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俊誠 YANG,JUN-CHENG |
---|---|
論文名稱: |
兩晉佛學之流傳與傳統文化之交流 |
指導教授: |
黃錦鋐
Huang, Jin-Ho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畢業學年度: | 7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9 |
中文關鍵詞: | 兩晉佛學 、傳統文化 、佛教 、何晏 、王弼 、般若經典 、慧遠 、不真空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論述兩晉時之佛學與傳統思想交流之情形,從其間窺見兩種不同文化思想如
何融合,且從不同文化所揭櫫的人生意義,人類當如何在已有的基點上灌溉發展,此
為本文主旨。
文章共分六章。第一章為佛教之初傳與玄學,論述佛教於漢時傳入,依附於道術而發
展,而后由於佛教經典之陸續傳譯,尤其是支讖翻譯<道行般若經>,使國人有趨入
大乘佛學之途徑。至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何晏、王弼等人提出以無為本的形上論題,
此時佛教般若經典,也相繼傳華譯出。玄學論「無」與般若談「空」,二者使用了約
略相似之認知過程,因此構成了彼此相通之橋梁。
魏晉清談名士雖多在朝為官,卻由於政治環境之腐敗,致使許多人好老莊之曠達而欲
處山林過「出世」之生活。然而士人卻又無法過著出世的生活,在出人世兩者之間游
移,致使其心矛盾與苦痛。而諸多高僧恁藉當時流行之玄談風氣為錄,談理又能契合
比附老莊,得到士人之敬重,使佛學傳布更廣。第三章論及東晉流行之般若學理論。
當時之僧人藉著「格義」之方式傳布佛學理論,雖使國人因此能了解佛教義理,卻也
相對地產生了諸多誤解。道安之本無宗,竺法深之本無異宗,支愍度與竺法蘊之心無
宗,支遁之即色宗,皆是流行於東晉之般若學理論,即皆未能得般若之正確。
第四章及第五章介紹僧肇與慧遠之學說。僧肇著有<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
無知論>等作品,導正了當時人對般若之誤解。而慧遠於廬山結社,溝通外來文化與
中土文化,并進而結合發展,此為慧遠之重大貢獻。
本文最后一章提出「佛教經典之會歸」「佛性之論爭」「形神之論爭」等問題,其間
有佛教內部理論矛盾,亦有與傳統思想衝突,此為東晉后佛學待解決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