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芳瑩 Fang Yung Su |
---|---|
論文名稱: |
由報紙內容分析家庭概念之變遷 A study on content analysis of newspaper in Taiwan :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family |
指導教授: |
許美瑞
Hsu, Meei-Ruey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家庭概念 、報紙 、內容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the concept of family, newspaper, content analysi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4 下載: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目的有三,分別為1.分析報紙上所呈現之家庭概念類目與內涵。2.檢視報紙上所呈現家庭概念內涵之變遷。3.比較報紙上所呈現家庭概念與文獻相關研究之異同。
欲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與內容分析的方式蒐集資料。首先概覽相關文獻,並加以歸納整理。其次,透過內容分析法,以中國時報之家庭版、親子版與居家週報,聯合報之家庭與婦女版及家庭生活週報為對象,探討其家庭概念。
本研究結論為:
一﹑報紙上的家庭概念內涵有其個殊性
將本研究結果與文獻探討中相關研究比較後發現,本研究中呈現了過去研究中尚未探討、發現的家庭概念,包括「婚姻」、「家庭相關法律」、「家庭暴力」、「家庭紀錄」與「家的意義」等。此外,研究結果均敘及「家庭功能」、「家人關係」、「家人互動」、「家庭類型」、「家務分工」、「家的感覺」、「家人嗜好」與「家庭危機」等八項家庭概念。至於「家庭組成要素」、「家庭成員」、「另類家人」、「家庭居所」、「家庭聚會」與「共同生活」等六項概念,報紙中並無發現敘及此類家庭概念之文章。顯然報紙上的家庭概念內涵有其個殊性。
二﹑從報紙上家庭概念的內涵發現家庭概念逐漸在轉型
本研究中由報紙上家庭概念的內涵發現家庭概念逐漸在轉型。報紙上的家庭概念敘及家庭功能與家人關係的次數最高,顯示其受重視的程度。以家庭功能而言,教育與情感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視,在教育功能方面,強調家庭應負起教育責任,教導子女金錢管理、兩性交往與性教育、生活教育等。在情感功能方面,重視培養家人間的感情。而家庭功能中,保護與娛樂的功能逐漸消失,保護功能中奉養父母與照護子女的責任漸被其他機構取代,家庭已無法完全負起保護、養育家人的責任。由上例可發現家庭概念已逐漸在轉型。
三﹑從報紙上探討家庭概念的研究發現受到取樣日期的影響,可能有較特定的概念焦點
由於本研究取樣日期涵蓋元旦、農曆春節、元宵節、春假(含婦幼節與清明節)與中秋節,因此研究發現可能具有以上述節日為主之較特定的概念焦點。例如農曆春節係為一年中家人團聚時刻,亦為親戚間聯繫感情的時機,在此常見敘及家人關係中之親屬關係與姻親關係的文章。春假因包含婦幼節與清明節,前者常見敘及家庭功能中的保護功能,論及撫育幼兒的問題;後者常見敘及家庭功能中的宗教功能,討論祭祖等事宜。顯然研究結果明顯受到取樣日期影響,呈現出較特定之家庭概念。
綜合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與討論,以家庭概念之內涵為出發,提出下列建議:
一﹑確立家庭功能的重要性與責任歸屬
二﹑宜在國民教育課程中強調家人關係的重要
三﹑宜在國民教育課程中加強兩性交往與性教育的課程
四﹑重視家庭相關法律知識的建立,認識適當的求助管道
五﹑建立家務分工的觀念並貫徹家務分工的行為
六﹑大眾傳播媒體應確實報導並負起守門人的責任
七﹑大眾傳播媒體應注意其議題設定的功能,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一﹑中文部分
八十八年中華民國臺閩地區重要人口指標(民89)。http://www.ris.gov.tw/
中華民國出版年鑑(民88)。 行政院新聞局。
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八十五年版(民85)。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出版。
方蘭生(民73)。 傳播原理。 台北:三民書局。
王文科(民86)。 教育研究法。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石番(民78)。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 台北:幼獅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岑樓(民70)。 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江靜芳(民84)。 報禁解除後「家庭生活版」十八變。台大新聞論
壇,3,112-125。
余萬益(民81)。 我國主要報紙報導醫事新聞的趨勢分析。 政治作
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月娟(民85)。 媒體對IC半導體產業報導內容之研究。 國立中山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淑俊(民78)。 報紙「消費者保護新聞」報導之研究。 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翠松(民87)。 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翠松(民88)。 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 論文發表於第四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記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李天任與藍莘等譯(民84)。 大眾媒體研究:導論。 台北:亞太圖
書。
李紹嶸與蔡文輝譯(民73)。 婚姻與家庭。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建興(民70)。 社會變遷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幼獅月刊,348,43-45。
沙依仁(民80)。 婚姻與家庭。 作者自印。
林佳蓉(民87)。 報業能否基業長青?報禁開放十年,看中時與聯合報系的變與不變。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東泰(民88)。 大眾傳播理論。 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美惠(民76)。 我國報紙的國際新聞分析。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勝義(民83)。 臺灣家庭的結構變遷與轉型需求。 社區發展季刊,68,41-44。
林惠生(民83)。 從臺灣的社會經濟變遷、人口轉型探討婚姻與家庭的變遷。 研考雙月刊,18(6),12-17。
林義男譯(民78)。 內容分析法導論。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顯宗(民74)。 家庭社會學。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胡愛玲(民79)。 報紙報導街頭運動新聞之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瑞穗(民85)。 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以八0年代以來台北
單身城鄉移民女人的居住環境與經驗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佳士(民73)。 大眾傳播理論。 台北:正中書局。
翁秀琪(民81)。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 台北:三民書局。
高淑貴(民85)。 家庭社會學。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張菊貞(民87)。 民國 80-86 年台灣報紙「成人教育」專刊的內容分析。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畢恆達(民88)。 從環境轉換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 論文發表於社會變遷中生活的創意與突破學術研討會。
許美瑞(民87)。 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
陳國祥與祝萍(民76)。 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
彭懷真(民85)。 婚姻與家庭。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彭懷恩(民88)。 傳播與社會。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萬(民77)。 台灣地區經濟性專業報紙社論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慧佳(民84)。 師範生對家庭一詞之概念剖析與引導之探討。人
文及社會學會科教通訊,6(4),144-153。
游梓翔與吳韻儀譯(民83)。 人類傳播史。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湯克遠(民68)。 從報紙家庭版看我國社會價值觀念的演變—以中
國時報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程之行譯(民81)。 大眾傳播的責任。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陽琪與陽琬譯(民84)。 婚姻與家庭。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迺毓(民77)。 家庭教育。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新生譯(民81)。 媒介分析方法。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孝嶸(民68)。 傳播社會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楊孝嶸(民80)。 傳播研究方法總論。 台北:三民書局。
楊祖珺(民85)。 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變遷。 中國文化
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懋春(民84)。 家庭學。 台北:財團法人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葉至誠(民86)。 社會學。 台北:揚智文化。
廖國寶(民86)。 臺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國寶(民87)。 男大當婚—男同志的婚姻壓力。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5,157-182。
臺閩地區各縣市人口結婚和離婚對數及結婚和離婚率(民89)。 http://www.ris.gov.tw/
臺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民88)。內政部統計處。
趙蕙慈(民87)。 國民中學家政教科書之家庭價值觀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宇帥(民88)。 家的建構過程的研究。 論文發表於社會變遷中生活的創意與突破學術研討會。
潘榮飲(民79)。 我國報紙副刊內容演變及其反映現代性之趨勢分析。 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文輝(民76)。 家庭社會學。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鄭玉波(民79)。 民法概要。 台北:東大。
鄭美里(民85)。 台灣女同志的性、性別與家庭。 國立台灣清華大
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黎曼妮(民78)。 報紙廣告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以一九六0年至一
九八九年聯合報廣告為例。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盧嵐蘭(民83)。 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報紙整合功能(1912-1921)。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振輝(民87)。 報紙報導政黨形象之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賴信真(民85)。 台灣當代職業女性議題研究—以民生報婦女版為
分析場域(1989-1996)。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中壢。
賴國洲(民78)。 傳播的社會影響。載於鄭貞銘、賴國洲、許佳正、鄧萬成,傳播媒介與社會(第二章)。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戴蒂(民86)。 家庭概念之對話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省民(民81)。 以母親節為訴求的台灣報紙廣告 1949-1991 年的
風格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簡麗婉(民80)。 我國報紙對民進黨形象塑造之趨勢分析—以「中
國時報」為例。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承泰(民85)。 臺灣地區單親戶的數量、分佈與特性:以1990普查為例,人口學刊,17,1-30。
藍采風(民85)。 婚姻與家庭。 台北:幼獅出版社。
羅文輝(民80)。 精確新聞報導。 台北:正中書局。
羅世宏譯(民81)。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 台北:時英出
版社。
蘇蘅(民86)。 認識報紙。載於彭家發、金溥聰、蘇蘅、吳迎春、
侯志欽、盧非易、吳翠珍、翁秀琪、徐美苓、陳百齡, 認識大
眾傳播。 台北:台灣書店。
饒健生(民76)。 我國報紙醫事廣告訴求趨勢之分析。 政治作戰學
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Burgess, E. (1926). The family as a unity of interacting personalities. The Family,7, 3-9.
Bagarozzi D. A. (1988). Family mearsurement techniqu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rerapy,16(4), 368-371.
Borduin C. M., Mann B. J., Cone L., & Borduin B. J.(1990).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famil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51, 33-43.
Charlesworth, R., Burts, D., vanMeerveld K., Stanley W. B., & Delatte J.(1989). Young children’s concept of family: cognitive development level, gender,and ethnic comparisons. Journal of Socizl Studies Research,13(1), 15-27.
Day, E. D. & Remigy M.(1999). Mexican and French children’s conceptions about family: a develop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0(1),95-112.
Gelles, R. J. (1995). Contemporary families: A sociological view.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Gilby, R. L., & Pederson, D. R.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 concept of the family.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14, 110-121.
Jorgenson, J. (1989). Where is the family in family communication? : exploring families’ self-defini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7(1-2), 27-41.
Levin, I., & Trost, J. (1992).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Family Relations,41, 348-351.
Moore N. V., Cooper R. G., Jr., & Bickhard M. H. (1977). The Child’s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Famil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40980).
Murdock, G. P.(1949).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Macmillan.
Newman, J. L., Roberts, L. R., & Syre, C. R. (1993). Concepts of famil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ffect level, gender, and family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6), 951-962.
Olson, D. H., & DeFrain, J. (1994). Marriage and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
Parish J. G. & Parish T. S. (1983). Childern’s self-concept as related to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concept. Adolescence, 13 (71), 649-657.
Piaget, J. (1928). Judgement and reasoning in the child (M. Warden, Tra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openoe, D. (1993). American family decline, 1960-1990: a review and appraisal.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5. 527-555.
Powell, J. A., Wiltcher, B. J., Wedemeyer, N.V., & Claypool P. L.(1981). The young child’s developing concept of family. Hom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10(2), 137-149.
Roper Organization. (1992). Survey conducted, February. Storrs, CT: Roper Center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So, D., & Hodkin, B. (1988). Concept of family in three generations of Chinese-Canadia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9026).
Tallman, I.(1993).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searching problem Solving in famili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18. 155-163.
Trost, J.(1988). Conceptualising the family. International Sociology,3 (3),301-308.
Trost, J.(1990). Do we mean the same by the concept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17(4),431-443.
Virginia, S.(1997). Consider the alternative. Women’s Review of Books,14(4). 10-11
White, J. M.(1991). Dynamics of family development : the theory of family development. New York: Guil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