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允芳 |
---|---|
論文名稱: |
北投傳統人文景點研究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7 下載:10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隨著鄉土意識逐漸抬頭,鄉土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視。站在教育的立場,鄉土教育的落實,應從學生最親近的土地出發,這不僅符合教育的原則,更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結合,避免流於空談。在此前提下,筆者選擇自己的家鄉-北投為主題,從事四個人文景點之研究,依次為:「番仔厝」、「關渡宮」、「陳氏宗祠」和「陳懷公紀念堂」,欲藉以上景點,反映北投的開墾過程與歷史變遷。
「番仔厝」,是北投社最後的聚落所在,透過它,可以追溯昔日北投社的來源、傳說和風俗習慣;同時從既存的地契中,明瞭此聚落土地的變遷和其餘北投社土地流失的情形,連漢番關係的消長,也能一併從土地契約中呈現:清朝時,北投社擁有不少土地,但隨漢人開發腳步的到來,經濟情況日益惡化,後來在日人統治下,其消滅大租權的做法,使得北投社址僅存三處:「頂社」、「中社」和「下社」,前兩社又因日人的強迫遷社而瓦解,僅存「下社」。「下社」,又名「番仔厝」。此地保留自頂社遷移而來的原住民後裔和重要信仰,屬於漢人的池府王爺信仰,被原住民拾獲後,原為私人供奉,遂擴大為全村信仰,又名「番仔王爺」,該聚落轉變成以漢人為主體後,當地地名及信仰仍延續至今,成為見證原住民在北投發展的實例。「關渡宮」,這座北台灣首座的媽祖廟,是漢人社會結合的重要指標,本身的歷史可從其廟中遺物和清代方志相互印證;此外,該宮的媽祖神像「大媽」及「二媽」,神蹟彰顯,也奠定該宮之地位。其本身「祭祀圈」的擴大與轉變,更反映當地和北投地區的互動關係。在地景特色上,「獅象捍門」的風水穴位和「關渡分潮」的景致,為該宮增色不少並增添幾許傳奇;而關渡地名的由來,也是鄉土教育的重要內涵,反應不同時代,不同人群所遺留之軌跡。漢人社會另一主要的結合途徑為血緣關係,形成「唐山祖」與「開台祖」的祭祀方式,北投的「陳氏宗祠」和「陳懷公紀念堂」最具代表性,陳氏族人入墾北投後,逐步繁衍並成為北投第一大姓,上述宗祠即為庶民生活的最佳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