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瓊足 |
---|---|
論文名稱: |
中小企業產業再結構對地方之衝擊—以和美地區紡織業為例 |
指導教授: | 楊宗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再結構產業 、去工業化 、協力生產網絡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2 下載:6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學系碩士班
論文名稱:中小企業產業再結構對地方之衝擊—以和美地區紡織業為例
指導教授:楊宗惠
研 究 生:王瓊足
論文內容:(共一次、約九萬字,以六章分述之)
摘 要
英國工業革命以後,使製造業活動成為一種國際分工的現象,其中紡織工業更是現代化工業的起始產業。隨著技術的擴散,歐洲、美國及日本的棉紡織工業也逐漸興起;1960年代以後,資本家更將標準化產品轉移至工資較低廉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生產,而形成新國際分工的生產模式,1980年代則再度因工資問題而發生轉移。
台灣紡織業的發展一直深受全球經濟體系變動的影響,1960年代以後,臺灣開始扮演新國際分工體系中「加工出口基地」的角色,1970年代已成為世界四大紡織品輸出國之一。但此時國內勞工開始出現結構性短缺,因此在中山高速公路完成之後,島內開始出現區域性分工。和美地區因具有紡織勞動的歷史背景,使其得以因擁有專業化勞動力,再度被強化成為臺灣織布業聚集的專業化生產區域,以協力網絡的彈性生產模式被整合進入國際經濟體系,生產標準化的低級工業用布為主。紡織業的發展為1970~80年代的和美地區帶來極繁榮的景象;198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面臨勞工短缺、資金不足、匯率變動與東南亞、大陸興起的危機,而使紡織業面臨再結構的情景。面對紡織業再結構的現象,和美地區的紡織業者除不及10家有至大陸投資外,多留在當地以以關廠或縮小生產規模、更新織機、改變生產網絡與引進外勞等方式來因應產業的再結構。其中關廠的廠商以家庭式工廠為主,其因資本額小、無力更新織機,而逐漸被淘汰﹔中小型廠商若資本額充足、企業主年輕、知識水準高、有企圖心,在資訊取得逐漸快速的情況下,多傾向於更新織機與引進外勞的方式取代勞工之短缺,而為降低生產風險,亦逐漸強化生產網絡的穩定性,產量的增加則不但不再依賴外包廠的產量代工,亦改採直接買賣的方式整合進入生產網絡。在主要生產品方面,由於臺灣化學纖維業的蓬勃發展,而獲得提升在世界紡織品中的位階,亦即在結構的困境亦為紡織業帶來升級的契機。
和美地區在面臨主要產業再結構的同時,其本身亦發生再建構的現象:1.由於原有工業中心地價上漲而邊區移動,但為取得原有的聚集經濟效益、並考量台中港未來的發展性,仍多以和美地區為其新廠址的所在地。2.關廠或自動化程度提高使勞工面臨再就業的問題,其中年齡、技術、資本多寡與人際網絡是影響其再就業的主要原因。3.當地社區人文景觀則出現人祭網絡的再建構、廠、家分離及社區趨於靜滯的現象,更陰紡織業逐漸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使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逐漸降低。
外文部份:
1. Alexander,J.W.、Hartshorn,T.A.,1988,Changing Order in Textile and Apparel Production,Economy Geography,New Jersey:Prentic-Hall。
2. Anderson, K.,1992,New Silk Roads ~ East Asia and World Textile Market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Bluestone, B.、Harrison, B.,1987,〈The Impact of Private Disinvestment on Workers and Their Communities〉,《International Capitalism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 a Critial Analysis》,Richard Peet ed.,Boston:Allen & Unwin。
4. Cheng, L.L.,1998,〝One Country,Three Systems〞:The Postwa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aiwan,發表於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Postwar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eoual: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Korean History。
5. Brian,J.L. Berry、Edgar,C.、Conkling,D. Michael Ray,1997,The Global Economy in Transition,N.J.:Prentice Hall。
6. Dicken P.,1998,Global Shif – Transforming the World Economy,N.Y.:The Guilford Press。
7. Gatti, J.F.,1972,Reindustrialization: A Cure Worse Than the Disease?The Limil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8. Green, F.,1989,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UK Economy,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
9. Hardill, I.,1987,The Regional Implications of Restructuring in the Wool Textile Industry,Aldershot:Gower Pub.。
10. Hayter, R.,1997,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Location—The Factory, the Firm and the Production System,Burnaby:Simon Fraser University。
11. Keats, B.W. 、Hitt, M.A.,1988,A Causal Model of Linkages Among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Macro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99,498-570。
12. Kim, W.B.,1995,Pattern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Asian NIC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Strategy in the 1990s,Gordan L. Clark & Won Bae Kim ed.,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3. Lovering, J.,1989 ,〈The restructuring debate〉,《New Models in Geography:the Political-economy Perspective》,Richard Peet & Nigel Thrift ed. ,Londen:Unwin Hyman。
14. Massey,D. ,1978,Capital and Locational change: the UK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es,Review of Radical Economics,10。
15. Massey,D.,1984,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N.Y.:Methuen。
16. Paul, R.,Olsen,1978,The Textile Industry : An Industry Analysis Approach to Operation Management,Lexingto,Mass:Lexington Books。
17. Romo, F.P.﹑Schwartz, M.,1995,The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of Business Decision:The Mi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Plants in New York State,1960 to 1985,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0。
18. Romo, F.P.、Korman, H.、Brantley, P.、Schwartz, M.,1989,〈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Political Economies : A Theory of the Core〉,《Research in Politics and Society,vol.3 :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American Industry》,M.Wallace and J. Rothschild ed. ,CT : JAI Press。
19. Tesy, C.L.,1995,<Taiwan : Labor Shortage>,《Asian NIC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Strategy in the 1990s》,Clark, G.L. & Kim, B.W. ed.,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 Tomaney, J.,Andy Pike,James Cornford(1999),<Plant Closure and the Local Economy : The Case of Swan Hunter on Tyneside>,Regional Studies,5(33)。
21. Wallace, M. & Rothschild, J.,1988,Plant Closings, Capital Fligh, and Worker Dislocation: The Long Shadow of Deindustrialization,Research in Politics and Society, 3。
22. Walter, I.,1984,The Global Textile Industry,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23. Wattes, H.D.,Kirham, J.D.,1999,<Plant Closures by Multi-locational Firms :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Regional Studies,5(33)。
24. Zucker,S. et al,1982,The R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N.Y.:McGraw-Hill。
中文部份
1. Erich W. Zimmermann著,蕭錚、張國彥合譯,1964,世界資源與工業(上冊),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2. .Γ.薩烏什金著,毛漢英、張成宣、朱德祥、王國清譯,1987,經濟地理學—歷史、理論、方法和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3. 三橋規宏﹑池田吉紀﹑內田茂男﹑岡田任弘原著,日本文摘編譯中心譯,1986,日本經濟入門,台北:故鄉出版社。
4. 于宗先,1984,工業升級與投資環境,于宗先﹑劉克智編,台灣的工業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5. 于宗先,1998,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台北:五南圖書。
6. 小林英夫著,何義麟譯,1993,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台灣「工業化」政策,台灣史料研究,創刊號。
7. 中華民國台閩地區各行業工廠名錄,經濟部統計課。
8. 日本經濟新聞社原著,陳合良﹑康彩華﹑洪順良譯,1979,日本之產業~昭和時代之回顧,台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9. 日據時期台灣統計書,台灣總督官房統計課。
10. 王克敬,1887,台灣民間產業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11. 王俊森,1982,組織網絡結構分析—以臺灣紡織業為例,高雄:中山管理所碩論。
12. 王連常福等,1991,現代經濟問題研究,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3. 史光華,1955,經濟地理—工業之部,台北:三民書局。
14. 台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台灣省工商業普查執行小組。
15. 台灣省文獻會,1998,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工業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6.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1946,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
17. 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88,彰化縣綜合發展計畫—資料蒐集與調查,台北: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
18. 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89,彰化縣綜合發展計畫—規劃分析報告,台北: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
19.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編,1952,台灣的民營工業,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
20. 台灣區織布工業同業工會,1985,中華民國織布工業發展概況,台灣區織布工業同業工會。
21. 左永康,1992,紡織與成衣機械工業,工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編。
22. 企業行動研究群,李嘉進譯,1996,日本企業的適應力,台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23. 朱雲鵬,1989,1980年至86年間台灣所得分配變動趨勢之分析,台灣社會現象之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24. 朱嗣德,1986,區位理論,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地政學系。
25.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1992,中華民國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11,台北: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26. 吳忠吉,1994,台灣勞資關係,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台北:台北時報。
27. 吳連賞,1990,台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台北:文化地學研究所博論。
28. 吳惠林,1990,台灣地區的勞力短缺問題研究,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29. 吳惠林、張清溪,1991,台灣地區勞力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30. 李宗哲,1994,從網絡觀點探析中小企業之對外投資,第一屆中小企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經濟部。
31. 李誠,1995,台灣地區勞動市場功能的實證研究,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32. 李穗玲,1989,台灣地區工業空間發展變遷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33. 李薰楓,1979,台灣紡織工業之計量研究,台灣銀行季刊,28(2)。
34. 李薰楓,1983,台灣地區製造業區位變遷的計量研究,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5. 沈曾圻﹑詹火生﹑衛民,1995,技術變動對人力需求之影響,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36. 谷浦孝雄,1995,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灣的工業化,台北:人間出版社。
37. 周添成、吳惠林,1990,台灣產業結構轉變與產業空洞化,自由中國之工業,74(4)。
38. 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9. 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1992,台灣中部區域產業發展調查研究報告,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系。
40. 林文勇,1992,織布工業,工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41. 林邦充,1969,台灣棉紡織工業發展之研,台銀季刊,20﹙2﹚。
42. 林忠正,1991,台灣勞動市場的最近發展,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43. 林俊佑,1995,我國引進外籍勞工之研究—以紡織業個案為例,台北:政大勞工所碩論。
44. 林郁欽,1986,台灣主要工業地帶區位變遷極其特性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37﹙1﹚。
45. 林唐裕,1992,台灣紡織工業產業結構、地位與政府政策成效之分析,台灣銀行季刊,43(2)。
46. 林舒柔,1997,台灣對大陸投資及其影響之估計—以紡織業與成衣業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論。
47. 林德福,1999,極化、不均發展的中台區域:從新國際分工到全球化跨國區域分工的中台區域發展變遷,兩岸人口、城市與區域研究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
48. 林澤因,1973,台灣之都市區域與工業區位,銀來出版社。
49. 邱茂英,1976,臺灣農村工業化之研究,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
50. 柯明昌,1993,台灣紡織業赴大陸投資經營策略之研究,台北:中興企業管理研究所碩論。
51. 柏蘭芝,1993,經濟再結構中的婦女就業變遷與地域空間轉化—台北縣成衣業關廠女工再就業的個案研究,台北:台大城鄉所碩論。
52. 段承璞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53. 胡台麗,1978,消逝中的農業社區,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4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54. 胡台麗,1986,台灣農村小工業發展的特質及其經濟文化基礎,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55. 胡振洲,1982,新經濟地理,台北:環球圖書。
56. 唐裕如,1952,台灣紡織工業專輯。
57.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58. 夏鑄九,1988,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台灣彰化平原的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
59. 孫金蘭,1993,我國外勞引進與問題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6(2)。
60. 孫義崇,1988,台灣的區域空間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
61. 徐育珠﹑侯繼明,1975,台灣地區人力運用問題之研究,經濟叢刊之八十八,台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
62. 紡拓會,1992,全球紡織工業專題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紡織業外銷拓展會。
63. 高希均、林祖嘉,1993,產業真的空洞化了嗎?,遠見雜誌,84。
64. 高承恕,1994,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生活基礎,第一屆中小企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經濟部。
65. 張果為,1967,台灣經濟發展(上冊),台北:正中書局。
66. 張治平,1992,棉紡工業,工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67. 張茂修,1982,台灣紡織工業織發展,台灣銀行季刊,33﹙4﹚。
68. 張清溪,1995,八○年代後其勞工短缺與相關的勞動市場問題,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69. 張淑華,1993,台灣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效益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論。
70. 張璠,1991,台灣地區製造業結構變遷對製造業區位影響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論。
71. 梁國樹,1978,台灣輸出擴張的就業與分配效果,台灣所得分配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72. 許文志,1995,邁向21世紀台灣中小企業經營策略,台北:楊智出版社。
73. 郭崑謨、黃營杉,1995,中小企業之特質、現代化策略與經營績效,中小企業經營現代化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74.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出版社。
75. 陳介英,1997,工業化中的傳統化—和美紡織業的研究,地方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76. 陳成財,1997,和美織仔溯源,織布會刊,2。
77. 陳政平,1994,台灣赴大陸投資對台灣產業之影響—以電子業、機械業、紡織業、成衣業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論。
78. 陳添枝、陳一萍,1993,對外投資對台灣產業發展之影響,跨赴大陸投資障礙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79. 陳博志,台灣的產業結構變遷,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80. 陳麗瑛、陳小紅、范錦明、黃智聰、戴立安,1993,兩岸工業結構變動及未來產業互動趨勢之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所。
81. 陸大道,1991,區位論及區域研究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
82. 彭作奎﹑李延禧,1987,台灣農村工業化與工業結構之變遷,台灣經濟,103。
83. 彭靜恩,1987,勞工移動與工資結構—以台灣製造業為例證研究,台北:文大經濟研究所碩論。
84. 華勒斯坦著,郭方譯,1998,近代世界體系﹙第三冊﹚,台北:桂冠出版社。
85. 馮淑真,1995,無路可逃~家與工作之間:以河下里已婚紡織業女工的生活為分析,台中:東海社會所碩論。
86. 黃東之1956,台灣之紡織工業,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7. 黃金生,1986,台灣工業外包制之實證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台北:東吳經濟研究所。
88. 黃炯明,1992,「和美織仔」的源起,彰化人,17。
89. 黃開基主編,1978,和美鎮志,彰化:彰化縣和美鎮鎮志編輯委員會。
90. 黃麗珠,1995,台灣紡織工業的發展歷程與特性,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8。
91. 黃麗珠,1997,台灣紡織工業在國際分工中的調適與轉型(Ⅰ),台北:國科會。
92. 楊雅惠、陳元保、陳坤銘、杜英儀,1997,當期製造業資金問題與對策,台北:中華經濟研究所。
93.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984,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94. 經濟部生產自動化執行小組,1989,生產自動化引起之社會問題對策考察團考察報告,台北:經濟部生產自動化執行小組。
95. 彰化縣政府,1998,彰化縣統計要覽專刊,彰化:彰化縣政府。
96. 彰化縣政府,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彰化縣政府。
97. 劉克智,1980,台灣家庭發展過程中所得不均的決定因素,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第二次社會指標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98. 劉克智,1984,台灣婦女勞動力與工業發展之關係,台灣的工業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99. 劉邦立,1992,彰化和美地區棉紡織工業社區,社會與經濟,54。
100. 劉邦福,1977,產品循環理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台灣銀行季刊,28(2)。
101. 劉泰英、吳榮義,1989,從日本經驗看新台幣高價位下科技發展與產業結構,台北:台灣經濟研究所。
102. 劉祥熹,1999,台灣地區棉紡工業之產業組織分析,公平交易季刊,7(1)。
103. 劉進慶著,陳豔紅譯,1988,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出版社。
104. 蔡宏進,1981,戰後台灣工業發展的空間分布及人口移動的趨勢,台北市銀月刊,12﹙6﹚。
105. 蔡宏進,1986,台灣的社區變遷,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06. 蔡宏進,1993,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大圖書。
107. 蔡瑞娟,1983,台灣紡織業的成長與循環,台北:台大經濟所碩論。
108. 鄧超,1981,論我國經濟發展與工業升級,台北:華欣文化事業。
109. 賴金文,1991,台灣地區的製造業發展及其對環境影響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10. 戴肇洋、林唐裕、任克敏,1993,中小企業紡織、塑膠及其他類產業發展實例研究,台北:渤海堂。
111. 謝成哲,「和美織仔」源流,手稿。
112. 謝國雄,1989,外包制度—比較歷史的回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
113. 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臺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
114. 謝國雄,1991,網絡式生產組織:臺灣外銷工業中的外包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1。
115. 謝國雄,1992,隱形工廠:臺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
116. 鎮天錫﹑余煥模﹑張丕繼,1983,人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台北:聯經出版社。
117. 顏吉利,1994,促進中小企業產業升級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18. 顏尚琴,1987,就業﹑投資與台灣紡織工業的個案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論。
119. 顏武雄,1990,認識產業七十九年版,台北: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
報章雜誌:
1. 王屹,1998,皇帝龍 將在本業精益求精,工商時報,14版,6月24日。
2. 不著撰者,1991,和美紡織業 春去春又回,中國時報,14版,6月19日。
3. 林則宏,1998,自身能力配合大陸、東南亞低廉生產成本,仍大有可為,工商時報,14版,9月1日。
4. 梁世煌,1999,紡織業「貼補家用」 另謀生財之道,自由時報,18版,11月13日。
5. 劉吉玲,1998,產業集體外移 透過國際分工降低成本,工商時報,14版,8月27日。
6. 劉吉玲,1998,景氣蕭條 織布重鎮不再忙碌如昔,工商時報,14版,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