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黃式三、黃以周父子除了在禮學上有高度成就外,在易學方面,也有多本專書流傳於世。後人易學提要,如胡玉縉《續四庫提要三種》、盧松安《易廬易學書目》、吳承仕《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都給予肯定評價。而唐文治在〈黃元同先生學案〉也提到:「近世學者但知先生禮學之精邃,未能知其易學之閎深也。」於是筆者就下列幾面向來探究黃式三、黃以周父子的易學內涵。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文獻探討與論文架構。第二章〈黃式三、黃以周父子之生平考述〉,先後介紹黃式三、黃以周的家學、師承與交遊情形,並再介紹黃氏父子精研《周易》的歷程,與黃以周在南菁書院講學的經過。此外,也將黃式三、黃以周與清代浙東學術之淵源關係,作一探討、論述。第三章〈黃式三、黃以周父子之著述要錄〉,簡要列目黃氏父子的所有著作,並考錄其易學著作,以及分析黃氏父子易學著作的體例。
第四章〈黃式三易學探析〉,在第一節「釋易方法」,可看出黃式三本於《易經》,而以《易傳》為翼,並再輔以歷代《易》注與經史子集等各家說法的治《易》方法;第二節「易例發凡」,紬繹出黃式三的《易》例見解;第三節「易理闡發」,將黃式三的易學論述,從畫卦之初到最終的天人相貫之境,作一層遞探討;第四節「易學要點」,整理黃式三的治《易》趨向,歸結出「兼具象數義理以釋易」、「善於發揮易傳」、「善以卦變說易」三要點來論述。
第五章〈黃以周易學探析〉,第一節「易疏、案語析論」,整理出黃以周共有六類疏證《易》注的方式;第二節「博徵釋易探討」,黃以周廣泛吸收群經、史書、諸子、小學等內容來疏證發揮《易》理,從中可得知黃以周易學的精深與學識的廣博;第三節「易學內涵」,論述黃以周《經訓比義》引《易》部分,並再就其易學著作中的論說要點——「論消息」、「論卦變」,作一闡述。
第六章〈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比較分析〉,在第四、五章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分析黃氏父子的易學內容。第一節「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承繼述證」,除可明黃氏家學的傳授外,亦可對清代家學之興盛、私學之蓬勃,作一家之佐證;第二節「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實事求是』探討」,從黃氏父子的治《易》方法,可觀得黃氏父子「曷為學分漢宋也乎」的反思。其中由黃氏父子治《易》兼具象數、義理,以及對於前代《易》注的辨析,可見其「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第三節「黃式三、黃以周父子卦變釋易探討」,黃氏父子治《易》同樣善以卦變來發揮《易》理,兩人在卦變上有承繼的關係;第四節「黃式三、黃以周父子引史述易比較」,黃氏父子受浙東史學影響,同樣善以史學來發揮《易》理,但同中有異──黃式三善以史事來發揮《易》理,黃以周側重在發揮史書中關於《周易》的論述;第五節「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禮關係探討」,簡要介紹黃氏父子禮學上的成就,以及探究黃以周引《禮》治《易》的情形。
第七章〈結論〉,總結本論文要點,並且比較黃氏父子治《易》方法與清代浙東學者治經方法,以此顯明黃氏父子治《易》要點以及他們與浙東學術的關係。最後,說明本論文的限制性與發展性,以利後續研究之進行。
一、黃式三、黃以周父子著作
1.(清)黃式三:《易釋》,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22)》,據清光緒十年廣雅書局刊本影印,1976年。
2.(清)黃式三:《周季編略》,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年。
3.(清)黃式三:《儆居集》,清道光二十三年刊本,現藏於臺灣大學圖書館。
4.(清)黃式三:《儆居遺書》,清光緒十四年續刊本,現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5.(清)黃以周:《十翼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36、37)》,1995年。
6.(清)黃以周:《周易故訓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35)》,1995年。
7.(清)黃以周:《周易注疏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35)》,1995年。
8.(清)黃以周:《禮書通故》,臺北:華世出版社,影印光緒十九年(1893)黃氏試館刊本,1976年。
9.(清)黃以周:《經訓比義》,臺北:廣文書局,影印光緒二十二年(1896)南菁講舍刻本,1977年。
10.(清)黃以周輯解:《子思子輯解》,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11.(清)黃以周:《儆季雜著》,清光緒二十年江蘇南菁書院刊本,現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二、古籍(依《四庫全書》分類法排序)
(一)經類
1.(清)王謨輯:《京房易傳》,臺北:大化書局,景清乾隆五十六年金谿王氏刻八十六種本,《增訂漢魏叢書(一)》,1983年。
2.(漢)鄭玄著;(宋)王應麟輯;(清)丁杰後訂;(清)張惠言訂正:《周易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1995年。
3.(魏)王弼、(晉)韓康伯、(宋)朱熹著:《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4.(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5.(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6.(宋)項安世:《周易玩辭》,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10、111)》,據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經解》原刊本影印,1976年。
7.(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15)》,據清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刊本影印,1976年。
8.(清)李光地:《周易折中》,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1998年。
10.(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1.(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12.(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13.(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書銘出版社,1992年。
14.(魏)張揖撰;(隋)曹憲音釋;(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15.(清)阮元編纂:《經籍纂詁》,臺北:鳴宇出版社,1979年。
16.(清)朱駿聲撰、(清)朱鏡蓉參訂:《說文通訓定聲》,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二)史類
1.《「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2.(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3.(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4.(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5.(清)永瑢、紀昀等著:《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 / 校讎通義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7.(清)史致馴修、(清)陳重威纂、(清)黃以周纂:《光緒定海廰志》,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8.(清)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9.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三)子類
1.(魏)王弼原注、袁保新導讀:《老子》,臺北:金楓出版社,1996年。
2.(先秦)荀況著、(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
3.(宋)周敦頤:《周子通書》,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4.(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5.(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6.(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7.(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8.(清)俞樾:《諸子平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9.(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10.(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0年。
(四)集類
1.(宋)李昉等人:《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2.(宋)朱熹:《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1979年。
3.(宋)陸九淵:《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4.(明)王守仁:《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6年。
5.(清)戴震:《戴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三、現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王逸明:《定海黃式三黃以周年譜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2.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3.王新春:《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4.方祖猷:《清初浙東學派論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5.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6.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7.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8.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9.朱伯崑主編;李申、王德有副主編:《周易知識通覽》,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10.李肇翔編輯:《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1.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12.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13.沈雲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14.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15.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16.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17.林 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18.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19.松川健二編、林慶彰等合譯:《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20.胡玉縉撰、吳格整理:《續四庫提要三種》,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21.胡 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22.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23.唐文治:《茹經堂文集》,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24.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25.唐 鑑:《清儒學案小識》,收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26.高 明:《群經述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27.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28.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29.徐芹庭:《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
30.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31.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年。
32.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33.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
34.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35.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90年。
36.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37.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38.張舜徽:《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39.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0.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41.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42.章炳麟:《太炎文錄》,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43.章炳麟撰、徐復注:《訄書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4.陳訓正、馬瀛等纂修:《定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1970年。
45.陳祖武主編:《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寧波出版社,2004年。
46.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47.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學術史(附《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48.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49.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50.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51.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52.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53.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54.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55.曾春海:《朱熹易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
56.萬 斌主編:《浙學研究集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7.楊蔭深:《細說萬物由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58.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59.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60.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61.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2.劉永翔、王培軍:《家學淵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3.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64.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65.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收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刋.綜錄類》九,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66.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7.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68.賴師貴三:《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69.盧松安:《易廬易學書目》,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70.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71.嚴文郁:《清儒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方祖猷:〈陳訓慈論浙東學術及其精神〉,《寧波黨校學報》,2000年第4期,頁59-61。
2.方祖猷:〈浙東學術在哲學、經學、史學、自然科學和佛學上的貢獻〉,《寧波黨校學報》,2003年第4期,頁83-88。
3.史革新:〈略論晚清漢學的興衰與變化〉,《史學月刊》,2003年第3期,頁86-95。
4.汪林茂:〈從傳統到近代—晚清浙江學術的變遷〉,《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頁44-53。
5.李紹戶:〈黃式三論語後案釋例〉,《建設》,1976年5月,頁33~37。
6.林忠軍:〈鄭玄易與兩漢易學思潮〉,《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2003年3月,頁80-93。
7.孫善根:〈論清代浙東學派的歷史地位〉,《浙江學刊》,1996年第2期,頁103-109。
8.孫運君、楊振姣:〈從書院祭主變化看晚清學術思想之轉圜—以詁經、南菁兩書為為例〉,《船山學刊》,2006年第2期,頁80-81。
9.陳居淵:〈清代的家學與經學—兼論乾嘉漢學的成因〉,《漢學研究》,16卷2期,1998年12月,頁197-224。
10.黃海嘯:〈禮理之辯與黃式三、以周父子對清代禮學的總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06年9月,頁93~99。
11.董建和、盧香霄:〈南宋浙東學派的「家學」源與流〉,《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80-84。
12.董建和、陳培敏:〈明清浙東經、史「家學」〉,《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頁29-33。
13.楊太辛:〈浙東學派的涵義及浙東學術精神〉,《浙江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頁90-95。
14.楊儒賓:〈水月與紀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0、21期合刊,1999年12月、2000年6月,頁99-131。
15.蔡克驕:〈「浙東史學」再認識〉,《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3期,頁43-54。
16.諸煥燦:〈清代浙東學術概說〉,《寧波教育學院學報》,第1卷第1期,1999年9月,頁55-59。
17.魏永生:〈黃式三學術思想評議〉,《東方論壇》,2000年第3期,頁31-35。
五、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何佑森:〈清代經學思潮〉,《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頁15-29。
2.周積明:〈清代浙東學派學術譜系的構建〉,《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寧波出版社,2004年,頁105-118。
3.陳祖武:〈晚清七十年之思想與學術〉,《清代學術論叢第三輯》(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頁1-21。
4.張壽安:〈黃式三對戴震思想之回應〉,《清代學術論叢第三輯》(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頁253-281。
5.詹海雲:〈清代浙東學者的經學特色〉,《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頁133-157。
6.鄭吉雄:〈浙東學術名義檢討—兼論浙東學術與東亞儒學〉,《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寧波出版社,2004年,頁6-37。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博士論文
1.林存陽:《清初三禮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
2.胡自逢:《周易鄭氏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69年。
3.徐芹庭:《漢易闡微》,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4.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5.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6.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二) 碩士論文
1.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2.江超平:《伊川易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3.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4.侯秋東:《王弼易學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5.徐芹庭:《易來氏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
6.陳正榮:《張載易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7.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8.賴師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七、會議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曹美秀:〈黃式三《尚書啟蒙》平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8、9日。
2.程克雅:〈黃以周〈論書院〉與「學校禮」考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一次學術研討會,2005年6月23、24日。
3.程克雅:〈晚清浙學與「漢學」知識系譜—以俞樾、黃以周、孫詒讓為主軸的探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8、9日。
4.陳東輝:〈詁經精舍與清代中後期浙江漢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8、9日。
5.商 瑈:〈黃式三對戴震「理氣」思想之繼承與轉化〉,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第十三屆全國中文研究所學術論文研討會,2006年11月25日)。
6.商 瑈:〈求是與經世—黃式三的《論語》學〉,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6經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06年12月8日。
7.張 涅:〈關於定海黃氏著作的研究資料〉,寧波:浙江寧波大學,發表於2005年10月29日。
8.賴師貴三:〈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初探〉,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8、9日。
八、數位資源
1.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授權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資料庫使用。
2.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libnt.npm.gov.tw/s25/
3.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