2010年11月,頁78-89。
    (二) 學位論文
    范麗娟,「中國傳來的日本年中節慶—以江戶時期五大節慶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3年。
    (三) 專著
    1. 中文
    (俄)古列维奇著,龐玉潔、李學智譯,《中世紀文化範疇》,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第一卷:華夏上古日神與母神崇拜》,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馬重田,《華夏諸神:鬼神卷》,新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陳勤建,《民俗視野:中日文化的融合和衝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
    劉起釪,《尚書研究要論》,山東:齊魯書社,2007年。
    劉曉峰,《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 日文
    山中裕,《平安朝の年中行事》,東京:塙書房,1972年。
    三田村玄龍,《江戶年中行事》,東京市:春陽堂,1927年。
    小長谷惠吉,《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解說稿》別冊,東京:くにたち本の会,1936-1937年。
    川瀨一馬,〈上代に於ける漢籍の傳來〉,《日本書誌學之研究》,東京: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54年。
    木下武司,《萬葉植物文化誌》,東京:八坂書房,2010年。
    田アジオ,《柳田囯男の民俗学》,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年。
    甲田利雄,《年中行事御障子文注解》,東京:八木書店,1976年。
    守屋美都雄,《中國古歲時記の研究》,東京:帝國書院,1963年。
    西角井正慶,《年中行事辭典》,東京:東京堂,1968年。
    和田英松,《本朝書籍目錄考證》,東京:パルトス社,1936年。
    和歌森太郎,《年中行事》,東京:至文堂,1966-1968年。
    阿部猛、義江明子、相曽貴志編,《平安時代儀式年中行事事典》,東京:東京堂,1972年。
    柳田國男,《先祖の話》,《定本柳田國男集》10,東京都:筑摩書房,1962年。
    柳田國男,《年中行事覺書》,《定本柳田國男集》13,東京都:筑摩書房,1963年。
    新美寬、鈴木隆一,《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輯佚資料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8年。
    鈴木棠三,《日本年中行事辞典》,東京:角川書店,1979年。
    遠藤元男、山中裕編,《年中行事の歴史学》,東京:弘文堂,1981年。
    劉曉峰,《古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囯年中行事の受容》,富山:桂書房,2002年。
    三、 網路資源
    kassy1946,〈天皇陛下御即位20年記念 京都御所特別公開 その9 天皇の日常の御生活の場だった清涼殿〉,2009年11月29日,http://blogs.yahoo.co.jp/kassy1946/58021922.html(2014年5月6日上網)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