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惠櫻
論文名稱: 近代中國的面貌─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時期(1840-1911)編寫之研究
指導教授: 吳志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科書晚清時期近代中國歷史教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7下載:8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高中歷史教育改革的討論已經到了紛亂的境界,各自表述意見,有主題卻難有共識,而隨著學術研究成果的推陳出新與多元的歷史書寫,教科書也應適度隨之調整或修正;加以前人有關教科書內容研究,多重「編輯原則」、「人物分析」、「比較研究」為主,因此本文希望回歸學術面的探討,以學術研究成果檢驗教科書實質內容。
    藉由對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與整理歸納「晚清」歷史的學術研究成果,檢討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對於晚清歷史的課程規劃,本文有下列結論。第一、教育目標淪為形式,無法看出對於學生學習晚清歷史,要求達到何種成果,教材大綱為早期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的精華總結,以政治史為主,未依時代演進適度調整,國、高中教科書中的晚清課程重複性高,授課時數不足。第二、透過學術研究成果的考察,從早期中英貿易衝突、內亂、自強運動時期內政改革、革命派與立憲派等方面,釐清教科書實質內容編寫的若干說法。另外,本文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放於世界史的脈絡下,在政治變局之外,介紹近代中國的社會轉變,希冀提供不同的面向供教科書編寫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8 第二章 課程標準對晚清歷史的規劃與檢討 17 第一節 目標 17 第二節 教材大綱與時間分配 32 第三章 文本的再思考─教科書內容編寫探討 57 第一節 天朝迷夢?─早期的中英貿易衝突 57 第二節 傳統體質的考驗─晩清內亂 69 第三節 被忽視的內政改革─自強運動時期 83 第四節 黨國史觀下的立憲派與革命派 93 第四章 在屈辱之外─近代中國的轉變 110 第一節 新事物的傳入 112 第二節 大眾報刊的創辦 136 第三節 通商口岸的特色與風貌 155 第四節 商會的出現與作用 176 第五章 結論 194 徵引書目 200

    徵引書目

    一、文獻
    1.《人鏡畫報》,天津:時務印字館編輯,人鏡畫報社出版,臺北縣中國研究資料中心影印,民國56年。
    2.上海申報館編,《申報》,臺北市:臺灣學生,影印本。
    3.《中外條約彙編》,台北縣:文海,民國53年。
    4.《民報》,據「民報」(清光緒31年12月, 1905)複印,原刊為日本東京民報發行所印行,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民國58年。
    5.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民國53年。
    6.李平書,《且頑老人七十歲自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5輯42,台北縣:文海,民國63年。
    7.《花圖新報》,第二卷至第二年第六卷,臺北市:臺灣學生, (清)光緒6年-光緒7年,影印本。
    8.(清)政學社編,《大清法規大全》,臺北市:考正,民國61年。
    9.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民國75年。
    10.周維立校,《清代四名人家書》,台北:文海,民國60年。
    11.《南海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宣統二年鉛印版影印本,民國63年。
    12.黃濬著,許晏駢、蘇同炳重編,《花隨人聖盫摭憶全編》,台北:聯經,民國68年。
    13.時務報館編,《時務報》影印本,台北:文海(影印本),民國76年。
    14.郭嵩燾編,《羅忠節公(澤南)遺集》,台北:文海,民國61年。
    15.曾國藩等撰,《湘鄉曾氏文獻》,台北市:臺灣學生,民國53年。
    16.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三,台北:世界,民國41年。
    17.愛穎編,《國聞報彙編》,臺北縣:永和市,文海,民國76年。
    18.《新民叢報》,第四年第三號,據新民叢報第1-96號(清光緒28年1月-清光緒32年1月, 1902-1906)複印,原刊為日本橫濱新民叢報社出版,臺北縣: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19.張之洞,《勸學篇》,台北:新文豐,民國74年。
    20.陳伯熙,《老上海》,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41編第10冊,台北:新興書局,民國75年。
    21.(清)黃協塤撰,《淞南夢影錄》,台北:新文豐,民國85年。
    22.《蘇報案紀事》(又名, 癸卯大獄記),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民國57年。
    23.《點石齋畫報》(影印本),臺北市,天一,民國67年。
    24.《警鐘日報》,甲辰正月二十一日,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民國57年。
    25.羅正鈞,《左文襄公(宗棠)年譜》,台北:文海,民國61年。

    二、課程標準與教科書
    1.三民書局編輯部,《歷史(下)革新版備課講義》(十一~十五章),台北:三民,民國93年2月。
    2.王仲孚,《中國文化史》,台中:康熙,民國91年8月修訂一版。
    3.王仲孚,高級中學《歷史》(下冊),台中:康熙圖書,民國89年修訂一版。
    4.南一書局編著,歷史(下)教師手冊,南一書局,民國92年2月再版。
    5.甘懷真,《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民國91年。
    6.李孝悌,《歷史》(下),台北:龍騰,民國89年。
    7.李孝悌編著,《歷史教師手冊》下,台北:龍騰,民國91年。
    8.林能士主編,《中國文化史》,台南:南一書局,民國93年。
    9.林能士主編,《歷史》(下冊),台南:南一書局,民國90年修訂版。
    10.《高中歷史》第二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46年2月。
    11.《高中歷史》第三冊,國立編譯館,民國74年8月
    12.《高中歷史》第三冊,國立編譯館,民國74年8月。
    13.高中歷史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高中歷史《本國歷史》(下),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8年。
    14.郭廷以主編,《歷史》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5年12月。
    15.許雪姬、甘懷真,《歷史》(下),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修訂二版。
    16.陳豐祥、林麗月編,《歷史》下,台北:建宏,民國90年元月。
    17.陳豐祥、林麗月編著,歷史(下)教師手冊,建宏出版社,民國90年1月再版。
    18.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文化史》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84年十版。
    19.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文化史》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87年十二版。
    20.國立編譯館主編,《歷史》第三冊,國立編譯館,民國66年8月六版。
    21.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3年三版。
    22.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7年十四版。
    2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與文化社,民國45年。
    24.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1年。
    25.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0年。
    26.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2年。
    27.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民國85年。
    28.盧建榮、林麗月編,《中國文化史》,台北:建宏,民國91年。

    三、專書
    1.丁日初主編,《上海近代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Rhoads Murphey著,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編譯,《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局,民國78年。
    4.王光祈,《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中華書局,民國18年。
    5.王爾敏著《清季軍事史論集》,台北:聯經,民國69年。
    6.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商務,民國86年。
    7.王樹槐,《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3年。
    8.王樹槐,《咸同雲南回民事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57年。
    9.王樹槐著,《外人與戊戌變法》,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9年。
    10.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臺灣學生,民國53年。
    11.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12.《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一編,台北:商務,民國75年4月。
    13.《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 第二編,台北:臺灣商務,,民國75年。
    14.《中國近代現代史論文集》第五編,台北:臺灣商務,民國75年。
    15.《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七編,台北:臺灣商務,民國75年。
    16.《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台北:聯經,民國71年。
    17.天津市檔案館、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上冊,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第1版。
    18.史扶鄰 (Harold Z. Schiffrin) 著,邱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台北:谷風,民國77年。
    19.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史》,台北:食貨出版社,民國67年。
    20.艾波(Michael W. Apple)著,王麗雲譯,《意識型態與課程》,臺北:桂冠,民國91年。
    21.美‧亨特著,沈正邦譯,《舊中國雜記》,台北:古籍,民國92年3月。
    22.阮忠仁,《清末民初農工商機構的設立 : 政府與經濟現代化關係之檢討(1903-191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9),民國77年。
    23.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1年。
    24.李長莉著,《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版, 2002。
    25.李長莉, 閔杰, 羅檢秋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發行:1998。
    26.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民國74年。
    27.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1年。
    28.林炎成,《教科書內容商榷舉隅》,台灣育英社,民國68年。
    29.芮瑪麗(Mary Clalaugh Wright)著,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2002。
    30.《近代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政大歷史系,民國86年。
    31.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國學校歷史科教學中心編,郭實渝譯,《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台北:教育部,民國85年。
    32.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3.郁慕俠,《上海麟爪》,上海書店出版社,第一版, 1998。
    34.馬敏、朱英《傳統與近代的二重變奏,晚清蘇州商會個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3。
    35.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2001。
    36.袁昶超,《中國報業小史》,香港:新聞天地社,民國46年。
    37.徐鼎新、錢小明著,《上海總商會史1902-1929》,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
    38.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1989年。
    39.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民國76年。
    40.教育部編印,《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研究規劃研究》,台北:教育部,民國85年。
    41. 黃政傑,《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民國82年。
    42.黃政傑,《課程評鑑》,台北:東華,民國80年。
    43.Robert J. Kibler Donald J. Ccegala Larry L. Barker David T.Miles著,黃光雄編譯,《教學目標與評鑑》,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76年5月。
    44.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4年。
    45.張玉法著,《中國近代現代史》台北 : 臺灣東華,民國67年。
    46.張玉法,《歷史講演集》,台北:東大,民國80年9月。
    47.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4年。
    48.張玉法,《辛亥革命史論》,台北:三民,民國82年。
    49.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4
    年。
    50.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1年。
    51.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58年6月。
    52.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2年。
    53.張桓忠,《上海總商會研究1902-1929》,臺北縣:知書房出版,民國85年。
    54.張存武,《光緒三十一年中美工約風潮》,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1年。
    55.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臺北市:知書房,民國93年。
    56.陳孟堅,《民報與辛亥革命》,台北:正中,民國75年。
    57.章開沅等,《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第一輯。
    58.馮自由,《革命逸史》,五集,台北:臺灣商務,民國58年。
    59.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市:中華,台三版,民國72年。
    60.虞和平,《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台北:東大發行,初版,民國84年。
    61.雷崧生,《國際法原理》上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8年。
    62.陸寶千,《劉蓉年譜》,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8年。
    63.鄭觀應著、夏東元編,《鄭觀應集》,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4.費正清主編、張玉法校訂、李國祁總校訂,《劍橋中國史‧晚清篇》,第十冊,台北:南天,民國76年。
    65.戴玄之,《義和團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52年。
    66.薛君度著,楊慎之譯,《黃興與中國革命》,香港:三聯,1980。
    67.羅爾綱,《湘軍新志》,台北:黎明,民國77年。
    68.譙樞銘,《上海史研究》,學林出版社,1984。

    四、期刊論文
    (一)期刊
    1.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6期,民國90年4月,頁6-17。
    2.王仲孚,〈談新編高中歷史第一冊的編寫經過〉,《中等教育》,36卷2期,民國74年1月,頁11-17。
    3.王文發,〈現行中學歷史教材重複問題的省思〉,《歷史教學》,1卷3期,民國77年11月,台北:歷史教學雜誌社,頁18-40。
    4.王爾敏,〈外力勢力影響下之上海開關及其港埠都市之形成(1842-1942)〉,《中華學報》二卷二期,民國64年7月。
    5.江淑玲,〈高中歷史課本第四冊之討論〉,《教學與研究》,第三期,民國70年5月,頁141-148。
    6.任弘,〈高中歷史第五冊中國文化史〉,《教學與研究》,第四期,民國71年6月,頁229-234。
    7.朱采慧,〈新編國中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銜接性的探討--以日治時期為例〉
    ,《歷史教育》,第7期,民國89年12月,頁71-118。
    8.朱煜,〈台灣高中新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理念試析─以龍騰本為例〉,《歷史月刊》,第180期,台北:聯經,民國92年1月,頁 66-71。
    9.李宇平,〈對高中歷史第二冊的批評與建議〉,《教學與研究》,第四期,民國71年6月,頁201-206。
    10.李恩涵,〈左宗棠與清季政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上),民國83年6月。
    11.李國祁,〈我國中學歷史課程教材之檢討與建議〉,《台灣教育》,445期,民國77年。
    12.李國祁,〈由左宗棠的事功論其經世思想〉,《近代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3年4月。
    13.呂實強,〈四十年來我國的高中歷史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十六輯,台北:教育資料館,民國80年。
    14.吳志鏗,〈非正式關係與湘軍內部的維繫─兼論湘軍兵為將有的適用性〉,《師大歷史學報》,第十四期,民國75年6月,頁185-187。
    15.吳志鏗,〈湘軍史研究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上的意義〉,《近代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民國86年10月。
    16.吳芳芳,〈國、高中教科書中藝術史部分的檢討〉,《歷史教學》,1卷6期,民國78年5月,台北:歷史教學雜誌社。
    17.吳政哲,〈從教科書開放談歷史教學〉,《歷史月刊》,第165期,台北:聯經,民國90年10月。
    18.林秋燕,〈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邊疆民族教材之研究--以八十七年版高中歷史第二冊為例〉,《歷史教育》,第6期,民國89年6月,頁53-93。
    19.林綺慧、蔡淑芳,〈新舊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中共建黨初期教材之比較--以審定本大同資訊版為例〉,《歷史教育》,第9/10期,民國92年12月,頁1-27。
    20.林貴美,〈法國教科書編輯的基本概念與評鑑要點研究〉,《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編,台北:台灣書局,民國78年。
    21.林麗月〈試評現行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教科書〉,《歷史教學》,1卷1期,民國77年7月,台北:歷史教學雜誌社,頁100-111。
    22.高明士,〈新編高一歷史教科書的檢討:引言〉,《歷史月刊》,第165期,
    台北:聯經,民國90年10月,頁42-46。
    23.邱鍾義,〈教科書中政治史比重的探討〉,《歷史月刊》,第165期,台北:聯經,民國90年10月,頁59-62
    24.姜公韜〈龍騰版歷史科新教材評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6期,民國90年4月,頁10-12。
    25.莊吉發,〈民國以來中國秘密會社史的研究、評估與展望〉,《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民國80年,頁1680-1685。
    26.莊德仁,〈從高中歷史科指考試題與教材探討教學時數減少課程內容改變的合理性〉,《歷史月刊》,第203期,台北:聯經,民國93年12月,頁102-110。
    27.張元,〈高中歷史教科書(龍騰版)的撰寫原則〉,《歷史月刊》,第179期,台北:聯經,民國91年12月,頁 114-120。
    28.許松源,〈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之間的一致性〉,《歷史月刊》,第169期,台北:聯經,民國91年2月,頁95-101。
    29.張明雄,〈現階段高級中學本國史教育的實施和檢討〉,《中等學校人文社會科教育研討會報告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民國71年。
    30.張明雄,〈四十年來台灣地區高中歷史教育的回顧〉,《國際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國74年。
    31.張建俅,〈高中歷史第二冊疆域開拓部分:天朝觀念探討〉,《歷史教學》,1卷2期,台北:歷史教學雜誌社,民國77年9月,頁132-135。
    32.張雲翔,〈試論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大同本南一本及龍騰本之比較--以「太平天國」為例〉,《歷史教育》,第8期,民國90年12月,頁101-116。
    33.張麗生〈有關高中本國史教科書的幾點看法〉,《中等學校人文社會科教育研討會報告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民國71年。
    34.陳惠芬,〈對新編國中歷史第三冊的幾點看法〉,《教學與研究》,第四期,民國71年6月,頁207-216。
    35.陳孺性,〈辛亥革命與緬甸華僑〉,《大陸雜誌》,36卷5期,頁31。
    36.游天助〈從高中中國文化史教科書的分析談改進之道〉,《歷史教學》,1卷3期,台北:歷史教學雜誌社,民國77年11月,頁41-49。
    37.游重義〈台灣、香港、大陸三地國中國史教科書之比較─以「晚清變局─中華民國建立」時期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卷2期,民國81年8月,頁121-134。
    38.黃克武,〈從歷史教育的目的檢討當前高中本國史教科書的編訂〉,《中國論壇》,15卷11期,民國72年3月。
    39.黃俊文,〈試論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大同、南一、龍騰版本之比較--以「草原游牧民族生活與文化」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卷1期,民國93年6月,頁33-47。
    40.黃麗生,〈從歷史教育目標檢討現行高中中國近現代史教科書〉,《教學與研究》,第四期,民國71年6月,頁217-228。
    41.彭小甫,〈析論現行國高中歷史教科書附圖之適切性[美國史部分] 〉,《中等教育》,46卷1期,民國84年2月,頁23-43。
    42.鄒玫,〈談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的困境〉,《歷史教學雙月刊》,一卷一期,民國77年7月。
    43.楊明哲,〈晚清人鏡畫報研究〉,《國史館館刊》復刊第二十六期,民國88年6月。
    44.楊國楨、黃福才著,〈道光朝中西貿易的變化及其影響〉,收入福建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編《林則徐研究論文集》,中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頁304。
    45.葛兆光,〈歷史的意義─讀兩種歷史教科書和入門書的隨想〉,《歷史月刊》,第167期,台北:聯經,民國90年12月,頁100。
    46.詹茜如,〈現行國民中學中國上古史教材之探討─台港大陸教科書之比較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卷2期,民國81年8月,頁104-120。
    47.潘敏德,〈對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的一點批評與建議〉,《教學與研究》,第三期,民國70年5月。
    48.蔡學海,〈新編高中歷史第二冊的構想〉,《史學評論》,第9期,民國74年1月,頁129-132 。
    49.鄭新民,〈歷史科教材之商榷〉,《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1卷3期。
    50.歐素瑛,〈銜接性課程的探討─以現行中學歷史教科書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五卷五期。
    51.閻沁恒,〈編寫歷史教科書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國立編譯館通訊》,14卷1期,民國90年1月,頁16-18。
    52.戴寳村,〈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一冊新舊版本得失之比較,,《教學與研究》,第三期,民國70年5月,頁149-154。
    53.藍順德,〈從教科書開放談教科書的定位〉,收入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高雄:復文,民國92年。

    (二)論文
    1.林淑惠,《臺灣政治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影響-以中國現代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91年碩士論文。
    2.周春燕,《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的及其衝突--以用水、照明為對象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民國89年碩士論文。
    3.胡君儒《晚清中國電報局(1881--190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民國86年碩士論文。
    4.吳碧琴,《戰後我國大學入學制度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93年碩士論文。
    5.陳盈穎,《臺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編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91年碩士論文。
    6.陳建宏,《高中歷史課程中的宗教史教法-以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91年碩士論文。
    7.陳境圳,《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間的比較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民國85年碩士論文。
    8.蘇雅君,《概念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高中「中國歷史的起源」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91年碩士論文。

    五、相關網站
    1.教育部網站公佈的「普通高級中學各科課程綱要暨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綱要(草案)社會領域歷史科查詢網址http://www.dhss.nthu.edu.tw/highschool/npractice.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