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玫君
論文名稱: 凝視寡婦: 以《節婦吟》等當代新編戲曲為核心探討
指導教授: 陳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寡婦戲女性意識凝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寡婦戲為了服膺複雜的心理衝突的需要,不僅僅是在劇情結構的鋪排上具備勇於獨創的精神,同時也大大提高描情傳神的細緻性,往往能充分的刻畫人物形象,捕捉其心理變化的過程,故而能深入人心,引發對於婦女命運與地位的深刻省思與廣泛討論。故而寡婦戲挑戰的道德尺度與對傳統社會的顛覆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這或許便是在傳統劇目當中探討寡婦的情感面向的劇作甚為少見的原因。職是之故,筆者認為寡婦戲的研究是當代戲曲超越傳統劇作,並且和目前新興的女性意識接軌的重要橋樑,當代這些知名的寡婦戲曲實有深入探析之必要。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5) 第二節 後現代女性主義概述(14) 第一章 傳統的寡婦地位與戲曲形象 第一節 貞節觀念的演變 一、 貞節觀念的起源(18) 二、 貞節觀念的建立(19) 三、 貞節觀念的強化(22) 四、 貞節觀念的宗教化(24) 第二節 寡婦的社會境遇 一、 寡婦的地位與再嫁問題(26) 二、 寡婦的歷史顯影(30) 1. 寡婦人性的異化-鬼妻(30) 2. 寡婦人格的墮落-再醮婦(33) 3. 寡婦人欲的泯滅-節烈婦(36) 第三節 傳統的寡婦戲 一、 順從:以《義妾存孤》、《團圓夢》為例(41) 二、 反抗:以《竇娥冤》、《望江亭》為例(46) 三、 追求:以田氏與卓文君為例(54) 第二章 當代新編戲曲文學中的寡婦群像 第一節 劇作的意義(57) 第二節 「反封建」思想與女性追求(58) 第三節 扭曲的寡婦(62) —以京劇《金鎖記》為例 第四節 掩飾的寡婦(67) —以莆仙戲《團圓之後》、梨園戲《節婦吟》為例 第五節 夜奔的寡婦(72) —以崑劇《司馬相如》、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為例 第六節 頓悟的寡婦(76) —以川劇《田姐與莊周》、越劇《蝴蝶夢》為例 第三章 寡婦戲之壓抑的女性主體意識 第一節 顛覆「貞孝節烈」的父權想像(80) —以《卓文君別傳》、《蝴蝶夢》為例 第二節 殉「情」/殉「節」的主體焦慮(84) —以《團圓之後》、《節婦吟》、《田姐與莊周》、《董生與李氏》為例 一、職能弱化的男性角色(84) 二、回歸秩序的焦慮(88) 第三節 夫/妻、母/子的異化關係 —以《金鎖記》為例(90) 一、夫/妻:鏡子的隱喻(92) 二、母/子:燈的隱喻(97) 第四章 寡婦戲之潛隱的男性文化中心 第一節 人物的主體性缺失 一、 無名化的他者(103) 二、 被凝視的客體(105) 三、 集體性的失語(108) 第二節 情節的被動性擬仿 一、 馴順的受創姿態(113) 二、 疏離的自我想像(118) 三、 敘事的主體位移(120) 第三節 情慾的客體化空白 一、 視淫的情慾動因(124) 二、 空洞的情慾能指(127) 結論 第一節 兩條路:毀滅與出走(130) 第二節 「出走」的兩面性:走不出去∕走向何方(132) 附錄:參考書目(134)

    1. 方李珍:〈女性實驗劇場-空白、影像與幻象:論王仁杰梨園戲的女性主體存在〉(《劇本》:2001年第3期)
    2. 方李珍:〈沉入草野—王仁杰梨園戲道德形象的民間特徵〉(《福建藝術》:2001年第3期)
    方軍:〈陳仁鑒劇作的文化意味〉(《戲劇藝術》:1995年第3期)
    3. 王仁杰:〈戲曲不會滅亡〉(《福建藝術》:2007年第5期)
    4. 王仁杰:《三畏齋劇稿》(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出版)
    5. 王安祈、趙雪君:《金鎖記》(來源:國光劇團經典劇目/網址:http://guoguang.teldap.tw/chapter_detail.php?DA_ID=20110105003&CP_ID=20110110004&MT_ID=201205250001&tab=6)
    6. 王安祈:〈華麗也蒼涼:京劇《金鎖記》的主創設計〉(《中國戲劇》)
    7.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市:里仁書局,民國93年6月30日初版)
    8.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初版)
    9. 王初桐:《奩史》(北京圖書館珍本古籍叢刊72‧子部‧類書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
    10. 王玲:〈卓文君故事原型的文學演繹和嬗變探析〉(《成都大學學報》:2008年10月第22卷第10期),頁119-122。
    11. 王玲:〈卓文君故事原型的文學演繹和嬗變探析〉(《成都大學學報》:2008年第10期)
    12.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之七《綴白裘》(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10月出版)
    13. 王評章:〈王仁杰散論〉(《劇本》:1995年8期)
    14. 王評章:〈傳統女性的情愛悲劇梨園戲《節婦吟》觀後感〉(《中國戲劇》:2007年第7期)
    15.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收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16. 王艷梅:《文君私奔與戲曲研究》(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4月)
    17. 四月:〈王仁杰和他的《三畏齋劇稿》〉(《中外文化交流》:2001年4月)
    18. 田美麗:〈中國現代戲中的「出走」原型主題〉(《海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19. 石羽:〈古榕樹下的歌者—劇作家王仁杰速寫〉(《大舞臺》:1995年第3期)
    20. 安葵:〈畏傳統而後超越-讀王仁杰劇作〉(《劇本》:2001年第3期)
    21. 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七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6月)
    22. 曲六乙:〈三寡作家王仁杰和他的《董生與李氏》〉(《劇本》:1994年第3期)
    23. 朱有燉:《趙貞姬團圓夢》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全明雜劇》第三冊(台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6月)
    24.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國立編譯館與桂冠圖書公司合作翻譯發行,2008年12月初版一刷)
    25.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消解性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1月第1版)
    26. 朱彧《齊東野語》收錄《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27. 朱梅叔:《埋憂集》(四川:重慶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28. 朱華君:〈蝴蝶新夢——淺談古典浪漫越劇《蝴蝶夢》〉(《上海戲劇》:2002年第3期)
    29. 朱熹、呂祖謙:《進思錄.卷六》(台北市:中華書局,1966年3月)
    30. 朱熹:《朱子大全.卷二十六.與陳師中書》(台北市:中華書局,1966年3月)
    31. 江結寶:〈《徽州女人》中「井」與「蛙」的象徵藝術〉(《福建省社會主義學
    32. 江寶釵:〈論中國文學中「考驗貞潔」之故事類型及其意涵〉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五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90年7月初版。)
    33. 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5月出版)
    34. 米利特(Kate Millett):《性政治》(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初版一刷)
    35.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lt):《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5月第一版印刷)
    36.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二次印刷)
    37. 西蒙.波娃:《第二性》(Simone De Beauvoir)(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7年4月再版)
    38. 何玉人:〈歷史與文化的深層探究人性與靈魂的獨特體驗—王仁杰戲曲創作的神韻和風采〉(《福建藝術》:2005年第5期)
    39. 何筠:《郭啟宏歷史劇人物形象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40. 佚名:《守貞節孟母三移》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三編》第六冊(台北市:世界書局,1973年3月再版)
    41.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市:Portico Publishing,2007年3月第一版)
    42. 吳兆芬:《蝴蝶夢》(《上海藝術家》,2001年第3期)
    43. 吳新斌:〈王仁杰進入傳統的另一種方式〉(《中國戲劇》:2008年第12期)
    44. 宋敏:《千古奇談莊子戲》(上海:上海戲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4月出版)
    45. 宋濂等:《元史》冊十(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出版)
    46. 李又寧:〈中華文明與婦女角色〉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三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82年3月初版。)
    47. 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婦女生活》(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2年元月出版)
    48. 李延壽撰:《北史.卷九十一.列女》(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
    49. 李東陽等奉敕撰:《大明會典》(台北:東南書報社印行,1963年9月)
    50. 李祥林:〈從徐棻劇作看「第二性」—世界的多面呈現〉(《當代戲劇》:2011年第3期)
    51. 李祥林:《性別文化學視野中的東方戲曲》(香港:天馬文化,2004年1月出版)
    52. 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
    53. 李漢臣:《當代戲曲團圓之後的自身交織情節》(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2003年)
    54. 李遠強:〈人的思辯、感性形象與現代審美意識的重建—徐棻劇作闡釋〉(《四川戲劇》:2010年第3期)
    55. 李銀河:《女性主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
    56. 李藝梅:〈徐棻近年劇作舞台呈現之我見〉(《四川戲劇》:2007年第5期)
    57. 汪健雲:〈審視中國士人人生立命的根本—談郭啟宏的歷史劇〉(《戲劇文學》:2003年第4期)
    58. 沈起鳳:《諧鐸》(四川:重慶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59. 阮溫凌:〈梨園戲曲人性觀—王仁杰《三畏齋劇稿》新探〉(《福建藝術》:2011年第3期)
    60. 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四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84年10月初版。)
    61. 孟鑫:〈馬克思異化理論是理解婦女從屬問題的基礎〉(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http://www.xjass.com,2010年02月28日)
    62. 杰梅因.格里爾(Germaine Greer):《女太監》(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63.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64.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一刷)
    65. 林純業、張春生:《中國的寡婦》(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11月第一次印刷)
    66. 林婷:〈評郭啟宏的文人劇〉(《大舞臺》:2007年第6期)
    67. 林婷:〈論郭啟宏史劇中的知識份子形象塑造〉(《福建論壇》:1999年第5期)
    68. 金順堯、王安葵與金芝編著:《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叢書,1994年)
    69. 金順堯、王安葵與金芝編著:《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叢書,1994年)
    70. 阿鳳:《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71. 青城子:《亦復如是》(四川:重慶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72. 拜柱等纂修:《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4月。)
    73.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4月)
    74.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七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95年1月初版。)
    75.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8月初版)
    76. 徐秉愉〈遼金元三代婦女節烈事蹟與貞節觀念之發展〉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續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80年4月初版。)
    77. 徐棻、胡成德:《田姐與莊周》(《劇本》,1988年第4期)
    78. 晉妮娜:〈《司馬相如題橋記》與《琴心記》比較〉(《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79. 秦簡夫:《晉陶母剪髮待賓》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二編》第三冊(台北市:世界書局,1968年11月再版)
    80. 袁榮生:〈試論《團圓之後》、《春草闖堂》、《嵩口司》的形象創造和結構藝術(續)〉(《劇本》:1996年第9期)
    81. 袁榮生:〈試論《團圓之後》、《春草闖堂》、《嵩口司》的形象創造和結構藝術〉(《劇本》:1996年第8期)
    82. 馬建華:〈「優人」、「優戲」、「優語」—王仁杰《三畏齋劇稿》的形式美〉(《福建藝術》:2006年第5期)
    83. 高邁〈我國貞節堂制度的演進〉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77年4月再版。)
    84. 高鴻:〈從外來影響看徐棻的戲劇創作〉(《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85. 崔偉:〈王仁杰情狀〉(《劇本》:1998年第7期)
    86. 崔偉:〈王仁杰與新文人戲曲〉(《福建藝術》:2001年第3期)
    87. 張邦煒:〈宋代婦女的再嫁問題和社會地位〉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三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82年3月初版。)
    88.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二次印刷)
    89. 張海霞:《性別視野中的古代文君司馬相如戲》(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90. 張萌:〈靈魂在精神崩潰中殞落—再讀陳仁鑒的《團圓之後》〉(《當代戲劇》:2009年第4期)
    91.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9月)
    92. 張愛玲:《傾城之戀》(台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
    93. 曼素恩:《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11月初版)
    94. 梁巧娜:《性別意識與女性形象》(北京市:中央大學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95. 梁燕麗:〈從《董生與李氏》看王仁杰的創作風格〉(《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96. 章義和、陳春雷著:《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第一版。)
    97. 許奉恩:《里乘》(重慶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98. 郭啟宏:〈《司馬相如》未盡墨〉(《劇本》:1994年第10期)
    99. 郭啟宏:〈《司馬相如》創作手記〉(《上海戲劇》:1996年第2期)
    100. 郭啟宏:〈劇作家郭啟宏訪談錄〉(《中國戲劇》:2000年第6期)
    101. 郭啟宏:《司馬相如》(《上海戲劇》,1997年5月第5期)
    102. 郭啟宏:《司馬相如創作手記》﹙《大舞台》藝術雙月刊,2002年第3期﹚
    103. 郭晨子:〈文人精神與人文精神—論郭啟宏的新編歷史劇〉(《安徽新戲》:1997年第2期)
    104.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12月臺九版)
    105. 陳寅恪:〈錢氏家難〉《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9月第2版)
    106. 陳翠英〈殘夢寂寂:張愛玲《怨女》書寫的前世今生—為京劇《金鎖記》演出而寫〉
    107. 陳錦:〈莆仙驕子劇壇雙傑—陳仁鑒、鄭懷興印象描述與比較〉(《福建藝術》:1994年第6期)
    108.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9月臺一版)
    109. 傅謹:〈慾望的旗幟—王仁杰劇作的社會學解讀〉(《中國戲劇》:2001年第2期)
    110. 彭耀春:〈天人之戰的當代詮釋—比較海峽兩岸三部《莊子試妻》戲〉(《戲劇文學》:2001年第10期)
    111.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初版)
    112. 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第三版)
    113. 馮麗:〈窺視快感與男性目光―從心理學分析《後窗》中的女性形象〉(《北方文學》,2010年9月刊)
    114. 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115. 黃節:《漢魏樂府風箋》(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
    116. 萬光治:〈文君、相如故事的文化解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117. 葉曉梅:〈人格的尋思:論王仁杰先生的三個劇本〉(《福建藝術》:1999年第4期)
    118. 董家遵:〈從漢到宋寡婦再嫁習俗考〉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77年4月再版。)
    119. 董家遵:〈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77年4月再版。)
    120. 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東省: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0月第二次印刷)
    121. 雷兵:〈戲劇衝突與社會思潮—以徐棻劇作為例〉(《四川戲劇》:2006年第4期)
    122. 廖奔:〈與郭啟宏論昆曲《司馬相如》書〉(《中國戲劇》:1996年第12期)
    123. 福原泰平:《拉康—鏡像階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次印刷出版)
    124. 管仲:《管子》(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
    125. 趙莎莎:〈試論《節婦吟》和《團圓之後》的寡婦悲劇形象〉(《大眾文藝》:2010第11期)
    126. 劉世杰:〈王仁杰《三畏齋劇稿》的藝術魅力〉(《藝術百家》2007年第1期)
    127. 劉向:《列女傳》卷一(台北縣:廣文書局,1987年3月再版)
    128. 劉思謙:《性別研究:理論背景與文學文化闡釋》(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版)
    129. 劉思謙:《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紀程》(河南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130. 劉珊珊:〈不同的創作時代,相同的情感壓抑-王仁杰「三寡作品」論析〉(《戲曲藝術》2009年第3期)
    131. 劉紀華:〈中國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四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84年10月初版。)
    132. 劉肅撰:《大唐新語》收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3月第一版)
    133. 劉詠聰:〈清出四朝女性才命觀管窺〉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三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82年3月初版。)
    134.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初版)
    135. 劉艷卉:〈新編古代戲的另一種可能—以王仁杰劇作為個案〉(《中華藝術論叢》:2010年第10輯)
    136.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四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84年10月初版。)
    137.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三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82年3月初版。)
    138. 魯迅:〈我之節烈觀〉收錄於《魯迅全集‧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139. 曉耕:〈王仁杰的情趣—觀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中國戲劇》:1999年第2期)
    140. 盧昂:〈中國文人靈魂的啟示錄—昆劇司馬相如的導演手記〉(《中國戲劇》:1997年第4期)
    141. 盧昂:〈昆劇《司馬相如》與中國文人的靈魂〉(《上海戲劇》:1996年第3期)
    142. 錢玉趾:〈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情愛原型與現代判定—兼與王立群先生商榷〉(《文史雜誌》:2008年第1期)
    143. 戴平:〈觀昆劇《司馬相如》斷想〉(《上海戲劇》:1996年第4期)
    144. 戴冠青:〈王仁杰劇作女性形象解讀〉(《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45.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146. 聶崇歧:〈女子再嫁問題之歷史演變〉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文》。(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77年4月再版。)
    147. 魏徵撰:《隋書》(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
    148.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
    149. 關漢卿:《望江亭》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第一冊(台北市:世界書局,1968年5月再版)
    150. 關漢卿:《竇娥冤》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第一冊(台北市:世界書局,1968年5月再版)
    151. 蘆茜:〈文君故事負心母題在明清時期呈現出的文人旨趣〉(《時代文學》:2009年第1期)
    152. 蘇涵:〈母題的流變與模式的衍展—司馬相如卓文君戲曲考論〉(《中華戲曲》:2000年)
    153. 蘇寧:〈從古典美到近現代敘事美的嬗變—徐棻戲劇敘事手法初探〉(《四川戲劇》:2010年第3期)
    154. 鐘曉毅:〈紅塵有戲—論王仁杰及其劇作《董生與李氏》〉(《福建藝術》:2006年第1期)
    155. 饒洪潮〈試解金鎖〉(《上海戲劇》,2010年第8期)
    156. 櫻井哲夫:《福柯—知識與權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57. 露西.伊瑞葛瑞(Luce Irigaray):《此性非一》(台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初版)
    158.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0月10日初版)
    159.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0日再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