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聰明 Lin,Tsung-Ming |
---|---|
論文名稱: |
對鶯歌瓷仔用語來探討台灣常民文化 Taking Porcelain Wording of Yingge to Explore the Culture of Taiwan Public |
指導教授: |
張屏生
Chang, Ping-S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台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瓷仔 、台語 、鶯歌 、燒窯 、常民文化 |
英文關鍵詞: | porcelain, Taiwanese language, Yingge, kiln, public cul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7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欲針對瓷仔用語來成做題材,尤其鶯歌的瓷仔是全國有名,甚且佇咧國際上仝款是名聲足響,毋過uì過去到現在,差不多有兩百外年的燒窯歷史,嘛留下足濟值得探討的常民文化現象,常民一般攏是「食飯皇帝大」,毋過鶯歌人卻是「燒瓷食缺」,到底這是為什麼呢?鶯歌大約佇咧60到80年代左右,拄著建築業的全盛時期,鶯歌差不多有二百外支的煙筒管,會使講是「點塗成金」的瓷仔工場,定定攏有建築業的頭家,手中是捾(kuānn)貯現金的007皮箱,徛佇咧磅空窯的門口排規排,咧等タイル(thài-luh)出窯,等到出窯的時陣,就一手交貨一手付現金,彼是因為建築業的厝起好了後,若是タイル抑袂貼好勢,這是無法度將厝交予客戶,建築業的頭家當然嘛無法度來收尾款,所來造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啦。其實佇咧台灣鼓勵外銷的年代,鶯歌咧過程中扮演了𤆬(tshuā)路雞的角色,只是一个小小的鄉鎮,煞會當將世界上各種包羅萬象的瓷仔,攏集中佇咧鶯歌來生產發展,是一種予人感覺真不可思議的代誌;若是踮佇臺灣北部的鄉鎮,尤其是蹛佇台北地區附近,攏會聽著老一輩長期流傳著一句話,「鶯歌窟、有入無出,鶯歌的塗足黏人」的講法,閣有外鄉鎮的鄉親,看著鶯歌人遮爾仔好趁食,攏會用話共鶯歌人消遣講:「恁干焦塗攪水,一箍著欲趁人九角幾,趁錢是若趁水,講鶯歌人是敢若土匪」,毋過其中到底是有什麼製作過程佮辛苦呢?外鄉鎮的人是攏總毋知影,干焦看著結果是甜的;足濟類似這款的瓷仔用語佇咧民間流傳,所以筆者希望透過本研究,想欲進一步去探討鶯歌瓷仔的用語,到底是按怎來形成、變化,煞進一步融入去普羅大眾的潛意識內底呢?然後閣會當表現佇民間故事佮傳說當中,又閣是經歷了啥物款過程的瓷仔用語,以及啥物工具的瓷仔用語,會當產生這款常民的瓷仔用語呢?所進一步營造出來的台灣常民文化,也是本文欲討論的重點。佇咧研究瓷仔用語的同時,首先愛面對的是瓷仔工作者,也是這種自然流傳的民間用語、佮傳說的記錄者和傳播者,是攏按怎處理瓷仔用語,當然瓷仔的作品,才是逐个瓷仔工作者欲表現的領域,毋過大多數是攏無受過正規瓷仔學校教育的工作者,佇咧這款常民文化的背景之下,筆者進一步去共瓷仔工作者來收集、記錄、了解,然後來探討其中的文化意涵,是按怎會來傳播和流傳一寡台語的瓷仔用語呢?最後佇咧臺灣的常民文化當中,鶯歌的瓷仔用語,是用啥物款的角色佮詩歌模式自然呈現出來啦!
This study intended to use porcelain wordings as material. Yingge is famous for its porcelain both in Taiwan and the world, and though there are only two hundred years of kilning history, this experience left lots of public culture to be explored. General public emphasize “the 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but for people of Yingge, they believe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 What was the reason? From 1960 to 1980, Yingge was flourishing and supporting the building trade, and there were more than two hundred chimneys in Yingge where many “The Midas touch” factories were located. Many architectural bosses carried their money with a suitcase and lined up at the door of factories. They were waiting for the tiles sent out from the kilns and were ready for paying their money. They could not ceded houses to their clients if the tiles were not pasted on the wall. Consequently the bossed could not get the remnant funds from clients, and that was a unique culture during that time. In that time the nation encouraged enterprises to export their products and Yingge were playing a role of leading the way. Yingge was only a small town but could produce all sorts of porcelain commodities for the world and this was incredible. If you had visited the north of Taiwan, you would have heard this saying: “the kiln of Yingge can be in but can not out; the earth of Yingge will stick people”. Some people out of Yingge might say this to people of Yingge: “you only use earth mixed with water and earn 90% of this porcelain. Making money so easy like that, you are like robbers.” What were the producing procedure and hardship? People did not know that but only saw the good result. There were lots of these kinds of porcelain wording spread out in the public. The researcher wished to explore the porcelain wording of Yingger through this study, and knew how these wording were created and changed and the wording implication in people’s subconsciousness. These wordings represented in the public story and legend experienced what kind of society, and what tools of porcelain wordings would create such wordings? The public culture of Taiwan created further by citizens was also the main point of this study. Firstly, the researcher had to face the porcelain producers who were the recorders and communicators of natural spreading public wordings. How did they deal with those wordings, and certainly the works were the domain that every porcelain producer intended to express, but there were those producers who were not educated with a regular pottery education? With such background of public culture, the researcher and porcelain producers worked together to collect, record and realize the materials, and then explored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Furthermore, why were these porcelain wordings communicated and spread? Finally, in the public culture of Taiwan, what role and poetry did the wordings play naturally in the porcelain wordings of Yingge?
參考書目
一、書籍
1. 王亞婷企劃編輯,《第六屆台北陶藝獎─創作獎‧主題獎》,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9.03月初版。
2. 左民安,《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12月初版。
3. 亦玄,《新編台語溯源》,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1997.0105二版四刷。
4. 吳念凡主編,《新食器時代、臺灣小吃與創意餐具的對話》,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6.07。
5. 吳念凡主編,《鶯陶的鄉味、鶯歌陶藝工作室即景》,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5.04。
6. 吳進風、曾淑君、黃宗偉合編,《土.台灣.當代陶藝展》,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2.07。
7. 李喬,《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春暉出版社,2001.03月初版第一刷。
8. 李勤岸,《哈佛台語筆記》,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2007.01月初版。
9. 周錦宏‧丁原傑總編輯,《窯之故鄉》,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7。
10. 林金城主編,《平溪相褒歌─註解 釋義 賞析 耆老念唱原音CD》,昊天嶺文史工作室,2004.11月初版。
11. 林柔安策展主編,《非分之想─陶瓷與異質媒材特展》,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8.12月初版。
12. 林淑慧,《台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萬券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12月初版二刷。
13. 林淑慧,《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國立編譯館‧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11月初版。
14. 林慧貞主編,《近思大地—吳進風記念文集》,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
15. 姚榮松‧鄭瑞明主編,《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5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哈及語言文學研究所‧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2007.12月初版。
16. 姚榮松‧鄭瑞明主編,《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5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上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哈及語言文學研究所‧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2007.12月初版。
17. 紀瑩,《實用日華辭典》,文笙書局,1985.05月再版。
18.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09月第六次印刷。
19. 徐文琴‧周義雄合著,《鶯歌陶瓷史》,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3.6初版。
20. 班納迪克‧安德森,譯者:吳叡人,《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近代思想圖書館,1999.03月譯。
21. 張光宇,《切韵與方言》,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05月初版二次印刷。
22. 張屏生,《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辭彙(冊一)〔論述篇〕》,台南,開朗雜誌事業,2006.04。
23. 張屏生,《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辭彙(冊二)〔語料篇〕》,台南,開朗雜誌事業,2006.04。
24. 張振興,《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05--台一版。
25. 張挺立,《戀戀鶯歌》〈勝跡、遺址、古宅古窯調查報告〉,序言,台北縣文化局,2001.11。
26. 張裕宏,《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相關的議題淺說》,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2.03月初版二刷。
27. 莊萬壽,《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11月初版。
28. 莊萬壽主編,《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思想與台灣主體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哈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10月初版。
29. 許正勳,《台語有聲散文集─烏面舞者》,台南市台灣語通用協會,2004.07月初版。
30. 許正勳,《府城台語夢—府城台語文讀書會文集1》,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2008.11月初版。
31. 許正勳,《咱的府城咱的夢─府城台語文讀書會文集5》,國立臺南社會教育館,2006.12月初版。
32. 許正勳,《咱的府城咱的夢─府城台語文讀書會文集6》,國立臺南社會教育館,2007.11月初版。
33.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國立編譯館,1997.10月初版一刷。
34. 許極燉,《台語學講座》,開拓出版有限公司,2003.07月初版。
35. 許極燉,《台灣語概論》,前衛出版社,2000.12月初版第二刷。
36. 許極燉,《常用漢字台語詞典》,前衛出版社,2000.09月初版第二刷。
37. 連橫編著陳泰然.王新枝注音,《臺灣語典》,世峰出版社,2001.07月第一版第一刷。
38. 陳秀玲‧張惠玲主編,《第三屆台北陶藝獎》,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11。
39. 陳怡真,《鶯歌的脈博》,台北市,皇冠,1980。
40.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臺灣小說史論》,麥田出版社,2007.03月15日初版一刷。
41. 陳庭宣主編,《典藏臺灣陶瓷、陶博館常設展》,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5.12。
42. 陳新上,《古窯傳奇》,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1998.5初版。
43. 陳新上,《台灣的民用陶瓷器》,台北市 : 漢光文化, 1999。
44. 陳新上,《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民用陶瓷》(館藏臺灣民用陶瓷),〈序〉,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9.10月。
45. 陳龍廷,《台灣布袋戲發展史》,前衛出版社,2007.02月初版一刷。
46. 游汝杰‧邹嘉彥,《社會語言學教程》。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09一版。
47. 黃光男,《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展示內容大綱研究計劃報告 書》,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01。
48. 黃宗偉,《這不〔是個〕茶壺展—國際藝術茶壺邀請展》,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2.11。
49.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文鶴,2004.03四版。
50. 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08二版。
51.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春暉出版社,1999.10月初版第二刷。
5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文學界雜誌社,1985.12月初版。
53. 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記臺灣的一種閩南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北市南港區,1992.09月景印一版。
54. 董峰政,《全鬥句的台灣俗語》。台北市,百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10。
55.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出版社,2007.10月初版九刷。
56. 臧汀生,《台語書面化研究》,前衛出版社,1996.04月初版第一刷。
57. 劉英純,《陶醉鶯歌─文化、旅遊、陶瓷與鄉親看鶯歌小鎮》,中華民國人文科學研究會,1997.12。
58. 廣文編譯所,《國音中古音對照表》,廣文書局,2005.12月五版第一刷。
59. 蔡文婷等,《弦歌不輟─台灣戲曲故事》,光華畫報雜誌社,2004.01月初版。
60. 鄭良偉,《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一〔台語的語音與詞法〕》,台北市,遠流,1997[民86]。
61. 鄧淑慧,《苗栗的傳統古窯─一個生態博物館的雛形》,苗栗縣文化局,2001.12。
62. 盧淑美,《臺灣閩南語音韻研究 》,文哲史出版社,1977.06月初版。
63. 謝宗榮,《神像與信仰、館藏臺灣信仰陶瓷》,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03。
64.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三民書局,2006.03月增訂二版七刷。
65. 鍾榮富,《文鶴最新語言學概論》,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5.03月初版二刷。
66. 鍾榮富,《台語的語音基礎》,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2.11月初版。
67. 蘇世德主編,《鶯歌製陶兩百年特展》,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
68. 施佩瑩主編,《第一屆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04。
69. 林慧貞主編,《近思大地—吳進風創作回顧展》,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
二、集刊/期刊
70. 莊秀玲,〈以文化為名,重塑「台灣製造」的新魅力—以文建會主辦「精緻陶瓷餐具開發設計暨推廣計劃」為例〉,《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集刊2003》,2004.12,頁106-126。
71. 陳秀珠,〈醬缸文化.台灣味—缸與甕的故事〉,《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集刊2003》,2004.12,頁128-141。
72. 陳信雄,〈試論臺灣陶瓷史的意義、分期與特質〉,《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集刊2003》,2004.12,頁001-018。
73. 陳章太,〈我國的語言資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編輯部郵箱 2008年 01期。
74. 穆罕默德.陶菲.安安,〈陶非陶:我在陶瓷國度的明星歷程(連載之九)陶雕,陶刻,陶壁〉,對外大傳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編輯部郵箱 2005年 12期。期刊榮譽:ASPT來源刊。CJFD收錄刊。
75. 謝東山,〈台灣當代陶藝創作上的現代意識〉,《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集刊2003》,2004.12,頁021-041。
三、論文
76. 王志鴻,《社區視覺形象設計之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視覺形象設計規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
77. 李幸芳,〈陶瓷產業對鶯歌城鄉風貌之影響〉,《鶯歌製陶兩百年國際研討會》,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頁228-247。
78. 馬有成,〈地方產業到文化產業—戰後鶯歌鎮陶瓷產業文化的演進〉,《鶯歌製陶兩百年國際研討會》,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頁61-79。
79. 高炯琪,《博物館導覽解說效果研究—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80. 張清淵,〈台灣陶藝〉,《亞太地區國際現代陶藝邀請展暨研討會》,2002.03。頁14-16。
81. 張瑞光,《台灣信仰習俗中的語言文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
82. 陳玲,〈鶯歌仿古瓷器的風格及工藝特色初探〉,《鶯歌製陶兩百年國際研討會》,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頁140-148。
83. 陳景亮,〈現代陶藝中一項最迷人的風格—物質寫實〉。,《亞太地區國際現代陶藝邀請展暨研討會》,2002.03。頁16-25。
84. 陳新上,〈北投對鶯歌陶瓷發展的影響—以陳泉興為例〉,《鶯歌製陶兩百年國際研討會》,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頁42-60。
85. 陳新上,《日據時期臺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臺灣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1996。
86. 黃崑林,《將生活經驗化為故事的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87. 趙家誌、楊慶林、莊金榮,〈鶯歌中湖地區磚窯田野調查報告地〉,《鶯歌製陶兩百年國際研討會》,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頁10-41。
88. 鄧淑慧,〈「仿古時代」----六0年代至七0年代鶯歌外地來的成型師傅〉,《鶯歌製陶兩百年國際研討會》,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頁80-102。
89. 廬泰康,〈清代鶯歌窯業〉,《鶯歌製陶兩百年國際研討會》,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12。頁149-161。
四、網路
游冉琪,〈臺灣陶瓷數位典藏計劃〉。
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Web/yingo200/ceramictown/town.htm,200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