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詩婷
論文名稱: 臺北市高中職學校品牌管理之研究
A Study of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吳清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學校品牌學校品牌管理
英文關鍵詞: school brand,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1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暸解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教育人員對該校品牌管理現況、學校品牌管理策略及學校品牌管理困難之看法,並根據研究結果,對臺北市教育行政機關與高中職學校提供改進學校品牌管理之建議。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蒐集相關文獻以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臺北市高中職學校品牌管理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針對全體臺北市高中職學校發出711份問卷,有效回收588問卷份。調查所蒐集之資料經SPSS for Window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綜合文獻探討與調查研究發現,獲致以下結論:
    1.臺北市高中職教育人員對該校的品牌管理現況持高度正向之認同,以品牌知名度最高
    2.不同職務、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學校性質、學校類型、學校歷史及學校規模的教育人員對該校品牌管理現況看法有差異
    3.公立高中學校教育人員對該校品牌管理認同度最高,私立高職學校教育人員對該校品牌管理認同度最低
    4.臺北市高中職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策略持高度認同,其中以「品牌忠誠度」最高
    5.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學校性質、學校類型、學校規模的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策略之看法並無差異,而在不同構面上則略有差異
    6.學校歷史超過61年以上的教育人員對該校品牌管理現況及學校品牌管理策略認同度最高
    7.校長對該校品牌管理現況及學校品牌管理策略的認同度高於行政人員及教師
    8.在「品牌忠誠度」方面,碩士教育程度教育人員對該校品牌管理現況及學校品牌管理策略之認同度高於學士教育程度教育人員
    9.實施品牌管理之校內困難在於缺乏負責單位、經費及學校本身事務繁忙
    10.實施品牌管理之校外困難在於缺乏資源、家長參與度不高級主管機關未重視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which involves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strategies and difficulties. The research result may be a referable advi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provided by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and schools.

    In addition to the theoretical data gathered from the past researches, surveys used “The Questionnaire for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in Taipei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 to collect data from Taipei city educators. From the 711 questionnaires sent, 588 samples are used for analysis. Analysis of Variance (one-way ANOVA) conducted by SPSS for Windows12.0 show that:
    1. In Taipei City, the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is high-level evaluations, especially in brand awareness.
    2. The difference toward the situation of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is significant, caused by the educators’ job position, education background, seniority, school level, school type, school history and school scale.
    3. The educators in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s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agreement in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the educators in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have lowest level of agreement in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4. In Taipei City, the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s high-level evaluations, especially in brand loyalty.
    5. The difference toward the strategies of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is not significant, caused by the educators’ gender, ag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niority, school level, school type and school scale.
    6. The educators in the schools with more than 61-year history have highest level of agreement in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7. The principals have highest perception level of agreement in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8. For the factor, brand loyalty, the educators with master degree have higher perception level of agreement in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than those with bachelor degree.
    9. The internal difficulties of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are the lack of management by professional department, funds and human resources.
    10. The external difficulties of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are the lack of school resource,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emphasis of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Finally, referent advices deduced from this study will be provided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reference.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品牌之意涵與相關理論…………………………………………13 第二節 品牌管理之意涵與相關理論……………………………………28 第三節 學校品牌管理之意涵與相關理論………………………………52 第四節 學校品牌管理之相關研究………………………………………6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3 第一節 研究架構…………………………………………………………73 第二節 研究對象…………………………………………………………74 第三節 研究工具…………………………………………………………76 第四節 實施程序…………………………………………………………89 第五節 資料處理…………………………………………………………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91   第一節 臺北市高中職品牌管理現況調查結果之分析……………………91   第二節 臺北市高中職教育人員對於學校品牌管理策略看法之分析… 111   第三節 學校品牌管理實施困難之分析…………………………………130   第四節 綜合討論…………………………………………………………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39 第二節 結論………………………………………………………………143 第三節 建議………………………………………………………………146 參考文獻…………………………………………………………………………149 中文部份……………………………………………………………………149 英文部分……………………………………………………………………153 附錄………………………………………………………………………………155 附錄一 臺北市高中職學校品牌管理專家效度問卷……………………155 附錄二 專家效度考驗之推薦函………………………………………… 166 附錄三 臺北市高中職學校品牌管理之調查問卷……………………… 167 附錄四 正式問卷推薦函………………………………………………… 173

    中文部分
    日本博報堂品牌諮詢公司(2006)。圖解品牌。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王建華(2004)。樹立“品牌”意識,做好形象工程。2007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tzfls.com.cn/ReadNews.asp?NewsID=193
    王炤喬(2007)。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品牌管理現況調查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王煥明(2006)。淺析塑造高等學校知名品牌。2007年10月29日,取自  http://www.edu200.com/brand/model/0610508553160176636.shtml
    朱寅年(2005)。盧志文社會越成熟,名牌效應越明顯。現代教育報,37,取自
    江惠頌(譯)(2005)。M. Blair& R. Armstrong& M. Murphy著。品牌管家-奧美360度品牌傳播管理。臺北市:滾石文化。
    艾豐(2003)。品牌經營策略。高雄市:宏文館。
    吳 強(2007)。學校品牌經營。2007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du200.com/brand/brands/07327110603788489565.shtml
    吳一斌(1999)。品牌卡位贏家。臺北縣:維德文化。
    吳宏淼(2004)。臺灣品牌建構與延伸策略。載於品牌形象(頁47-59)。臺北市:財團法人連德工商發展基金會。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34。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7)。教育名詞-品牌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163-164。
    巫康菱(2005)。大學品牌知名度與品牌形象評估標準建構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李佳芬(2005)。私立維多利亞中小學品牌管理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芳齡(譯)(2006)。F. J. KellyⅢ& B. Silverstein著。尖子品牌:發掘五十個成功品牌的背後秘訣。臺北市:麥格羅.希羅。
    沈怡君(2006)。高級職業學校品牌管理現況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雲驄、湯宗勳(譯)(1998)。D. A. Aaker著。品牌行銷法則-如何打造強勢品牌?臺北市:商業週刊。
    亞洲國際公開大學現代管理研究中心(2003)。在品牌管理中融入簡易化概念。   2007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aiou.edu/banews/042003/03042003.doc
    林天祥(2004)。品牌與CI關聯度探討。載於品牌形象(頁36-39)。臺北市:財團法人連德工商發展基金會。
    林文祥(2007)。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林文慧(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行銷策略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碧翠、李桂芬(譯)(1995)。D. Arnold著。品牌保姆手冊。臺北市:時報文 化。
    金恩堯(譯)(2006a)。M. King著。品牌就是王牌。臺北市:前景文化。
    金恩堯(譯)(2006b)。M. King著。贏在品牌-品牌優勢就是企業的搖錢樹。臺北市:前景文化。
    信力健(2006)。學校品牌的經營與管理。2007年10月28日,取自 http://www.edu200.com/brand/bands/0610510183159243943.shtml
    施振榮(2000)。品牌管理-從OEM到OBM。臺北市:大塊文化。
    施振榮(2007)。品牌經營與管理。臺北市: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洪順慶(2002)。品牌:行銷之根。載於高登第(譯)(Aaker等著),品牌管理(頁1-2)。臺北市:天下文化。
    洪順慶(2003)。行銷學。臺北市:福懋。
    洪順慶(2006)。臺灣品牌競爭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胡政源(2006)。品牌行銷。臺北市:鼎茂。
    胡連宇(2004)。教育品牌策略,2007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namcn.com/article/html/article_24365.html
    范文毅(譯)(2004)。A. Perry& D. WisnomⅢ著。品牌優生學。臺北市:滾石文化。
    徐仲安(2003)。論教育品牌一名牌學校個案研究報告,2007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namcn.com/article/html/article_24368.html
    涂季吟(200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認知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祝鳳岡(2004)。世紀品牌「資產化」的省思。載於張依依著,世紀老招牌(頁10-12)。臺北市:商周出版。
    祝鳳岡(2005)。有效品牌經營的三「信」觀點。載於陳筱黠(譯)(M. Haig著),品牌這樣搞就對了(頁6-7)。臺北市:臉譜出版。
    能力雜誌編著(2004)。品牌策略闖天下。臺北縣:中國生產中心。
    袁 瑤(2005)。學校品牌重在教學。2007年10月28日,取自
      http://www.edu200.com/brand/model/06128142312304732984.shtml
    袁世珮、黃家慧(譯)(2001)。D. E. Knapp著。品牌思維-打造優勢品牌的五大策略。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高登第(譯)(2001)。D. A. Aaker, D. Harding, J. A. Quelch, D. Kenny, R. F. Maruca,V. Vishwanath& J. Mark著。品牌管理。臺北市:天下文化書坊。
    匿 名(2004)。教育的品牌覺醒,2007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namcn.com/article/html/article_24364.html
    張光義(2005)。高中名校品牌擴張戰略探析.。2007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chinaedunet.com/gdjy/ppjs/2005/11/content_25533.shtml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
    陳永昌(2007)。品牌之價值。臺北市: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陳玉君(2002)。高級中學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志銘(譯)(2003)。T. Gad著。品牌密碼-解讀成功品牌的基因圖譜。臺北市:培生教育。
    陳佩秀(譯)(2001)。J. Mariotti著。品牌。臺北市:遠流。
    陳信宏(譯)(2005)。T. Braum著。品牌思考很簡單:只要跟15個哲學大師借腦。臺北市:究竟。
    郭家伶(2006)。大學品質提升對學校品牌形象之影響關係。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陳振燧(1996)。顧客基礎的品牌權益衡量與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綉里(譯)(2004)。S. M. Davis & M. Dunn著。品牌行銷。臺北市:中衛發展中心。
    陳筱黠(譯)(2005)。M. Haig著。品牌這樣搞就對了。臺北市:臉譜出版。
    郭瓊俐、曾慧琦、陳柏安(譯)(2003)。D. E. Schultz & B. E. Barnes著。品牌策略。 臺北市:五南。
    陳麗惠(2007)。我國特色學校品牌管理與品牌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黃文博(2005)。品牌原來如此!。臺北市:經濟新潮社。
    黃立祥(2006,3月22日)。到漁光國小遊學 4年突破4萬人。2007年10月24 日,擷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r/22/today-taipei2.htm
    黃國序(2005)。國民小學校長品牌管理態度與實施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小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惠芳(2006,7月)。高中職、五專招生不足,缺額四萬。國語日報,2。
    楊惠芳、陳康宜與趙瑜婷(2007,8月)。招不滿600人,小型高中職轉型或退場。國語日報,2。
    楊毓菁(2006)。學校品牌對學生行為意圖之影響---以桃園縣私立高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楊雙羽(2005)。以價格、設計為調節變數探討大學品牌知名度對校園商品購買意願之影響。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96-110。
    葉連祺(2006)。教育行政類系所品牌評估模式之初步建構。教育政策論壇,9(4),151-179。
    劉和然(2005)。學校領導與教育行銷。現代教育論壇,12,19-24。
    劉孟真(譯)(2006)。R. Barrera著。承諾的力量。臺北市:臉譜出版。
    劉孟華(譯)(1999)。F. Gilmore著。品牌大贏家。臺北市:遠流。
    劉建漢(2005)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未出版,新竹市。
    劉美琪(2006)。教育機構品牌延伸對消費者學校選擇的影響。育達學報,20,206-231。
    劉麗貞(譯)(1998)。A. Ries & L. Ries著。品牌22誡。臺北市:臉譜文化。
    蔡珮嘉(2005)。私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鄭安鳳、彭書翰(譯)(2006)。C. Hackley著。廣告與促銷:品牌傳播的密訣。臺北市:風雲論壇。
    鄭鳳琴、張驄慧(2005)。品牌管理八元素商場求勝添利器。貿協商情周報,145,31-34。
    盧志文(2003)。打造學校品牌的五個需要。2007年10月24日,取自http://www.ep-china.net/content/president/d/20031107211814.htm
    戴志純(2003)。創造卓越品牌必修的40堂課。臺北市:希代。
    簡世隆(2005)。國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英文部分
    Aaker, D. A., & Keller, K. L. (1990).Consumer evaluation of brand exten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54, 27-41.
    Aaker, D. A. (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1992). The value of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3(4), 27-32.
    Aaker, D. A., & Biel, A. L. (1993). Brand equity &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Aaker, D. A. (1996). 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 and marke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8(3), 102-120.
    Aaker, D. A.(1996).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rvidsson, A.(2006).Brands: Meaning and value in media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Carlson, W. (2007). Why do brands exist? Greenhouse Grower, 25(1), 20, 22-23. Retrieved December 10, 2007, from ABI/INFORM Trade & Industry database.
    Carlson, W.(2007). Why do brand exist? Greenhouse Grower, 25(1), 20,22-23.
    Doug, B. (1998). Customer vs. brand management. Brandweek, 39 (41), 32-33.
    Gregory, J. R. & Wiechmann, J. G. (2002). Branding: Across borders. New York: McGraw-Hill.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Keller, K. L.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2nd ed.). N J: Prentice hall.
    Keller, K. L. (2001). Build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Marketing Management, 10(2), 14-19.
    Keller, K. L.(2003).Best practice cases in branding: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strongest brands. N J: Prentice hall.
    Keller, K. L.& Lehmann, D. R.(2006). Brands and Branding: Research Findings and Future Priorities. Marketing Science, 25(6) , 740-759.
    Kotler, P. H.(1991).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8th ed.).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Knapp, D. E.(2000).The brand mindset. New York: McGraw-Hill.
    Landa, R.(2006).Designing brand experiences. Clifton Park, New York: Thomson.
    Munuera-Aleman, J. L. & Delgado-Ballerster, E. (2005). Does brand trust matter to brand equity? The 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 14, 187-196.
    Middleton, A. (2005a). Brands, what a concept. Marketing, 110(36), 10.
    Middleton, A. (2005b). Brand 101. Marketing, 110(40), 10.
    Nilson, T. H.(1998). Competitive branding. New York: Wiley.
    Riezebos, R.(2003). Brand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roach. CA: Prentice-Hall.
    Sartain, L. & Schumann, M. (2006). Brand from the inside.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Taylor, D. (2006). Brand vision. West Sussex, England: Wiley.
    Upshaw, L. B. (1995). Building brand identity: A strategy for success in a hostile marketpla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eilbacher, W. M. (1993). Branding marketing: Building winning brand strategies that deliver 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Chicago: NT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