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惠君
論文名稱: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班的教學實踐-我與弱勢學生的教與學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ory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指導教授: 劉美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弱勢學生教學實踐生存心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4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運用行動敘事的書寫方式呈現研究者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班與11位弱勢國小學生共譜的教學實踐歷程。首先,本研究藉由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歷程,透過教學實踐的介入,針對弱勢學生進行課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習成效,轉化弱勢學生的學習。其次,穿越學校教學與家庭生活的邊界,分析教師與學生的生存心態。最後,藉由教學實踐的行動歷程再概念化研究者自身對弱勢學生的定義。
    因此,這是一篇紀錄教學者如何透過孩子的視野挑戰自己的價值信念,在教學過程中嘗試釐清與弱勢學生之間的籓籬,並藉由探訪學生家庭深入了解其所賴以生長的環境,給予弱勢學生置身事內的對待,推演他們內在感受的故事。研究者發現以文化回應為依歸,使用不同教學策確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在教學實踐的歷程中,研究者不斷對弱勢學生的概念進行釐清,認為真正的弱勢學生同時具有「弱勢背景」與「成績表現低落」雙重弱勢,並發現攜手計畫在執行上因為社區的條件而在年級銜接產生斷裂的現象。
    最後,根據教學實踐歷程針對攜手計畫提出以下建議:攜手計畫的目的與作法不應只侷限於提升學生的課業表現、攜手計畫應建立健全的人力資源制度、多元文化教育應加強對優勢族群主流文化意識的解構、教學策略應以文化回應教學為方針。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之發展脈絡----------------------------------------8 第二節 他們的學習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透過文化再製理論看弱勢學生的學習------------------------------------17 第三節 因為我們不一樣—當教師面對弱勢學生------------------------------------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9 第一節 故事中的行動與敘事-------------------------------------------------------------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研究參與者----------------------------------------------------------48 第三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61 第四節 資料分析-----------------------------------------------------------------------------65 第五節 研究倫理-----------------------------------------------------------------------------66 第四章 展翅與飛翔—我的教學實踐歷程-----------------------------------68 第一節 我的教學實踐歷程----------------------------------------------------------------69 第二節 學生的學習成效----------------------------------------------------------------- 108 第三節 學生生存心態的脈絡化思考--------------------------------------------------125 第四節 對弱勢學生再概念化------------------------------------------------------------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5 第一節 結論----------------------------------------------------------------------------------155 第二節 對攜手計畫的建議與個人省思-----------------------------------------------159 後記---------------------------------------------------------------------------------------------------169 參考文獻---------------------------------------------------------------------------------------------170 附錄一 保證書-------------------------------------------------------------------------------------179 附錄二 學生訪談大綱---------------------------------------------------------------------------181 附錄三 家長訪談大綱---------------------------------------------------------------------------182

    一、 中文部分
    王一芝(2008a)。全人發展—讓弱勢小孩敢做夢。遠見雜誌,267,174-176。
    王一芝(2008b)。大街小巷找—把孩子撿回來課輔。遠見雜誌,267,178-179。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敘說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台北市:五南。
    王嘉陵(2003)。Giroux思想中的教育可能性。教育研究(高師),11,11-19。
    王潔真(2008)。國民小學攜手計畫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苗栗縣為例。逢甲大學
    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篤強(2007)。貧窮、文化與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文化。
    方佳惠、王瑞賢、王麗雲、吳美瑤、周珮儀、林郡雯、姜添輝、張源泉、張鍠焜、
    許殷宏、郭諭陵、陳珊華、湯仁燕、楊洲松、薛曉華、譚光鼎(2006)。教
    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台北市:高等教育。
    永齡基金會(無日期)。「永齡希望小學」課輔計畫。2009年3月18日,取自
    http://www.yonglin.org/f001/f001-1/f001-1-2/f001-1-2.html
    朱仲謀(譯)(2004)。McNiff, J. & Whitehead, J. 著。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台北市:五南。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
    1-13。
    行政院(2005)。「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大專生輔導國中小學生課業」計畫。2009
    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nyc.gov.tw/chinese/all_in1/07_article_detail.php?
    MainID=1&ID=307&SID=319&DID=423&Type=
    杜正勝(2005)。創意台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2009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940817edumain.doc
    汪采潔(2006)。學習資本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台北市市大學生為例。國立台
    北市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印、蔡曉芹(2007)。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公平問題初探。承德職業學院學報,1,
    42-44。
    李枝桃(2003)。我們不是壞孩子。台北:新苗。
    李明村(2004)。高雄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教育優先區計畫現況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奉儒(2003)。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
    集刊,49(3),1-30。
    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例。私
    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俊慧(2004)。花蓮縣國小六年級泰雅族學童測量概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鈺美、李美華、陳麗珠(2004)。教育部縮短城鄉學習落差補助要點。2009年
    3月18日,取自http://teacher.hhjh.tn.edu.tw/ht153/940303.doc
    李淑卿(2004)。教育優先區實施現況及成效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中學為例。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婉慈、林珊吟、林玲鳳、黃秀玉(譯)(2005)。Mintz, E. & Yun, John T. 著。
    錯綜複雜的教學世界(上)—師生各自獨立的世界 (The complex world of
    teachin: perspectives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心理。
    李霖生(2007)。萬商帝君的流亡。載於玄奘大學社會科學園教育人力資源與發
    展學系(主編)。弱勢族群議題省思與對策。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麗君(2006)。低成就學生逃避行為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91-104。
    何縕琪(2007)。 觀照文化差異的教學-文化回應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57,
    54-67。
    余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1998)。Jenks, C. 著。文化 (Culture)。台北市:
    巨流。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呂佩真、鄭勝耀(2009,6月)。國民小學課輔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論文
    發表於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舉辦之「弱勢學生師資專業素養」學術研討
    會,台北市。
    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周淑卿(1994)。教育體系與文化再製。教育研究雙月刊,37,64-66。
    周淑禎(2005)。以社會支持網絡模是協助原鄉學童課業學習之成效研究—以博
    幼基金會在信義鄉課業輔導方案為例。研習資訊,22(5),28-33。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市:心理。
    周慧玲(2005)。在部落與學校之間—我與布農族少年一同學習的故事。國立花
    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仁傑(2007,11月23日)。教育M型化。自由時報。2009年2月24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23/today-o5.htm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
    教學。台北市:五南。
    林妙玲(2008a)。台灣課後照顧資源總檢討—政府民間齊力20億,但仍然不足。
    遠見雜誌,267,161-169。
    林妙玲(2008b)。有效學習,窮學生才有機會翻身。遠見雜誌,267,170-173。
    林妙玲(2008c)。先幫孩子擦藥—再補功課。遠見雜誌,267,186-188。
    林明芳(2001)。泰雅族學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探究—以翡翠國小為例。國
    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6)。教學論。台北市:五南。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市:五南。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
    巨流。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台北市:高等教育。
    洪麗雯(2006)。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
    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
    教育類,46(1),45-65。
    夏林清、鄭村棋(譯)(著)(1989)。行動科學—實踐中的探究。台北市:張老
    師出版社。
    夏林清(譯)(1997)。Altrichter, H. & Posch, P. & Somekh, B. 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夏靜慧(2007)。貧窮階層學童在教育實踐上的差異—十六位個案研究的探討。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
    高嘉蔚(2006)。階級與國小生的學校學習:從生存心態來探討。台市立教育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智綺(譯)(2002)。Bonnewitz, P. 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 (Premieres
    lecons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台北市:麥田。
    翁慧雯(2004)。搭起學習的另一座橋—以外籍配偶子女進行課後輔導之行動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郭玉婷、譚光鼎(2002)。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0(3),
    149-165。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
    許宏儒(2004)。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釋。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宏儒(2005)。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釋。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0,1-30。
    許芳懿(2001)。後現代思潮與教育。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4,
    343-366。
    國家政策網路智庫(2006)。攜手計畫—課後扶助。2009年3月18日,取自
    http://thinktank.nat.gov.tw/Forum/Forum_CP.aspx?icuitem=694&Issue。
    =Article&Reply=List&RType=All&CtNode=136&CtUnit=58&BaseDSD=11
    &mp=1&Vote=VList
    張小芬、吳靖國(2009,6月)。弱勢低成就兒童課輔之個案研究—以北區某課
    輔方案為例。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舉辦之「弱勢學生師資專業
    素養」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學刊,17,85-106。
    張嘉寧(2007)。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
    六年級學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79-98。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姿吟、邱素珠、陳梅娥(2004)。全國教育局局長會議紀錄。2009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google.com/search?q=ttplayer&ie=utf-8&oe=utf-8&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19(1),1-32。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
    究發展期刊,3(3),33-54。
    教育部(2007)。教育部補助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要點。2009年3月18日,
    取自http://asap.moe.gov.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5
    教育部國教司(2008,2月3日)。97年攜手計畫擴大辦理,受惠人數突破20萬人次,近3千校開辦,比率達86%,對象擴及單親與隔代教養子女【第71則訊息】。發表於教育育部國教司即時新聞,取自
    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_sn=1692&pages=7
    教育部國教司(2009,2月1日)。98年攜手計畫3,023校開辦,校數比率突破9
    成【第8則訊息】。發表於教育部國教司即時新聞,取自
    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_sn=2344&pages=0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9年3月2日,
    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散播希望的種子。師友,441,20-25。
    黃光雄(主編)(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政傑(主編)(1996)。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滿(2006)。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
    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台北市:心理。
    黃毅志(2000)。文化資本、社會網路與階層認同、階級界線。國立政治大學社
    會學報,30,1-42。
    彭巧綾(2004)。運用認知學徒制於國小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博幼基金會(無日期a)。董事長李家同的理念。2009年3月18日,取自
    http://www.boyo.org.tw/about01.htm
    博幼基金會(無日期b)。我們的服務。2009年3月18日,取自
    http://www.boyo.org.tw/about/server.htm
    甄曉蘭(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就學現況與輔導策略座談會。中等教育,57(2),
    176-201。
    解志強等(譯)(2006)。Gay, G. 著。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
    台北市:文景。
    廖鳴鳳(1996)。教育優先區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
    教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鄭文淵(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名惠(2007)。國小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市
    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世閔(2008)。弱勢者教育與政策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2,頁29-52。
    劉英國(2006)。家庭社會場域中文化資本影響外籍配偶家庭學童的學習表現之
    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劉美慧(2001)。新書評介—文化回應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
    刊, 4(1),143-152。
    劉美慧(2007)。欣賞文化差異與追求教育正義—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當代
    教育研究季刊,15(2),187-204。
    劉美慧(譯)(2006)。Bell hooks著。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 (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台北市:學富文化。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潘麗琪(2003)。文化資本與學習障礙。華醫社會人文學報,7,47-60。
    蔡佳宜(2004)。Bourdieu的生存心態(habitus)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以國小教師日常實踐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 Jean Clandinin, F. Michael 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心理。
    盧威志(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過程與執行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
    56,140-154。
    謝佩容(2006)。以行動研究改善弱勢之家庭國小學童「課後輔導方案」執行的歷程。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燕惠(2001)。花蓮市近郊國小二年級泰雅族學童數概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羅時桓(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譚光鼎(1996)。探討少數民族教育成就的理論模式。花蓮師院學報,6,25-72。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空大。
    譚光鼎(2007)。批判種族理論其即對台灣弱勢族群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
    36,1-24。
    蘇桂華(2006)。是「星店」還是「皇后」?—我們與低年級「低學業成就」學
    童的共讀行動故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花蓮縣。
    顧瑜君、林育瑜(2009,6月)。做工人與做老師的選擇—弱勢學生學習的脈絡
    化理解。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舉辦之「弱勢學生師資專業素養」
    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二、 英文部分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Y: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1993). Sociology in question. London: Thousand Oaks: Sage.
    Freire, P. (200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translated by Myra Bergman Ramos
    New York: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Goodson, I. F. (1992). On curriculum form: Notes towards a theory of curriculum.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5, 65-75.
    Lareau A., &Welninger, E. B. (2003). Cultural capital in educa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assessment. Theory and Society, 32, 567-606.
    Moore, A. (2006). Curriculum as culture: Entitlement, bias and the Bourdieusean
    arbitrary. In A. Moore (Ed.) Schooling, society and curriculum (pp.87-99). London : Routledge.
    Peng, S. S., Wright, D., & Hill, S. T. (1994). Explan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sian 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6), 346-352.
    Sleeter, C., & Grant, C. (2007). Teaching the exceptional and the culturally different. In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NY: J. Wiley & Son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