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青萍
論文名稱: 敦煌北宗文本的價值及其禪法-禪籍的歷史性與文本性
指導教授: 王開府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88
中文關鍵詞: 北宗敦煌文獻神秀普寂修心要論五方便門降魔藏頓悟真宗要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68下載:1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敦煌北宗文本的價值及其禪法-禪籍的歷史性與文本性》
    黃青萍 撰
    【論文提要】

    敦煌遺書出土百年後,依禪宗寫卷重建的中國早期禪史雖然已經定型,但在敦煌北宗文獻的部分卻仍有待整理。本文最初的研究動機即感於敦煌北宗文本及其研究資料的紛亂,希望能盡力完整地搜集各寫本及其校本,疏理出北宗寫本原貌,進而分析其禪法。因此本文的研究是以歷史文獻學為基礎,並依彙整的史料重建北宗禪史及禪法,乃「歷史–思想史」之研究進路。

    在搜集、吸收研究資料的過程中,筆者逐漸自覺到身為理解者的歷史性,也發現敦煌北宗文本出土後,正是豐富中國早期禪史書寫的關鍵性史料。然而被冠上「漸教」的北宗文獻卻只是用來妝點以南宗論述為主的禪宗史,所以遲遲未有系統地整理敦煌北宗文獻之論著。因此本文結構未如傳統論述一般:從追溯禪學淵流談起,逐一探討禪宗五祖的思想,最終歸於「神秀禪」之論述,反而從「敦煌北宗禪籍的發現與中國禪宗史的研究」切入,是希望藉此突顯敦煌北宗禪籍的重要性。因為《中國禪宗史》等專史作為「歷史文本」而言,在形成的過程中其實是受到敦煌出土禪籍的發現進度所制約。所以本文希望能以此為敘事軸線,一方面透視作為歷史文本的《中國禪宗史》等專史之文本脈絡,一方面審視自身作為理解者的歷史性。

    時間是一條歷史的長流,長久以來的研究已經沉澱出厚厚的歷史岩層,「文獻研究史」是一份基礎而必要的工作。敦煌寫本由於出土的傳奇式歷程,導致文獻的散佚,因此寫本的發現與考證過程十分凌亂,而這些出土文獻又牽動著中國禪宗史的書寫,如果沒有一一回顧其發現與研究史,很容易錯失重要的研究資訊。因此正文第二部分「敦煌出土北宗文獻研究史」以敦煌寫本為主,獨立地剖析它的研究過程以及考證成果,藉此立足於研究前端,免於研究的誤期。

    敦煌北宗禪籍可以簡單地分為兩類,一是塑造自身歷史的燈史,一為紀錄習禪方法的綱要書與開堂紀錄。為了清楚地探討這兩類歷史文本的內容與議題,所以本文在論述北宗禪史與禪法時區分為「北宗禪籍中系譜的建立與燈史的正統之爭」及「以敦煌寫本重新建構之北宗禪法」兩部分。在「北宗禪籍中系譜的建立與燈史的正統之爭」單元中,先以《續高僧傳》與〈法如行狀〉的系譜作比對,證明傳統的禪宗系譜說應該是源自弘忍歿後的東山門下。隨著武則天以佛教意識形態治國的政策,神秀順勢成為禪門領袖。雖然神秀逝世後,中宗敕令普寂統領眾徒,然而從《頓悟真宗要决》與《楞伽師資記》的先後成書與內容來看,神秀歿後相繼成書的北宗文獻其實是北宗正統之爭的具體表現。所謂「正統性之爭」正是繼承自柳田聖山以來,John R. McRae與Bernard Faure等人批判性的詮釋,本文從正統之爭反省北宗燈史之間所隱藏的敘事衝突,並從淨覺《楞伽師資記》與其他史料的互為文本性解構淨覺《楞伽師資記》作為歷史文本的客觀性,闡明《楞伽師資記》的書寫其實牽涉了神秀歿後的禪門領袖的權力爭奪。《楞伽師資記.道信傳》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很可能是為了取代奉持五祖《修心要論》所虛構的聖典。

    至於「以敦煌寫本重新建構之北宗禪法」則著重敦煌北宗文本的自主性,以文本為詮釋對象,而非以禪師為論述架構。根據柳田聖山的研究,《修心要論》作為弘忍弟子輯錄的文本,與《楞伽師資記》的敘事衝突疑似為「弘忍-法如/神秀系」與「弘忍-玄賾-淨覺系」的正統之爭。順著此方向則進一步發現,從上山大峻區分的早期《修心要論》連寫本到中、晚期《修心要論》連寫本,源遠流長的傳抄狀況意味著此乃另一北宗法脈之禪法綱要書。由彙整的資料顯示,中、晚期《修心要論》連寫本疑似為「神秀-降魔藏-寂滿」與「神秀-降魔藏-摩訶衍」兩系弟子所傳。

    關於北宗文本的研究還有兩大重點,首先是因應國際禪學的研究成果,嘗試分析、安置智達禪師墓誌銘與《頓悟真宗要决》的禪法。其次是建立在上山大峻敦煌寫卷考證的成果上,繼承鈴木大拙、伊吹敦與河合泰宏等人對北宗文本的鈔本系統的推演,並從陸續發現的新寫本推測各鈔本的發展,探析其思想的演變。從《修心要論》、《導凡趣聖心决》、《頓悟真宗要决》到「《修心要論》連寫本」、與「五方便門寫本」的出現來看,從弘忍到神秀及其弟子,禪法應是由安心到看心的發展。而根據筆者對「五方便門」寫本間的比對後發現:《大乘無生方便門》當為普寂晚年開堂傳法紀錄,而《通一切經要義集》與《大乘五方便北宗》寫本則由普寂弟子所繼承並各自發展。據此對照《修心要論》連寫本疑似降魔藏弟子所傳的假設,正呼應《大乘無生方便門》非神秀所創的論點。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__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__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價值__6 第二章 敦煌北宗禪籍的發現與早期禪宗史的研究__15 第一節 尋寶式的草創時期與敦煌禪學研究的契機__15 一、矢吹慶輝的發現及其對日本敦煌禪學研究的影響__15 二、胡適敦煌禪籍的研究及其對鈴木大拙的影響__20 三、北宗禪籍的陸續發現與宇井伯壽、鈴木大拙的禪宗史研究__26 四、Paul Demiéville根據敦煌禪籍在禪宗入藏問題的突破__30 第二節 微縮膠卷出版後的成熟時期__33 一、胡適與入矢義高、柳田聖山的學術交流__33 二、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柳田聖山、鈴木大拙與印順的禪宗史__39 三、敦煌藏文禪籍的發現與研究__44 四、八十年代的集大成與九十年代的轉向__47 本章小結__57 第三章 敦煌出土北宗文獻研究史__60 第一節 法如-神秀系文獻__60 一、《修心要論》__60 二、〈導凡趣聖心决〉與〈夜坐號〉__71 第二節 神秀系文獻__75 一、《觀心論》及其作者問題__75 二、老安/神秀–智達《頓悟真宗要决》__89 三、神秀/玄賾–淨覺《楞伽師資記》、〈注《心經》〉__97 四、法如/神秀–義福/普寂、杜朏《傳法寶紀》__104 第三節 普寂系文獻__108 一、「五方便門」寫本與〈大乘北宗論〉__108 二、〈寂和上偈〉與〈第七祖大照和尚寂滅日齋讚文〉__113 第四節 《修心要論》固定連寫本__116 一、〈了性句〉系列《修心要論》固定連寫本__122 二、〈法性論〉系列《修心要論》固定連寫本__126 本章小結__131 第四章 北宗禪籍中系譜的建立與燈史的正統之爭__135 第一節《續高僧傳》的增補與早期禪宗系譜的斷裂__135 第二節〈法如行狀〉及禪宗首次出現的系譜__149 第三節 神秀及其弟子__156 一、武后治國意識形態下的崇佛及神秀的隱遁__156 二、神秀弟子–普寂、義福及智達__162 三、正統之爭的序幕__166 第四節 北宗燈史的相繼成書及正統之爭__170 一、《楞伽師資記》編纂材料的來源與爭奪正統的隱喻__170 (一)《楞伽人法志》與《楞伽師資記》書寫的差異與合法性訴求__170 (二)淨覺與《楞伽師資記》所參考的資料來源及其問題__176 1.淨覺〈自序〉對《肇論》的大量引用__176 2.〈求那跋陀羅傳〉的改編及楞伽傳統的建立__182 3.〈達摩傳〉對《續高僧傳》的增補與敦煌出土的《二入四行論》__185 4.〈惠可傳〉中的《修心要論》及惠可立雪斷臂說的形成__189 5.〈僧粲傳〉於《續高僧傳》增廣的關鍵與慧命〈詳玄賦〉__194 6.〈道信傳〉中「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的禪法及其疑點__193 二、開元年間的正統之爭與《傳法寶紀》__198 (一)義福、普寂的先後入京洛與正統之爭的白熱化__198 (二)杜朏與修《傳法寶紀》的請託者__202 (三)杜朏《傳法寶紀.論》中的東山法門__207 (四)神會的正統之爭__215 三、唐密的興盛與「南能北秀」範式的奠定__222 本章小結__234 第五章 以敦煌寫本重新建構之北宗禪法__236 第一節 方便法門的發展-從守心到看心__236 一、《修心要論》的文章結構與禪法__236 二、《修心要論》於禪宗史上所衍生的問題及其意義__244 (一)《修心要論》與「《楞伽》傳燈」的矛盾__244 (二)《修心要論》與《楞伽師資記》的敘事衝突與意義__247 三、「看心看淨」的年代–神秀禪的再檢討__253 (一)文獻的重新定位與所謂的「神秀禪」__253 (二)〈導凡趣聖心决〉與〈夜坐號〉__263 (三)《頓悟真宗要决》的「看無所處」__267 第二節 北宗禪之一–五方便門及其看心法的發展__277 一、五方便諸本的寫本系統及其關係__277 二、五方便門的禪法與發展__292 (一)《大乘無生方便門》的菩薩戒儀及其淵源__292 (二)看心看淨的方法與演變__295 (三)五方便門及其演變__299 1.第一總彰佛體亦名離念門__299 2.第二開智慧門亦名不動門__302 3.第三顯示不思議法之顯不思議門__305 4.第四明諸法正性門__309 5.第五自然解脫道之了無異門__310 (四)「五方便門」修行次第的問題__312 第三節 北宗禪之二–《修心要論》固定連寫本的傳承__314 一、〈了性句〉系列《修心要論》固定連寫本的禪法__314 (一)〈了性句〉之禪法及其與《修心要論》之關係__317 (二)〈澄心論〉之禪法及對禪宗發生影響的時間__318 (三)持咒入定與改《修心要論》「守之念住」為「念念不住」__323 二、〈法性論〉連寫本的出現與意義__326 (一)〈法性論〉原題名的疑點及其與摩訶衍的關係__326 (二)龍谷122南宗意識形態的改造__331 本章小結__336 第六章 結論__339 第一節 北宗文本的重新定位及其研究方向__340 一、《觀心論》與《大乘無生方便門》非神秀所述之文獻__340 二、從《楞伽師資記》對僧傳的改造反省其史料價值與研究意義__344 三、敦煌出土《修心要論》連寫本的研究價值__345 四、《頓悟真宗要》的重要性與尚待解決的問題__349 第二節 其他敦煌北宗寫本與文本系統__350 一、〈秀禪師勸善文〉與〈大通和上七禮文〉__350 二、〈禪策問答〉與〈答禪策十道〉__352 三、〈臥輪禪師偈〉與〈臥輪禪師看心法〉__353 四、〈佛說楞伽經禪門悉談章並序〉__357 五、北宗普寂系後期禪師的經注與經疏__359 第三節 從敦煌寫本反省「南頓北漸」的議題__362 一、由正統之爭所演變的《楞伽》與《金剛》對立__362 二、頓教與漸教__365 (一)北宗的頓悟思想__365 (二)修與不修__366 引用文獻__369 附錄 一、敦煌北宗寫本總表格__382 二、《頓悟真宗金剛般若脩行達彼岸法門要决》(一)__391 三、《頓悟真宗金剛般若脩行達彼岸法門要决》(二)__399 四、《大乘無生方便門》__401 五、《通一切經要義集》__419 六、《大乘五方便北宗》__433 七、《大乘五方便北宗》(P.2270(2))__465 八、「諸經要鈔」__476 九、「無題」(S.1002)__480 十、〈了性句〉__483 十一、〈法性論〉__486

    引用文獻
    說明:
    1.典籍部分依編纂或譯者年代先後排序。
    2.碑銘依立碑時間先後排序。
    3.敦煌文獻依文獻與寫本考證年代先後排序。
    4.現代專書及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一人之著作則依年代為序。
    5.會議論文以時間先後排序。
    一、古籍文獻
    (一)典籍
    《達摩多羅禪經》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大正藏》冊1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8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 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14
    《思益梵天所問經》姚秦 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15
    《肇論》姚秦 僧肇 《大正藏》冊4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冊1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劉宋 畺良耶舍譯《大正藏》冊12
    《高僧傳》梁 慧皎 《大正藏》冊50
    《大乘起信論》梁 真諦譯《大正藏》冊32
    《出三藏記集》梁 僧祐《大正藏》冊55
    《摩訶止觀》隋 智顗述《大正藏》冊46
    《觀心論 亦名煎乳論》隋 智顗述《大正藏》冊46
    《五方便念佛門》隋 智顗撰《大正藏》冊47
    《止觀輔行傳弘決》 唐 湛然述 《大正藏》冊46
    《最上乘論》唐 弘忍述《大正藏》冊48、《卍續藏》冊110
    《續高僧傳》唐 道宣《大正藏》冊50
    《廣弘明集》唐 道宣《大正藏》冊52,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一切經音義》唐 慧琳《大正藏》冊54
    《禪源諸詮集都序》唐 宗密《大正藏》冊48
    《圓覺經大疏鈔》唐 宗密《卍續藏》第壹輯第14冊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唐 宗密《卍續藏》第壹輯第14冊
    《圓覺經略疏鈔》唐 宗密《卍續藏》冊15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唐 宗密《大正藏》冊63
    《舊唐書》後晉 劉昫等撰 臺北:鼎文,1976年
    《新唐書》宋 歐陽修,宋祁撰 臺北:鼎文,1976年
    《宗鏡錄》宋 延壽集《大正藏》冊48
    《宋高僧傳》宋 贊寧《大正藏》冊50
    《景德傳燈錄》宋 道元纂《大正藏》冊51
    《資治通鑑》宋 司馬光 臺北:西南書局,1982年9月。
    《全唐文》清 董誥等 大化書局
    《唐兩京城坊考》清 徐松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芒洛塚遺文四編》,《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9冊 民國 羅振玉 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二)碑銘
    〈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唐 佚名《唐文拾遺》卷67
    〈為洛下諸僧請法事迎秀禪師表〉唐 宋之問《全唐文》卷241
    〈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并序〉唐 張說《全唐文》卷231
    〈嵩岳寺碑〉唐 李邕《全唐文》卷263
    〈大唐中嶽東閑居寺故大德珪和尚紀德幢〉唐 智嚴 《金石補正》卷53
    〈大唐嵩山會善寺故大德道安禪師碑並序〉唐 宋儋 《全唐文》卷396,《唐文續拾》卷3
    〈嵩嶽珪禪師影堂記〉唐 許籌 全唐文》卷790
    〈少林寺碑〉唐 裴漼《全唐文》卷279
    〈玄宗朝翻經三藏善無畏贈鴻臚卿行狀〉唐 李華《大正藏》冊50
    〈大唐故大智禪師塔銘〉唐 杜昱《唐文拾遺》卷19
    〈大唐故大智禪師碑銘並序〉唐 嚴挺之《全唐文》280、《金石萃編》卷81
    〈大照禪師塔銘〉唐 李邕《全唐文》卷262
    〈大唐空寂寺故大福和上碑〉唐 陸海《唐文續拾》卷3
    〈嵩山□□□故大德淨藏禪師身塔銘並序〉唐 佚名《金石萃編》卷87
    〈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禪師塔銘〉唐 王維《全唐文》卷327
    〈六祖能禪師碑銘〉唐 王維《全唐文》卷327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唐 李華《全唐文》卷320
    〈故左溪大師碑〉唐 李華《全唐文》卷320
    〈六度寺侯莫陳大師壽塔文並序〉唐 崔寬《石刻史料新編.芒洛冢墓遺文四編卷五》第3輯第19冊
    〈大唐東都荷澤寺歿故第七祖國師大德於龍門寶應寺龍首腹建身塔銘並序〉唐 慧空 《文物》1992年第3期〈洛陽唐神會和尚身塔塔基清理〉,楊曾文:《神會和尚禪話錄》
    〈潤州天鄉寺故大德雲禪師碑〉唐 李華《全唐文》卷320
    〈東京大敬愛寺大證禪師碑〉唐 王縉《全唐文》卷370
    〈舒州山谷寺上方禪門第三祖璨大師銘〉 唐 獨孤及 《全唐文》卷393
    〈舒州山谷寺覺寂塔隋故鏡智禪師碑銘並序〉唐 獨孤及《全唐文》卷390
    〈海東故神行禪師之碑並序〉唐 金獻貞《全唐文》卷718
    〈唐故東京安國寺契微和尚塔銘〉唐 權德輿《全唐文》卷501
    〈大唐東都大聖善寺故中天竺國善無畏三藏和尚碑銘並序〉唐 李華《大正藏》冊50
    〈大唐東都敬愛寺故開法臨檀大德法玩禪師塔銘並序〉唐 李充《唐文續拾》卷4
    〈唐同德寺無名和尚塔銘並序〉唐 慧岌 楊曾文:〈〈唐同德寺無名和尚塔銘並序〉的發現及其學術價值〉《佛學研究》第9期,2000 年
    〈唐故禪大德演公塔銘並序〉 唐 楊叶《唐文續拾》卷4
    〈龍安海禪師碑並序〉唐 柳宗元《全唐文》卷587
    〈西京興善寺傳法堂碑銘〉 唐 白居易《全唐文》卷678
    〈如信大師功德幢記〉唐 白居易《全唐文》卷676
    〈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鉢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記〉唐 白居易《全唐文》卷676
    〈興福寺內道場供奉大德大義禪師碑銘〉唐 韋處厚 《全唐文》卷715

    三、現代專書
    (一)中文部分
    小川貫弌《大藏經的成立與變遷》,《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5,台北縣中和市:華宇出版社,1984年11月,頁11-130。
    方廣錩〈禪策問答〉,《藏外佛教文獻》第1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頁45-52。
    ----〈《慧琳音義》與唐代大藏經〉,《藏外佛教文獻(第八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405-406,2003年6月。
    方廣錩等 《禪與東方文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高雄市: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4月。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 : 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臺北市:商周出版社,2003年。
    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94年7月8版。
    ---《淨土與禪》,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70年。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臺北市:南天書局,1998年2月。
    吳立民等 《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講》,臺北市:里仁書局,1998年1月。
    --《現代佛學大系50.西藏佛學原論》,臺北市:彌樂出版社,1984年4月。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 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
    ---《辯證的行旅》,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月。
    金榮華《敦煌文物外流關鍵人物探微》,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台一版。
    柳田聖山編《胡適禪學案》,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
    ----《中國禪學思想史》,臺北市:佛光文化事業,1999年9月2刷。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市:遠東圖書公司,1971年5月。
    --《中國中古思想小史》,《胡適文集(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胡適校編《唐神會和尚遺集》,臺灣胡適紀念館,1968年。
    胡適等著《禪宗史實考辨》,臺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譯稿之一》,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3月。
    徐文明《中土前期禪學思想史》,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張廣達《西域史地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
    盛寧《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臺北市:揚智出版社,1998年10月。
    黃俊傑等《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6月。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
    楊曾文主編《日本近現代佛教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楊曾文校寫《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3刷。
    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禪語錄》,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11月2刷。
    聖嚴《日韓佛教史略》,臺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市:里仁書局,1987年。
    ---《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九世紀》,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榮新江《鳴沙集–敦煌學學術史和方法論的探討》,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臺一版。
    ---《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3刷。
    劉詩平、孟憲實《敦煌百年》,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11月。
    鄧文寬、榮新江《敦博本禪籍錄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關口真大著、通妙譯 〈禪宗與天台宗之關係〉,《佛教各宗比較研究》,臺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頁259-267,1979年5月。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論文集》卷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龔雋《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史研究》,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二)外文部分(譯本於原文之後)
    Bernard Faure The rhetoric of immediacy : a cultural critique of Chan/Zen Buddhism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Chan Insights and Oversights :an Epistem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Chan Trad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The Will to Orthodoxy-A Critical Genealogy of Northern Chan Buddhism,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John R. McRae 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
    上山大峻 《敦煌佛教研究》,京都:法藏館,1990年3月。
    田中良昭 《敦煌禪宗文獻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83年2月。
    ----〈『二入四行論』文献研究史〉,《聖嚴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アジア佛教の諸問題》
    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1年,3月。
    矢吹慶輝 《鳴沙餘韻解說》,東京:岩波書店,1933年4月。
    伊吹 敦 〈「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答彼岸法門要决」と荷沢神會〉,《日本.中國.佛教思想とその展開》,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2年10月。
    宇井伯壽 《禪宗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1年。
    ----《禪思想史研究第二》,東京:岩波書店,1951年。
    沖本克己 《禪思想形成史の研究》,京都市: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1998年,頁209-231。
    柳田聖山 《初期禪宗史書研究》,京都:法藏館,1967年。
    ----《初期禪史І –禪語錄2– 楞伽師資記、傳法寶記》東京:筑摩書房,1971年3月一刷,1981年3月三刷。
    ----《禪仏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99年11月。
    柳田聖山等《敦煌佛典禪》,東京:大東出版社,1980年11月。
    鈴木大拙 《鈴木大拙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71年。
    關口真大 《禪宗思想史》,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66年10月第三版。
    ---- 《達摩大師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69年5月。
    忽滑谷快天著
    朱謙之譯 《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新1版。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察》,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2月。
    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6年。
    Edward W.Said 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月三版十刷。
    戴密微著耿昇譯《吐蕃僧諍記》,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3月。

    四、學位論文
    余威德 《唐代北宗禪發展研究–以玉泉神秀為中心》,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五、會議論文
    賴賢宗〈《澄心論》、《修心要論》與早期禪宗史之考察〉,「第七界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台北大學人文學院,口頭發表於2005年10月。
    李應存、史正剛、魏迎春〈敦煌佛教禪宗文獻P.3244《五辛文書》中之修身養生方釋要〉,《敦煌佛教與禪宗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7年7月,西安市:三秦出版社,頁434-437。

    六、期刊論文
    (一)中文部分
    John R. McRae〈審視傳承-陳述禪宗的另一種方式〉,《中華佛學學報》(上)第13期2000 年5月,頁281-298。
    王振國 〈略析《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關於部分禪宗人物傳記之誤失-兼論高僧法如在禪宗史上的地位〉,《敦煌學輯刊》2002年第1期,頁98-105。
    王冀青〈中外著名敦煌學家–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教授學術生涯略述〉,《敦煌學輯刊》第1期,1987年,頁144–145。
    牛 宏〈敦煌藏文、漢文禪宗文獻對讀- P.t.116(191-242)與P.ch.2799、S.ch.5533、P.ch.3922〉,《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4期,頁188-205。
    冉雲華〈稠禪師意的研究〉,《敦煌學》第6輯,1983年6月,頁6 9-85。
    ---〈敦煌文獻與僧稠的禪法〉,《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1983年7月,頁73-103。
    ---〈敦煌卷子中的兩份北宗禪書〉,《敦煌學》第8期,1984年7月,頁1-9。
    ---〈北宗禪籍拾遺–記寂和尚偈〉,《敦煌學》第10輯,1985年10月,頁1-8。
    ---〈禪宗第七祖之爭的文獻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期,1997年,頁417-437。
    ---〈敦煌遺書與中國禪宗歷史研究〉,《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4期,1993年11月,頁49-64。
    古田紹欽著、林慶彰譯〈近代日本漢學家(十一)鈴木大拙(1870-1966)〉,《國文天地》第11卷11期,1996年4月,頁2 0。
    田中良昭著、楊富學譯〈敦煌漢文禪籍研究略史〉,《敦煌學輯刊》1995年第1期,1995年6月,頁116-131。
    田中良昭 〈神會研究與敦煌遺書〉,《中國禪學》第二卷,2003年,頁112-133。
    印順〈神會與壇經(下)--評胡適禪宗史的一個重要問題〉,《海潮音》第52卷第3期,1971年3月,頁2-5。
    江燦騰〈胡適的早期禪宗史研究與忽滑谷快天〉,《菩提樹》第491期,1993年10月,頁20-22。
    ---〈胡適禪學研究公案〉,《當代》第101期,1994年9月,頁112-119。
    ---〈胡適禪學研究的開展與諍辯–第一階段(1925–1935)的分析〉,《清華學報》第24卷第1期,1994年3月,頁129-153。
    呂澂〈敦煌寫本唐釋淨覺(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付說明〉〉,《現代佛學》1961年第4期,1961年10月,頁32-37。
    李德龍〈論日本學者對敦煌古藏文禪宗文獻的研究〉,《宗教》2001年第1期。
    吳其昱〈臥輪禪師逸語敦煌吐蕃文(伯希和116號)譯本考釋–兼論臥輪與摩訶衍入蕃所授禪法之關係〉,《敦煌學》第4輯,1979年7月,頁33-45。
    ---〈臥輪禪師出家安心十功德蕃本試譯〉,《敦煌學》第6輯,1982年9月,頁41-52。
    周震豪〈敦煌寫卷P.3559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頁56-60。
    周廣榮《梵語《悉曇章》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頁387-400。
    柳田聖山撰、劉方譯 〈敦煌禪籍總說〉,《敦煌學輯刊》第2期,1996年,頁108-122。
    徐文明〈禪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師〉,《敦煌學輯刊》1999年第2期,1999年,頁32-39。
    袁德頌〈敦煌本《導凡趣聖心决》錄文及作者考略〉,《禪刊》2000年第3期,2000年。
    ---〈法如神秀與北宗禪肇始〉,《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頁72-76。
    寇養厚〈唐初三帝的三教共存與道先佛後政策〉,《宗教》1998年,1998年5月,頁81-89。
    張廣達〈唐代禪宗的傳入吐蕃及有關的敦煌文書〉,《學林漫錄》第3期,1981年5月,頁36-58。
    張錫厚〈〈詠臥輪禪師看心法四首〉補正與敦煌本《菩提達摩論》定名〉,《敦煌研究》2006年第1期,頁91-101。
    陳祚龍〈新校重訂敦煌古抄“澄心論”〉,《菩提樹》第344期。《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宗教卷》第二冊,1981年,頁94-96。
    ---〈關於敦煌古抄「了性句並序」〉,《敦煌學》第5輯,1982年9月,頁29。
    陳盛港〈從〈六祖能禪師碑銘〉的觀點再論荷澤神會〉,《中華佛學研究》第六期,2002年3月,頁173-204。
    楊富學〈敦煌本「歷代法寶記.弘忍傳」考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2001年7月,頁139+141-149。
    楊曾文〈禪宗文獻研究在日本〉,《當代》第26期,1988年6月,頁58-75。
    ---〈中日的敦煌禪籍研究和敦博本《壇經》、《南宗定是非論》等文書的學術價值〉,《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1988年,頁43-47。
    ---〈淨覺及其《注般若心經》(附其校本)〉,《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 ,1993年7月,頁237-261。
    ---〈〈唐同德寺無名和尚塔銘並序〉的發現及其學術價值〉,《佛學研究》2000年,2000年,頁208-213。
    楊海文〈文獻學功底、解釋學技巧和人文學關懷–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一般問題意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楊維中〈四祖道信大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校釋〉,《中國禪學》第3卷,2004年,頁1-30。
    溫玉成〈讀《禪宗大師法如碑》書後〉,《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集,1981年,頁34-39。
    ---〈記新出土的荷澤大師神會塔銘〉,《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2期,1984年,頁78-79。
    ---〈禪宗北宗續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1985年,頁72-79。
    聖 凱〈僧稠的禪系及其禪法思想〉,《禪學研究》第6輯,2006年10月,頁49-68。
    ---〈阿摩羅識與本覺–攝論師的“阿摩羅識”思想〉,《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3期,頁106-118。
    榮新江、鄧文寬〈有關敦博本禪籍的幾個問題〉,《敦煌學輯刊》1994年2=26第期,1994年12月,頁5-16。
    榮新江〈敦煌本禪宗燈史殘卷拾遺〉,《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頁231-244。
    劉淑芬〈《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與唐代尊勝經幢的建立-經幢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996年3月,頁145-193。
    霍韜晦〈日本的佛學研究〉,《中國學人》第1期,1970年3月,頁130-137。
    釋慧嚴〈中國禪宗在西藏〉,《中華佛學學報》7,1994年7月,頁213-261。
    龔雋〈歐美禪學的寫作–一種方法論立場的分析〉,《中國禪學》第三卷,2004年,頁236-248。
    ---〈唐宋佛教史傳中的禪師想像-比較僧傳與燈錄有關禪師傳的書寫〉,《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0期,2005年,頁151-183。

    (二)日文部分
    上山大峻 〈譯《楞伽師資記》〉,《佛教學研究》第25、26合刊,1968年5月,頁191-209。
    ---〈譯からみた《楞伽師資記》成立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1卷第2號,1972年3月,頁90-95。
    ---〈譯《頓悟真宗要決》研究〉,《禪文化研究所紀要》第8卷,
    1976年8月,頁33-103。
    久野芳隆 〈流動性富唐代禪宗典籍〉,《宗教研究》第14卷第1期,1937,頁12年。
    小川隆 〈初期禅宗形成史の一側面-普寂と「嵩山法門」-〉,《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第20號,1989年10月,頁310-319。
    中田萬善 〈敦煌出土文獻再檢討–特觀心論S.5532號について〉,《宗教研究》第10卷,1968年3月,頁138-139。
    田中良昭 〈敦煌禪籍研究狀況問題點〉,《駒澤大學佛教學論集》第20卷
    ,1989年10月,頁41-55。
    ---〈校注和譯『蘄州忍和上導凡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駒澤大學禪研究所年報2》,1991年3月,頁34-39。
    ---〈私の敦煌學〉,《禪研究所紀要》第24號,1995年,頁26-27。
    ---〈「神會塔銘」と「侯莫陳壽塔銘」の出現とその意義〉,《禪文化研究所紀要》第24號,1998年12月,頁221-236。
    ---〈神會研究與敦煌遺書〉,《中國禪學》第二卷,2003年,頁112-133。
    矢吹慶輝 〈神尾氏觀心論私考後記〉,《宗教研究》新第9卷第5號,1932年,頁105-106。
    石井公成 〈日本之初期禪宗研究最新動向〉,《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2003年,頁305-313。
    ---〈祖師禪の源流–老安碑文を手がかりとして–〉,《禪學研究》80,2001年12月,頁199-238。
    伊吹 敦 〈北宗禪の新資料–金剛藏菩薩撰とされる『觀世音經讚』と『金剛般若經註』について–〉,《禪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7號,1991年3月,頁183-212。
    ---〈『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達彼岸法門要决』〉について〉,《宗教研究》第291號,1992年3月,頁148-149。
    ---〈『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達彼岸法門要決』の諸本について〉,《東方》8,1992年12月,頁167-178。
    ---〈法如派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0(1),1992年12月,頁110-113。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依用文献〉,《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1卷第1號,1993年12月,頁97-100。
    ---〈『達磨大師三論』と『少室六門』の成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1),1994年,頁257-261。
    ---〈關於《曹溪大師傳》的編輯過程及其意義〉,原載於《東洋の思想と宗教》(15),1998年3月,頁82-109;《中國禪學》第二卷,2003年,頁77-96。
    ---〈關於禪宗系的《法句經疏》〉,《戒幢佛學》第2卷,2002年,頁189-199。
    ---〈『緒高僧傳』達摩=慧可傳の形成過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3卷第1號,2004年12月,頁124-130。
    ---〈『續高僧傳』に見る達摩系習禪者の諸相-道宣の認識の變化が意味するもの-〉,《東洋學論叢》第58集,2005年3月,頁106-136。
    伊藤 晶 〈『観心論』神秀著作說の再検討〉,《集刊東洋學》80,1998年11月,頁20-39。
    西口芳男 〈敦煌寫本七種對照《觀心論》〉,《禪學研究》第74卷,1996年3月,頁123-170。
    ---〈大乘諸法二邊義につて-龍大本『西天竹沙門菩提達摩禪師觀門法大乘法論』の再檢討(一)〉,《禪文化研究所紀要》23,1997年6月,頁89-125。
    沖本克己著
    李德龍譯 〈敦煌出土的藏文禪宗文獻的內容〉,《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8輯,1992年8月,頁203-205。
    沖本克己 沖本克己:〈『禪策問答』について〉,《禪文化研究所紀要》第23號,1997年6月,頁57-88。
    神尾弌春 〈觀心論私考〉,《宗教研究》新第9卷第5號,1932年,頁98-104。
    關口真大 〈達摩和尚絕觀論(敦煌出土)牛頭法融撰述〉,《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卷第1號,1957年1月,頁208-211。
    ---〈天台宗に於ける達摩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7卷第2號,1958年3月,頁396-397。
    ---〈授菩薩戒儀「達摩本」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2,1961年3月,頁55-60。
    河合泰弘 〈『北宗五方便』とその周辺〉,《駒澤大學仏教學部論集》(24),1993年10月,頁261-278。
    椎名宏雄 〈天順本《菩提達摩四行論》〉,《中國禪學》第二卷,2003年,頁12-37。
    瀧瀨尚純 〈『佛說楞伽經禪門悉談章』について-新資料紹介と作者.成立年代考察を中心に-〉,《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論叢》第3號,2008年3月,頁107-125。

    七、工具書
    孟列夫(π.н.緬希科夫)主編 《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敦煌研究院編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鄭阿財,朱鳳玉主編 《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1908-199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年4月。
    黃永武編 《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7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200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 《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1-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00-199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編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1-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年。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分所等編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分所藏敦煌文獻》1-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

    七、網站
    「2005全國真宗青年集會ゃまぐち大會」,網址:http://yamaguchibetsuin.org
    「siddham悉曇資訊」,網址:http://www.siddham.org/yuan1/sidd/siddham6.html
    「wisdomportal.com」,網址:http://www.wisdomportal.com
    「人民書城」,網址:http://www.booker.com.
    「大紀元文化網」,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
    「中華電子佛典線上藏經閣(CBETA)」,網址:http://www.ccbs.ntu.tw/cbeta/
    四川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研究室「中國儒學網」,網址:http://www.confuchina.com
    「印順文教基金會88年度論文講學金得獎論文」,網址:http://www.yinshun.org.tw
    「花園大學」,網址:http://www.hanazono.ac.jp
    「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IRIZ)」「禪籍解題13」,網址:http://iriz.hanazono.ac.jp
    「吳言生-國學–佛教人物–其他」,網址:http://www.guoxue.com
    「思文閣美術人名辭典」,網址:www.shibunkaku.co.jp
    「美國佛教會」,網址:http://www.baus.org
    「浄土真宗教學伝道研究センター」,網址:http://www2.hongwanji.or.jp
    「曹洞宗総合研究センター教化研修部門」,網址:http://www.sotozen-net.or.jp
    「電子テキストの海へ–大蔵経テキストデータベース研究会」,網址:http://www.horagai.co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