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緯玲
論文名稱: 國一學生之科學文本斷詞能力與其閱讀理解作答表現間關係之探討
指導教授: 楊文金
Yang, Wen-G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9
中文關鍵詞: 科學文本閱讀理解斷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6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語言學觀點出發,藉由文獻探討、相關研究法與實驗研究法,探討國一學生的科學文本斷詞能力與閱讀理解作答表現之間的關係。研究設計分為實驗一「同一版本之斷詞行為與閱讀理解作答表現」與實驗二「不同版本之斷詞行為與閱讀理解作答表現」。根據施測結果,初步研究發現如下:

    壹、「同一版本之斷詞行為與閱讀理解作答表現」方面
    一、整體而言,全體受試者在目標詞的斷詞行為與其閱讀理解作答表現間有顯著相關,斷詞正確的受試者大多作答正確,而斷詞錯誤的受試者亦大多作答錯誤。
    二、從「每詞平均字數」、「詞類結構」以及「斷詞單位」等面向來看,全體受試者在非目標詞上整體的斷詞行為大致接近於正確的斷詞法。
    三、全體受試者斷出名詞組的比率僅0.68%。換言之,絕大部分的國一學生無法斷出具更完整意義的名詞組。

    貳、「不同版本之斷詞行為與閱讀理解作答表現」方面
    一、提示力愈高的版本,愈能夠幫助受試者斷出句中正確的目標詞,也大多能提高受試者的作答正確率。
    二、經克-瓦考驗後,發現版本因素在18道測驗題上整體之「斷對答對」率、「斷對答錯」率以及「斷錯答錯」率皆造成顯著差異(x2=91.367,df=3,p=.000、x2=15.138,df=3,p=.002、x2=141.137,df=3,p=.000),僅在整體之「斷錯答對」率未造成顯著差異。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系統功能語言學(SFL)的基本理論架構介紹 …………………6 第二節 中文閱讀 …………………………………………………………16 第三節 歧義語句 …………………………………………………………24 第四節 閱讀理解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7 第五節 資料蒐集 …………………………………………………………48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 全體受試者在實驗一的斷詞行為與作答表現 …………………53 第二節 實驗一全體受試者在名詞組的斷詞行為 ………………………161 第三節 不同的目標詞呈現方式對受試者斷詞行為與作答表現的影響..166 第四節 晤談結果分析 …………………………………………………229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247 第一節  綜合討論 ………………………………………………………247 第二節 發現與結論 ……………………………………………………251 第三節 檢討與建議 ……………………………………………………252 參考文獻 ………………………………………………………………………254 中文部份 ……………………………………………………………………254 英文部份 …………………………………………………………………257 附錄 ………………………………………………………………………………25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良志、貝子勝、黎偉權、黃麗卿等人(民80):以剖析為導向的中文斷詞法。
    電子發展月刊,163期,40-45頁。
    甘漢銧、熊昭弟、鍾聖校等(民80):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師大書苑。
    李世文、陳秋梅(民82):中文口語與書寫語的比較研究。教學與研究,15期,63-77頁。
    周台傑(民82):國民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輯,77-90頁。
    林英琪(民93):有關水循環的課文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貴、楊慧敏、許秀英等人(民84):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期,1-24頁。
    林寶貴、錡寶香等人(民89):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期,79-104頁。
    洪文東(民86):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屏師科學教育,5期,14-25頁。
    胡志偉(民78):中文詞的辨識歷程。中華心理學刊,31期,1-16頁。
    胡壯麟(1990):語言系統與功能。北京大學出版社。
    柯華葳(民88):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6輯,2期,1-11頁。
    洪碧霞、邱上貞、葉千綺、林素微等人(民89):國小學童國語文能力成長組型之探討。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7輯,1期,1-25頁。
    徐鶯娥(民91):中文文章中斷詞歧異現象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世瑛(民55):中國文法講話。台灣開明書店。
    許良榮(民83):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170期,23-36頁。
    許良榮(民86):科學課文結構對於科學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佩玲(民93):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圖文整合方式之科學課文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以月相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密桃(民81):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文粹,21期,10-19頁。
    陳學志、楊立行(民84):中文斷詞岐義語句的閱讀歷程研究。應用心理學報,4期,135-168頁。
    曾雅瑛、黃秀霜等人(民91):國民小學中文詞彙測驗之編製。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9期,199-216頁。
    楊立行(民84):中文斷詞歧義語句的閱讀歷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宜俐(民92):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憲明(民87):中文詞間、詞內空格調整對閱讀的影響。台南師院學報,
    31期,303-326頁。
    鄭春蕓、邱美虹(民83):閱讀理解的推論型式與研究方法。嘉義師院學報,
    8期,287-312頁。
    劉英茂、莊仲仁、吳瑞屯等(民76):中文詞及敘述單位分析原則。中華心理學刊,29期,51-61頁。
    劉英茂、葉重新、王聯慧、張迎桂等人(民63):詞單位對閱讀效率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16期,25-32頁。
    謝瑜苓(民92):外籍兒童中文閱讀理解策略之行動研究-以韓裔兒童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一上(2004)。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一下(2005)。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二上(2004)。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二下(2005)。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三上(2004)。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三下(2005)。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一上(2004)。南一書局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一下(2005)。南一書局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二上(2004)。南一書局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二下(2005)。南一書局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三上(2004)。南一書局出版。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三下(2005)。南一書局出版。

    英文部份:
    Halliday, M.A.K.(1993).The analysis of scientific tex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M.A.K. Halliday,& J.R. Martin(Eds.),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 (pp.124-135.).London:The Falmer Press.
    Halliday, W. G.,Yore, L. D., & Alvermann, D. E.(1994).The reading-science learning-writing connection: Breakthroughs , barriers, and promi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31(9) , 877-893.
    Hoosain (1992).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the word in Chinese. In H.C. Chen and O.J.L. Tzeng (Ed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 (pp.111-130). North-Holland:Elsevier.
    Sun, F.C. & Stark, L.W. (1986). The analysis of reading eye movemen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n approach to stud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hanghai Symposium on Neuroscience,Shanghai.
    Unsworth, L.(2000).Researching language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functionallinguistic perspectives. London and Washington【D.C.】:Cassell.
    Unsworth, L.(2001).Teaching multiliteracies across the curriculum:Changingcontexts of text and image in classroom practice. Open University Press.
    Wignell, P.,Martin, J.R.& Eggins, E.(1993).The discourse of geography:ordering and explaining the experiential world. In M.A.K. Halliday,& J.R. Martin(Eds.),
    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 (pp.136-165.).London:The Falmer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