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振明 |
---|---|
論文名稱: |
采韻金瓜石 建築之美 Animating Chinkuashih , The Beauty of Architecture |
指導教授: | 林昌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金瓜石 、建築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1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旨在以彩墨繪畫形式,傳達台灣產金盛地,金瓜石的礦區建築之美。以人文與鄉情為出發點,闡述台灣本土文化之重要性。
第一章緒論,從了解台灣開發史,各個不同時代所產生不同風格的建築形式。運用實景觀照、文史蒐集與觀察法等方式,探索礦區建築,分析與比較台灣傳統建築之特色,以作創作題材之參酌,表現礦區建築的美感與歷史意涵。
第二章以歷史的觀點敘述礦區的興衰史,探究當地地質與黃金生成的奧秘,以及生態與氣候的因素對山城建築的影響;從中發掘與礦區建築息息相關的宗教、祭典、商業、人口結構、人情事故與娛樂等等的人文風貌。
第三章以建築藝術為觀點,說明建築的特性與藝術的定位。從美學的角度探討建築美感,以台灣開發的歷史來分類傳統建築的樣式與風格。進而分類礦區建築的風貌,再綜觀比較其美感。
第四章創作理念與代表作品,其中探討建築與透視及繪畫的關係,比較中國繪畫與西洋繪畫的透視觀;西洋建築透視法的構成與中國繪畫空間構成表現的共通性。以筆墨掌握形體與組合(形式)的原則,將礦區建築具於表現其美感與歷史意涵(內容)。其主要十二件作品,含括金瓜石礦區全景、民居建築、日式宿舍、辦公建築、廠房與公共建築等,在在流露礦區建築之美。
第五章結論論述「建築」為人類文化的產物與人類生活的體現,更可表現一個國家的圖像與國情及一個族群的思想與習俗。並順應時代、民族性及自然環境而造就出不同的建築形式,可見「建築」有其重要性與見證歷史的價值。它反映人類生活與社會,捕捉時代的脈動,表現藝術造型的美感,所以「文化,藝術與歷史」自然就表現在建築上。故本論文即以金瓜石產金礦區的建築為題與創作,祈以人文關懷的心境,為台灣本土文化貢獻心力。
[ 1 ]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民國89年,台北縣傳統民居調查(第一階段)。
[ 2 ] 凌嵩郎,民國71年,藝術概論,台北,學生。
[ 3 ] 林田壽,民國81年,國畫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新竹,昌明出版。
[ 4 ] 凌嵩郎,民國76年,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 5 ] 尤煌傑等,民國87年,美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 6 ] 朱光潛,民國76年,文藝心理學,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 7 ] 藤島亥治郎原著;趙芳如翻譯,民國91年,台灣原味建築,台北,原著文化。
[ 8 ] 高燦榮,民國81年,燕尾、馬背與瓦鎮,台北,南天書局。
[ 9 ] 吳炳輝,民國91年,台灣古厝風華,台北,福田出版有限公司。
[ 10 ] 林會承,民國84年,傳統建築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11 ] 康鍩錫,民國93年,台灣古厝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 12 ] 吳炳輝,民國92年,台灣傳統的人文風貌,台北,福田出版有限公司。
[ 13 ] 周積寅,民國74年,中國畫論輯要,中國,江蘇美術出版社。
[ 14 ] 錢仁康,民國74年,論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木鐸出版社。
[ 15 ] 武珊珊等,民國92年,美感經驗,台北,雄獅美術。
[ 16 ] 台隆書店編輯部,民國60年,建築之新透視圖法,台北,台隆書局出版。
[ 17 ] 雄獅美術編輯部,民國95年,大觀一一生難遇的看,台北,雄獅美術。
[ 18 ] 袁德星,民國78年,東西方藝術欣賞(上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 19 ] 莊伯和等,民國78年,東西方藝術欣賞(中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 20 ] 蔣勳等,民國78年,東西方藝術欣賞(下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