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文爾
YU Wen-Erh
論文名稱: 國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with Multimedia Computer Aided Teaching Materials to the Studen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n the Liv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at Ju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吳明雄
Wu, Ming-Hsi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學習成效學業成就
英文關鍵詞: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Learning Achiev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5下載:7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及作品製作能力之影響,並分析探討是否因學業成就高低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樟樹國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二週的實驗教學。本研究研究之工具為(一)「自編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課程」(二)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三)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四)吳世清(2001)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問卷(五)作品檢核表(六)學習反應調查問卷等進行教學。本研究發現整理歸納如下:
    一、接受國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其圖形、語文創造思考能力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二、接受國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其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在「問題察覺」及「提出想法」等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三、經由統計資料分析可知,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語文創造思考能力與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增進成效,並不因學生高、低學業成就,而有顯著差異。
    四、接受國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實驗組學生,其作品檢核表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五、接受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於學生之學習反應呈現正面的反應,學生也有較佳的接受度與喜愛。
    關鍵詞: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學習成效、學業成就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ife Technology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students’ ability of creative thinking,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and product creation, as well as whether implementation of such teaching method affects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school work.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Quasi-experiment research design with first-grade (seventh grader) students of Camphor Tre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subjects of this experiment.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ver a twelve-week period. Research tools adopted by this experiment include (1) “Life Technology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Creative Thinking Program” (self-created), (2) Creative Thinking Test (Edited by Wu Jing-Ji in 1998), (3)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4)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Ability Questionnaire (Wu Shi-Qing 2001), (5) Creation Evaluation Checklist, and (6) Learning Reaction Survey. The following is a summary of post-experiment results:
    I.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applied with the Life Technology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stud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bilities of graphic and language creative thinking.
    II.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applied with the Life Technology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stud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cores of “Question Detection” and “Opinion Proposing” of the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dimension.
    III. Through data analysis, we derived that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is effective to improvement of graphic and languag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This result i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tudents’ poor/high performance in school work.
    IV.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applied with the Life Technology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stud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cores of Creation Evaluation Checklist.
    V.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applied with the Life Technology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had positive reaction in the category of “Learning Reaction”. Students also reacted better to and favored this method of teaching.
    Keywords: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Learning Achievement

    英文摘要及圖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特質 ………………………… 11 第二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意義 …………………… 16  第三節 創造力的意義 …………………………………… 18  第四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內涵 …………………………… 21  第五節 多媒體創造思考相關研究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3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8  第四節 實驗處理 ………………………………………… 53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 56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思考 能力之影響 …………………………………… 61  第二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性問 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 69 第三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作品製作 能力之影響 ……………………………………… 73 第四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實驗組學生學 習反應情形 ……………………………………… 75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思考 能力之影響 …………………………………… 79  第二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性問 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 81 第三節 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作品製作 能力之影響 ……………………………………… 8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84  第二節 建議 …………………………………………… 86   參考文獻 ……………………………………………………… 88 附錄一 國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實施 計畫 ……………………………………………… 95 附錄二 吳世清(2001)編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問卷 … 144 附錄三 施測指導語 ……………………………………… 146 附錄四 吳世清(2001)編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問卷評分 要項 ……………………………………………… 148 附錄五 學習反應調查問卷 ……………………………… 160 附錄六 教學現場 ………………………………………… 163 表目錄 表2-1 國民中學生活科技課程架構 ……………………… 15 表3-1 為本實驗研究學生樣本 ……………………………… 34 表3-2 不相等控制組設計 …………………………………… 35 表3-3 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進度 表 ……………………………………………………… 39 表3-5 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問卷各指標評分者信度摘要表… 49 表3-6 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問卷內部一致性「指標與總分相 關」摘要表 ………………………………………… 49 表3-7 作品設計製作能力核表之評分者信度摘要表 ……… 50 表3-8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策略之比較表 ………………… 55 表4-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測驗之迴歸線平行 假設檢定 ………………………………………………… 62 表4-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測驗前後測得分之 平均數標準差 …………………………………………… 62 表4-3 高學業成就組與低學業成就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測驗 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 62 表4-4 圖形創造思考能力多變項及單變項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3 表4-5實驗組與控制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測驗調整後平均數 ……………………………………………………… 65 表4-6 高學業成就組與低學業成就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測驗調整後平均數 ……………………………………………… 65 表4-7 實驗組與控制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測驗之迴歸線平 行假設檢定 ……………………………………………… 65 表4-8 實驗組與控制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測驗前後測得分 之平均數標準差 ………………………………………… 66 表4-9 高學業成就組與低學業成就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測 驗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 66 表4-10 語文創造思考能力多變項及單變項共變數分析摘 要表 ………………………………………………… 67 表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測驗調整後平均 數 ……………………………………………………… 68 表4-12 高學業成就與低學業成就組語文創造思考能力測驗 調整後平均數 ………………………………………… 68 表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問卷之迴歸線 平行假設檢定 ………………………………………… 68 表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問卷前後測得 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 70 表4-15 高學業成就組與低學業成就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 問卷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 70 表4-16 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問卷多變項及單變項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 ……………………………………………… 71 表4-17 實驗組與控制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測驗調整後平 均數 …………………………………………………… 72 表4-18 高學業成就組與低學業成就組問題解決能力測驗調 整後平均數 …………………………………………… 72 表4-19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作品製作能力檢核表得分之平均 數與標準差 …………………………………………… 73 表4-20 作品變異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74 表4-21 作品得分t考驗摘要表 …………………………… 74 表4-22 實驗組學習反應調查問卷統計摘要表 …………… 76 圖目錄 圖2-1問題解決歷程的基本架構 …………………………… 27 圖2-2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 28 圖3-1研究架構圖 …………………………………………… 37 圖3-2國中生活科技多媒體電腦輔助創造思考教學課程建構 模式 ……………………………………………………… 4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毛連塭、郭有適、陳龍安、林幸台(199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載於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方崇雄(1995)。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育問題解決模式課程設計
    與實驗研究。中華民國工藝教育學會。
    方崇雄(1999)。國民中學問題解決導向生活科技課程學習歷程
    模式之建構與驗證研究。中華民國工業科技教育學會。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教育,
    80,23-31。
    王緒溢(1998) 科技在教室中的應用。台北:台北市立師院實小。
    王力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
    29,24-35。
    王木榮(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紹倫(1980)。認知心理學說與應用。台北:聯經。
    游光昭,李大偉(1997)。教師在網路教學中角色之探析。中學工藝教育,30(11),12-16。
    吳世清(2001)。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鼎武(1999)。 3D電腦動畫的未來發展與探索。第三波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32,140~147。
    吳鼎武(1999)。電腦多媒體在視覺藝術之應用。(70-80),台北:田園城市。
    吳明隆(1998)。資訊社會變革中教師應有的體認與做法。研習資訊,15(2),33-42。
    吳明隆(1998)。網際網路應用教學的瓶頸及其發展。資訊與教育雙月刊,66,40-46。
    吳明隆(1998)。教學科技與其教室生態典範的轉變。視聽教育雙月刊,40(1),11-20。
    吳明雄(1997)。日本創造力培育。教育研究資訊,5(4),144-152。
    吳明雄(1994)。工業職業教育的創造思考教學。技職教育雙月刊,24,14-17。
    吳明雄(1989)。倡導創造發明提高工業職業教育報酬率。工業職業教育7(3),17-19。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拓思圖形創造思測驗(甲式)指導及究手冊。台北:遠流。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拓思圖形創造思測驗(乙式)指導及究手冊。台北:遠流。
    吳靜吉(1979)。了解兒童的創造力。學前教育月刊,1(10)。
    林幸台(199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報告。特殊教育研究期刊,11,133-149。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資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1988)。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
    林盛宏、郭于安、劉晨旭、林吟美(1999)。以電腦動畫情境激發設計構想出探,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四屆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259-264),台北市:編者。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計惠卿(1996)。多媒體CAI概論,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編制手冊。台北:教育
    許明潔(1990)。數值媒體全劃與設計。台北;龍溪國際。
    張建邦(2000)。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
    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成(2002)。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振成(2000)。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12(4),66-69。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世彗(1988)。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
    創造性問題決能力、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晉昌(1996)。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一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13,3-14。
    教育部(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淑惠(1996)。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199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心理。
    陳龍安(1984)。「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
    驗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美岑(1990)。高職實用技能班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仲山(1998)。 國民中學工藝教學的概況。菁莪,8(4),2-12。
    孫仲山(1999)。 科技素養教育課程理論。中學工藝教育,32(1),2-9。
    黃能堂(2001)。九年一貫國中生活科技課程與教學。中小學生
    活科技課程研討會議程及論文集(21-34)。中華民國工業科技教育學會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主辦。
    黃幸美(1993)。老師如何從遊戲中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教育研究,22期,頁61-64。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人本教育札記,147期,61- 64。
    賈馥茗(1971)。數學題解創造力發展之實證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78。
    賈馥茗(1972)。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77-79。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店。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困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
    劉誌文(1994)。創造性問題解決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思。資優教育季刊,85,20-30。
    鄒景平、侯延卿(1998)。你能懂--多媒體。台北。大塊文化。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教師即研究者。研習資訊,11卷(2期),1-6頁。
    戴建耘,饒達欽(2000)。技職教育資訊傳播網維護與推廣計畫報
    告。教育部技職司。
    戴建耘(1995)。電腦與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期,2-17頁。
    戴文雄、陳明哲(2000)。完整建構主義下的教學評量新典派。教育實習與輔導季刊。卷5,期4頁 32-37。
    貳、英文部分:
    Ana Maria, L.C. (1999). Teaching and learning creatively: Using children's narratives.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5(9), 554-547
    Adams, M., George, S. D., & Deborah, D. (1998). Enhanc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5,403-422.
    Baldwin, A. Y. (2001) .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 of Creativ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11. 121-126.
    Banks, F. (1994). Teaching technology.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Cropley, A.J.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Davies, J. (1996). Educating students in a media-saturated culture. Lancaster,PA: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Disney (2002). Disneyf s American teacher awards: Honoring creativity in teaching. Burbank, California: Disney Hand.
    Duch, B.J., Grob, S.E., & Alien D.E. (2001). 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erling: Stylus.
    Guilford, J.P. (1984). Varieties of divergent production. Journal of CreativeBehavior, 18, 1-10.
    Guilford, J. P. ( 1982) . Cognitive psychology's ambiguities: Some
    suggested remedies. Psychology Review,89 ( 1 ) ,48-59.
    Guilford, J.P. & Hoepfher, R. (1971). 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NY:McGraw-Hill.
    Hamza, Khalid, Nash, & William, R. (1996). Creating and foster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6435).
    Hong, J.C. (2000) ;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61, 10-12.
    Hocevar, D. (1981). Measurment of creativity review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5(5), 450-464.
    Kincheloe, J.L. ( 1993 ) . Teachers As researchers: Qualitative inquiry as a path to empowerment. Basingstoke: Falmer.
    Stringer, Ernest T. (1996) .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Thousand Oaks & London: Sage.
    Strom, R.D., & Strom, P.S. (2002). Changing the rules: Education for cre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6(3), 183-200.
    Swartz, R.J. (2003). Infusing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to instruction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s: In D. Fasko, Jr. (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207-252.
    Taylor, I.A. (1975). An emerging view of creative action, in I.A. Taylor, & J.WGetzels (Eds.). Perspectives in creativity, Chicago: Aldine, 297-325.
    Torrance, E.P. (1993). Experiences in developing technology for creative education. In S.G. Isaksen, M.C. Murdock, R.L. Firestien, & D.J.Treffmger (Ed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zing creativity: The emergence of discipline. Norwood, NJ: Ablex, 158-201
    Torrance, E.P. (1984). The role of creativity identifi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8(4), 55-68.
    Williams, P.E. (1982). 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t home and in school.G/C/T,Sep.-Oct.,2-5.
    Young, J. G. (1985). What is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2), 77-8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