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姞淨 jijing-chen |
---|---|
論文名稱: |
漢語辨似理論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tiation Theory of Chinese Language |
指導教授: |
許錟輝
Hsu, Tan-Hui 曾榮汾 Tzeng, Rung-Fe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23 |
中文關鍵詞: | 辨似 、字樣學 、語言學 、形似 、音似 、同義詞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9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語言文字運用中,相似形音義的辨析,一直都是漢語研究中重要的問題。歷代文獻中保存了豐富的辨似資料,足見語言的正確表述不論在任何時代,都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形音義正確結合,是語言表述的基本要求,當語言使用違異此種標準時,則可運用「辨似」來調整和修正,使語言使用回歸正確。
所謂「辨似」,就是辨析語言運用中,相似的成分,使語言表述更臻精確。漢語辨似資料豐富,舉凡字典、辭典、辨似字書、經籍注疏、訓詁材料乃至文學作品中,均存在豐富的辨似理念。資料固然豐富,然而歷來對於辨似的研究,大多散見於不同領域,本文希望透過歷代文獻的整理,整合為完整辨似觀念,突顯漢語辨似是語言使用的關鍵,此為本論文命題之用心。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辨似相關文獻探討。第二章漢語辨似發展史略,分為傳統與現代兩部分,擇要敘述漢語辨似文獻的內容,並歸納其中漢語辨似理念。第三章從辨似名義、條件、價值及辨析方法等方面,建立漢語辨似理論雛構。第四章則將前章所提出的辨似理論,應用於漢語辨似語料整理及辭典編輯。第五章藉由比對傳統與現代的辨析方法,說明今日漢語辨似理論承與開啟。第六章綜言漢語辨似對於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並說明目前漢語辨似研究的成就與不足,文末提出未來漢語辨似研究發展新方向。
本文旨在利用歷時資料整理與歸納,嘗試建立漢語辨似理論的基本體系,及運用理念。然因辨似領域廣泛,由相似文字辨析到文學修辭寫作,乃至口語表達,皆屬此範圍,欲發展更周全的辨似理論,確需長時間的努力以及更多學者的投入,且需實務工作輔助,方能使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進而讓辨似理論發展的更加全面與成熟。礙於個人學養不足,本論文尚有許多待努力之處,誠盼本文的提出,可以拋磚引玉略作整合,使漢語辨似的學術價值受到更多的重視,讓此領域的研究能因此蓬勃發展。
古籍
【總類】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卷一》,《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清光緖九年(1883)長沙嫏嬛館補校刊本。
【經部】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方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據抱經堂校定本影印。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釋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4年5月《十三經注疏》本。
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影印舊鈔卷子。
唐‧郎知年:《正名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據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影印。
唐‧張參:《五經文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影印日本覆刻本。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萬曆周履靖輯刊《夷門廣牘本》。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民國23年,陝西通志館排印本。
五代‧郭忠恕:《佩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影印張氏澤存堂刻本。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影印涵芬樓影印宋刊本。
宋˙陳彭年等:《大廣益會玉篇》,影印張氏澤存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宋‧張有:《復古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庫》影印宋鈔本。
元‧李文仲:《字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影印張氏澤存堂刻本。
明‧胡文煥:《字學備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
明‧張自烈:《正字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畏堂刻本)
明‧張位:《問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梅膺祚:《字彙》,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據明萬曆四十三年刊本影印。
明‧焦竑:《俗書刊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75年。
明‧葉秉敬:《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75年。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1年9月。
清‧李祕園:《字學七種》,《異体字硏究資料集成》東京:雄山閣,1995年。
清‧張玉書等編撰、清‧王引之等校訂:《康熙字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清‧鐵珊:《增廣字學舉隅》,《中華漢語工具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子部】
北齊‧顏之推撰、清‧趙曦明註:《顏氏家訓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0年4 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月。
清‧杭世駿:《訂訛類編》,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6月,影印嘉業堂叢書本。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臺北:泰順書局,民國59年,頁55。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頁1002。
【集部】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鄭珍:《巢經巢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專書
【語言類】
〔英〕戴維‧克里斯特爾:《劍橋語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6年8月。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子瑄、曹逢甫:《漢語語言學》,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12月。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臺北:書林出版社,民國83年12月。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9月。
竺家寧:《詞彙之旅》,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
張志公、劉蘭英、孫全洲校訂:《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張志毅、張慶云:《詞彙語義學語詞典編纂》,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1月。
曹煒:《現代漢語詞義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6月。
符淮清:《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黎千駒:《現代漢語同義修辭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文字類】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4年9月。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民國80年11月。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9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8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師新雄、曾師榮汾:《文字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99年9月。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4月。
黃錫全︰《汗簡古文注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90年。
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潘重規:《中國文字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9年。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蘇尚耀:《中國文字叢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5年5月。
【其他小學類】
王叔岷︰《斠讎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民國84年6月)。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 :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發行,1997年。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民國96年10月)。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11月。
陳師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4年9月。
趙振鐸︰《訓詁學綱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辭典研究類】
曾榮汾:《辭典編輯學研究》,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
趙振鐸︰《辭書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
【辨似類】
〔日〕目黑真實:《日語表達方式學習辭典》,臺北:鴻儒堂出版社,2008年9。
于淮仁:《音同音近易混詞字辨析手冊》(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互動日語編譯小組:《21世紀情境式互動日語圖解字典》,臺北:希伯倫公司,民國94年。
石雨祺:《不寫錯別字》,臺北:一鳴文化出版,2009年1月。
吳契寧:《實用文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11月。
季旭昇:《漢字說清楚》,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30日。
張汝德:《字詞形義辨識》,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每日二字》,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10年9月9日。
黃侃:《字正初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1月。
楊寄洲、賈永芬編著:《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路易思、馬修:《牛津英語大師教你看圖學會同義字反義字》,臺北:我識出版集團,2010年1月。
趙克勤:《錯別字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4。
潘麗珠總策畫:《圍攻錯別字》,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8月22日。
衛威:《不用錯同反義詞》,臺北:一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盧福波:《對外漢語常用詞語對比釋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顧雄藻:《字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1月。
單篇文章
【書序】
呂叔湘:〈簡明同義詞典序〉,張志毅、張慶雲:《簡明同義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張清常:〈爾雅今注序〉,徐朝華:《爾雅今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
趙振鐸:〈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序〉,華學誠匯證:《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單篇論文】
孔仲溫:〈宋代文字學〉,《孔仲溫教授論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91年。
王迎春:〈《簡明同義詞典》探析—兼論現代漢語同義詞辨析的方法與策略〉,《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 2005年,第10期。
朱鳳玉:〈敦煌寫本字樣書研究之一〉,《華岡文科學報》第17期。
巫俊勳:〈《字彙‧辨似》探析〉,《第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東華大學,民國92年7月。
李淑萍:〈論「形似」在漢字發展史上的意義與作用〉,《第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民國92年3月。
周文德:〈現行漢字形近字成因簡論〉,《語文建設》,1998 年第11期。
周祖謨:〈敦煌唐本字書敘錄〉,《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孟建安:〈論漢語病句學的構建〉,《平頂山師專學報》,1996年6月,第11卷第3期。
胡仲權:〈論《文心雕龍》之練字修辭藝術〉,《漢學研究集刊》第四期
胡繼明:〈《廣雅》釋義方法探析〉,《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
胡繼明:〈《廣雅》的語言文獻學價值〉,《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
陳姞淨:〈《分毫字樣》辨似觀念探述〉,《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民國98年5月。
〈《佩觿》編輯與辨似觀念探述〉,《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民國96年5月。
〈字樣學中的辨似觀念初探〉,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民國97年5月,
〈明清字書辨似觀念研究〉,《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民國99年5月。
〈漢字辨似與訓詁關係淺論〉,《第八屆中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民國96年5月。
彭聃齡、譚力海:〈詞頻和語境在漢語雙字詞視覺識別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心理學雜誌》,1987),第四期
曾榮汾:〈《經典釋文》編輯觀念析述〉,《潘重規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會議日期2006年3月25日。
〈《說文解字》編輯觀念研究〉,《先秦兩漢學術》第三期,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3月,
〈玉篇編輯觀念研究〉,《第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2006年5月21日。
〈字樣學中的語言觀〉,《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2009年5月。
〈教育部《成語典》編輯理念析介〉,《第九屆中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出版,民國98年5月。
〈略論漢字藉形定義的特色〉,《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5年5月。
趙振鐸:〈《爾雅—古代辭書史話》〉,《辭書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
潘重規:〈龍龕手鑒及其引用古文之研究〉,《敦煌學》第7輯,嘉義: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1984年1月。
學位論文
呂瑞生:《字彙異體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李景遠:《隋唐字樣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
姜燕:《佩觿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5月。
陳姞淨:《佩觿字樣理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1月。
曾榮汾:《干祿字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8年)
黃方民:《郭忠恕「佩觿」研究—以形似字為重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黃秀燕《六朝別字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
劉元春:《唐代字樣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9月。
蔡忠霖:《敦煌字樣書「正名要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網路資料
教育部:《成語典》網路版,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印,民國九十三年六月。網址:http://140.111.1.22/mandr/clc/chengyu/mandarin/index.ht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臺灣學術網路第四版ver.2。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研訂原則》(臺北:教育部,民國八十六年三月,臺灣學術網路三版),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u/c12.htm?ope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本版為網路版(ver 1.2),網址:http://dict.concised.moe.edu.tw/main/cover/9001.html
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
教育部:《常用國字辨似》網路版,民國八十六年三月,網路三版。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EDU6300001/allbook/biansz/f9.html?open
教育部《異體字典》,http://140.111.1.40/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