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虹媛
Wang, Hong-Yuan
論文名稱: 彰化縣線西地區的地名演變
The Evolution of Place Names in Xianxi Region, Changhua County.
指導教授: 陳國川
Chen, Kuo-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彰化縣線西地區地名演變
英文關鍵詞: Changhua County, Xianxi Region, The Evolution of Place Name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8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彰化縣線西地區的地名演變。由日治到民國105年,鄉鎮、村里到街道路地名命名的依據及地名的演變。研究中透過文獻資料、疊圖分析,初步了解不同時期各層級的地名數量變化與其意涵;並且透過田野調查彌補文獻資料不足處,分類不同類型的行政區地名數量增減。歸納研究結果發現:
    第一、從清末到今日,線西地區隨著在地人持續開墾,聚落地名數量持續增加,這些地名由當地人識覺環境而命名,聚落地名也反應出線西地區人們對地方的緊密聯繫。
    第二、從清末到今日,線西地區由官方主導的各層級行政區命名中,可以發現:日本總督府多延續清代的街庄地名作為大、小字級地名。到了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村里級和街道級的地名命名上,正向用語和政治類的地名增加數量顯著,這也表示比起日本總督府,中華民國政府在地名命名採取更為強勢主導的手段。
    第三、從治理的角度而言,線西地區政治類型的道路明顯集中在當地的政府機關或市集附近,也形成一種政治的空間符號。
    綜合而言,線西地區在各層級行政區地名命名中,官方的行政策略與在地民眾的自我意識都具有關鍵的影響;地名是人和環境互動下的一種表現方式,如何讓地名更能傳遞出地方的特色,有賴政府與民間共同擬定更完善的地名命名依據。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evolution of place names in Xianxi Region, Changhua County. The evolution of place names of the town, the village, road and place names from Japanese reign to 2016. The study is through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overlay analysis,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each period by the number of place names changes and its implications. And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documentation, the study is also through the fieldwork to classify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number of the administrative changes in place names.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oday, people in Xianxi Region continued reclamation, the number of place names of settlements increased continually. These names were named after by the local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Settlement names also reflects close contact with the local people in Xianxi Region.
    Secon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oday, the official line from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leading names in each administrative level,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led administrative nomenclature in Xianxi Region, the study found the Japan Governors continued to use Street Names in the Qing Dynasty as a big or small level village names. After the war, the numb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t the ROC government used positive meanings and political types to name the villages and streets. This also means that the ROC government was more pre-eminent in place naming than Japan Governors.
    Thir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overnance, political types of roads in Xianxi Region clearly were concentrated in close vicinity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or market, which has also created a political space symbol.
    Overall, among the various administrative levels in place names, the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policy and local people's self-consciousness have a major influence. A place name is an expression of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How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place names,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people can work together to develop better ways to name place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概念 8 第四節 研究區域 9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日治時代線西地區地名的命名特色 19  第一節 街庄、大、小字級行政區的由來 19  第二節 街庄、大、小字級地名用字的起源和演變 31 第三節 大、小字級地名的意義與分類 39 第四節 小結 44 第三章 戰後線西地區地名的變遷與意義 45  第一節 鄉鎮、村里、鄰別的行政區由來 45  第二節 鄉鎮、村里、鄰別地名用字的起源和演變 47  第三節 村里、鄰別地名的意義與分類 69 第四節 小結 75 第四章 戰後線西地區道路地名變遷與意義 77 第一節 街道名的空間意義 77  第二節 街道名用字的起源和演變 81  第三節 街道名的意義與分類 88 第四節 小結 97 第五章 結論 98 參考書目 104

    一、外文專書與期刊論文
    Azaryahu, M. (1997). German reunific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street names: The case of East Berlin.
    Political Geography,16(6),479-493.
    Graeme Gill(2005). Changing Symbols: The Renovation of
    Moscow Place Names. The Russian Review ,64(3),480-
    503.
    Maoz Azaryahu(2011). An International E-Journal for
    Critical Geographies. ACME,10 (1),28-336.
    Rose-Redwood, R., Alderman, D., and Azaryahu, M.
    (2010). Geographies of Toponymic Inscription: New
    Directions in Critical Place-Name Stud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4(4), 453-470.
    Yeh,Yun-Tsui(2013). Erased Place Names”and Nation-
    building: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an Topoyms.《亞太研
    究論壇》,59:119-156。

    二、專書、文集
    土屋重雄(1985)。《臺灣省臺灣事情一班》。臺北市:成文。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2003)。《日據下之台政-臺灣治績志》。臺
    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王世慶編(1991)。《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臺中:
    臺灣文獻委員會。
    王世慶(1970)。《台灣省通志.土地志疆域篇》。臺中市: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纂(2003)。《伸港鄉誌》。彰化
    縣:伸港鄉公所。
    石井寬治著,黃紹恆譯(2008)。《日本經濟史》。臺北:五南。
    安倍明義(1986)。《台灣地名研究》。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伊能嘉矩(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
    江慶林等譯(1991)。《臺灣文化志中卷》。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育臻(2000)。臺灣日式地名的時空分布及其意涵。收錄於《臺灣地名
    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12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
    館。
    林熊祥、李騰嶽監修(1957)。《台灣省通志稿政事志行政篇》。台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英彥(1957)。《土地利用概要》。臺北:文笙書局。
    周璽(1830)。《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周璽(1936)。《彰化縣志》。台北:台灣大通書局。
    施添福(1996)〈日本治台的基本圖導讀〉,臺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
    社。
    施添福(總編纂),陳國川(編纂)(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
    彰化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1985)。《臺灣地名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新聞處。
    范咸(1945)。《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陳正祥(1959)。《臺灣地名手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1993)。《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南天書局。
    陳國川(1996)。《臺灣地名辭書》。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陳國章(1995)。《台灣地名學文集(增訂版)》。台北市:國立師範大
    學地理學系。
    陳國章(2004)。《台灣地名辭典合訂版》。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地理
    學系。
    程家潁(1963)。《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北:臺灣銀行。
    臺灣總督府(主編)(1938)。《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市:
    臺灣總督府。
    劉良璧纂輯(1742)。《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台北市:博愛出版:宗靑
    印行,1995。
    劉寧顏總纂、王世慶撰述(1991)。《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市 : 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
    鄭政誠(2005。《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
    揚文化。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市:聯經。
    韓乾研究主持(1989)。《台灣沿海土地利用與管制之調查研究-彰化、
    雲林》。
    南投縣: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1895)。《清賦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
    查局。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1905)。《臺灣土地調查事業概要》。臺北:臨
    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臨時臺灣
    土地調查局。

    三、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林聖欽(2006)。〈苗栗縣獅潭鄉客語地名的環境認知分析〉。《地理研
    究》,45,23-50。
    林衡道(1976)。〈台灣地名的分類〉。《台灣文獻》,27(4),50-
    52。
    池永歆(1997)。〈臺灣地名學研究回顧與地名義蘊的詮釋〉。《地理教
    育》,23,7-18。
    吳育臻(2004)。〈從地名的變遷看不同政權的特質—以嘉義市街路名為
    例〉。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
    吳文星(2011)。《日治初期台灣土地調查之研究1989-1905》,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輝(1989)。《彰化縣沙丘植群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植物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美容(1987)。〈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
    物》,37(1),53。
    陳憲明(1997)。《彰化縣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發展過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進榮(1999)。《近代臺南市街道命名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
    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娟(2005)。〈從地名解讀台南市的區域特色〉。第一屆地名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101-130。
    黃雯娟(2014)。〈命名的規範:臺南市街路命名的文化政治〉。《臺灣
    史研究》,21(4),147-186。
    黃雯娟(2014)。〈台北市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地理學報》,
    73,79-105。
    葉韻翠(2013)。〈批判地名學-國家與地方、族群的對話〉。《地理學
    報》,68,69-87。
    葉韻翠(2013)。〈領袖名與紀念政治:馬來西亞東姑阿都拉曼之個案研
    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0,37-59。
    葉韻翠(2015)。〈以領袖為名?由《海峽時報》窺探新加坡紀念地名的
    文化政治〉。《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1(1),117-138。
    楊連洲(1991)。《彰化海岸地形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
    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心(2004)。《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論文。
    廖秋娥(2005)。〈地名權的歷史地理面向:以臺東市的街道名為例〉。
    《臺東文獻》,復刊11,84-97。
    歐又華(2011)。《金山區及萬里區地名演變與鄉村發展》。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論文。
    謝熾昌、楊萬全(1991)。《彰化縣和美地區地下水資源之研究》。地下
    水調查分析與保育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四、網路資料
    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
    http://www.rchss.sinica.edu.tw/popu/index.php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網村里街路門牌查詢
    http://www.ris.gov.tw/zh_TW/home
    行政院公報資料網。
    http://gazette.nat.gov.tw/egFront/Gaz/searchGaz.jsp
    植根法律網
    http://www.rootlaw.com.tw/index.aspx
    彰化縣都市計畫資訊網
    http://publicurban.chcg.gov.tw/A101027C_public/
    臺灣總督府報資料庫。
    http://db2.lib.nccu.edu.tw/view/index.php
    臺灣省政府公報網。
    http://subtpg.tpg.gov.tw/og/q2.asp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http://elib.infolinker.com.tw/login_rrxin.htm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http://thcts.ascc.net/news_ch.htm
    臺灣地區地名整合檢索系統
    http://gissrv3.sinica.edu.tw/
    線西鄉公所的鄉鎮介紹網頁
    http://town.chcg.gov.tw/xianxi/00home/index7.as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