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豔攸
Jung, Yan Iou
論文名稱: 政治性移民的互助組織-台北市之外省同鄉會(1946-1995)
Mainlanders' Native Place Associations in Taipei,1946-1995
指導教授: 林滿紅
Lin, Man H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畢業學年度: 8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
中文關鍵詞: 台北市外省人同鄉會移民互助組織
英文關鍵詞: Taipei, Mainlanders', Native place Association, Immigrants, mutual-aid Associ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運用國史館史料處檔案科存藏之《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檔案》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第一科存藏之同鄉會檔案、《台灣省政府公報》、報
    紙啟事、同鄉會出版之書刊暨問卷調查,探討1946年至1995年間為數最多
    達三百三十九家的外省同鄉會在台北市的發展。除緒論與結論之外,本文
    共有五章,分別探討﹕外省同鄉會的產生背景與原因、發展歷程及數量型
    態、組織及其精神象徵、會員與經費,以及同鄉會所舉辦的主要活動與功
    能變遷。透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光復以來台北市的外省同鄉會,具有
    以下特質,也發展了如下之演變﹕ 其一,在台北市設立的外省同鄉會
    同時兼具傳統性與現代性社團的特徵。外省同鄉會承襲以男性會員為主的
    中小規模社團傳統,得仰賴同鄉的熱心參與及捐款以維持會務運作,會務
    以提供同鄉生老病死各層面的服務為主。至於組設過程深受政府監督,內
    部職權分明,會員涵蓋各行業人士,且具有會徽、會歌等識別圖幟或精神
    象徵,又順應兩岸關係變化提供新型態服務等,皆是外省同鄉會所具有的
    現代性社團特質。 其二,台北市之外省同鄉會係屬政治性移民的互助
    組織。由於追隨政府播遷來台的外省籍人士乃為反共而來,早期外省同鄉
    會多半肩負匡復家國之時代使命,故其創設原因不僅止於聯誼互助。而外
    省同鄉會多以大陸淪陷之前的各層次行政區域為組設單位,顯示其政治歸
    屬性極強。就同鄉會歷年增設數量而言,在民國四十年至四十二年的政治
    性移民時期每年平均設立數最多;而各省來台人數與各該省所設同鄉會總
    數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其三,政府與同鄉會之間的關係親疏並見。外
    省同鄉會經常扮演宣導政令、響應政府決策等角色;若干同鄉會更是執政
    黨策動有力的熱心人士組設。但政府主管機關對同鄉會係秉持分而治之的
    管理政策,不准同鄉會成為有層級有系統的組織,且應以所在地之縣市為
    組設範圍;直到民國七十八年,才准許同鄉會得以聯合海外同鄉團體,組
    成世界同鄉總會。近幾年來政府辦理的各項社會福利、救濟措施日益完善
    ,大眾傳播媒體也已逐漸成為宣傳政令的要角,同鄉會在這方面的功能也
    漸削減。隨著政治生態的迅速變遷,若干同鄉會已轉而積極向政府提出建
    言,並表明其「反對臺獨」的政治立場。 其四,外省同鄉會呈顯出對
    大陸文化認同依舊,國家認同則趨淡薄的變化。最具體的例證是研擬救鄉
    復國大業的「研究組」與「敵後工作組」,已於民國五、六十年間陸續撤
    銷。然而遷台第二、三代子弟對故鄉文化的認同問題;民眾赴大陸探親後
    ,同鄉會擬親屬功能的削減;八十一年身分證刪除本籍之登記,這些變動
    使得同鄉會面臨相當地衝擊與挑戰。此外,陝西同鄉會至彰化縣陝西村、
    河北同鄉會至彰化縣長安村與永安村探究先民遺跡,湖南同鄉會紀念中法
    戰役湘籍戰士等活動,有助於增進同鄉對現居地的歸屬感;近年部份同鄉
    會則促進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其所具有的文化調適功能將更彰顯。但
    發揚並維繫故鄉文化始終是外省同鄉會一致的訴求與理念。 總之,探
    索在台北市設立的外省同鄉會,不僅能管窺外省籍人士由暫居而落地生根
    的轉化歷程,亦能彰顯此一特殊類型的同鄉會在同鄉團體史中的特色。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