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一村 Wang, Yi-cun |
---|---|
論文名稱: |
論政治意識形態對翻譯文本傳播的影響—以 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的兩岸中譯本為例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Ideology on Dissemination of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
指導教授: |
賴慈芸
Lai, Tzu-Yun |
口試委員: |
張綺容
Chang, Qi-Rong 陳宏淑 Chen, Hung-Shu 賴慈芸 Lai, Tzu-Yun |
口試日期: | 2023/06/1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翻譯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3 |
中文關鍵詞: | 操縱理論 、改寫理論 、意識形態 、天地一沙鷗 、海鷗喬納森•利文斯頓 |
英文關鍵詞: | manipulation theory, rewriting, ideology, 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
研究方法: | 文件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70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2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操縱」的觀念被引入翻譯研究,而勒菲弗爾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寫」理論,並指出「意識形態」、「贊助人」和「詩學」為操縱翻譯的三大要素。1970年出版的美國寓言小說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兩年後在當地成為暢銷書並很快被引介到兩岸。彼時,處於戒嚴時期的臺灣將該書譯為《天地一沙鷗》,處於文革時期的大陸將其譯為《海鷗喬納森•利文斯頓》。該小說在彼時兩岸執政者不同的解讀和宣傳中,成為各自政權下宣傳政治意識形態的文宣工具。在台灣,為了現代化建設,透過海鷗追求完美飛翔的理想,勉勵民眾「不要為生活而工作,而要為工作而生活」。在中國,為了維護共產主義,防止人民「誤食」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以及修正主義的「毒草」,政府將海鷗宣傳為剝削勞動人民的狂妄資本家的化身。本文援引勒菲弗爾的操縱改寫理論,收集相關時事報導,對照兩岸的翻譯文本以探討操縱翻譯的三要素在該小說在兩岸譯介中扮演的角色。本研究發現三大要素中,「意識形態」主導了該小說文本的翻譯與傳播。在台灣,譯者作為文學系統內部之「專業人士」可兼具「贊助人」的身份,這有別於操縱改寫理論中提出的文學系統外部的「贊助人」才能促進或阻礙翻譯作品的書寫之觀點。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anipulation”, the theory of rewriting proposed by André Lefevere points out three factors manipulating translation: “ideology”, “patronage” and “poetics”. 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published in 1970, was a bestseller in the US. It was introduced in Taiwan in 1972 during the Martial Law period, entitled “Tian di yi sha ou” (a seagull flying between the sky and the land). Before long when a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in Taiwan , it was also introduced in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ntitled “Hai-ou Qiao-na-sen Li-wen-si-dun” (Seagull Jonathan Livingston) . The novel served as a tool for propaganda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in Taiwan, with the ideology of modernization, the government regarded the seagull in the book as a role model of “living to work instead of working to live”, while in China, with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communism, the government symbolized the seagull as a capitalist exploiting workers to prevent its people from the “poison”, referring to Feudalism, Capitalism and Revisionism. In this thesis,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novel will be analyzed under the frame of the rewriting theory. The finding shows that ideology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anipulating the translation of a literary text. In Taiwan, as the “professional” inside the literary system, translators can be “patronage”, and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writing theory in which only “patronage” can further or hinder the rewriting of literature.
丁抒(2016年5月16日)。〈破四舊:幾多文物付之一炬〉。獨立中文筆會。
https://www.chinesepen.org/blog/archives/47257
九十年代(雜誌)(2023年4月5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9%9D%E5%8D%81%E5%B9%B4%E4%BB%A3_(%E9%9B%9C%E8%AA%8C)
王若雄(2002)。《推開這扇窗》。中國經濟出版社。
王若雄(2010)。以海鷗之名的豪宅生活。金領網。http://www.voguechinese.com/mingrentang/2010/0818/16207.html
王璞(2000)。彭歌自傳(上集)。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系統。
王璞(2001)。彭歌自傳(下集)。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系統。
王昌煥(1994)。〈心靈的飛昇——讀《天地一沙鷗》有感〉。《明道文藝》,216,76-80。
予彬(1973)。〈兩部令人清醒的書〉。《青溪雜誌》,67,166-172。
中國廣播公司(2023年5月11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C%8B%E5%BB%A3%E6%92%AD%E5%85%AC%E5%8F%B8
中影公司(2023年7月22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BD%B1%E5%85%AC%E5%8F%B8
中影公司(2010年12月23日)。〈百位老影迷齊聚露天看電影〉。開眼電影網。http://app2.atmovies.com.tw/news2/NF1012237774/
文化大革命(2023年8月14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8C%96%E5%A4%A7%E9%9D%A9%E5%91%BD
中廣今播出 天地一沙鷗。(1973,1月9日)。中央日報,第6版。
中廣播出 天地一沙鷗。(1973,1月11日)。中國時報,第7版。
本報徵求讀者意見 調查表格大量湧到 明抽獎贈名著「天地一沙鷗」。(1973,1月12日)。中央日報,第3版。
本報讀者意見調查 舉行抽籤贈書儀式 千本「天地一沙鷗」日內寄出。(1973,1月14日)。中央日報,第3版。
本報連載「天地一沙鷗」改編劇本 中影新片「愛的世界」開鏡 描寫一群孤兒奮鬥追尋理想人生。(1973,1月8日)。中央日報,第6版。
四川六院校外國文學教材編寫組編(1975)。《外國文學專題講座 (上冊)》。《外國文學簡編》編寫組。
行政院新聞局編(1991年)。〈希各級領導人員經常注意培養儲備和拔擢人才——民國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主持行政院第一三0五次院會指示〉。《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七冊。行政院新聞局。
江雪檉(1973)。〈愛的傳燈〉。《文壇》,154,44-54。
任文欽(1974)。〈海鷗為什麼走了紅運?〉。《學習與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41-49。
任吉生(2008)。〈記《戰爭風雲》的翻譯和出版〉。《一本書和一個世界》第二集,鄭魯南主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3-195。
任吉生。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627/c404945-28493492.html
朱學勤(2016)。〈「文革」讀書記憶:為購內部書冒充「省軍級」單位〉。《檔案記憶》,2,13-16。
李查•巴哈(Richard Bach)(1973)。《天地一沙鷗》(第四版)(彭歌譯)。中央日報社。(原著出版年:1970)
李查•巴哈(Richard Bach)(1974)。《海鷗喬納森•利文斯頓》(曉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0)
李查•巴哈(Richard Bach)(2020)。《天地一沙鷗:全新結局完整版(收錄第四部)》(謝瑤玲譯)。高寶國際。(原著出版年:1970)
李震(1973)。〈海鷗飛到哪裏去?〉。《文壇》,156,118-127。
李根芳(2014)。〈翻譯經典,經典翻譯——以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為例〉。《英美文學評論》,25,67-87。
李惠珍(1995)。《美國小說在台灣的翻譯史:一九四九至一九七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
李怡(2023年6月20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6%80%A1
何志浩。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370
扶搖直上。國家教育研究院《成語典》。https://dict.idioms.moe.edu.tw/idiomView.jsp?ID=90&webMd=1&la=0
肖美鳳(2013)。〈特殊時期 特殊翻譯——試析文革時期的文學翻譯特點〉。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126。
和國正(2014)。《舊事貴陽叢書——世象•逝象》。貴州人民出版社。
易變生(1974)。〈李查•巴哈突破了人類超限---談有限、無限與悲劇性〉。《大學雜誌》,71,53-56。
林鬱青(1973)。〈李查•巴哈——天地一沙鷗〉。《新文藝》,202,29-37。
周旻樺(1995)。〈生命的光輝——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小作家月刊》,2(1),10–12。
和國正(2016年3月17日)。貴州作家•微刊 | 和國正 小說《爛品》。貴州作家(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ZFX2edQxHzP0V1jc-PvaKA
范偉國(2018)。《浮生記趣》。寧波出版社。
保真(2015)。〈二十年來的憂患意識:讀彭歌先生的散文與雜文〉(節錄)。載於張素貞(主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1•彭歌》(初版),319-336。國立台灣文學館。
韋名(1973)。〈從「小市民」到「沙鷗」——「處變」聲中台北的兩種意識形態〉。《七十年代》,39,37-39。
查明建(2001)。〈意識形態、翻譯選擇規範與翻譯文學形式庫——從多元系統理論角度透視中國五十——七十年代的外國文學翻譯〉。《中外文學》,30(3),63-92。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2023年7月19日)。在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hk/item/%E7%82%BA%E8%80%85%E5%B8%B8%E6%88%90%EF%BC%8C%E8%A1%8C%E8%80%85%E5%B8%B8%E8%87%B3/6316546
政治與文學。(1972,12月13日)。中央日報,第3版。
飛翔自由是唯一真正的法律——藉「天地一沙鷗」作者的名言紀念自由日。(1973,1月22日)。中央日報,第2版。
軍中台播出天地一沙鷗。(1972,12月27日)。聯合報,第8版。
香港《七十年代》評述 美國暢銷小說《海鷗喬納森•利文斯頓》。(1973,6月11日)。參考消息,第4版。
徐陽(2018)。〈從功能翻譯理論的角度論《海鷗喬納森》的翻譯〉。《青年文學家》,12,143。
徐菊清(2013)。〈贊助對台灣文學英譯的發展與傳介之影響〉。《編譯論叢》,6(1),1-32。
高智紅(2012)。《誰的選擇?重要他人對學生課外閱讀選擇的影響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陶涵(Jay Taylor)(2009)。《蔣經國傳》(林添貴譯)。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國立編譯館、周何(1973)。《國文》。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王玉川、祁致賢、林海音、孫邦正、趙友陪(1973)。《國語》。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林國梁、范敏志(1982)。《國語習作》(試用本)。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林國梁、范敏志(1982)。《國語教學指引》(試用本)。國立編譯館。
國家文化資料庫(1973年1月24日)。行政院長蔣經國茶會大專院校校長。攝影師:馮國雄。
國立編譯館(2023年7月20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7%AB%8B%E7%B7%A8%E8%AD%AF%E9%A4%A8
參考消息(2022年10月19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82%E8%80%83%E6%B6%88%E6%81%AF
張恭慶(2023年8月5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C%A0%E6%81%AD%E5%BA%86
徐謙、彭歌(1973年1月9日)。《天地一沙鷗》(第一集)。中國廣播公司(錄音資料藏國家圖書館)。
張立升(2008)。《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2輯)(總第25輯)》。山東人民出版社。
張曼娟(2000)。〈失傳的飛行秘術〉。《明報月刊》,35(7),29。
張時(1975)。〈評林白版「天地一沙鷗」〉。《書評書目》,23,71-77。
張稚楓(1999)。〈內部發行書〉。《出版科學》,1,46。
陳普緣(1973)。〈海鷗是你自己〉。《菩提樹》,21(5),39。
陳鼎環(1972,12月24日)。論「天地一沙鷗」(下)。中央日報,第9版。
陳婧(2013)。《論新時期外國文學史範式的建構與轉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陳村(2004年7月1日)。海鷗喬納森。光明日報。https://www.gmw.cn/01gmrb/200407/01/content_50827.htm
梁明(1988)。《天地一沙鷗》。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
許書瑋(1995)。〈效法天地一沙鷗〉。《小作家月刊》,2(1),13。
陸定一(1958年3月14日)。要做促進派——為「江海學刊」創刊號作。人民日報,第7版。
崔衛平(2016)。〈要多少好東西才造就一個人〉。獨立中文筆會。https://www.chinesepen.org/blog/archives/58938
彭歌(1972,11月16日)。天地一沙鷗。中央日報,第9版。
彭歌(1972,11月17日)。絕對完美之境。中央日報,第9版。
彭歌(1972,11月27日)。沙鷗滿天飛。中央日報,第9版。
彭歌(1973)。〈李查巴哈的「天地一沙鷗」〉。《中央月刊》,5(5),95–100。
彭歌(2015)。《自強之歌》。三民書局。
華寧(1976)。〈與海鷗齊飛,鳥瞰人生〉。《情報知識》,17(8),34-37。
黃亞琪(2007)。〈台灣,我愛你——「騎」出千萬票房的《練習曲》〉。臺灣光華雜誌,32(8),82–87。
曾厚成(1973,1月2日)。「沙鷗」顯示了什麼?。中央日報,第9版。
路甬祥主編(2005)。《科學的道路》,上海教育出版社。
置之死地而後快。漢典。https://www.zdic.net/hant/%E7%BD%AE%E4%B9%8B%E6%AD%BB%E5%9C%B0%E8%80%8C%E5%BE%8C%E5%BF%AB
楊露(2015)。《革命路上》。中央編譯出版社。
葉穎思(1973)。〈書的世界——天地一沙鷗〉。《七十年代》,38,36-38。
廖玉蕙(2015)。〈談笑無還期:彭歌〉。載於張素貞(主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1•彭歌》(初版),351-362。國立台灣文學館。
製片家巴勒特獨具慧眼 天地一沙鷗終於上銀幕(1973,11月28日)。聯合報,第9版。
漢聲廣播電台(2023年7月29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C%A2%E8%81%B2%E5%BB%A3%E6%92%AD%E9%9B%BB%E5%8F%B0
臺灣報紙列表(2023年8月13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7%81%A3%E5%A0%B1%E7%B4%99%E5%88%97%E8%A1%A8
鄭郁于(1978,5月22日)。「天地一沙鷗」讀後感。民生報,第12版。
鄭瑞君 (2014)。〈「內部發行」制度與「灰皮書」「黃皮書」的發行〉。《出版發行研究》,11,96-98。
蔣韻(2002)。《悠長的邂逅》。知識出版社。
蔣院長勉励工商界克勤克俭开拓新路与政府共同努力完成六期经建。(1973,1月26日)。中央日報,第3版。
蔣院長勉行政人員建立新的工作觀念。(1972,12月12日)。中央日報,第1版。
蔣院長期望學術界與政府更加強合作 昨茶會招待各大學校長。(1972,1月25日)。中央日報,第4版。
劉素勳(2012)。《浪漫愛的譯與易:1960年以後的現代英美羅曼史翻譯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習與批判(2022年5月20日)。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A6%E4%B9%A0%E4%B8%8E%E6%89%B9%E5%88%A4
賴慈芸(2015年8月8日)。〈被盜印三十多次的春夢〉。翻譯偵探事務所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FanYiZhenTanShiWuSuo/posts/862538273836404/?locale=zh_TW
賴慈芸(2017)。《翻譯偵探事務所》。蔚藍文化。
蕭功秦(2020)。〈為什麼我們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澳門月刊》,283(8),68-72。
謝天振(2009)。〈非常時期的非常翻譯——關於中國大陸文革時期的文學翻譯〉。《中國比較文學》,2,23-35。
謝天振(2018)。前言。載於謝天振(主編),《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第二版),3-4,南開大學出版社。
魏枏(1974)。〈論彭歌譯的《天地一沙鷗》〉。《書評書目》,10,38-47。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1973)。《中外文摘》,10(4),107-112。
Bach, R. (1970). 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A Story. Macmillan.
Briefs on the Arts. (1973, November 7).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1973/11/07/archives/briefs-on-the-arts-richard-bach-wins-on-seagull-script-lipschitz.html
It's a Bird! It's a Dream! It's Supergull! (1972, November 13). TIMES.
https://content.time.com/time/subscriber/article/0,33009,910460,00.html
Jordan, T. (2022, July 14). What Were People Reading in the Summer of 1972?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22/07/14/books/review/jonathan-livingston-seagull-richard-bach.html
Lefevere, A. (1992). Translating,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Routledge.
Walters Jr., R. (1972, July 23). Seven Ways Not to Make a Best Seller.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1972/07/23/archives/seven-ways-not-to-make-a-best-seller-best-seller.html
Whitman, A. (1972, January 18). Book Sales Soar for a Fable of a Seagull.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1972/01/18/archives/book-sales-soar-for-a-fable-of-a-seagu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