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馬玉濱
Ma, Yu-Pin
論文名稱: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臺北市高中籃球校代表隊知覺為例
A Study of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Team Conflict and Team Cohesion-Take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s in Taipei Ci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王宗吉
Wang, Chun-Chi
林伯修
Lin, Po-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1
中文關鍵詞: 臺北市高中籃球校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衝突團隊凝聚力
英文關鍵詞: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s in Taipei City,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Conflict, Team Cohes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1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研 究 生:馬玉濱
    指導教授:王宗吉
    共同指導教授:林伯修
    中華民國96年6月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高中籃球校代表隊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及團隊凝聚力之現況及差異情形,其次,以典型相關分析籃球選手所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發生原因、衝突處理方式及團隊凝聚力各變項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參加臺北市95學年度中等學校籃球錦標賽之高中籃球校代表隊全體選手為本研究的對象。修訂吳慧卿(2001)「大學校院桌球隊團隊內部運作調查問卷」編製成「臺北市高中籃球校代表隊團隊內部運作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隨機取樣方式,對受試學校進行問卷施測,發放問卷480份,回收442份,獲得有效樣本416份,有效回收率86.67%。採用信度分析、項目分析、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得到下列研究結果:
    一、臺北市高中籃校代表隊選手知覺到教練較多的「訓練與指導」;其次,「人格特質」是造成團隊衝突的主要原因。此外,選手在面對衝突時,主要以「妥協」方式來解決團隊的衝突。同時,選手知覺團隊凝聚力各構面之平均得分情形介於3.75~4.07之間,接近於4的同意程度,顯示臺北市高中籃球校代表隊選手均有良好的團隊凝聚力及向心力。
    二、不同背景變項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有顯著差異。其次,就衝突發生原因而言,在組別、性別、年齡、與教練相處時間、訓練頻率、學校類別等背景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存在。此外,就衝突處理方式而言,選手在背景變項的考驗,除在訓練時間上無顯著差異存在外,其餘在組別、性別、年齡、加入年數、與教練相處年數訓練頻率、學校類別上均有顯著差異存在。同時,選手知覺團隊凝聚力在組別、年齡、與教練相處年數、學校類別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以教練領導行為各構面與團隊衝突處理發生原因、團隊衝突處理方式及團隊凝聚力各構面,進行典型分析,得知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衝突及團隊凝聚力均具有影響力。
    依據以上研究之結果,提出具體之建議,提供中等學校運動代表隊教練、運動團隊未來規劃、管理、訓練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fferences among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team conflict and team cohesion perceived by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s in Taipei City. Secondly, the study adopte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team conflict, and team cohesion perceived by basketball player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is study selected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s in Taipei City as the sample. Revised on the basis of the article “Questionnaire of Internal Operation of University Table Tennis Teams” by Hui-Chin Wu in 2001,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Questionnaire of Internal Operation of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s of Taipei City.” In total, 48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conveniently sampled subjects. Of them 416 were found usable, resulting in a response rate of 86.67%. Adopting Reliability Tes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Scheffe’ Method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perceived more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behavior” for their coaches. Secondly,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ity” was the major cause resulting in team conflict. Beside, in face of conflict, the major solution was “compromising”. Meanwhile, team cohesion perceived by the players was well.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perceptions to coaches’ leading behaviors of player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Second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conflicting causes existing in different teams, genders, ages, time for getting along with the coach, school classification and training frequency. Besid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solution of conflicts existing in the players with different teams, gender, ages, team-attending years, years for getting along with the coach, school classification. Meanwhil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eam cohesion existing in the players with different teams, ages, years for getting along with the coach, school classification.
    3. Adopting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dimensions among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team conflict, and team cohesion, the results showed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perceived by the players had influence on both team conflict and team cohes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implication for the coaches and player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are discussed.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誌...........................Ⅳ 目次...........................Ⅴ 表次...........................Ⅶ 圖次...........................X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名詞解釋.....................7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高中籃球校代表隊................10 第二節 領導理論與相關研究...............13 第三節 衝突理論與相關研究...............47 第四節 團隊凝聚力之理論................70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95 第一節 研究架構....................95 第二節 研究流程....................97 第三節 研究對象....................99 第四節 研究工具....................101 第五節 資料處理....................11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121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121 第二節 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及團隊凝聚力之差 異.......................126 第三節 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及團隊凝聚力之典 型相關分析...................16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77 第一節 結論......................177 第二節 建議......................186 參考文獻........................190 一、中文部份......................190 二、英文部份......................197 附錄...........................203 一、臺北市高中籃球校表隊一覽表.............203 二、臺北市高中籃球校代表隊團隊內部運作調查預試問卷...204 三、臺北市高中籃球校代表隊團隊內部運作調查問卷.....212 表 次 表2-1 國內、外學者為領導所下之定義............14 表2-2 三種運動情境領導模式之比較.............27 表2-3 運動領導行為向度..................30 表2-4 運動團隊之領導行為相關研究結果...........36 表2-5 國內、外學者為衝突所下之定義............47 表2-6 組織衝突之相關研究結果...............66 表2-7 國內、外學者為凝聚力所下之定義...........70 表2-8 不同項目所需之團隊凝聚力..............76 表2-9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87 表3-1 臺北市高中籃球校代表隊各校人數及問卷抽測統計表...100 表3-2 教練領導行為信度分析構面的α值..........105 表3-3 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信度分析構面的α值........105 表3-4 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信度分析構面的α值........106 表3-5 團隊凝聚力信度分析構面的α值...........106 表3-6 「教練領導行為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107 表3-7 「團隊衝突發生原因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109 表3-8 「團隊衝突處理方式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110 表3-9 「團隊凝聚力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112 表3-10 修正後「教練領導行為量表」問項..........114 表3-11 修正後「團隊衝突發生原因量表」問項........115 表3-12 修正後「團隊衝突處理方式量表」問項........116 表3-13 修正後「團隊凝聚力量表」問項...........117 表3-14 選手背景資料問項表................118 表4-1 全體樣本之背景變項分配情形.............122 表4-2 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構面順序一覽表......123 表4-3 選手知覺「團隊衝突發生原因」各構面順序一覽表....123 表4-4 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各構面順序一覽表....124 表4-5 選手知覺「團隊凝聚力」各構面順序一覽表......124 表4-6 不同組別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t考驗摘要表.....126 表4-7 不同性別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t考驗摘要表.....127 表4-8 不同年齡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8 表4-9 不同訓練時間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9 表4-10 不同加入時間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0 表4-11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131 表4-12 不同訓練頻率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2 表4-13 不同學校類別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t考驗摘要表...133 表4-14 不同組別選手知覺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t考驗摘要表...134 表4-15 不同性別選手知覺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t考驗摘要表...134 表4-16 不同年齡選手知覺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5 表4-17 不同訓練時間選手知覺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36 表4-18 不同加入時間選手知覺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37 表4-19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選手知覺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38 表4-20 不同訓練頻率選手知覺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39 表4-21 不同學校類別選手知覺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t考驗摘要表.140 表4-22 不同組別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t考驗摘要表...140 表4-23 不同性別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t考驗摘要表...141 表4-24 不同年齡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2 表4-25 不同訓練時間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43 表4-26 不同加入時間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44 表4-27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45 表4-28 不同訓練頻率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46 表4-29 不同學校類別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t考驗摘要表.147 表4-30 不同組別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t考驗摘要表...147 表4-31 不同性別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t考驗摘要表...148 表4-32 不同年齡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9 表4-33 不同訓練時間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50 表4-34 不同加入時間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50 表4-35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51 表4-36 不同訓練頻率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52 表4-37 不同學校類別選手知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t考驗摘要表.152 表4-38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發生原因典型相關特徵值與相關 係數表.......................163 表4-39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發生原因典型相關顯著性考驗摘 要表........................164 表4-40 教練領導行為各因素與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典型相關分析 摘要表.......................166 表4-41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處理方式典型相關特徵值與相關 係數表.......................167 表4-42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處理方式典型相關顯著性考驗摘 要表........................167 表4-43 教練領導行為各因素與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典型相關分析 摘要表.......................170 表4-44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典型相關特徵值與相關係數表171 表4-45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處理方式典型相關顯著性考驗摘 要表........................171 表4-46 教練領導行為各因素與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典型相關分析 摘要表.......................173 圖 次 圖2-1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領導模式圖.............20 圖2-2 Fiedler的權變模式.................22 圖2-3 路徑-目標管理...................23 圖2-4 Hersey & Blanchard情境領導模式...........25 圖2-5 多元領導模式....................29 圖2-6 領導調節模式....................32 圖2-7 教練決策模式....................35 圖2-8 衝突處理向度....................57 圖2-9 Robbins組織衝突模式................58 圖2-10 Pondy 組織衝突模式.................60 圖2-11 團隊凝聚力的決定因素和結果.............73 圖2-12 運動團隊凝聚力的一般概念性體系...........78 圖2-13 團隊凝聚力的概念模式................83 圖3-1 研究架構圖.....................96 圖3-2 研究流程圖.....................98 圖4-1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發生原因之典型相關路徑圖...166 圖4-2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衝突處理方式之典型相關路徑圖...171 圖4-3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典型相關路徑圖......17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高中體育總會(2006)。九十五學年度高中籃球聯賽秩序冊。台北市。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佩琪(2001)。小團隊衝突處理行為及衝突過程滿意之相關研究:出生順序與性別的因素。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宗吉、朱文增、李晶譯,William F.Stier原著(2005)。運動與休閒管理。台北:桂魯有限公司。

    王宗吉譯,Howard.Nixon Ⅱ & James H.Frey原著(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秉鈞主譯, Stephen P. Robbins 原著(1995)。管理學。台北:華泰書局。

    王振鴻(1989)。國中校長領導方式、教師同理心與教師衝突反應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耀聰、王正松(2003)。不同項目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興大體育,第7期,頁143-154。

    江麗玉(2001)。台灣地區女子體操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績效表現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俊明(2004)。臺北市國小拔河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朝權、何雍慶、吳秉恩、林志忠、張東隆等譯,Cary Dessler 原著(1983)。組織理論--整合結構與行為。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定、陳錦德、黃靖武等譯,Robret A. & David D. & Van F. 原著(1991)。組織行為。台北:天一圖書公司。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慧卿(1998a)。運動組織衝突與因應策略初探。中華體育季刊,46 期,頁15-25。
    吳慧卿(1998b)。運動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與選手滿意度之影響初探。臺灣師大體育研究,第六期,頁1-18。

    吳慧卿(2000)。臺灣地區運動教練領導研究回顧。二ΟΟΟ年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手冊,頁54-55。

    吳慧卿(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 Stephen, P. Robbins 原著(1994)。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七版)。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合譯,Robbins, S. P.原著 (1994)。組織行為。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李柳汶(2003)。大學院校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志(2003)。合球選手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錫永(1987)。主管人員組織衝突解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育宗(2005)。國小拔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6,152-159。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博文(2006)。我國青少年划船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靜茹(1993)。國民中小學校長人際衝突管理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聯榮(1991)。職業棒球隊球員工作環境知覺、工作滿意與教練團領導行為對成績表現的影響。 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聯榮(1998)。中區五專男子籃球隊團隊凝聚力、球員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和球員滿意度對成績表現之影響。建國學報,17 期,頁135-150。

    洪嘉文(1997)。領導形態與工作滿意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旅芳(1998)。護理長衝突來源及衝突處理偏好之探討。私立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毅、徐威、李杰凱(2003)。籃球。台北:國家出版社。

    涂志賢(2000)。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對選手成績表現與滿意度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第二十八輯,頁45-58。

    張文財(2003)。國小籃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雄(1984)。組織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成(1997)。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暨不同凝聚力組型輸贏歸因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保隆、謝寶煖(2006)。學術論文寫作APA規範。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3)。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紹勳(2004)。管理學。台中:滄海書局。

    張潤書(1995)。行政學。台北:文景書局。

    張鐸嚴(1985)。國民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間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孟達(1993)。企業高階管理人對組織衝突的知覺與應對策略。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士軍(1990)。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玉英(1993)。基層員工衝突處理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煉油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建志譯、鄭伯壎校閱,Claudia Rawlins 原著(1997)。管理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郭添財(2004)。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進財(1996)。我國大學院校體育教師對體育主任領導方式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 昇(1999)。大學教師因資源分配而導致的衝突處理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祥(1998)。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衝突處理意向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娟(1995)。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媛(2005)。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嘉皇(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嘉康(2005)。大專籃球選手衝突行為處理之模式驗證。大專體育學刊,第7卷第2期,頁149-158。

    陳鼎華(2006)。臺灣地區國中甲級籃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紹同、方信淵、洪嘉文、廖俊儒、謝一睿(2002)。運動管理學導論。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正鵠、黃有志(2004)。青少年自主與價值觀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第94期,8-25頁。

    黃金柱(1986)。運動團隊凝聚力的探討。中華體育,2期,頁57-63。

    黃金柱(199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調查研究。體院論叢,第一卷,第二期,257-336 頁(未出版)。

    黃隆民(1985)。國民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曬莉(1996)。中國人的人際和諧與衝突:理論建構及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純碧(1998)。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春選(1993)。公立體育場場長領導方式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九十五學年度中等學校籃球錦標賽秩序冊。台北市。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明德等譯,Gray, E. R. & Smeltzer, L.R.原著 (1993):管理學--競爭優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第三十輯,頁195-206,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蔡承志譯(1991)。組織行為(初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志富(1995)。運動管理學上課講義。(未出版)。

    鄭志富(1996a)。運動組織與團隊衝突管理。第廿七屆大專院校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44。

    鄭志富(1996b)。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之編製。行政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NSC 84-2413-H-003-027。

    鄭志富(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鄭志富(1999)。大學體育室組織衝突之研究(Ι)。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NSC89-2413-H-003-030。

    鄭志富(2000)。大學體育室組織衝突之研究(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NSC89-2413-H-003-07-S。

    鄭志富、施致平、吳慧卿、蔡秀華、林澤鴻、熊鴻鈞等(2004)。運動管理學論文選輯(二)。台北:師大書苑。

    鄭松益(2001)。台灣地區高中排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敏雄(1992)。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敏雄、劉一民(199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以參加79 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國手選拔賽之球隊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頁235-252。

    鄭詩釧(1998)。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氣氛、教室衝突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盧素娥(1995)。大專籃球選手的知覺運動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嘉惠(1999)。臺灣地區大專排球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花蓮:書恆出版社。

    蕭嘉惠、黃明玉(1998)。多元領導模式驗證研究-以花蓮地區大專院校為例。體育學報,第二十五輯,頁71-80。

    賴世堤(1999)。大專院校田徑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第一卷第二期,頁111-128。

    賴世堤(2000)。高中(職)田徑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體育學報,第三十輯,頁185-194。

    謝文全(1996)。學校行政。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謝益銘(1992)。途徑目標領導與通路內衝突、績效之關係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瑞信(1994)。行政機關衝突處理方式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台南市政府之個案分析。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振財(2004)。苗栗地區國小田徑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理平等譯,司徒達賢校閱,Webber, Rossa, A.原著(1983)。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羅虞村(1987)。領導理論研究。台北:文景書局。

    蘇麗敏(1994)。個人生涯規劃與衝突管理之探討—以我國稅務人員為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份
    Appenzeller, H. (1993). Managing sport and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Durham, 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Barwarley, L. R., Carron, A. V., & Widmeyer, W. N. (1987). Assessing the cohesion of team: Validity of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9, 275-294.

    Barwarley, L. R., Carron, A. V., & Widmeyer, W. N. (1988).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hesion and group resistence to disruption.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0, 119-123.

    Bird, A. M. (1977). Development of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eam performance. Research Quality, 48, 24-32.

    Carron, A. 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123-138.

    Carron, A. V., Chelladurai, P. (1981). The dynamics of group cohesion in spor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 123-139.

    Chelladurai, P. (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Murphey, & L.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pp.647-671). New York, NY: Macmillan.

    Chelladurai, P., & Carron, A.V. (1983). Athletic maturity and preferred leadership.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5, 371-380.

    Chelladurai, P., Imamura, H., Yamaguchi, Y., Oinuma., & Miyauchi ,T. (1988). Sport leadership in a cross nation setting: The case of Japanese and Canadian University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0, 374-389.

    Eitzen, D. S. (1986). Athletics and higher education: A conflict perspective. In Ress, C. R. and W. Miracle. Sport and social theory, (pp.227-238).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Fisher A. C., & Zwart, E. F. (1982) .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athletes’ anxiety response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248.

    Frisby, W. M. (1983).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Canadian national sport governing bod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Gallant, H. (1996). Labor relations in professional sports. In Parkhouse, B. L. The Management of sport: Its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2nd. ed.) (pp. 119-146).

    Garland, D. J., & Barry, J. R. (1988). The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leader behavior on performance in collegiate football.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38, 237-247.

    Gibson, J. L., Ivancevich, J. M., & Donnelly, J. H. (1994). Organization: Behavior structures process (8th. ed.). Champaign, IL: Burr Ridge.

    Gordon, A. M. (1986). Behavior correlates of coaching effectiven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Gruber, J., & Gray, G. (1981). Factors patterns of variables influencing cohesiveness at various levels of basketball competi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2,19-30.

    Gruber, J., Gray, G. (1981). Factor s patterns of variables influencing cohesiveness at various levels of basketball competi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Sport Exercise and Sport, 52, pp 19-30.

    LeUnes, A. D., & Nation, J. R. (1989). Sport psychology. Chicago, IL: Nelson-Hall. in exercise clas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 78-86.

    Litter, J. A. (1980),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and behavior. New York,NY: Wiley.

    Martens, R., & Peterson, J. (1971). Group cohesiveness as a determination of success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in team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6, 49-61.

    Mcshane, S. L., & Von Glinow, M. A.(2003).Organization behavior. Boston: Irwin/Mc Graw-Hill.

    Moady, R. W., Sharplin, A., & Premeaux, R. R. (1991). Management: Concept practices, and skill (5th. ed) .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Moriarty, D., & Holman-Prpich, M. (1987). Canadian interuniversity athletics: A model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conflict andchange.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1), 57-73.

    Papp. J. (1978). New direction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Pearton, R. (1986). Violence in sport and the special case of soccer hooligan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Rees, C. R. and A. W. Miracle. Sport and social theory. (pp. 67-83).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Pinkley, R. L. (1990, April). Dimensions of conflict frame: Disputant interpretations of conflic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17-121.

    Pondy, L. R. (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 (2), p296-320.

    Rahim, M. A.(1983).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09,189-199.

    Rahim, M. A., Garret, J. E., & Buntzman, P. (1992). Ethics of manag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1, 423-432.

    Reis, H. T., & Jeisma, B. (1978). A social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ort. In W. F. Straub (Ed.). Sport Psychology: An analysis in athlete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NY: Movement Publications.

    Resser, C., & Loper, M (1987). Management : The key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Robbins, S. P. (199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Robbins, S. P. (1994).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Robinson, T. T., & Carron, A. V. (1982).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ropping out versus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spor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364-378.

    Schreisheim, E. S. (198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gruence of preferred and actual leader behavior and subordinate satisfaction with leadership.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0, 157-166.

    Serpa, S., Pataco, V., & Santos, F. (1991). Leadership patterns in Handbal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2, 78-89.

    Slack, T. (1997). Understanding sport organiza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zation theor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Smoll, F. L., & Smith, R. E., & Curtis, B. (1979). Coach effectiveness training: A cognitive-behavior approach to enhancing relationship skill in youth sport coache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59-75.

    Sorenson, J. E., & Sorenson, T. L. (1974). The conflict of professionals in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98-106.

    Spink, K, S. (1990). Group cohesion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of volleyball team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2, 301-311.

    Spink, K, S., & Carron, A. V. (1992). Group cohesion and adherence in exercise clas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 78-86.

    Thomas, K. W., & Schmadt, W. H. (1967). A survey of managerial interests with respect to conflic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15-318.

    Weiss, M, R., & Friderichs, W. D. (1996). The influence of leader behavior, coach attributes, and institution variables 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collegiate basketball team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332-346.

    Westre, K. R., & Weiss, M. R.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y, 5,41-54.

    Williams, J. M., & Hacker, C. (1982). Causal relationship among cohesion,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in woman’s intercollegiate field hockey team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324-337.

    Williams, J.M., & Widmeyer, W. N. (1991). The cohesion performance outcome relationship in a coaching sport.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3, 364-371.

    Wu, H. C. (2000a). A study of university sport team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in Taiwan. Abstract of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15th Annual Conference,156.

    Wu, K. H. (2000b). A competitive study of collegiate coaches’leadership behavior in Taiwan. Abstract of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15th Annual Conference,15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