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雅玲
論文名稱: STS模式的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指導教授: 陳文典
Chen, Wen-D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STS教學模式學習表現教師專業知能九年一貫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8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STS模式的教學係以生活上的問題為議題,經由學生主動地探索,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能學習到科學知識及其相關的技能,並能對整個事件產生價值的判斷,及運用所學來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本研究以國小五年級34位學生為樣本,運用錄影、錄音、筆記等方式記錄課堂的活動,分析教學活動是否符合STS教學模式,運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分段能力指標」來檢視學生的各項學習成就,以期發現STS模式的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並經由學習實況之記錄與分析發現:與生活有關的主題式教學活動,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以問題的解決為考量,學生常做發散式的思考,引發出多樣的學習方向,教學中也因此需要各樣的社會資源來支持及引用。在這種學習氣氛中,學生具有主動性,積極投注學習活動,且其學習的發展具延伸性的探討。在這種學習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表現其才能的機會,學生由探究的過程中,不僅獲得科學知識,也能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所遭遇到的問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習成就的影響 第二節 STS教學模式的特質 第三節 STS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專業知能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第一節 研究流程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STS教學之教學表徵評析 第二節 STS教學下之學生學習表現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教師之教學知能及其教學行為表徵對應表 附錄二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之分段能力指標細目表 附錄三 學生實作記錄(A)(B)(C)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王文科(1989):資優課程設計,心理出版社。
    2. 王澄霞(1995):STS活動中的「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第3卷第1期,P.115-135。
    3. 王澄霞(1995):小學自然科教學應順應學生的多種學習風格,國立編譯館通訊第八卷第一期,P.22-23。
    4. 王澄霞(1997):STS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學刊第5卷第1期,p.24-56
    5. 王澄霞(1997):科學科之教學與評量標準,國立編譯館通訊第十卷第一期,P.39-42。
    6. 王澄霞、謝昭賢(1997):以認知圖評量"酸雨"STS教學的學習成就,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 42期,P.13-29。
    7. 余曉清(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四)-美國的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月刊第171期,P.12-17。
    8. 李田英(1988)-為何要使用探討式教學及如何達成它,國民教育第28卷8.9期,P.12-15。
    9. 佘曉清(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四):美國的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171期,P.12-17。
    10. 施惠:STS教師教學專業知能成長的探討,尚未出版,P.1-22。
    11. 施惠(1989):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模式簡介,國教世紀25卷3期,P.12-22。
    12. 許榮富(1991):從科學、技學與社會的整合談科學教育的未來發展,教師天地52期,P.24-31。
    13. 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第109期,P.56-63。
    14. 陳文典(1997)A:STS理念下的教學策略
    15. 陳文典(1997)B:科學課程採訪報導-SS&C課程研發實況簡介,物理教育第一卷第一期,P.64-76。
    16. 陳文典(1998):STS理念下之教學,臺灣教育575期,P.10-19。
    17. 黃芳裕(1998):以後現代哲學評估STS理念對科學教育的啟示,臺灣教育575期,P.20-28。
    18. 黃達三(1989):科學、技學、社會─未來科學教育的新方向,國教之聲23卷2期,P.4-13。
    19. 黃達三(1995):國小自然科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8卷1期,P.19-21。
    20. 黃達三(1992):科學/技學/社會(STS)和小學科學教育,國教月刊第38卷1.2期,P.30-39。
    21. 黃鴻博(1997):國民小學STS課程發展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1期,P.443-469。
    22. 黃鴻博(1998):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教師學科知識問題之探討,國立臺中師院學報12期,P.455-479。
    23. 黃鴻博(1994):STS-當代科學教育改革運動(上)(下),國教輔導第34卷第1.2期,P.18-25。
    24. 黃鴻博(1998):國民小學STS課程發展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第十一期,P.444-465。
    25. 黃鴻博、郭重吉(1999):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科學教育9期,P.35-53。
    26. 楊榮祥(1995):建構論STS和實際教學:西澳的實驗學校一例,科學教育176期,P.4-17。
    27. 楊榮祥(1982):世界科學教育發展的趨勢,中等教育33卷3期,P.74-76。
    28. 楊榮祥(1983):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一):薩克曼的探討能力訓練模式,科學教育63期,P.2-14。
    29. 楊榮祥(1983):理論與實際(二):舒華布的探討科學模式,科學教育64期,P.2-12。
    30. 楊榮祥(1983):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三):奧斯貝的前置組織因子模式,科學教育65期,P.19-31。
    31. 楊榮祥(1984):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四)--布魯納的概念發展模式,科學教育66期,P.16-24。
    32. 楊榮祥(1984):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五)--探討式與講解式教學模式之比較,科學教育68期,P.25-41。
    33. 蔡清田(1998):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實施策略,教師之友,39卷4期,P1-9。
    34. 歐陽鍾仁(1986):創造性探討式的科學教育與評量,教師研習簡訊22期,P.8-11。
    35. 歐陽鍾仁(1984):創造性的探討式教學與科學思考力的培養策略,中等教育35卷6期,P.7-18。
    36. 歐陽鍾仁(1988):創造性探討式教學與評量的新理念,中等教育39卷4期,P.12-18。
    37. 歐陽鍾仁(1985):創造性探討式教學精神與教學策略,臺灣教育416期,P.14-23。
    38. 歐陽鐘仁(1988):創造性探討式教學與評量的新理念,中等教育,P.12-18。
    39. 謝世達(1999):淺釋自然科STS教學,嘉縣國教32期,P.43-44。
    40. 魏明通(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一):英國STS及SISCON計畫,科學教育168期,P.2-8。
    41. 魏明通(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二):英國SATIS計畫,科學教育169期,P.12-19。
    42. 魏明通(1998):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簡介,臺灣教育575期,pp.2-9。
    43. 魏明通(1994):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三)-日本的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月刊第170期,P.2-8。
    44. 蘇宏仁(1996):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190期,pp.2-12。
    45. 蘇宏仁(1997):美國科學教育的改革:回顧、前瞻與借鏡,科學教育200期,pp.2-11。
    46. 蘇育任(1996):日本教學與課程革新之概況,國教輔導36卷2期,pp.6-8。
    47. 蘇育任(1998):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期,pp.21-45。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1. Aikenhead G.(1994):What is STS Science Teaching?,Aikenhead ed.,STS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Reform,P.47-59
    2. Penick John E. (1996):Creativity and the Value of Questions in STS,Yager,R.E. ed.,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84-94。
    3. Kellerman L.R. and Liu C.T.(1996):Enhacing Student and Teache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Via STS,Yager,R.E. ed.,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139-148。
    4. Liu C.T. and Yager R.E.(1996):An STS Approach Accomplishes Greater Career Awareness,Yager,R.E. ed.,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149-159。
    5. Solomon J.(1996):STS in Britain:Science in a Social Context,Yager,R.E. ed.,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241-248。
    6. Varrella C.F. (1996):Using What Has Been Learned:The Application Domain in an STS-Constructivist Setting,P.95-108。
    7. Yager,R.E.(1996):Hi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Yager,R.E. ed.,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3-15。
    8. Yager,R.E.(1996):Meaning of STS for Science Teachers,Yager,R.E. ed.,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16-24。
    9. Yager.R.E.(1987):STS Science Teaching Emphsizes Problem Sloving,The Education Digest,Ann Arbor Vol.53,P.3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