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玉姍
CHENG YUSHAN
論文名稱: 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
指導教授: 季旭昇
Chi, Hsiu-Sh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33
中文關鍵詞: 周易上博周易阜陽周易帛書周易周易經文考釋出土文獻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5下載:8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周易》流傳已久,為中國最古老典籍之一,自漢以降,其書冠五經之首,也是歷代思想家投注大量心力所深入研究探討一部經書。歷代對《周易》的研究,隨著社會發展與文化思想演變,經歷不同的歷史階段。而《周易》文字古奧簡鍊,歷代學者對其卦爻辭解釋往往出入甚大卻又言之成理,常令今之研究者無所適從。

    所幸地不愛寶,近半個世紀以來多種古本《周易》紛紛出土,豐富的地下出土材料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考釋依據。西元1973年12月,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量帛書,其中包括《易》、《老子》、《戰國縱橫家書》、《養生方》等漢初學術典籍與方術文獻,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後,西元1984年於《文物》第三期發表〈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指出馬王堆《周易》是漢初楚地流行的傳抄版本。1977年7月,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亦出土《周易》資料,但阜陽《周易》殘損嚴重,無法得知原來卦序。出土碎簡文字包括卦爻辭經文1110字外,及連屬卜問具體事項的卜辭共2009字,可惜因殘損太甚,大部分卜辭都與卦爻辭分散而不知所從屬。西元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上購得一批楚竹書,簡稱為「上博簡」;2003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其中有《周易》58支簡,涉及34個卦的內容,年代約在戰國末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周易》傳本。以上三種傳本皆有卦畫、卦辭與爻辭,文字內容與今傳本也多能相合;由上博《周易》、阜陽《周易》、帛書《周易》至今本《周易》,相當完整地呈現了《周易》自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再至今之定本的演變源流與內容變化。

    本論文以《出土《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為研究專題,將上博《周易》、阜陽《周易》、帛書《周易》與今本《周易》經文之六十四卦卦畫、卦辭、爻辭互相比對,探討四版本在卦畫、卦辭、爻辭之異同。由小學入經學,以期發明出土《周易》與今本《周易》在字形書寫及卦、爻辭內容之異同。希望透過目前出土的簡帛《周易》所呈現的資料,對於今本《周易》之文字與義理內容,能有更多認識與啟發。

    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 目 次 凡 例 ……………………………………………………………………… 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上博《周易》概況………………………………………………… 5 第四節 阜陽《周易》概況……………………………………………… 6 第五節 帛書《周易》概況………………………………………………… 9 第六節 出土《周易》與今本《周易》經文對照………………………… 11 第二章 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上經三十卦………… 45 第一節 乾卦………………………………………………………………… 45 第二節 坤卦………………………………………………………………… 73 第三節 屯卦………………………………………………………………… 89 第四節 蒙卦…………………………………………………………………106 第五節 需卦…………………………………………………………………122 第六節 訟卦…………………………………………………………………135 第七節 師卦…………………………………………………………………154 第八節 比卦…………………………………………………………………170 第九節 小畜卦………………………………………………………………186 第十節 履卦…………………………………………………………………195 第十一節 泰卦…………………………………………………………………204 第十二節 否卦…………………………………………………………………213 第十三節 同人卦………………………………………………………………221 第十四節 大有卦………………………………………………………………230 第十五節 謙卦…………………………………………………………………242 第十六節 豫卦…………………………………………………………………253 第十七節 隨卦…………………………………………………………………266 第十八節 蠱卦…………………………………………………………………280 第十九節 臨卦…………………………………………………………………290 第二十節 觀卦…………………………………………………………………297 第二十一節噬嗑卦………………………………………………………………305 第二十二節賁卦…………………………………………………………………314 第二十三節剝卦…………………………………………………………………322 第二十四節復卦……………………………………………………………… 329 第二十五節无妄卦………………………………………………………… 336 第二十六節大畜卦…………………………………………………………… 349 第二十七節頤卦……………………………………………………………… 362 第二十八節大過卦………………………………………………………… 373 第二十九節坎卦……………………………………………………………… 381 第三十節 離卦……………………………………………………………… 391 第三章 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下經三十四卦…… 399 第三十一節咸卦……………………………………………………………… 399 第三十二節恆卦…………………………………………………………… 408 第三十三節遯卦…………………………………………………………… 417 第三十四節大壯卦…………………………………………………………… 427 第三十五節晉卦…………………………………………………………… 434 第三十六節明夷卦…………………………………………………………… 442 第三十七節家人卦…………………………………………………………… 450 第三十八節睽卦…………………………………………………………… 457 第三十九節蹇卦…………………………………………………………… 470 第四十節 解卦…………………………………………………………… 478 第四十一節損卦…………………………………………………………… 487 第四十二節益卦…………………………………………………………… 495 第四十三節夬卦…………………………………………………………… 504 第四十四節姤卦…………………………………………………………… 515 第四十五節萃卦…………………………………………………………… 524 第四十六節升卦…………………………………………………………… 534 第四十七節困卦…………………………………………………………… 540 第四十八節井卦…………………………………………………………… 550 第四十九節革卦…………………………………………………………… 564 第五十節 鼎卦…………………………………………………………… 573 第五十一節震卦…………………………………………………………… 581 第五十二節艮卦…………………………………………………………… 589 第五十三節漸卦…………………………………………………………… 599 第五十四節歸妹卦…………………………………………………………… 611 第五十五節豐卦…………………………………………………………… 619 第五十六節旅卦…………………………………………………………… 630 第五十七節巽卦…………………………………………………………… 638 第五十八節兌卦…………………………………………………………… 646 第五十九節渙卦…………………………………………………………… 652 第六十節 節卦…………………………………………………………… 第六十一節中孚卦…………………………………………………………… 667 第六十二節小過卦…………………………………………………………… 675 第六十三節既濟卦…………………………………………………………… 683 第六十四節未濟卦…………………………………………………………… 691 第四章 結論………………………………………………………………… 699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總結…………………………………………………… 699 一、 出土《周易》與今本的異同……………………………………… 699 二、 出土《周易》與今本對讀後的啟發與問題……………………… 713 三、 出土《周易》與今本對讀後的心得與創見……………………… 716 第二節 研究價值與展望…………………………………………………… 723 一、 研究價值…………………………………………………………… 723 二、 研究展望…………………………………………………………… 724 參考文獻 …………………………………………………………………… 725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一)經部
    1.(漢)揚雄撰、(清)戴震疏證:《方言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2.(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3.(漢)毛亨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4.(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社:1992.9。
    5.(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6.(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7.(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8.(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9.(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0.(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11.(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2.(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3.(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4.(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5.(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6.(梁)顧野王撰:《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17.(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8.(宋)陳彭年等:《廣韻》,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19.(宋)丁度等撰:《集韻》,(清)胡承珙撰:《小爾雅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20.(宋)程頤:《易程傳》,台北:世界書局,2001.6。
    21.(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22.(清)惠棟撰,鄭萬耕點校:《周易述》,北京:中華書局,2007.9。
    23.(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廣文書局,1979.2。
    24.(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3。
    25.(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26.(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4。
    (二)史部
    1.(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93。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91。
    3.(東吳)韋昭:《國語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4.(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7。
    5.(後晉)劉昫:《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7。
    (三)子部
    1.(秦)孔鮒撰,(宋)宋咸注:《孔叢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5(商務印書館誤植孔鮒為漢代人,實為秦末儒生)。
    2.(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59。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1.丁原植主編、侯乃峰著:《〈周易〉文字彙校集釋》,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3。
    2.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12。
    3.于省吾:《易經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9。
    4.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2。
    5.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修訂本)》,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9。
    6.艾蘭、邢文:《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7.何琳儀編:《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
    8.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9.何琳儀點校:《上博簡〈周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10.吳辛丑:《周易異文校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8。
    11.吳辛丑:《周易講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1。
    12.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10。
    13.李正光編:《馬王堆漢墓帛書竹簡》,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1988。
    14.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至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
    15.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專刊,1965。
    16.李零校刊:《汗簡及古文四聲韻.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2.11。
    17.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1。
    18.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
    19.李學勤等標點:《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
    20.沈頌金:《二十世紀紀簡帛學硏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21.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12。
    22.周法高:《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23.周法高:《金文詁林補》,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24.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11初版。
    25.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10初版。
    26.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6。
    27.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7。
    28.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10。
    29.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2003.12。
    30.屈萬里:《讀易三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31.林尹:《訓詁學》,台北:正中書局,1999.10第十八次印行。
    32.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
    33.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3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35.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
    36.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5。
    37.南懷瑾講述:《易經雜說》,台北:老古文化公司,1989。
    38.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
    39.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40.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10第5刷。
    41.徐中舒主編:《殷周金文集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42.徐中舒主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
    43.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44.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6。
    45.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台北:里仁書局,2001.3二刷。
    46.徐芹庭:《周易異文考》,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
    47.徐富昌:《簡帛典籍異文側探》,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3。
    48.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4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50.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5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52.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53.張立文(張憲江):《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54.郭錫良編:《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1初版。
    55.陳松長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
    56.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7.陳師新雄:《古音學發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10。
    58.陳鼓應、趙建偉合著:《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99.7。
    59.傅舉有:《不朽之侯:馬王堆漢墓考古大發現》,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3。
    6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61.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
    62.黃人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研究》,台中:高文出版社,2005.8。
    63.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成都:巴蜀書社,1995.3。
    64.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12。
    65.黃焯撰:《古今聲類通轉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初版。
    66.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合編:《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
    67.黃慶萱:《乾坤經傳通釋》,台北:三民書局,2007.8。
    68.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69.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70.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71.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72.趙超:《簡牘帛書發現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
    73.劉大鈞、林忠軍:《《周易》經傳白話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74.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
    75.劉大鈞主編:《簡帛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
    76.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77.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6三版。
    78.賴師貴三編:《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授業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01.4.8。
    79.駢宇騫、段書安編著:《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槪述(資料篇、論著目錄篇)》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80.駢宇騫:《簡帛文獻槪述》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4。
    81.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敘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
    82.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83.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初步研究》,台北:河洛出版社,1976。
    84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三、期刊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1.于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周易》補釋〉,《北方論叢》2007年第1期,頁8-11。
    2.于豪亮:〈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頁15-24。
    3.王振復:〈上博館藏楚竹書《周易》初析〉,《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頁10-16。
    4.王晶、胡海瓊:〈上博竹書(三) 《周易》「亡忘又疾,勿藥又菜」試析〉,《嘉應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頁112-113。
    5.王新春:〈哲學視域中戰國楚竹書《周易》的文獻價值〉,《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頁20-29。
    6.王輝:〈王家台秦簡《歸藏》校釋(28則)〉,《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頁75-84
    7.王輝:〈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校讀札記〉,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14輯,1986.6,頁281-293。
    8.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包山2號墓竹簡概述〉,《文物》,1988年第5期,頁23-28。  
    9.史杰鵬:〈上博楚簡(三)注釋補正〉,《考古與文物》,2005年增刊《古文字論集(三)》2005.12,頁178-182。
    10.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頁12-31。
    11.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頁21-23。
    12.朱冠華:〈《帛書》與今本《周易》之乾、坤二卦四題〉,《周易研究》2005年第6期,頁5-16。
    13.何有祖:〈楚簡釋讀七則〉,《江漢考古》2006年第1期,頁91-93。
    14.何琳儀、程燕、房振三:〈滬簡《周易》選釋(修訂)〉,《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頁3-6。
    15.何琳儀:〈楚竹書《周易》校記(上)〉,安徽大學出版社《安大史學》2006年第2輯,頁1-21。
    16.何琳儀:〈楚竹書《周易》校記〉,上海社會科學院編《傳統中國研究輯刊》第3輯,2007.11,頁22-57。
    17.吳郁芳:〈包山楚簡卜禱簡帛釋譯〉,《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2期。
    18.吳新楚:〈楚竹書《周易》訓詁札記〉,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年第11期,頁320-324。
    19.吳新楚:〈楚簡《周易》「不家而食」新解〉,《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頁14-16。
    20.吳新楚:〈簡帛《周易》字詞拾零〉,《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21.與經典詮釋》,香港中文大學主辦,2003.10,頁412-427。
    22.李天虹:〈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3期,頁5-9。 
    23.李學勤:〈出土文物與《周易》研究〉,《齊魯學刊》,2002年第2期,頁22-57。
    24.李學勤:〈由楚簡《周易》看馬王堆帛書《周易》經文〉,《湖南博物館館刊》,2004年第1輯,頁56-57。
    25.林清源:〈釋參〉,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4輯,2002年第7輯,頁286-290。
    26.杜霞:〈《周易‧艮卦》釋義〉,《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頁23-57。
    27.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字詞考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華學》,2006年第8輯。
    28.房振三:〈竹書《周易》彩色符號初探〉,《周易研究》2005年第4期,頁22-24。
    2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駐馬店市文化局,新蔡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第8期,頁4-30。
    30.侯敏:〈通行本、帛書、上博簡《周易》卦名辨異〉,《北方論叢》,2004年第6期。
    31.胡文輝:〈《周易.睽》六三爻辭斷句補說〉,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2006年第1輯,頁8-12。
    32.胡平生:〈阜陽漢簡.《周易》概述〉,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簡帛研究》第三輯,1998.12,頁255-266。
    33.胡志勇:〈《易經》卦爻辭中之「惕」字質疑〉,《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頁18-20。
    34.胡志勇:〈戰國楚竹書《周易. 卦》 字考〉,《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頁7-9。
    35.范長喜:〈簡帛《周易‧夬卦》喪字補說〉,《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
    36.徐在國:〈上博竹書(三)札記二則〉,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第9輯,頁443-445。
    37.徐富昌:〈上博楚竹書《周易》異體字簡考〉,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第9輯,頁455-463。
    38.徐寶貴:〈楚墓竹簡文字考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73-76。
    39.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文物》,1995第1期,頁37-43。
    40.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頁1-8。
    41.張政烺:〈帛書《六十四卦》跋〉,《文物》1984年第3期,頁9-14。
    42.張玉金:〈談今本《周易》的語料問題〉,《中國語文》,2007年第4期,頁371-377。
    43.張桂光:〈楚竹書《周易》卦序略議〉,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論集》,2004.10,頁265-272。
    44.張崇禮:〈上博簡《周易》字詞札記三則〉,《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頁33-34。
    45.曹建國:〈楚竹書《周易.頤》卦新釋〉,《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頁10-16。
    46.曹福敬:〈談《周易》爻題的形成時間及相關諸問題〉,《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頁9-13。
    47.曹錦炎:〈談上博館藏楚竹書札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
    48.梁韋弦:〈坤卦卦名說〉,《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頁21-25。
    49.連劭名:〈帛書《周易》泰蓄與《逸周書‧大聚》〉,《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頁21-25。
    50.郭德維:〈《包山楚簡初探》評介〉,《江漢考古》1997年第1期。 
    51.陳仁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綜述〉,《周易研究》2005年第2期,頁16-27。
    52.陳仁仁:〈從楚地出土易類文獻看《周易》文本早期形態〉,《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頁3-16。
    53.陳仁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文字考釋述要》,《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12期,頁151-154。
    54.陳秉新、李立芳:〈包山楚簡新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頁75-81。
    55.陳偉:〈望山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神祠—與包山楚簡相對照〉,《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頁73-75。
    56.陳偉:〈楚簡文字識小──「」與「社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2007.4,頁139 -143。
    57.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三冊零札〉,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華學》2004年第7輯,頁174-178。
    58.陳斯鵬:〈上博館藏楚簡文字考釋四則〉,《江漢考古》2008年第2期,頁122-128。
    59.陳雄根:〈《周易》零釋〉,安徽大學出版社《古文字論稿》,2008.4,頁447-461。
    60.陳廖安:〈論《易.坤》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授業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01.4.8,頁5-30。
    61.陳劍:〈上博竹書《周易》異文選釋六則〉,《文史》,2006年第4輯,頁5-20。
    62.曾憲通:〈《周易‧睽》卦卦辭與六三爻辭新詮〉,北京:商務印書館編《中國語文學報》第9期,1999.6,頁301-305。
    63.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第5期。
    64.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5期。
    65.程建功:〈《周易‧震》卦辭、爻辭正詁〉,《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頁17-22。
    66.肅仁:〈新蔡葛陵楚墓簡介〉,《考古》2004年第2期,頁65。
    67.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10,頁281 -285。
    68.黃海嘯:〈《周易研究》之出土易學文獻研究綜述〉,《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頁49-53。
    69.楊澤生:〈竹書《周易》中的兩個異文〉,北京:華夏出版社編《經典與解釋》第5輯,2005.1,
    頁181-185。
    70.楊澤生:〈楚竹書《周易》札記〉,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2006.1,頁169-173。
    71.裘錫圭:〈讀上博簡《容成氏》札記二則〉,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10,頁314 -317。
    72.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禱文書〉,《華夏考古》2004年第3期。
    73.廖名春:〈《周易》乾坤兩卦卦爻辭五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1期,頁33-41。
    74.廖名春:〈《周易‧說卦傳》錯簡新考〉,《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頁38-49。
    75.廖名春:〈二二相耦,相反為義──《周易》卦義新論〉,《哲學與文化》,輔大:哲學系,2004年
    第10期,頁1-9。
    76.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周易》管窺〉,《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頁21-31。
    77.廖名春:〈楚簡《周易》遯卦六二爻辭新解〉,《周易研究》2005年第4期,頁3-9。
    78.廖名春:〈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九卷第3期2004.6,頁33-37。
    79.廖名春:〈楚簡《周易‧夬》卦九二爻辭新釋〉,《中華國學研究》創刊號,2008.10,頁54-62。
    80.廖名春:〈楚簡《周易‧睽》卦新釋〉,《周易研究》2006年第8期,頁32-38。
    81.廖名春:〈楚簡《周易‧蒙》卦新釋〉,《國際易學研究》,第10輯,2008.10,頁131-140。
    82.廖名春:〈楚簡《周易‧豫》卦再釋〉,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2004.12,
    頁24-33。
    83.廖名春:〈楚簡《周易‧頤》卦試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易學》,2004.4,頁403-411。
    84.趙建偉:〈楚簡校記〉,湖北教育出版社《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2007.4,頁179-191。
    85.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疑難卦爻辭及今、古文辨析(二)〉,《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
    頁3-13。
    86.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疑難卦爻辭及今、古文辨析(三)〉,《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
    頁3-9。
    87.劉大鈞:〈帛、今本《易經》今、古文字考(乾-履)—兼及帛、今本卦爻辭異文辨析〉,《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頁3-17。
    88.劉大鈞:〈帛書《易經》異文校釋(乾-履)〉,《周易研究》1994年第2期,頁1-5。
    89.劉大鈞:〈帛書《易經》異文校釋〉,《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頁30-33。
    90.劉信芳:〈竹書《周易》文字試解三則〉,《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頁10-13。
    91.劉保貞:〈從今、帛、竹書對比解《易經》「亨」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頁17-21。
    82.潘雨廷:〈論《周易序卦》作者的思想結構〉,《易學史發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頁287-305。
    93.潘雨廷:〈論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卦次〉,《易學史發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頁337-341。
    94.鄭萬耕:〈《周易》釋讀八則—以楚竹書為參照〉,《周易研究》2005年第2期,頁9-15。
    95.鄭萬耕:〈《周易》釋讀六則〉,《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2期,頁46-50。
    96.蕭從禮:〈讀簡帛《周易》札記五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簡帛研究2005》,2008.9,頁3-8。
    97.蕭聖中:〈《周易》卦爻辭選釋四則〉,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第9輯,
    頁446-449。
    98.蕭漢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豫、咸二卦〉,《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頁3-9。
    99.蕭漢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易經》釋卦二則〉,《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頁3-8。
    100.蕭漢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易經》釋卦三則〉,北京三聯書店《儒家文化研究》第1輯,2007.6,頁235-253。
    101.賴師貴三:〈《易經》《易傳》與《易學》背景知識簡介〉,賴貴三選編《「易學專題研究課程」討論論文集》,未刊本。
    102.賴師貴三:〈清儒吳騫(1733-1813)《子夏易傳釋存》手稿二卷釋文〉,未刊稿。
    103.賴師貴三:〈說《易》在上古形成流傳與詮釋〉,賴貴三選編《「易學專題研究課程」討論論文集》,未刊本。
    104.禤健聰:〈新出楚簡零拾〉,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2006.1,頁216-222。
    105.謝向榮:〈《周易》"有孚"新論〉,《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頁35-41。。
    106.謝向榮:〈試論楚竹書《周易》紅黑符號對卦序與象數的統合意義〉,《周易研究》2005年第4期,頁10-21,32。
    107.謝金良:〈上博楚竹書《周易》研究管窺〉,上海古籍出版社《簡帛考論》,2007.5,頁154-165。
    108.簡博賢:〈王弼易學研究〉,《孔孟學報》第三十七期。

    四、網站論文(依刊登時間先後排序)
    1.陳偉:〈楚竹書《周易》文字試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4.18。
    2.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簡六「朝三褫之」說〉,簡帛研究網站2004.4.18。
    3.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簡23「何天之逵」說〉,簡帛研究網站2004.4.19。
    4.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一)〉,簡帛研究網站2004.4.23。
    5.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二)〉,簡帛研究網站2004.4.23。
    6.楊澤生:〈竹書《周易》劄記一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7.廖名春:〈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8.廖名春:〈楚簡《周易‧頤》卦試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9.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10.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零釋七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11.徐在國:〈上博竹書(三)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6。
    12.楊澤生:〈竹書《周易》劄記(四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6。
    13.陳爻:〈竹書《周易》需卦卦名之字試解〉,簡帛研究網站2004.4.29。
    14.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劄記六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9。
    15.楊澤生:〈上博竹書第三冊零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4.29。
    16.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需卦說〉,簡帛研究網站2004.5.3。
    17.蘇建洲:〈試論上博三:《周易》的「融」及相關的幾個字〉,簡帛研究網站2004.5.8。
    18.禤健聰:〈上博簡(三)小劄〉,簡帛研究網站2004.5.16。
    19.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簡26「欽其腓」說〉,簡帛研究網站2004.5.16。
    20.楊澤生:〈周易中的二個異文〉,簡帛研究網站2004.5.29。
    21.劉樂賢:〈讀楚簡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5.29。
    22.何有祖:〈竹書《周易》補正一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6.6。
    23.周波:〈竹書《周易》考釋三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6.6。
    24.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札記數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6.22。
    25.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比卦「有孚盈缶」「盈」字考〉,簡帛研究網站2004.8.15。
    26.秦樺林:〈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9.10。
    27.蕭漢明:〈釋豐卦〉,簡帛研究網站2004.9.20。
    28.蕭漢明:〈釋蠱卦〉,簡帛研究網站2004.11.14。
    29.陳仁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綜述〉,簡帛研究網站2004.12.19。
    30.陳耀森:〈《周易‧艮卦》經、傳義理的探討與新釋〉,簡帛研究網站2005.2.15。
    31.陳仁仁:〈上博易特殊符號的意義與標識原則〉,簡帛研究網站2005.7.4。
    32.蘇建洲:〈楚文字雜識〉,簡帛研究網站2005.10.30。
    33.吳辛丑:〈《周易•大畜》“童”與“僮”再討論〉2007.7.22 。
    34.鄭玉姍:〈《無妄》六二「菑」、「蓄」初探〉2007.10.6。
    35.鄭玉姍:〈上博《周易》「勿藥有菜」試論〉2007.10.19。
    36.張崇禮:〈上博簡《周易》字詞劄記三則〉2007.11.18。

    五、會議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1.趙平安:〈釋及相關諸字〉,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
    2.鄒濬智:〈讀楚簡文獻偶得四題-包山簡「 」字再探;簡帛:《老子》臆解二則;《上博(三).周易》「 」字考;楚竹書〈恆先〉思想體系試構〉,第一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5.5.26。
    3.鄒濬智:〈從楚竹書《周易》「亡」、「喪」二字談到包山簡的「喪客」與望山簡的「祭喪」〉,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十二屆系所友學術研討會,2005.5.21。
    4.顧濤:〈重編新《經典釋文》纂例──竹書:《周易》異文構成分析(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東西方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10.5-7。
    5.謝向榮:〈上博簡《周易》斷占辭考異〉,2008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生學術座談會,2008.3.15。
    6.謝向榮:〈〈恆〉卦辭"利貞"、"无咎"考〉,2008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生學術座談會,2008.3.15。
    7.廖名春:〈《周易‧萃卦》初六爻辭新釋〉,2008國際易學論壇暨現代易學新發展論壇,2008.9.5-7。

    六、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1.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2。
    2.鄒濬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
    3.劉健海:《帛書:《易經》異文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4。
    5.陳仁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論早期易學相關問題》,武漢大學哲學院博士論文,2005. 5。
    6.陳惠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8。
    7.申紅義:《出土簡帛與傳世典籍異文研究》,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6. 4。
    8.曲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研究概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 4。
    9.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廣州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4。
    10.王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的研究及文字整理》,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5。
    11.房振三:《竹書《周易》彩色符號研究》,安徽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 5。
    12.韓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異文研究》,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6. 5。
    13.黃志強:《楚簡《周易》句讀辨疑釋例》,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論文,2007.3。
    14.李尚信:《今、帛、竹書《周易》卦序研究》,山東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7. 4。
    15.李靜:《上博(三)《周易》集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07.5。
    16.侯乃峰:《《周易》文字彙校集釋》,安徽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7. 5。
    17.秦倞:《利用出土數據校讀《周易》經文》,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 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