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宗青
LI,Tsung-Ching
論文名稱: 網路信息設計的典範轉移
Paradigm Shift of Web Message Design
指導教授: 林達隆
Lin, Ta-L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信息典範轉移網頁設計介面設計
英文關鍵詞: Message, Paradigm Shift, Web Design, Interface Desig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4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資訊網路快速發展的時代,人類傳遞信息的典範,已經大大的在網路這個新媒體上,改變了以往傳遞信息的方式。本文將透過對各種網路上信息傳遞的典範研究,將信息以信件、聊天室、即時訊息、論壇、網誌、微網誌、社群等典範作為探究的對象,以視覺化的方式,詮釋這些信息典範的特質,並透過另一層面的比喻將這些典範與其他經驗做良好的串連。
    在進行網頁信息典範的創作前,透過對網頁介面與介面設計的基本認識,我們了解到介面設計所具有的基本原則,透過對於這些原則的了解將網頁的介面,以使用介面的心智模式為主要依歸,並透過介面中各種物件的比喻,來詮釋網頁介面中的各種功能。
    然而介面設計不單單只是單純的依循使用者的習慣而已,透過對資訊設計的認識,我們知道如何以藝術的觀點整合人類的心理經驗將各種龐大而複雜的信息做良好的設計,以更具有藝術性的表現手法來活化介面的設計。
    網頁中的信息傳遞,由於建立在當前信息充斥而難以過濾,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我們難以掌握我們所真正需要的信息。筆者透過一個情境的創造,將信息以各種不同的物件做比喻,希望讓參與信息傳遞的使用者能夠重新抓住自己的角色,收集並管理自己的信息,在介面中透過只有自己才了解的配對,來創造信息介面的隱私性。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the Paradigm Shif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on the new media-network, and alter the way we used to communicate. This research department carries on the various paradigm shift of web information transfer research, put the information to mail, chat rooms, instant messaging, forums, blogs, micro blogs, communities and other model as the object of inquiry, interpre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radigm Shift of web message by visualizing, and through another level connect with other experiences of paradigm.
    Before the creation of paradigm shift of web message design, by data collection of web interface and interface design to recogniz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rface design. Based on the basis research, mental model as the main interface design mode, and the various objects through the interface metaphor to explain the diverse features on web interface.
    However, interface design is not just simply follow the user's habits. Through the cognition of information design, we know how to integrate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variety of large and complex information to design through artistic view, using artistic expression means to activate the interface design.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f internet is difficult to filter because of the current establish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s overloaded.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information is accessible to everyone, but we could not master the information we really need. The author created a situation to set the information in a variety of objects metaphor, let users participate in information transfer to recapture their roles to collect and manage their own information, and through the personalized interface design to create the privacy of information interfa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資訊與信息 4 壹、 典範與典範轉移 4 貳、 資訊傳播相關理論 5 參、 資訊成為信息 6 第二節 網路世界的信息溝通 7 壹、 網際網路的發展 8 貳、 從平面設計到網頁設計 9 參、 文字或言語 10 肆、 信件與電子郵件 11 伍、 聊天室 12 陸、 即時訊息 13 柒、 討論區、論壇 14 捌、 網誌 15 玖、 微網誌、社群 16 第三節 介面設計 19 壹、 介面 19 貳、 使用者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20 參、 使用者介面的操作模式與效率 22 肆、 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應用與設計 25 第四節 資訊設計 29 第五節 介面設計的美感趨勢 32 第三章 信息型態的典範分析 41 第一節 信息溝通的型態 41 壹、 信件‧Tag Cloud Paradigm 41 貳、 聊天室‧Constellation Paradigm 43 參、 即時信息‧Tree Paradigm 43 肆、 論壇‧Urban Paradigm 45 伍、 網誌‧Home Paradigm 46 陸、 微網誌‧Floating Paradigm 47 柒、 Facebook‧Facebook Paradigm 50 第二節 信息溝通的行為 53 壹、 信箱的密件副本 53 貳、 在聊天室暗通款曲 53 參、 假離線與封鎖 53 肆、 論壇的族群權限 54 伍、 網誌中看不見的文章 55 陸、 微網誌‧開放與不開放 55 柒、 BBS的暗號 55 捌、 加密與暗號 56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說明 58 第一節 創作背景 58 第二節 創作的結構與流程 59 壹、 訊息收藏介面 59 貳、 對象訊息介面 60 參、 非對象訊息介面 61 第三節 創作內容分析 62 壹、 Agent Sea 62 貳、 Wish Tree 67 第五章 結論 72 第一節 信息設計與視覺文化 72 壹、 傳遞的目的 72 貳、 生活型態的改變 73 參、 訊息角色的模糊 73 第二節 信息設計的未來發展 74 參考文獻 76

    古明泓(2004),「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裕民,(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洪育修(2006),電腦繪圖軟體討論區之網頁版面構成與使用者認知風格關係之研究,大同大學

    吳泰毅 (2009),中高齡者對數位相框使用者介面按鍵功能提示與動態回饋設計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曾葦妮(2007),MSN Messenger 使用者自我命名行為之社會心理因素初探,南台科技大學,p1-10.

    葉忠良(1998),用ICQ 伴你上網。台北:文魁。)

    藝立協 (2003),Blog 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上奇科技出版。

    Norman, D. A. (2000)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 (設計心理學),卓耀宗譯,台北:遠流出版。

    Norman, D. A. (1983) ,Some Observations on Mental Models. In Gentner, D. and A. L. Stevens (eds.), Mental Models, Hillsdale, NJ: Erlbuam, p.7-9.

    Shneiderman, B. (1987)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2nd ed., 1992).

    Thomas, A. (2001) ,Web Design:Introductory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Second
    Edition, Course Technology

    Thomas S. Kuhn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Wilson and Ryder (1996) , Kowch and Schwier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