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熅奇
Chen, Yun-Chi
論文名稱: 創意技法結合批判思考融入公民科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批判力與公民參與之影響
Influence of Creative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Critical Thinking into Civic Education on Creativity, Criticality and Civic Engage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何榮桂
Ho, Rong-Guey
口試委員: 陳學志
Chen, Hsueh-Chih
鄧毓浩
Teng, Yuh-Haw
何榮桂
Ho, Rong-Guey
口試日期: 2022/01/2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創造力批判力公民參與公民教學
英文關鍵詞: creativity, criticality, civic engagement, civics teaching
研究方法: 準實驗設計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25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2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創意技法結合批判思考融入公民科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批判力與公民參與態度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183名九年級學生為受試者,將兩組同學期學科成績相同的4個班級進行研究,為實驗組進行創意技法結合批判思考融入公民科教學課程(下稱創意批判思考教學),另2班進行一般教學課程,則為對照組,分別實施「創意批判思考教學」及「一般講述教學」的差異教學策略,進而了解學生「創造力」、「批判思考能力」、「公民參與態度」學習表現前後差異。
    研究統計方法採用描述統計、成對樣本 t 檢定、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事後比較檢定等以確認實驗組與對照組同學是否有差異。依統計分析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創意批判思考教學應用於國中公民科能提升學習者「創造思考力」表現
    二、 創意批判思考教學應用於國中公民科未能提升對學習者「批判思考能力」表現
    三、 創意批判思考教學應用於國中公民科未能提升學習者「批判思考傾向」表現
    四、 創意批判思考教學應用於國中公民科對學習者「公民參與態度」表現之效果影響
    五、 創意批判思考教學應用於國中公民科顯著提升女性學習者學習表現
    六、 父母高教育程度之受試者具有較高社會公民參與意願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e techniques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to civics teaching on the creativity, criticality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study took 183 ninth grad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s subjects, and compared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he two groups with the same semester. The same 4 classes conduct research, and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reative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critical thinking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ivics teaching curriculu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eaching of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e other two classes were given general teaching courses, and they were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reative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and "General Narrative Teaching" were implemented respectively, so as to understand students'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Civil Participation Attitude" ”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learning performanc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aired sample t-test,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ost-hoc comparison test, etc. were used to confirm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ivics can improve learners' "creative thinking" performance
    2.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in Chinese Citizenship fail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learner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3.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civics fail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learners' "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
    4. The effect of creative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applied to middle school civics on learners' performance of "civic participation attitude"
    5.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in Chinese civic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female learners
    6. Subjects with highly educated parents have highe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civic particip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創意思考教學 10 第二節 批判思考教學 40 第三節 公民參與的意涵及重要性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問題 5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0 第三節 受試者 63 第四節 研究設計 64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 81 第二節  批判思考能力與批判傾向的前後測檢定分析 83 第三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表現結果分析 86 第四節  其他受試者背景變項的差異檢定 90 第五章 綜合討論 96 第一節 研究結果 96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0 第三節 綜合討論與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6 附件1 創意批判思考教學教案 122 附件2 國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調查問卷 授權同意書 152 附件3 批判力思考測驗第一級 授權同意書 153 附件4 中文遠距測驗量表 授權同意書 154

    Brown, J. & Isaacs, D. (2007)。世界咖啡館(高子梅譯)。臺北:臉譜。
    P.Sahlberg(2017)。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林曉欽譯)。臺北:商周。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2-9。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創造力研究 (56-125 頁)。臺北市:心理。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
    王宏毓(2014)。自尋社會性科學議題素材對不同批判思考傾向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科學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王芳筠(2004)。《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公民參與機制之研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王秋絨(1991)。批判思考教育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臺北:師大書苑。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臺北:元照。
    朱啟華(2013)。台灣國際教育的反思—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為例。嘉大 教育研究學刊,30,1-20。
    江淑華(2013)。桃園縣國中生社會正義觀與公民參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何曼寧(2019) 。高中公民教育對學生政治效能感與公民參與之影響-一項定群追蹤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余晉旼(2010)。國小學童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吳文龍、黃萬居(2007)。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304,12-28。
    吳淑敏(2019)。臺灣地區高中生政治態度與相關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吳靜吉(2005)。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Creative Partnerships-創意伙伴計畫【專刊】。創造力雙月刊,10。
    李美萱(2006),高中學生公民資質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周佳蓉(2012)。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歷史議題批判思考測驗之發展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周宜平(2005),智力性別出生序家庭社經地位與國一學生創造力傾向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周維萱、周維倫(2014)。世界咖啡館討論模式在通識教學場域應用之先導研究。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4,65-89。
    周維萱、莊旻達(2013)。世界咖啡館研究構初探-教學場域之實證性分析。通識教育學刊,11, 37-66。
    林上祚(2017 年 11 月 8 日)。台灣學生上網評論政治比例世界第一 公民認知全球第二,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55456。
    林文韻(2017)。公民行動方案影響國中生公民參與行為及公民參與態度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水波、王祟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期,P 175-202。
    林火旺(2005)。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29期,P99 – 143。
    林幸台(民 63)。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林建中(2007)。民主法治批判思考能力測驗之發展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林紜希(2018)。國中生設計思考特性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林崇德(主編)(1995)。高中生心理學。臺北:五南。
    邱家玲(2003)。臺北、高雄兩市國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科技部(2018)。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 2016) 成果發表。
    胡傑揚(2015)。桃園市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翁慈蓮(2017)。創造力教學融入高中公民科選修課程對學生公民科學科成效、創造力、創意自我效能、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以「e起拍出苗栗魂」及「公民遊意識」創造力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馬翠屏(2008)。國小學童不同背景變項與創造力發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高橋浩(1990)。突發奇想─源源不斷的創造力與聯想力。臺北:卓越文化事業。
    高橋誠(2009)。圖解難題解決力(游念玲譯)。臺北:商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臺北: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玉成 (1999)。教師發問技巧之外:論鼓勵學生發問暨教師回答技巧之重要性【專刊】。國民教育,3期。
    張玉成(1991)。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集刊,30,181-200。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公民訓育學報,7,P87-188。
    張秀雄(1999)。各國公民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2000)。建構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公民訓育學報,8,P99 - 121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媛甯(2011)。 Kano 二維品質模式應用於個案科技大學教學品質之改善。教育實踐與研究,24(2),129-162。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郭旭展(2007)。臺灣創造力教育之指標建構與執行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
    郭怡玲(2015)。國中社會領域公民科融入領域特定創造力教學模式的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郭洺儒(2016)。臺灣「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課程之青少年公民參與意涵及其教育意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郭麗珠(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
    陳正昌(1997)。從態度層面談教師批判思考的內涵與精神。教育研究,57,48-54。
    陳怡君(2016)。臺灣八年級學生公民知識與公民素養對公民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ICCS2009資料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北。
    陳金貴(1993)〈公民參與的研究〉(上)。《人事月刊》,第 16 卷第 1 期,11-25。
    陳俊宏、呂家華(2014 年 11 月)。審議民主與「structured academic controversy」討論法。「審議民主工作坊」手冊。台灣國際會館。
    陳姵臻(2018)。青少年封閉式創造力潛能測量:「青少年版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之編製及信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我國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30,97-111。
    陳玲萱(2005)。批判思考在藝術鑑賞教學上的應用:一個文獻的初探。藝術教育研究,9,115-141。
    陳婉琪、張恒豪、黃樹仁(2016)。網絡社會運動時代的來臨?太陽花運動參與者的人際連帶與社群媒體因素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八卷,第四期(105/12),p. 467–501。
    陳密桃(1995)。我國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批判思考的相關因素及其教學效果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3-0301-H017-003),未出版。
    陳萩卿(2000)。批判思考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陳儀璇(1996)。國中補校成人學生批判思考之研究。社會教學學刊,25,253-272。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30,201-221。
    陳龍安(2006)。創意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六版)。臺北:心理。
    陳膺宇(1994)。批判性思考運動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141-171。
    陳韻如(2020)。桃園市國中童軍團學生公民態度與公民參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彭如婉(1997)。公民共和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6期 (1997 / 06 / 01) , P307 - 318
    曾慧倚(2016)。嘉義市高中職學生綜合活動課程態度與公民意識、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游舒文、鍾伯芬(2019)。芬蘭新課綱對臺灣十二年國教實施跨領域課程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9),頁71-75。
    游璧僑(2015)。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黃勇富、郭正雄(2007)。以 Kano 模式與綠色行銷觀點探討有機專賣店之顧客需求。品質月刊,43(7),46-53。
    黃惟饒(1996)。從後工業社會的觀點透視我國公民教育新內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2),6-19。
    黃莉棋(2012)。國中學生家庭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黃博聖、陳學志(2013)。遠距聯想創造測驗(中文詞彙版)。臺北。
    黃博聖、陳學志、劉政宏(2012)。「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之編製及其信效度報告。測驗學刊,59,581-607。
    黃耀德(2008)。國小六年級民主法治批判思考氣質評量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新加坡教育部(1998)。Learning to Think, Thinking to Learn:Toward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新加坡,作者。
    楊錦洲 (1993)。二維品質模式在服務品質上之應用。品質管制月刊,19(5),27-29。
    溫明麗(1997)。批判思考教學。教育研究,55,49-54。
    溫明麗(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臺北:洪葉。
    葉玉珠(1991)。我國中小學生批判思考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葉玉珠(1998)。有效批判思考教學的基礎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59,57-64。
    葉玉珠(1999)。代理(課)教師批判思考教學專業知識、個人教學效能及教學行為之現況及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8,55-84。
    葉玉珠(2000)。智能與批判思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1),1-28。
    葉玉珠(2002)。高層次思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學報, 1,75-101。
    葉玉珠(2003)。「批判思考技巧測驗-第一級」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葉玉珠、葉碧玲、謝佳蓁(2000)。中小學批判思考技巧測驗之發展。測驗年刊,47,27-46。
    葉爾雅(2018)。創意教學融入童軍課程對國中生創造力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九年級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
    董秀蘭、鄧毓浩、林佳範、黃美筠(2011)。ICCS 2009 臺灣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研究結果的分析。「ICCS 2009 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圖書。
    詹志禹(2014)。如何打開終身學習之門。親子天下, No.57,p.146-147。
    詹志禹、陳玉樺 (2011)。發揮想像力共創臺灣未來-教育系統能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100,23-52。
    賈馥茗(譯)(1992)。經驗與教育(原作者:John Dowey)。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38)。
    廖文傑(2015)。線上討論融入國中公民教學對學生公民參與意向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廖文傑。線上討論融入國中公民教學對學生公民參與意向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劉麗媛(2016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學模組:社會參與。「2016 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學生學習與學校本位課程」研討會發表論文,國家教育研究院。
    潘裕豐(1992)。國小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 38-55。
    潘裕豐主編(2013)。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臺北,龍騰文化。
    蔡璧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鄭英耀,葉玉珠(2000)。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季刊,2(1),127-142。
    鄭雅憶、楊俊明、劉祖華(2017 年 05 月)。整合九宮格法與情境故事法之結構化 設計思考流程。載於社團法人台灣工程教育與管理學會(主編),工程與科技 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3-151 頁)。臺灣:社團法人台灣工程教育與管理學會。doi:10.6571/CETE.2017.05.12
    黎珈伶(2009)。學習萬試通(頁56)。臺北:新自然主義。
    賴慧榕(2021)。中部地區國中學生心智模式與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聯合國(1948)。世界人權宣言。取自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human rights.htm
    魏妙觀(2015)。從芬蘭小學教育看臺灣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9),頁 123-129。
    魏美惠(1999)。批判思考能力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資優季刊,70,10-15。
    羅凡勇(2013 年 8 月 4 日)。進擊的鄉民,1985 聯盟竟串聯 25 萬公民。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
    蘇明勇、黃萬居(2006)。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4(5),597-614。
    饒忻、呂冠德、詹侑霖(2015)。以 Kano 品質模式探討資訊講桌潛在功能需求。先進工程學刊,10(1),47-55。  
    川喜田二郎(1967)。発想をうながす KJ 法。発想法 創造性開発のために(65- 114 頁)。日本:中央公論社。
    Adler, M. J. (1986). A guidebook to learning: for the lifelong pursuit of wisdom. New York: Macmillan.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5(4), 216-224.
    Berman,S. (2001) . Thinking in context: teaching for open-mindedness and critical understanding. In A. L. Costa (Ed.)(2001), Developing minds, 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 Alexandria: ASCD.
    Bayer, B. K. (1997). Improving student thinking: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Boston: Allyn & Bacon.
    Bayer, B. K. (1988). Developing a thinking skills course: Handbook. Oxford: Basil Blackwell.
    Carroll, R. J. (1981). An examination of conceptual problems in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Carolina University at Chapel Hill, Carolina.
    Chandler, R. C., & Plano, J.C. (1988).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 (2nd ed.).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Cunningham,J. V. 1972.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589-602.
    Ennis, R. H. (1962), 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2(l), 88-111. 74
    Ennis, R. H. (1985). 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2), 45-48.
    Feldman, D. H.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Sternberg, R. J.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
    Garrison, D. R. (1991). Critical thinking and adult education: a conceptual model for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dult lear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0(4), 287-303.
    G. D.Garson,, & J. O. Williams, (1982).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readings, skills.
    Gruber, H. E& Davis, S. N. (1988). Inching our way up Mount Olympus: The evo1ving-systems approach tocreative thinking. In R. J. Stemberg (Eds.). The nature q{ creativive. 240-27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lyoak, K. J., Gentner, D., & Kokinov, B. N. (2001). Instroduction: the place of analogy in cognition. In D. Gentner, K. J. Holyoak, & B. N. Kokinov (Eds.), The analogical mind (pp.1-19) . London: MIT Press.
    John J. Patrick .(2001)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 Student Companion.Journal,46(1):57-71.
    Kano, N., Seraku, N., Takahashi, F., & Tsuji, S. (1984).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4(2), 38-48.
    Layard, R.(2006). The depression report: a new deal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disorders. NZ:University of Auckland .
    Levinson, M. (2010). The civic empowerment gap: Defining the problem and locating solution. In L. R. Sherrod, J. Torney-Purta, & C. A. Flanaga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ivic engagement in youth (pp. 23-41). Hoboken, HJ: John Wiley & Sons.
    Lyn, C..(2011).“Designing a Public Conversation Using the World Café Method.” Social Alternatives 30(1): 10-15.
    Lyn, C..(2011).“Designing a Public Conversation Using the World Café Method.” Social Alternatives 30(1): 10-15.
    McPeck, J. E. (1990).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dialogue and dialectic.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Browne, M. Neil/ Keeley, Stuart M. (2000)。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Norris, S. P. & Ennis, R. H. (1989).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CA: Midwest
    Osborn, A. 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thinking. New York: Scribners.
    Osborn, A. F. (1963). Applied imagination 3rd Ed.. New York: Scribners.
    Paul, R. W. (1990) . Critical thinking in north America. In A. J. Binker(Ed.) , Critical thinking: 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 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pp. 18-43). Rohnert Park, CA: Sonoma University Press.
    Paul, R. W. (1995). Critical thinking: how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Santa Rosa, CA: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Publications.
    Rachel, A.( 2011).“Fro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organizational therapy? World cafe and appreciative inquiry as research methods,”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46(1):57-71.
    Resnick, L. B. (2001). Making America smarter: the real goal of school reform. In A. L.Costa (Ed.), Developing minds, 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 Alexandria:ASCD.
    Santanen, E., Briggs, R. O., & de Vreede, G-J. (2004). Causal Relationships i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omparing Facilitation Interventions for Ide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4), 167-198.
    Schulz, W., Fraillon, J., Ainley, J., Losito, B., &; Kerr, D. (2008).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assessment framework. Amsterdam,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
    Siegel, H. (1988). Educating reason: 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Chapman & Hall.
    Sternberg, R. J., & Spear-Swerling, L. (1996). Teaching for thinking. Citation.
    Swartz, R. J.; Parks, S. (1994). Infusing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to content instruction. Pacific Grove, CA: Critical Thinking Press & Software.
    Swanson, H. L., Chustie, L., & Rubadlau, R. J. (199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 cognition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 in mentally retarded, learning disabled, and gifted children.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8(2), 70-81.
    Watlers, K. S. (1986). Critical thinking in liberal education: a case of overkill? Liberal Education, 72(3), 233-244.
    Whybrow, A..(2011).“World Café Discussion” Coaching Psychologist 7(1): 77-82.
    Worldwide Educating for the Future Index (WEFFI)(2018).Worldwide Educating for the Future Index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tingforthefuture.economist.com/EIUYidanPrizeEducating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