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雷秀萍
Lei Hsiu-Ping
論文名稱: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在高中歷史教學上的實踐-以「1960年代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的單元教學為例
指導教授: 陳豐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36
中文關鍵詞: 建構主義歷史教育歷史教學行動研究1960年代美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7下載:1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建構主義一反西方傳統知識論對獲取知識的定義,認為知識不是絕對客觀存在的真理,而是學習者以原有的概念架構、先備知識為基礎,透過與外界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而來,因此教學必須回歸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主體性,去思考「學生如何習得知識、甚至建構知識、達到意義的學習?」,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自我探究能力,如此才能回到教育的本質,讓學生的潛能性向得以發揮;英美近二十年來的歷史教育改革浪潮,不論是教學目標、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學評量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革,他們一方面從歷史知識的本質來重新定義歷史教育的內涵,去思考「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科到底能帶給學生什麼?」,以尋回學習歷史的意義,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知識建構與歷史思維能力是一體兩面的,反映了哲學心理學與史學研究典範的轉移,有著兩兩相呼應的效果,也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所應具備的能力。因此,筆者針對建構主義進行理論探討,從中導引至教育層面,並參酌英美與台灣歷史教育改革的脈動,發展建構主義的歷史教學目標;並以現行(95暫綱)高中歷史教科書第四冊-「1960年代的美國政治與社會」之單元進行教材教法設計,以台北縣立樹林高中高二社會組班級504作為研究對象,藉由「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發表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法」三方面來教學,並以「紙筆測驗的前測與後測」、「課室觀察與晤談」與「評定量表」來評量,對於學生的學習反應,已獲初步結論,同時針對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在歷史課堂上實踐的得失利弊,也誠懇地提出數點建議,以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的參考。

    一、結論
    1.建構式歷史教學有助於學生認識歷史學科的特性,進而理解學習歷史的 意義與價值。
    2.接受建構式歷史教學的學生,其學習動機、學習潛能、人際互動、歷史思維、問題解決與生活感知能力均有顯著提升。
    3.部分學生感到壓力並認為,教師不一定知道他們的學習情形,筆者認為此乃時間不足與人數過多等不利因素所致,教師可拉長教學活動的時間規劃,提供適時適當認知情意的鷹架來改善。
    4.學生明顯具有以現在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歷史發展,及過度簡化歷史現象的情形,後者可能與過去教育體制僵化和學生社會歷練不足有關;建構教學有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複雜性。
    5.學業成就的高低可能影響其反應速度的快慢,但也非絕對的關係,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與人格特質才是影響其創思發展的關鍵因素。
    6.學生普遍對建構式教學方法給予正面評價,多媒體教學更受到普遍歡迎。

    二、建議
    (一)對歷史教師的建議
    1.建構教學是教育信念的改變,當教師願意相信學生能夠主動建構知識的學習觀時,從教材教法、教學活動到教學評量將會有顛覆性的改變,此改變可能會令人徬徨無措,但可透過教師專業社群的合作分享與集思廣益來減少壓力與促進專業知能成長。
    2.建構教學亦受時間不足與人數過多的限制,但建構教學並非某種特定的教學方法,必須視學生的表現靈活應用,即便是傳統的講述教學法,若能設計合宜,提供彈性開放的空間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它也是一種建構教學,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同時,不可矯枉過正,把傳統講述式教學批得一無是處,教師可因應情勢靈活調整,若覺仍有窒礙難行之處,尚可嘗試先以舊瓶換新酒的方式,將建構教學的精神融入傳統教學中。
    3.建構教學非放任學生任意建構,教師適時適當的引導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二)對未來擬從事相關議題之研究者的建議
    1.歷史思維與知識建構的能力需要長期培養,無法追求速成。
    2.擴大樣本數量來源與教學單元的選取,以擴大評估建構式歷史教學的可行性。
    3.建構式歷史教學對於高低學業成就者的影響還有待研究。
    4.個案研究與追蹤研究仍有發展空間。
    5.可嘗試發展「一段歷史、兩種敘述」或「故事線」的教學策略。
    6.歷史思維能力測驗的工具還有待開發。
    (三)對教育行政當局的建議
    1.設法改善大眾對建構主義與歷史學科錯誤的認知。
    2.矯枉過正可能會造成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的窘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22 第五節 研究步驟 27 第二章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的歷史教學目標 29 第一節 建構主義的理論與流派 29 第二節 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 55 第三節 建構主義的歷史教學目標 63 第三章 建構主義的歷史教材教法 77 第一節 歷史教材設計 77 第二節 歷史教學方法 89 壹、 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 89 貳、 發表教學法 95 參、 多媒體教學法 98 第四章 建構主義的歷史教學評量 102 第一節 紙筆測驗的前測與後測 102 第二節 課室觀察與晤談 109 第三節 評定量表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6 第一節 結論 166 第二節 建議 170 參考書目 174 附錄 附錄一、歷史科專題研究須知.......................................... 183 附錄二、具體學習目標與可行的學習進程................................ 184 附錄三、教材-相關資源列表........................................... 187 附錄四、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第一組「1960 年代美國的內政與外交」..... 190 附錄五、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第二組「1960 年代美國的黑人運動」....... 208 附錄六、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第三組「1960 年代美國婦女解放與性解放運動」.............................................................. 230 附錄七、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第四組「1960 年代美國的校園反叛與反戰運動」.............................................................. 257 附錄八、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第五組「1960 年代美國的音樂與藝術」..... 276 附錄九、專題發表-第一組「1960 年代美國的內政與外交」............... 299 附錄十、專題發表-第二組「1960 年代美國的黑人運動」................. 323 附錄十一、專題發表-第三組「1960 年代美國的婦女解放與性解放運動」... 351 附錄十二、專題發表-第四組「1960 年代美國的校園反叛與反戰運動」..... 374 附錄十三、專題發表-第五組「1960 年代美國的音樂與藝術」............. 391 附錄十四、「美國民權之母」新聞剪報.................................. 413 附錄十五、電影《阿甘正傳》學習單.................................... 414 附錄十六、《阿甘正傳》影視教學學習單的討論過程...................... 415 附錄十七、歷史科能力測驗前測........................................ 422 附錄十八、歷史科能力測驗後測........................................ 425 附錄十九、歷史學習經驗量表.......................................... 427 附錄二十、建構式歷史教學反應調查表.................................. 429 附錄二十一、專題研究-組間互評表.................................... 431 附錄二十二、專題研究-組內互評表.................................... 433 附錄二十三、專題研究-自評表........................................ 434

    (一)專書
    1.Alan Axelrod著、賈士蘅譯,《美國史─深入淺出普及本》,台北:商務,2005年。
    2.David Burner著、許授南譯,《60年代》,台北:麥田,1998年。
    3.Diane Ravitch編,林本樁等譯,《美國讀本:感動過一個國家的文字》,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4.Dirk Sutro著、黃勛秋譯,《爵士樂天才班》,台北:大塊文化,1999年。
    5.Harvey Wish著、程之行譯,《美國近代社會思想發展史》,台北:聯經,1981年。
    6.Jean-Pierre Fichou著、宋亞克譯,《美國文化》,台北:遠流,1993年。
    7.Lucy R. Lippard著,張正仁譯,《普普藝術》,台北:遠流,1994年。
    8.Martin Scorsese著,陳佳伶、李佳純、盧慈穎譯,《The Blues藍調百年之旅》,台北:大塊文化,2004年。
    9.Olive Banks著、林清江譯,《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1984年。
    10.Parsons, Richard D./ Hinson, Stephanie Lewis/ Sardo-Brown, Deborah著、溫明麗等譯,《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5年。
    11.Robert Palmer著、蔡明錕、文鎧威譯,《搖滾樂:狂躁的歷史 Rock & Roll:anunruly history 》,台北:商周,2004年。
    12.Stefano Catucci著、杜穎譯,《從古典到永恆-藝術與音樂的故事》,台北:京中玉,2004年。
    13.王文中等,《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2005年。
    14.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2007年。
    15.王波,《20世紀美國重要歷史文獻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教學原理》,台北:心理,2004年。
    17.尼爾遜.喬治著、何穎怡譯,《嘻哈美國》,台北:商周,2002年。
    18.布魯斯.I.巴斯塔德著、徐洋、薛曉源譯,《20世紀美國:夢想與榮耀─美國國家檔案館最新解密圖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19.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教育哲學》,台北:五南,2009年。
    20.伍啟元,《美國世紀:1901—1990》,台北:商務,1992年。
    21.余民寧,《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
    22.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4年。
    23.吳逸驊,《一冊通曉不可不知的基礎人文知識-圖解社會學》,台北:城邦,2009年。
    24.呂慶廣,《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南京:江蘇人民,2005年。
    25.李坤崇,《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1999年。
    26.李忠謙著、林正弘審,《一冊通曉不可不知的基礎人文知識-圖解哲學》,台北:城邦,2007年。
    27.李緒武、蘇惠憫,《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4年。
    28.李咏吟、單文經,《教學原理》,台北:遠流,1996年。
    29.李咏吟主編,《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2005年。
    30.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臺北:正中,1993年。
    31.林生傳,《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1999年。
    32.林立樹,《美國通史》,台北:五南,2003年。
    33.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2001年。
    34.林寶山,《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1998年。
    35.邱兆偉,《當代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2003年。
    36.南方朔,《憤怒之愛: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台北:久大文化,1991年。
    37.洪志成,《教學原理》,高雄:麗文,2000年。
    38.洪郵生、宋文偉,《美國簡史》,台北:書林,1996年。
    39.徐宗林,《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1990年。
    40.徐芬蘭,《普普教父-安迪沃荷藝術世界巡迴展》,台北:時藝多媒體,2009年。
    41.國編、高廣孚著,《教學原理》,台北:五南,1988年。
    42.張元,《談歷史話教學》,台北:三民,2000年。
    43.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 :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硏究所,1998年。
    44.張世忠,《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五南,2003年。
    45.張世忠,《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2000年。
    46.張四德,《美國史》,台北:大安,1994年。
    47.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2002年。
    48.張添洲,《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2000年。
    49.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2003年。
    50.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2004年。
    51.莊錫昌,《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化》,台北:淑馨,1996年。
    52.許平、朱曉罕,《一場改變了一切的虛假革命:20 世紀 60 年代西方學生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3.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2001年。
    54.郭實渝,《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年。
    55.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文化事業,2001年。
    56.陳登武,《歷史與人生》,台北:三民,2008年。
    57.陳學明,《新左派》,揚智文化,1996年。
    58.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59.雀兒喜.凱恩著、林家瑄譯,《嬉皮生活》,台北:非馬,2007年。
    60.游家政,《課程革新》,台北:師大書苑,2002年。
    61.程國強,《美國史,1901-1985》,台北:華欣文化,1988年。
    62.黃政傑,《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
    63.黃漢光、白亦方主編,《師範學院通識教育革新之研究叢書2-社會領域的哲學與歷史教育》,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2003年。
    64.詹志禹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台北:正中,2002年。
    65.賈馥茗、楊深坑,《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2006年。
    66.賈馥茗、楊深坑,《教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2000年。
    67.齊小新,《美國文化研究專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68.劉自生,《白宮的主人:從華盛頓到柯林頓》,台北:正中,1993年。
    69.劉緒貽,《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70.歐滄和,《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2002年。
    71.蔡保田等,《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1989年。
    72.鄭麗玉,《認知與教學》,台北:五南,2000年。
    73.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台北:師大書苑,2002年。
    (二)學位論文
    1.王瑞璇,《建構取向學習、學習心流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心輔組碩士論文,2008。
    2.包暐稜,《探討國中生之歷史理解- 以「武則天」小故事為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3.江蕙如,《建構主義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國二中國現代史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
    4.何俊青,《建構式概念教學在國民小學社會科的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0。
    5.余月琴,《美國中學歷史教育的改革-1980~1990年代初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吳志堅,《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2002。
    7.吳家琪,《心領神會: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之探討-以歷史理解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8.吳嘉娪,《國小六年級影視歷史思維能力測驗之編製與表現概況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9.宋明娟,《「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10.邵宗儀,《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教學之研究—以國三課程〔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1.邱玉娟,《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同儕交互發問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教學碩士論文,2007。
    12.施曉雯,《史料證據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當代台灣與世界:經濟的成長與挑戰」單元教材教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9。
    13.洪瑀韓,《九五高中歷史課綱修定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14.張雲絜,《從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探究國小學童歷史思維能力--以翰林版教科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5.莊至欽,《建構教學與傳統教學在高商會計學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
    16.陳冠華,《英國近三十年中學歷史教育改革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7.陳盈安,《史料教學在國中社會領域的課程運作與考察》,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8.游佾蓁,《如切如磋:討論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19.游惠音,《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1996。
    20.黃景裕,《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建構式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2004。
    21.黃道遠,《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22.劉心怡,《國中生歷史理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006。
    23.鄭佳君,《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三)期刊論文
    1.王雅玄,〈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9卷第1期,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8年6月,頁151-169。
    2.王瑞賢,〈語言、權力與文化再生產-伯恩斯坦符碼理論之研究〉,《意識、權力與教育 —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2002年,頁33-72。
    3.朱則剛,〈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第49期,1996年6月,頁39-45。
    4.朱則剛,〈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3期,台北:中國視聽教育學會,1994年2月,頁3-14。
    5.朱則剛,〈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6期,台北:中國視聽教育學會,1996年4月,頁3-12。
    6.朱湘吉,〈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期,1992年4月,頁15-20。
    7.朱際鎰,〈歷史教育的獨特性及其在教學上應有的認識〉,《中等教育雙月刊》第32卷第5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81年10月,頁1-5。
    8.何明潭、陳美音,〈以建構取向實施國小社會科課程統整教學(上)〉,《教師之友》第42卷第5期,2001年12月,頁26-33。
    9.何明潭、陳美音,〈以建構取向實施國小社會科課程統整教學(下)〉,《教師之友》第43卷第1期,2002年2月,頁30-38。
    10.吳玉明,〈談建構式教學策略及教學省思〉,《國教之友》第53卷第3期,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教之友社,2002年,頁53-56。
    11.吳俊憲,〈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1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73-88。
    12.吳榮發,〈圖、地圖、畫地圖〉,《清華歷史教學》第19期,新竹:清大史研所,2008年10月,頁82-97。
    13.李彼得(Peter Lee)著、周孟玲譯,〈為什麼學習歷史?Why Learn History? 〉,《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8年3月,頁4-18。
    14.沈育美、黃德宗、單兆榮,〈建構式歷史教學的嘗試-北一女中「社會科概論」〉,《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6月,頁129-160。
    15.周鳳美,〈故事線教學策略-建構主義理念在社會科的實施〉,《中等教育》第54卷第4期,2003年8月,頁18-31。
    16.周樑楷,〈運用拉長敘述激發歷史思維〉,《清華歷史教學》第7期,1996年9月,頁28-42。
    17.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6月,頁446-448。
    18.林生傳,〈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卷第3期,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出版,1998年7月,頁1-14。
    19.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第7期,2001年3月,頁139-171。
    20.林慈淑,〈歷史為何而教--英國教育學者(J. White)與歷史學者(P. Lee)針對中學以下歷史教育之爭〉,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7期,1998年9月,頁33-36。
    21.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論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第5期,1999年3月,頁179-204。
    22.林慈淑、劉靜貞,〈他山之石--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寫理念簡介〉,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4期,1997年3月,頁15-20。
    23.洪榮昭、林展立、林雅玲,〈改造建構式教學策略提昇學生問題解決思考能力〉,《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2005年9月,頁153-174。
    24.徐照麗,〈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教學設計〉,《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建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會手冊》,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1996年,頁12-14。
    25.高明士〈歷史教育與教育目的〉,「中學歷史教育-歷史教師創造力提昇及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育部高中歷史學科中心、台北市國中社會領域輔導團主辦,2009年2月,頁1-9。
    26.張元,〈從具體描述到深入解釋--國中、高中歷史教學的區隔〉,《歷史月刊》第129期,1998年10月,頁96-101。
    27.張元,〈略論傳統史學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5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134-151。
    28.張世忠,〈討論教學的技巧與發現〉,《科學教育月刊》第205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1997年12月,頁2-7。
    29.張美玉,〈建構取向的教學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第157期,2007年5月,頁68-82。
    30.張素珍,〈從國小社會科教學談建構教學理念之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2卷第3期,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2001年10月,頁170-177。
    31.張靜嚳,〈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第3期,彰化師大科教中心,1995年12月,頁1-4。
    32.張靜嚳,〈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第7期,彰化師大科教中心,1996年5月,頁1-4。
    33.許全義,〈從黑死病到「污水政策」-從中古後期到工業革命〉,「普通高級中學歷史學科中心97年度教師進階研習-95課綱歷史專題(上冊)研發教材:單元3-醫療與社會文化」,2008年6月,頁40-64。
    34.陳冠華,〈書海眺望:一個不一樣的歷史學習網站-「歷史思維很重要」〉,《清華歷史教學》第19期,2008年10月,頁136-138。
    35.陳冠華,〈書海眺望:三位美國中學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清華歷史教學》第19期,2008年10月,頁131-135。
    36.陳冠華,〈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1999年2月,頁64-80。
    37.陳豐祥,〈布魯姆認知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5卷第2期,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1994年8月,頁74-117。
    38.黃永和,〈後現代思潮與課程改革:一種後現代科學的關照角度〉,《教育研究月刊》第102期,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2002年10月,頁54-66。
    39.黃延齡,〈建構主義的歷史教學〉,《師友》第424期,台北:師友月刊社,2002年10月,頁70-72。
    40.黃延齡,〈活化高中歷史教學法〉,《歷史月刊》第204期,台北:歷史月刊,2005年1月,頁108-119。
    41.黃俊傑,〈歷史教育的人文意義〉,《思與言》第18卷第6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1年3月,頁543-549。
    42.黃國倫,〈馬庫色的哲學思想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第9期,高雄:師大,2001年6月,頁128。
    43.黃麗生,〈歷史思考與整體史觀的教育啟示:以「中西歷史之匯合」為例〉,《通識教育季刊》第8卷第3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出版,2001年9月,頁19-47。
    44.黃綉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中學教育學報》第4期,1997年6月,頁165-189。
    45.楊龍立,〈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8期,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1997年6月,頁41-56。
    46.楊龍立,〈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9期,1998年3月,頁21-37。
    47.甄曉蘭,〈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第44期,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0年1月,頁61-90。
    48.甄曉蘭、曾志華,〈建構教學理論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3期,1997年,頁179-203。
    49.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新竹:清大史研所,2007年5月,頁107-134。
    50.蔡東鐘,〈符號互動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探討〉,《國教之聲》第32卷第4期,1999年6月,頁33-45。
    51.蔡清田,〈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期第3卷,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出版,1998年7月,頁15-30。
    52.蕭富元,〈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天下雜誌》第384期,2007年11月,頁52-58。
    53.賴珍美,〈尼采哲學探析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教育研究》第9期,高雄:師大,2001年6月,頁116。
    54.賴澤涵主編,〈歷史研究與歷史教育專號〉,《思與言》第20卷第4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2年11月。
    55.戴文雄、陳明哲、蕭瑜涓,〈完整建構主義下的教學評量新派典〉,《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5卷第4期,2000年月,頁32-36。
    56.魏宗明,〈學校在文化再製中的角色-Bourdieu觀點〉,《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7期,嘉義:嘉大國教所,2001年6月,頁85-106。
    57.蘇育任,〈建構主義式教育的迷思與省思〉,《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5卷,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1997年6月,頁121-139。
    (四)線上查詢
    1.YouTube: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 震撼美國教育界的短片。http://t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
    2.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指定考試科目簡介。http://www.ceec.edu.tw/AppointExam/AppointExamProfile.htm
    3.朱建民,〈淺談康德「先驗」的判斷〉,空大電子報。http://studwww.nou.edu.tw/~philosophy/cause/know.htm
    4.林崇安(2009),〈「科學哲學家」的哲學〉,《科學哲學總綱》,桃園:內觀教育基金會。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71
    5.美國資訊網-美國民主基本文獻。http://usinfo.org/PUBS/BasicReadings/demo.htm
    6.教育部歷史科學科中心(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http://203.68.236.97:808/xoops2/instpage.php?r=&w=100%&h=800&url=203.68.236.92/95course/95-1.htm
    7.郭明旭(2002),〈避孕與女性身體〉,《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27期,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7/social/27-04.htm
    8.陳慧珍(2007),〈淺談合作學習教學與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65期,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5/65-24.htm
    9.鄉村音樂簡單經典老歌。http://blog.ljjh.tc.edu.tw/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565&blogId=118
    10.黃瑩甄(2007),〈E.Husserl現象學思想對教育啟示之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61期,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1/61_51.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