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雯樺
Chuang, Wen-Hua
論文名稱: 南朝境內外國商人之活動與其移民聚落
The Activities of Foreign Merchants and Foreign Immigrant Settlements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指導教授: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口試委員: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陳俊強
Chan, Chun-Keung
陳登武
Chen, Den-Wu
口試日期: 2024/05/2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南朝對外貿易胡商外國商人移民聚落粟特絲綢之路祆教佛教荊楚歲時記
英文關鍵詞: Southern Dynasties, Foreign Trade, Hu Shang, Foreign Merchants, Immigrant Settlement, Sogdian, Silk Road, Zoroastrianism, Buddhism, Jingchu Suishiji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72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5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針對南朝境內的外國商人活動,以及外國移民聚落等議題進行探討。史籍中可見來自四方的外國商人在南朝各地進行商貿活動。以外國商人輸入之舶來品而言,沿海的交州、廣州大多流入來自南亞、東南亞的商品,內陸的益州大多流入來自波斯、西域一帶的商品,這些商品再透過南朝的水道流通至長江中游的荊州以及下游的揚州一帶。
    以外國移民而言,其類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外國商人因經商於南朝定居;二是外國僧人因傳教於南朝長居;三則是因戰亂而移居至南方的外國移民及其後代。透過對於西域何氏家族、康居康氏家族,以及月支後裔支氏家族進行探討,可大致推估南朝外國移民聚落的發展情形。而外國族群與南朝境內不同群體(皇室、官員、僧人、一般民眾)也具有互動關係。
    另外,外國商人的商貿活動受到南朝政府頒布之政策影響。南朝政府對待外國移民的態度,或許將其視為「非編戶」對待,透過南北朝政權對於外國族群政策之比較,可見南北朝政權在對待外國族群政策上各有不同方針。
    過去研究經常強調南朝保持所謂的「漢文化」以及「中國傳統」,然而透過南朝境內外國族群對於南朝造成的影響進行探討,可知南朝的社會經濟以及藝術文化亦會受到外國族群之影響,而具有多元色彩。

    This thesis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activities of foreign merchants and the foreign immigrant settlements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Historical records indicate that merchant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engaged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roughout the territorie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Goods imported by foreign merchants to the coastal towns like Jiaozhou and Guangzhou, mainly came from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while those in inland towns such as Yizhou predominantly came from Persia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These goods, through waterways, were then transported to Jingzhou, a t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ubsequently to the downstream area around Yangzhou.
    Foreign immigrants during this period can generally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merchants who settled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due to their commercial activities, monks who resided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for missionary work, and im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who moved to the southern regions due to wars and rebellions. By studying the families such as the He family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Kang family of the Sogdiana, and the descendants of the Yuezhi known as the Zhi family, we can roughly estima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immigrant settlements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ese foreign ethnic groups also interacted with various groups with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royal family, officials, monks, and the general populace.
    Furthermore,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of foreign merchant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policies enacted by the Southern Dynasties' government. The Southern Dynasties' government treated foreign immigrants as "non-registered residents" (非編戶). Comparing the policies towards foreign ethnic group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reveals distinct approaches, with Southern Dynasties’ policies differing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Past studies have often emphasized that the Southern Dynasties maintained a so-called "Han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 However, by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ethnic group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outhern Dynasties,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the social, economic, artistic, and cultural sphere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ere also impacted by these foreign ethnic groups. The Southern Dynasties exhibited a diverse spectrum. Thus, the societ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developed differently and exhibited a unique cultural blend.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史料說明 12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 外國商人至南朝之路線與活動區域 15 第一節 南朝境內外國商人的來源與交通路線 15 一、外國商人之來源 15 二、外國商人至南朝之交通路線 20 第二節 南朝境內外國商人的活動 40 一、主要活動區域 41 二、休息據點與商品類型 52 第三節 小結 59 第三章 外國移民聚落與外國族群和其他群體之互動關係 61 第一節 南朝境內外國移民類型以及移民聚落 61 一、外國移民類型 61 二、外國移民聚落 70 第二節 外國族群與其他群體之互動關係 81 一、外國族群與皇室、官員之互動關係 81 二、外國族群與僧人、佛教徒之互動關係 86 三、外國族群與一般民眾之互動關係 88 第三節 小結 89 第四章 南朝對於外國族群之相關政策 90 第一節 南朝商業、對外貿易與外國商人之相關政策 90 一、商稅 92 二、限制進出口貨品 101 第二節 南朝政府對於外國移民及其聚落之相關政策 104 一、外國移民編戶、賦稅之相關政策 104 二、外國移民宗教信仰之相關政策 109 第三節 南北政權對外貿易與外國族群政策之比較 113 一、南北政權對外貿易政策之比較 113 二、南北政權有關外國移民政策之比較 116 第四節 小結 121 第五章 外國族群對於南朝的影響 124 第一節 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 124 一、社會方面的影響 124 二、經濟方面的影響 134 第二節 藝術文化方面的影響 136 一、文學方面的影響 136 二、音樂與舞蹈方面的影響 139 三、繪畫、雕塑、建築方面的影響 141 第三節 小結 145 第六章 結論 147 徵引文獻 153

    一、史料(正史置前,其餘照年代順序)
    1.(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1。
    2.(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3.(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6.(唐)令狐德棻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8.(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9.(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12.(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13.(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
    14.(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晉)嵇含撰,《南方草木狀》,收入長澤規矩也解題,《和刻本漢籍隨筆集》,東京:古籍研究會發行,1974,據享保十一年(1726)大阪大野木市兵衛刊本影印,第十集。
    16.(晉)干寶撰,(明)胡震亨、毛晉校,《搜神記》,收入長澤規矩也解題,《和刻本漢籍隨筆集》,東京:古籍研究會發行,1974,據元祿十二年(1699)井上忠兵衛、林正五郎刊本影印,第十三集。
    17.(晉)常璩撰,劉林校注,《華陽國志新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18.(晉)裴啟,《裴子語林》,收入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9.(晉)沙門釋法顯撰,章巽校注,《佛國記》,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16。
    20.(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第十二冊。
    21.(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台大精裝)》,第751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據《學津討原》本影印。
    22.(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台大精裝)》,第1045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據清咸豐胡珽校刊光緒董金鑑重刊《琳琅密室叢書》本影印。
    23.(南朝宋)劉義慶撰,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上冊.修訂本),臺北:正文書局,1995。
    24.(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朱鑄禹彙校集注,《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周士琦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
    26.(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
    27.(南朝梁)釋寶唱著,王孺童校註,《比丘尼傳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
    28.(南朝梁)任昉著,(明)商濬、程榮校,高孟彪重校,《述異記》,收入長澤規矩也解題,《和刻本漢籍隨筆集》,東京:古籍研究會發行,1974,據安永四年(1775)重修本影印,第十三集。
    29.(南朝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30.(南朝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
    31.(南朝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2.(南朝梁)釋僧佑撰,蘇晉仁、蕭煉子點校,《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33.(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真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34.(東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5.(南朝陳)姚最撰,(明)毛晉訂,《續畫品》,北京,中華書局,1985。
    36.(南朝陳)顧野王著,顧恆一、顧德明、顧久雄輯注,《輿地志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7.(唐)李吉甫撰,賀次軍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
    38.(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39.(唐)杜佑,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18。
    40.(唐)沙門釋法林撰,《辯正論》,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41.(唐)林寶,《元和姓纂》,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
    42.(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3.(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44.(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
    45.(唐)道宣,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
    46.(唐)劉恂撰,魯迅校勘,《嶺表錄異》,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47.(唐)歐陽詢撰 ,《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8.(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9.(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北京:中華書局,2003。
    50.(北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51.(北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
    52.(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5。
    53.(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4.(北宋)樂史撰,(民國)王文楚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55.(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56.(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57.(清)程啟安修,(清)張炳鍾等纂,《光緒宜城縣志》,同治五年刻光緒(1866)印本。
    58.(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
    59.(清)孫貽讓,《墨子閒詁》,上海:上海書店,1992,據世界書局《諸子集成》本影印。
    60.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4。
    61.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62.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二、專書
    1.李季,《二千年中日關係發展史(第二冊)》,柳州:學用社,1940。
    2.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3.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
    4.耿引曾,《漢文南亞史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5.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6.陸峻嶺、周紹泉編注,《中國古籍中有關柬埔寨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7.黄淑梅,《六朝太湖流域的發展》,臺北:聯鳴文化,1982。
    8.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
    9.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10.蔡宗憲,《中古前期的交聘與南北互動》,臺北:稻香出版社,2008。
    11.韓昇,《海東集──古代東亞史實考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羅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3.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14.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1.孔毅,〈魏晉南北朝之「逆旅」及其文化意蘊〉,《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許昌,2005.11,頁18-22。
    2.毛民,〈早期粟特商人與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博》,第二輯,廣州,2008.12,頁41-56。
    3.毛陽光,〈河南安陽新出《安師墓志》所見北朝末至隋唐之際鄴城的粟特人〉,《考古學研究》,第11輯,北京,2019,頁239-251。
    4.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交通與行旅現象〉,《國文學報》,第15期,高雄,2012,頁95-121。
    5.王青,〈漢魏六朝文學中所見的西域商貿〉,《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烏魯木齊,2003.6,頁73-79。
    6.王玲,〈《西曲歌》所見南朝長江中游之城市經濟發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武漢,2013.11,頁193-176。
    7.王素,〈魏晉南朝火祆教鉤沉〉,《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頁225-233。
    8.王鏗,〈六朝時期會稽郡的海外貿易──以古代中日之間的一條海上航道爲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18年第2期,北京,2018.6,頁121-148+401。
    9.付承章,〈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方金銀器的傳入與中西文化的交流〉,《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年第4期,呼和浩特,2021.7,頁74-80。
    10.白炳權,〈拄刀守門與持刀侍佛──南朝墓葬拄杖人像的變遷〉,《中國美術研究》,2022年第3期,上海,2022.12,頁17-25。
    11.石雲濤,〈3-6世紀中西間海上航線的變化〉,《海交史研究》,2004年第2期,泉州,2004.12,頁147-157。
    12.石雲濤,〈南朝蕭梁時中外互動關係述略〉,《全球史評論》,第三輯,北京,2010.12,頁111-128。
    13.石雲濤,〈域外器物的輸入與中古社會〉,《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北京,2018.11,頁88-98+156。
    14.朱滸,〈六朝胡俑的圖像學研究〉,《中國美術研究》,2015年第1期,上海,2015.3,頁56-69。
    15.何一民,〈古代成都與絲綢之路〉,《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第4期,成都,2017.4,頁5-18。
    16.何德章,〈六朝建康的水陸交通——讀《宋書.州郡志》札記之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2年,武漢,2002.11,頁59-71。
    17.何德章,〈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水路交通的拓展〉,《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武漢,2004.3,頁150-157。
    18.吳礽驤,〈也談「羌中道」〉,《敦煌學輯刊》,1984年第2期,蘭州,1984.12,頁84-90。
    19.吳焯,〈四川早期佛教遺物及其年代與傳播途徑的考察〉,《文物》,1992年第11期,北京,1992.11,頁40-67。
    20.吳焯,〈漢人焚香為佛家禮儀說──兼論佛教在中國南方的早期傳播〉,《文化雜誌》,卷42,澳門,2002,頁51-56。
    21.李乃賢,〈廣西蒼梧倒水南朝墓〉,《文物》,1981年第12期,北京,1981.12,頁30-34。
    22.李文明、錢鋒,〈南京童家山南朝墓清理簡報〉,《考古》,1985年第1期,北京,1985.1,頁 23-27+100-101。
    23.李金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外貿易〉,《南洋問題研究》,1993年第4期,廈門,1993.8,頁82-87。
    24.李梅田,〈西曲歌與文康舞:鄧縣南朝畫像磚墓樂舞圖新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4期,北京,2016.7,頁82-94。
    25.李梅田,〈長沙窯的「胡風」與中古長江中游社會變遷〉,《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5期,北京,2020.5,頁4-14。
    26.杜正勝,〈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古今論衡》,第39期,臺北,2022.12,頁4-60。
    27.沙武田,〈莫高窟第322窟圖像的胡風因素——兼談洞窟功德主的粟特九姓胡人屬性〉,《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3期,北京,2011.5,頁71-96、160。
    28.初師賓,〈絲路羌中道開闢小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蘭州,1982.3,頁42-46。
    29.周偉洲,〈一個入華西域胡人家族的活動軌跡──唐《戎進墓志》疏解〉,《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烏魯木齊,2018.7,頁25-29。
    30.官士剛,〈東晉南朝估稅初探〉,《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聊城,2006.3,45-47。
    31.易立,〈四川出土六朝瓦當初步研究〉,《考古》,2014年第3期,北京,2014.3,頁68-81。
    32.易家勝,〈南朝郊區兩座南朝墓〉,《文物》,1983年第4期,北京,1983.4,頁328-333+390。
    33.林梅村,〈鍮石入華考〉,《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2期,西安,1999.3,頁67-76。
    34.祁海寧、張金喜,〈江蘇南京市花神廟南朝墓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第8期,北京,1998.8,頁53-59+101。
    35.邱忠鳴,〈曹仲達與「曹家樣」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9期,北京,2006.9,頁86-105+155。
    36.邱忠鳴,〈多極政權時代的個體生命史與社會流動──《曹仲達與「曹家樣」研究》續篇〉,《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6期,北京,2022.6,頁102-113+150。
    37.姚瀟鶇,〈試論漢唐時期商人在佛教東傳中土過程中的作用〉,《史林》,2014年第5期,上海,2014.10,頁31-38+188。
    38.姚瀟鶇,〈東晉時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補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上海,2016.5,頁146-152。
    39.封傳兵,〈何妥為西域人及其他──中華本《隋書.儒林傳》校誤〉,《新世紀圖書館》,2014年第2期,南京,2014.2,頁81-83。
    40.柏紅秀、李昌集,〈潑寒胡戲之入華與流變〉,《文學遺產》,2004年第3期,北京,2004.5,頁61-70+158-159。
    41.紀宗安,〈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9年第10期,廣州,1989.10,頁62-70+75。
    42.胡蕭白,〈中古時代石城莫愁與大堤艷姬的歷史表徵與歷史本相〉,《史學月刊》,2015年第4期,開封,2015.4,頁24-36。
    43.唐長孺,〈門閥的形成及其衰落〉,《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歷史專號)》,1959年第8期,武漢,1959.10,頁1-24。
    44.師若予,〈南北朝晚期大型墓葬出土胡人驅儺畫像磚和俑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年第5期,北京,2016.5,頁72-83。
    45.師若予,〈古代絲路上的佛教假面藝術交流〉,《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8年第8期,北京,2018.8,頁73-85。
    46.徐桑奕、顧蘇寧,〈六朝時期南京的海外貿易及其影響因素探析〉,《中華文化論壇》,2018年第10期,成都,2018.10,頁38-48。
    47.海力波,〈如願歸去紫姑還:中古荊楚地母信仰與域外文化交融〉,《民俗研究》,2021年第2期,濟南,2021.3,頁47-57。
    48.真大成,〈《漢語大詞典》「罥索」條釋義辨正〉,《語言科學》,2010年第2期,徐州,2010.3,頁220-224。
    49.秦紅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南道〉,《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西寧,2004.9,頁50-53。
    50.翁育瑄,〈唐代後期支竦家族研究〉,《漢學研究》,40:4,臺北,2022.12,頁 73-120
    51.馬志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海貿易的變遷與高漲〉,《許昌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許昌,1998.9,頁69-71。
    52.馬偉,〈四川省須弥山図浮彫についての試論 −中国南朝とインドの交流を中心に−〉,《文化》,82:1、2,仙台,2018.9,頁72-91。
    53.馬偉,〈成都須彌山造像碑試考——外來樣式與四川文化的影響〉,《碑林論叢》,2018 ,西安,2018.12,頁247-256。
    54.馬華祥,〈南朝民歌的地域特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新鄉,2000.3,頁52-55。
    55.馬賽,〈兩河流域古代文化中的數字「七」及其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6期,北京,2017.12,頁151-157。
    56.高敏,〈魏晉南北朝的雜稅之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3期,廈門,1990.10,頁1-12。
    57.宿月,〈西域樂舞的南傳與陳代詩歌中的胡笳意象〉,《西域研究》,2012年第2期,烏魯木齊,2012.7,頁107-117+140。
    58.張永言,〈漢語外來詞雜談(補訂稿)〉,《漢語史學報》,第七輯,杭州,2008.1,頁1-41。
    59.張爽,〈論5-6世紀柔然遊牧帝國與歐亞絲路貿易的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22年第2期,廈門,2022.6,頁1-13。
    60.張琨林,〈鍮石再考:南北朝響銅及其源流〉,《故宮學術季刊》,39:4,臺北,2022.6,頁1-71。
    61.張廣達,〈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北京,1986.3,頁71-82、128。
    62.張慶捷,〈《虞弘墓誌》中的幾個問題〉,《文物》,2001年第1期,北京,2001.1,頁102-108。
    63.張學君,〈論西南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文史雜志》,2018 年第 4 期,成都,2018.7,頁35-42。
    64.曹文柱,〈關於東晉南朝時期的「土斷」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6期,北京,1980.6,頁18-25。
    65.曹文柱,〈兩晉之際流民問題的綜合考察〉,《歷史研究》,1991年第2期,北京,1991.4,頁78-93。
    66.章巽,〈真諦傳中之梁安郡〉,《福建論壇》,1983年第5期,福州,1983.5,頁82-85。
    67.陳希育,〈古代印度帆船對東南亞的航海與貿易〉,《南洋問題研究》,1990年第2期,廈門,1990.5,頁31-38。
    68.陳東,〈3~6世紀胡人入據岷江上游及對「岷江道」的開拓〉,《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貴陽,2007.10,頁110-115。
    69.陳登武,〈內律與王法:唐代僧人的法律典範〉,《政大法學評論》,第111期,臺北,2009.10,頁1-79。
    70.陳學愛,〈廣東遂溪縣發現南朝窖藏金銀器〉,《考古》,1986年第3期,北京,1986.3,頁243-246。
    71.陳學愛,〈南海絲綢之路見證物──遂溪縣邊灣村窖藏波斯文物〉,《嶺南文史》,2000年第4期,廣州,2000.12,頁39-40。
    72.麥超美,〈從《隋虞弘墓誌》看府兵制度的發展〉,《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1期,重慶,2008.1,頁162-165。
    73.喇明英,〈岷山道的歷史作用及其當代價值〉,2017年第9期,成都,2017.9,頁51-55。
    74.程雅娟,〈伴波斯銀幣出土的朝鮮三國時期鎏金盞——遂溪縣邊灣村窖藏龜背紋鎏金盞考〉,《裝飾》,2021年第1期,北京,2021.1,頁82-86。
    75.賀雲翱、翟忠華、夏根林、(日)岡村秀典、(日)廣川守、(日)向井佑介,〈三至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南朝銅器的科技考古研究〉,《南方文物》,2013年第3期,南昌,2013.3,頁143-153。
    76.馮立君,〈試論南北朝時期高句麗黃海交通活動的影響〉,《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延吉,2015.7,頁121-128。
    77.馮培紅,〈中古史上的四位魚弘──兼說流寓中國的西域魚國人〉,《檔案》,2018年第11期,蘭州,2018.11,頁32-42。
    78.黃盛璋,〈中國港市之發展〉,《地理學報》,1951年Z1期,北京,1951.5,頁21-40。
    79.楊少祥,〈廣東曲江南華寺古墓發掘簡報〉,《考古》,1983 年第7期,北京,1983.7, 頁601-608。
    80.楊豪,〈廣東英德、連陽南齊和隋唐古墓的發掘〉,《考古》,1961 年第 3 期,北京,1961.3,頁139-141。
    81.楊曉春,〈隋《虞弘墓誌》所見史事係年考證〉,《文物》,2004年第9期,北京,2004.9,頁74-80+84。
    82.溫海清,〈數字「七」在內亞人群中的呈現及其意涵──迄於蒙元時代的初步考察〉,《中古中國研究》,2018,上海,2018.12,頁93-112。
    83.董俊卿、楊益民、馮恩學、毛振偉、王昌遂,〈雷家坪遺址出土六朝玻璃珠的相關研究〉,《江漢考古》,2007年第3期,武漢,2007.12,頁79-86。
    84.鄒鈺,〈湖南省博物館藏舞蹈人物青銅俑身份與功能〉,《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年第4期,杭州,2021.11,頁109-116。
    85.廖大珂,〈略論扶南的海上貿易〉,《南洋問題研究》,1994年第4期,廈門,1994.12,頁51-58。
    86.趙洪娟,〈中古人日節與波斯諾魯孜節淵源考——基於比魯尼《古代民族編年史》的探討〉,《民族文學研究》,2019年第2期,北京,2019.3,頁106-118。
    87.趙慶偉,〈六朝時期廣州海外貿易的崛起與港市的繁榮〉,《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武漢,1994.4,頁94-99。
    88.劉全波,〈論粟特人何妥及其家族與儒學的關係〉,《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蘭州,2015.6,頁1-7。
    89.劉有延,〈從南朝到唐宋的廣州蕃坊〉,《回族研究》,2017年第1期,銀川,2017.2,頁25-35。
    90.劉惠卿,〈離魂與冥遊:六朝小說魂游地獄故事的宗教性考索〉,《民族文學研究》,2013年第3期,北京,2013.6,頁5-12。
    91.劉學堂,〈中亞古代民族文化中崇七習俗探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蘇州,2015.12,頁180-188。
    92.劉學堂,〈絲路沿線古代民族崇「七」習俗考說〉,《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石河子,2015.12,頁13-17。
    93.蔡宗憲,〈南北朝交聘使節行進路線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2期,西安,2005.11,頁49-61。
    94.蔡宗憲,〈魏晉南北朝的禁物〉,《早期中國史研究》,3:1,臺北,2011.6,頁72-85。
    95.鄭有國,〈六朝商稅考〉,《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87年第2期,福州,1987.5,頁60-63。
    96.鄭有國,〈東晉、南朝「估稅」考〉,《史林》,1987年第4期,上海,1987.12,頁15-17。
    97.魯浩、蕭昭華,〈千里水茫茫,南海明夜——六朝士民的「珠」印象與合浦珠業〉,《地方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南昌,2015.8,頁53-59。
    98.黎虎,〈獅舞流沙萬里來〉,《西域研究》,2001年第3期,烏魯木齊,2001.9,頁80-88。
    99.蕭放,〈歲時生活與荊楚民眾的巫鬼觀念——《荊楚歲時記》研究之一〉,《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恩施,2004.12,頁23-27+35。
    100.蕭啟慶,〈北亞遊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的探討〉,《食貨月刊》,1:12,臺北,1972.3,頁609-619。
    101.蕭夢龍等,〈江蘇句容春城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墓〉,《東南文化》,2010年第3期,南京,2010.6,頁37-43。
    102.霍巍,〈胡人俑、有翼神獸、西王母圖像的考察與漢晉時期中國西南的中外交流〉,《九州學林》,1:2,香港,2003,頁 36-92。
    103.霍巍,〈粟特人與青海道〉,《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成都,2015.3,頁94-98。
    104.龍成松,〈淺析西域胡裔何妥之《易》學〉,《中華文化論壇》,2018年第7期,成都,2018.7,頁111-119。
    105.薄小瑩,〈吐谷渾之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北京,1988.8,頁72-76+53。
    106.薛海波,〈六朝時期建康絲綢貿易新探〉,《江蘇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南京,2021.3,頁194-202。
    107.韓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銅香爐——兼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熏香習俗〉,《四川文物》,2021年第2期,成都,2021.4,頁90-100。
    108.韓樹峰,〈漢晉時期的黃簿與黃籍〉,《史學月刊》,2016年第9期,開封,2016.9,頁18-33。
    109.顏信,〈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城市社會結構的特徵〉,《城市史研究》,2020:1,天津,2020.9,頁261-277。
    110.羅世平,〈漢地早期佛像與胡人流寓地〉,《藝術史研究》,第一輯,廣州,1999,頁79-101。
    111.羅宗真,〈六朝時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文史哲》,1993年第3期,濟南,1993.4,頁75-77。
    112.羅新,〈吐谷渾與昆侖玉〉,《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北京,2001.2,頁43-52。
    113.羅豐,〈薩寶:一個唐朝唯一外來官職的再考察〉,《唐研究》,第四卷,北京,1998,頁215-250。
    114.蘇海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祁山道〉,《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西安,2012.6,頁61-64。
    115.蘇航,〈北朝末期的薩保品位〉,《西域研究》,2005年第2期,烏魯木齊,2005.6,頁12-24+116。
    116.龔巨平、王海平、徐華、邰建勝、董補順、雷雨繪、蔣艷華、蘇舒、祝乃軍、 沈宏敏,〈南京板橋張家窪南朝墓M1〉,《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12期,北京,2015.12,頁88-99。
    (二)專書論文
    1.王甫昌,〈什麼是「族群」與「族群認同」?〉,收入氏著,《當代臺灣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2015,頁9-42。
    2.朱雷,〈東晉十六國時期姑臧、長安、襄陽的「互市」──讀《漸備經十住胡名并書序》札記〉,收入中國唐史學會,《古代長江中游的經濟開發》 ,武漢:武漢出版社,1988,頁197-208。
    3.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 」所見西域諸國的農牧業、手工業與商業〉,收入氏著,《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頁427-457。
    4.周一良,〈中國的梵文研究〉,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頁323-338。
    5.姚崇新,〈成都地區出土南朝造像中的外來風格淵源〉,收入氏著,《中古藝術宗教與西域歷史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頁42-61。
    6.姚崇新,〈中古時期巴蜀地區的粟特人蹤跡〉,收入氏著,《中古藝術宗教與西域歷史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頁279-229。
    7.姚崇新,〈中古時期西南地區的粟特、波斯人蹤跡──兼論西南與印度、西亞的古代交通〉,收入氏著,《中古藝術宗教與西域歷史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頁300-324。
    8.姜伯勤,〈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伊蘭人──論遂溪的考古新發現〉,收入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編,《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廣州省社會科學院,1991,頁21-33。
    9.唐長孺,〈南北朝期間西域與南朝的陸道交通〉,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68-195。
    10.陳連慶,〈漢唐之際的西域賈胡〉,收入氏著,《中國古代史研究:陳連慶教授學術論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頁631-660。
    11.雍際春、蘇海洋,〈絲綢之路青海道的形成、變遷及走向〉,收入周儉主編,《絲綢之路交通路線(中國段)歷史地理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頁142-165。
    12.榮新江,〈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考〉,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頁19-36。
    13.榮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移民聚落〉,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頁37-110。
    14.榮新江,〈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內部型態〉,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頁111-169。
    15.榮新江,〈安祿山的種族與宗教信仰〉,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頁222-237。
    16.榮新江,〈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補考〉,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頁3-21。
    17.榮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移民聚落補考〉,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頁22-41。
    18.榮新江,〈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頁42-63。
    19.榮新江,〈薩保與薩薄:北朝隋唐胡人聚落首領問題的爭論與辨析〉,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頁163-185。
    20.榮新江,〈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與祆祠的社會功能〉,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頁235-265。
    21.劉淑芬,〈六朝建康與北魏洛陽之比較〉,收入氏著,《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頁167-191。
    22.劉淑芬,〈六朝南海貿易的開展〉,收入氏著,《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頁317-349。
    23.劉淑芬,〈中古都城坊制初探〉,收入氏著,《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頁409-440。
    四、學位論文
    1.王冠中,〈魏晉南北朝外來文化之輸入及其時人生活的影響〉,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
    2.李瑞哲,〈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陸路絲綢之路上的胡商〉,成都:四川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
    3.侯林虎,〈六朝與西域、南海的交流〉,南京: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12。
    4.曹中俊,〈絲綢之路河南道出土文物蘊含的粟特文化因素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學位論文,2020。
    5.蘇俞帆,〈六朝志怪異國的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五、外文論著(含譯著)
    (一)專書
    1.Abu Rayhan Muhammad ibn Ahmad al-Biruni, Translated and edited with notes and index by Dr.C.Edward Sachau Translated, 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Nations,London:the orgiental fund of great Britain&ireland,1879.
    2.(日)中村圭爾,《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
    3.(日)日比野丈夫編,《松田壽男著作集.3 東西文化と交流》,東京:六興出版社,1987。
    4.(日)松田壽男,《古代天山の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增補版)》,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社,1970。
    5.(日)桑原隲藏著,馮攸譯,《中國阿剌伯海上交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6.(日)福島恵,《東部ユーラシアのソグド人:ソグド人漢文墓誌の研究》,東京:汲古書屋,2017。
    7.(法)魏義天著,王睿譯,《粟特商人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二)期刊論文
    1.(日)山下將司,〈漢文墓誌より描く六世紀華北分裂期のソグド人〉,《日本女子大学紀要.文学部》,69號,東京,2020.3,頁41-54。
    2.(日)荒川正晴,〈ソグド人の交易活動と香料の流通〉,《専修大学社会知性開発研究センター古代東ユーラシア研究センター年報》,5,神奈川, 2019.3,頁29-48。
    3.(日)東野治之,〈法隆寺献納宝物 香木の銘文と古代の香料貿易とくにパフラヴィー文字の刻銘とソ.グド文字の焼印をめぐって〉,《Museum》,433號,東京,1987.4,頁4-18。
    4.(日)松田壽男著,秦永章,李麗譯,〈青海史論──古代亞細亞國際交流之記載〉,《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西寧,1993.12,頁68-74。
    5.(日)後藤勝,〈ソグド系帰化人何氏について:西域帰化人研究 その2〉,《聖徳学園岐阜教育大学紀要》,14號,岐阜,1987.9,頁1-20。
    6.(日)福島惠,〈渡過東亞海域的唐代粟特人〉,《中國邊政》,226,臺北,2022.12,頁83-98。
    (三)專書論文
    1.(日)中村圭爾,〈魏晉南北朝的城市與官人〉,收入井上徹、楊振紅,《中日學者論中國古代城市社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頁95-116。
    2.(日)荒川正晴,〈ソグド人の移住聚落と東方交易活動〉,收入《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5:商人と市場:ネットワークの中の国家》,東京:岩波書店,1999,頁81-1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