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玉鳳
Wu, Yu-Feng
論文名稱: 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之研究
Taiwan Petition Right Development - A Study through Cases in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Files
指導教授: 陳延輝
Chen, Yen-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5
中文關鍵詞: 臺灣省參議會駐會委員會人權請願陳情訴願自力救濟社會運動
英文關鍵詞: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Assembly Committee, Human Right, Petition, Self-reliant Protest, Street Protest, Social Work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2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省參議會自1946年5月1日開議成立,至1951年12月11日由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接續止,其間五年七個月又十天,例行性開了十一次大會,每半年集會一次,各次大會六到十五天,議程相當制式化,在報告事項後進行討論事項,包括省政府交議,省參議員提案及人民請願事項。根據省參議會祕書處編印歷次大會特輯,十一次大會議決人民請願案合計277件,皆轉請省署行政機關「切實辦理」。

    特別的是省參議會努力於保障人民生活,爭取人權自由,透過議會民主架構,以大會決議授權方式,設置駐會委員會,選舉五至七名省參議員,於休會期間持續兩週一會,聽取省政報告及處理人民請願案件。本文運用臺灣省諮議會現存省參議會時期檔案史料典藏數位系統,發現其處理人民請願案有1,272件,連同處分不成立194件,和前述大會議決277件,總計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有1,743件,依其職權轉請行政機關處理。彙整處理結果,以第八次大會會期為例,其中44.51%同意「准予辦理」,有21.95%尚待「研究辦理」,而「依法辦理」者有19.51%,「礙難辦理」者有14.03%。換句話說,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請願案在省參議會協調監督下,獲得適當處置。

    此在戰後臺灣歷經政權轉換,二二八社會事件,國民政府播遷,全面動員戡亂和實施戒嚴的威權統治下,透過議會窗口處理人民請願,個案解決存在社會的苦情暗流,讓訓政過渡為憲政,表現權、能分工,塑造民主形象,為人權立國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見證。

    In a period of five year, seven month, and ten days begins in May 1, 1946, the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and its successor Taiwan Provincial Interim Assembly regularly held 11 semiannual meetings to review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work, to discuss the Province senator proposals, and to investigate on petition requests from public in Taiw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archive record published by the Secretary of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a total of 277 petition cases was discuss, concluded and turned to the province administrative office to carry out the orders from Assembly.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tried hard in indemnifying people life and to protect human right of libert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the Assembly set up a committee with five to seven committee members to continuously take pubic petition request when regular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session were off. In this study, digitized archive of the Assembly history record is used to draw a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n Taiwanese People Petition Right. There are total of 1,743 petition cases, with 1,272 accepted, 194 dismissed, 277 were ruled favor to plaintiff. For example, in the eighth semiannual meeting of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record shows that 44.51% of cases were accepted and ruled favor to plaintiff, 21.95% were taken into further investigation, 19.51% can carried out legally, and obstruct difficult transact cases were about 14.03%. In another words, about two third of all petition requests were successfully resolved or processed under supervision of Assembly.

    It has been a long way for Taiwan to learn the value of petition right. Recent history shows that Taiwan people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of political power after World War II, the 228 society’s incident, ROC government relocation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temporary provisions effective during the period of Communist rebellion and strict authority govern. Aiming at stabilizing society,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senses the importance of giving people a way to pet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tition,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 in Taiwan is such a valuable history testimony, especially when society was under pain and strictly control.

    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之研究 目次 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 第四節 相關文獻評析...........................15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21 第二章 請願權理論探討.................................29 第一節 英國代議政治及請願權利法制化...........29 第二節 美國人民保留權利與遊說立法.............35 第三節 德國聯邦議會請願法案化.................41 第四節 日本的參政權說與住民公決制度...........45 第五節 國際人權公約與請願權利的保障...........49 第三章 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的模式形成...........57 第一節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餘緒.............58 第二節 臺灣省參議會的組織與職權規範...........69 第三節 受理人民請願案的議事程序...............80 第四節 授權駐會委員會幕僚作業.................86 第五節 請願案處理結果答覆請願人...............98 第四章 臺灣省參議會人民請願案件統計分析..............101 第一節 請願案主體背景分析....................103 第二節 請願事項內容分類統計..................113 第三節 請願案不成立的原因探討................122 第四節 請願案處理情況分析....................127 第五節 人民請願為議員問政的基礎..............134 第五章 淡江中學請願案實證調查研究....................139 第一節 淡江中學請願案背景說明................139 第二節 淡江中學請願行使過程..................144 第三節 淡江中學董事會改組一波三折............154 第四節 政府獎助私立學校促成請願結果..........156 第五節 教會辦學理念影響學校經營與發展........160 第六章 人民請願案件處理辦法與請願法的制定............167 第一節 憲法規定人民有請願之權................167 第二節 請願權利之行使程序依請願法之規定......174 第三節 請願的限制與行使爭議..................182 第四節 請願與集會遊行自由的維護..............190 第五節 請願、陳情與人權保障..................202 第七章 結論..........................................2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發現........................2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展望........................220 參考書目..............................................227 表目次 表3-1 1946年臺灣省參議會當選參議員社會背景簡歷表......71 表3-2 1946年臺灣省參議會組織成份分析表................75 表3-3 臺灣省參議會歷次大會議事日期一覽表..............82 表3-4 臺灣省參議會歷次駐會委員會組織一覽表............91 表3-5 臺灣省參議會歷次大會駐會委員當選名單及得票率分析表93 表4-1 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統計分析.............102 表4-2 臺灣省參議會人民請願案主體分析.................113 表4-3 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事項內容分類統計.......114 表4-4 臺灣省參議會人民請願案不成立原因分析...........123 表4-5 臺灣省參議會請願案處理情況分析.................129 表4-6 請願案轉請行政機關處理結果分析.................132 表4-7 省參議員請願案連署人次統計.....................137 表5-1 淡江中學請願發還校地校產議事紀.................149 表5-2 請願協調歸還淡江英語專科學校佔用校舍議事紀.....153 表5-3 淡江中學董事會改組協調紀事.....................157 表6-1 請願法修正條文對照表...........................180 圖目次 圖1-1 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之研究架構圖..........13 圖4-1 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流程圖...............110 附錄 一、省參議會組織條例..................................235 二、第一屆參議會駐會委員會辦事規則....................241 三、淡江中學校史訪談問卷..............................242 四、淡江中學校史館館長蘇文魁老師及校友會劉雪珠老師訪談紀錄....................................................243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于宗先、王金利,(1999),《臺灣通貨膨脹》,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峙萍(2002),《暴動與抗爭的迷思──論二二八事件中的學生反抗運動》,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丘念臺(1981),《我的奮鬥史》,臺北:中華日報社。

    史明(1980),《臺灣人四年史》,臺北:蓬島文化出版公司。

    立法院網站,http://www.ly.gov.tw

    立法院圖書館(1988),《請願與自力救濟》,臺北:立法院。

    朱源葆(1989),《集會遊行法與警察處理聚眾活動之研究》,臺北:益大出版社。

    朱諶(1993),《中華民國憲法與孫中山思想》,臺北:五南圖書。

    何鳳嬌編(1990),《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余玲雅,2004,〈臺灣省諮議會轉型順利〉,《臺灣省諮議會會訊》第14期,臺中:臺灣省諮議會,頁4-5。

    吳三連、蔡培火、葉榮鐘等(1971),《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吳庚(2003),《憲法的解釋》,臺北:三民書局。

    吳萬得(1985),《立法院人民請願案之研究》,臺北:經世書局。

    呂丁旺(2003),《論人民陳情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

    李登輝(1999),《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李筱峰(1981),《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1986),《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1999),《臺灣史100件大事上、下冊》,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公司。

    李震山(1992),《我國集會遊行法執行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震山(1999),《行政法導論》,臺北:三民書局。

    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李禮仲(2001),〈國會遊說法制的比較研究〉,《國政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研究基金會。

    杜鋼建(1999),〈請願權理論和制度比較研究〉,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領導學部《百年雜誌月刊》第五期,頁38-49。

    杉原泰雄,(1968)〈請願權〉,田上穰治編《體系憲法學辭典》北京:青林書院新社。

    私立淡江高級中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會(2000),《淡江中學校史》,臺北:臺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周一鶚(1946),〈本省辦理各級民意機關選舉的經過〉,見《臺灣省、縣、市、參議會一覽》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周宗賢(1994),《黃朝琴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紀東(1974)《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

    林栭顯(2000),《臺灣省議會組織沿革及省諮議會之成立》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林聰明、龔宜君(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劃-郭雨新史料彙編上、中、下》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邵彥芬(2003),《兩岸現行憲政有關兩岸人民權利意涵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茂男、潘先哲(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劃──郭國基史料彙編上、下冊》,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城仲模(1978),〈日本行政監察及行政訴怨制度〉,《法治學刊》第六期,臺北:中國比較法學會。

    姚榮齡編譯(1958),《美國的議會》,臺北:自印。

    姚聰榮(2004),〈淡江高中九十年史〉,刊《淡江中學通訊》第52期,臺北: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柯水源(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劃──謝漢儒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洪大安(2004),《孫中山先生之人權思想及其在我國憲法之實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文論文。

    洪振輝(1986),《焚而不毀-臺灣基督長老會信徒訓練手冊》,臺南:人光出版社。

    洪鎌德(2001),《法律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公司。

    紀俊臣(2001),《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省議員篇,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紀俊臣(2003),〈自治條例與自治規則在地方立法權行使之機制設計〉,《第一屆臺灣地方政治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會政治學研究所,頁309-336。

    約翰.漢弗萊(1992),《國際人權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孫震(2003),《臺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

    桂宏誠(2002),〈制定遊說法之背景分析─以美國聯邦遊說管理法及遊說公開法為例〉,《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四期。臺北:國家政策論壇社,頁23-45。

    浦薛鳳(1979),《近代西洋政治思潮》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乃維(1979),《國際法上人權與其保障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茂桂(1992),《民國七十年代臺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國城(1995),〈日據時代臺灣議會政治的發軔〉,《國家發展學刊》一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國家發展研究學會,頁102-128。

    張新嘉(2000),〈宗教教育與信仰(上下)〉,《湖美教會週報》1516期臺南:湖美教會。

    許立一(2004),〈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佛光人文學院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佛光地方行政研究中心,頁1-20。

    許幸惠、潘先哲(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劃──吳三連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許雪姬等(2004),《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許楨元(2004),〈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與在政治學領域的應用〉,《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頁1-30。

    許禎庭(1993),《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省參議會的關係(1945-1947)》,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陳正茂(2003),《臺灣經濟發展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陳延輝(2003),《政治民主化中臺灣宗教團體角色變遷》,未出版,頁1-24。

    陳延輝(2005),《德國的分合──兩德接近政策的形成與實踐》臺北:開拓出版公司。

    陳亮州(1998),《戰後臺灣日產的接收與處理》,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民譯(1986),〈基本權利的可限制性問題-德國公法學的觀點與聯邦憲法法院判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一卷四期,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37-53。

    陳啟清(1998),《國家與土地改革-戰後初期臺海兩岸比較分析》,臺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德禹(1993),《人民陳情地位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彭道琳(1971),《政治經濟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曾秀媛(1982),《我國陳情政策執行力之研究》,臺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濟群(1977),《立法院人民請願案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湯德宗(2000),〈行政程序法〉,翁岳生編《行政法》下冊,二版,臺北:翰蘆圖書,頁615-985。

    黃人傑(2002),〈民權學說與民主道德〉,《三民主義學報》第25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29-44。

    黃正義(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劃──林獻堂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黃朝琴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1981),《我的回憶》,臺北:黃朝琴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自印。

    楊肇嘉(1970),《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

    董顯光(1962),《基督教在臺灣的發展》,臺南:臺南神學院。

    漢彌爾頓、麥迪遜、傑約翰著,謝叔斐譯(1966),《聯邦論》,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臺灣省文獻會(1952),〈光復志〉,《臺灣省志通稿》,卷10,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印(1946),《臺灣省民意機關法令輯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1946)《臺灣一年來的人事行政》,臺北:臺灣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財政廳編(1949),《公產處理》,臺北:臺灣省政府財政廳。

    臺灣省參議會祕書處,(1946-1951),《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至第十一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

    臺灣省諮議會史料典藏數位系統網站:http://210.69.134.18/dore2t/listm/php

    蔡文輝(2002),《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歐明憲(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劃──李萬居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鄭玉波(1982),《民法總則》,臺北:三民書局。

    鄭梓(1993),《戰後臺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臺中:作者發行。

    鄭梓(1994),《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

    盧正珣(1991),《我國人民請願制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亦旬(2000),《八○年代以來政治學中國家能力研究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榕主編(1997),《世界著名法典選編─憲法卷》,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薄慶玖(2002),《地方政府與自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薛月順(2001),《臺灣省貿易局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謝鈞惠、薛化元(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劃──黃朝琴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謝漢儒(1998),《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臺北:唐山出版社。

    謝漢儒(2002),《早期臺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編印委員會(1966),韓石泉,《六十回憶》,臺南,自印。

    魏吉助(2000),《臺灣歷史主軸史料蒐集與研究》,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二、外文書目

    Adams, G. A. (1921),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ngland.

    Dumbauld, E. D. (1950),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what it Means Toda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Dumbauld, E. D. (1957), The Bill of Rights and what it means Today.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Gifis, Steven H. (1991), Law Dictionary. 3rd ed.,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U.S.A.

    Goodrich, Hambro, and Simons. (1969),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Issac, S. & Michael, W. B. (1989), Handbook in Resarch and Evaluation. 2nd ed., CA.

    Judge, David. (1978), “Public Petition and the House of Commons” in Parliamentary Affai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xxx, No. 4, Autumn, 1978.

    Lidderdale, Sir David ed. Mays, Erskine. (1976), Treatise on the Law, Privileges, Proceeding & Usages of Parliament. Butter worths, London.

    Masannats, George S. and Madron, Thomas Wrn. (1972), The Political Arena.(臺北:中央圖書供應社,民國六十一年九月).

    May, Thomas Erskine. (1971), A Treatise Upon the Law, Privileges, Proceedings and Usages of Parliament. Rothman reprint, Inc., New Jersey.

    Peabady, Robert L., Barry, Jeffrey M., Frosure, William G., and Goldman, Jerry. (1973), To Enact a Law. NY.

    Preffer, Leo. (1963), The Liberties of an American, The Supreme Court Speaks. Beacon Press, 2nd ed.

    The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edition, Washington, 1904, Volumn. 6.

    White, O. F. (1990), Reframing the Authority/Paticipation Debate, In Gary L. Wamsley et al.(Co-Authored), Refound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 182-24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