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建圖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產業之研究
指導教授: 吳文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共販會社鳳梨鳳梨罐頭東洋製罐株式會社中央研究所臨時產業調查會熱帶產業調查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0下載:3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 文 提 要
    日治時期,鳳梨產業具有足跨農、工業兩部門的特性,在總督府與地方官民的擘畫經營之下,其產值一度躍居世界第三位,在島內,則成為米、糖之後,與香蕉處伯仲之間的重大產業。本論文擬由鳳梨產業本身的發展及變遷脈絡,去探究總督府當局的相關政策,追究其各項計畫、措施之經緯,同時,探討臺、日資本家、一般農民及總督府四者間的相互關係。
    日治初期,鳳梨業處於嘗試萌芽階段,總督府尚無具體措施,民間亦僅作嘗試性栽培。經多次派遣總督府官員赴外國考察及島內調查活動後,總督府逐漸認識到鳳梨事業的發展性,認定其足以發展為僅次於米、糖的第三大產業,而且在土地經濟利用價值上,鳳梨適植於貧瘠山坡地,並無侵奪米、糖等主要作物耕地之虞。1919年,田總督基於協調、整合產業調查研究機關之需求,成立中央研究所;其後,伊澤總督設立特產課專門負責鳳梨、香蕉等特產作物的推廣與獎勵,引入夏威夷優良品種,觀摩學習栽培與加工法,開啟鳳梨事業蓬勃發展之機。當局獎勵措施還包括以官有放領地引誘日人資本家投入鳳梨事業;1925年時召集各州鳳梨辦事員舉行鳳梨獎勵會議,瞭解各州栽培現況,並參考會議結果以為未來獎勵方向;以及經多次調查,將鳳梨列為開發東部的重要經濟作物。1925年,在高雄州大樹設置鳳梨種苗養成所,負責引進、培育種苗,以供應農民栽植,於是農民紛紛投入栽培行列,栽培面積大幅增長。
    日治時期從事鳳梨栽培研究之機構,先後有士林園藝試驗所、園藝試驗所嘉義分所、中央研究所,以及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等。關於種苗之育成,除1925年總督府成立專屬鳳梨種苗養成所,其後,合同會社成立,為推廣外國種曾於各栽培地帶附近設立鳳梨栽培指導園,將優良的栽培法具體傳授給農民。鑑於臺灣鳳梨業的蓬勃發展,總督府繼設立鳳梨種苗養成所後,再推動許多的獎勵措施,除維持種苗的廉價配給外;製造方面,規劃設立新式工廠、輸入製罐機械給予貸款補助;輸出方面,在高雄、基隆設罐頭檢查所取締不良品輸出,以防止粗製濫造。
    日治時期,臺灣鳳梨業的成長與加工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鳳梨罐頭加工興起前,除生食之外,用途不多,價值亦低;罐頭業興起後,生果價格隨之上揚,種植面積亦見突破性的發展。換言之,鳳梨因加工業而帶來擴張契機。鳳梨製罐後耐久藏和運送,在熱帶水果中經濟價值甚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總督府積極指導獎勵,臺灣鳳梨產業蒸蒸日上。
    日治前期,鳳梨製罐以小規模家庭式工廠佔絕大多數,小工廠製品樣式五花八門,品質屢受販售業者與消費者非難。為改善令人詬病的品質問題,總督以漸進改良的方式,自1926年起每年貸款補助業者輸入鳳梨罐頭製造機械,藉以統一品質,並鼓勵創設新式工廠。1929~1931年以補助輸入機械三分之一費用,協助高雄、嘉義、西勢三個新式模範工廠的設立,漸次使以往手工業式的小規模生產轉型為大規模作業的新式工廠。新式工廠首創以開英種製罐,可謂引領革新風潮,就外銷的經濟層面而言,標準化、新式機械製罐具有指標性作用;同時,卻意味著日人大資本家在總督府的引導下逐漸對臺人家庭式小工廠展開壓迫和侵奪。
    鳳梨加工業以1902年岡村庄太郎於高雄鳳山街創設工廠為濫觴;其後,各地工廠零星出現,1920年代起工廠數量激增,至1930年時全臺工廠達81家,確有過多之虞。總督府於1930年公布鳳梨罐頭製造營業取締規則,有效抑止上漲之勢。1935年合同會社成立後,全臺工廠皆歸一家掌握,進行評估後近一半工廠面臨關閉命運。1937年後,隨著戰爭局勢加劇,工廠紛紛關閉。鳳梨栽培主要集中在臺中州員林、彰化及高雄州鳳山、九曲堂等地區;為能就近生產,罐頭製造工廠亦多集中在這兩個區域。1930年,全島71個工廠有三分之二集中於臺中州,其中,尤以員林為全臺工廠最密集的地區,另一個生產重地高雄則以鳳山地區為最多。從集中度來看,員林、彰化、鳳山很明顯是三個主要生產的核心產地,其他地方呈零星分布。就規模而言,臺人與日人經營的鳳梨工廠差距甚為懸殊,臺人資本額遠不及日人,日人通常擁有廣大放領地充當自作農場。
    由於總督府的獎勵,加上臺灣鳳梨罐頭在日本大受歡迎,引發資本家投資熱,結果,不論是原料買收或製品販售均發生不當競爭,生產者與製造者同受打擊。鳳梨罐頭製造業者,基於去除營業上種種弊端,及謀求業者間的共同利益起見,遂於1927年成立鳳梨罐頭同業組合,惟組合員彼此間缺乏信任,以致成效不彰。
    臺灣鳳梨成品包括生果和罐頭,惟生果易腐,產值不高,僅以對岸中國與日本為輸出地,鳳梨罐頭方為事業之重心。鳳梨罐頭若要打開國內外銷路,須先增加知名度及建立完善的行銷體系。臺灣鳳梨製罐業之勃興,實導因於國內外博覽會得獎的激勵,歐洲、北美等國對臺灣產品逐漸感興趣,歐洲著名罐頭商會甚至自遠方來臺視察鳳梨產業。此外,藉由新聞雜誌的廣告宣傳,亦頗能喚起大眾的消費慾望。交通良窳攸關鳳梨事業能否發展順利,不論是生果運往工廠製造,或是罐頭經鐵、公路和輪船輸出海外,都需要完善的運輸體系和政策,方能得心應手。日治時期即有一些輕便鐵路的鋪設是為了生果的輸送,而縱貫鐵路的開通使全島各工廠產品更便於經基隆和高雄輸往海外。基於獎勵外銷的原則,總督府無視各商船會社的營利,逕行實施命令航路,將運費減半。
    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主要仍以輸往日本居多,最初,由日本內地各都巿大小批發商直接與臺灣鳳梨工廠進行交易;然而,此一方式易生糾紛。1931年9月,為管制紊亂的販賣方式,遂設立共同販賣會社,將全臺所有工廠的製品皆納入單一的販售體系。日本國內則設立關東販賣組合與關西販賣組合,並訂立公定巿價,產品在各地特約店進行販賣。鳳梨罐頭工廠經營種類大致可分為二:其一,日本內地食品批發商直接、間接經營者。這些批發商在日本有相當完備的販售網,另出資在臺灣設立工廠,構成日臺一體產銷相連的經營網絡。這類經營者僅形式上繳納少許手續費,即可將產品自行販售,完全不受共販會社節制。其二,鳳梨罐頭的單純製造者。此種以臺人業者居多,鳳梨製罐為唯一的活動,其產品常於價格較高時相機出售。經營結構不同,導致共販會社內兩派對立,販售機能未遑發揮即告解散。
    總督府所推動的產業獎勵方針,對扶植內外食品及臺灣鳳梨栽培兩社不惜給予各項援助。1927~1928年間,總督府積極獎勵外國種的栽培及修建新工廠,當時,小野耕一身兼東洋製罐及內外食品株式會社社長,而內外食品會社與東洋製罐的子會社臺灣鳳梨栽培會社,先後獲得總督府補助購置新機械三分之一的款項。兩會社亦從總督府手中得到廣大的放領地,全力從事於外國種的栽培。兩社得總督府之助,傾全力於外國種的栽植,未料發生枯萎病,無法達到預期產量,以致兩社營業出現赤字。內外食品會社在共販美名下暗中活動,希望將外國種新式工廠的損失轉嫁給共販會社。殖產局為掩飾外國種獎勵失敗的事實,極力推動大合同計畫。
    臺灣經濟與日本之關係隨著戰爭腳步日益加深,臺灣更進一步融入日本的經濟、戰略體系中,為因應局勢轉變,日本內地自1931年推動所謂「經濟再編成」,對重要產業進行統合管制。受到上述局勢之影響,加上一些資本家鼓動,臺灣鳳梨業逐漸步上統合管制之途。合同會社成立後完全獨佔鳳梨業,舉凡農場、工廠、運輸及販售皆為日本資本家所掌控,結果,除了引發臺人業者的抗爭,耕作鳳梨之農民亦因價格受制而怨聲載道。合同會社雖可促成產量、品質提升,臺人業者與生產農民卻成了犧牲者。即便如此,鳳梨工業帶來相當程度的社會變遷,高雄州九曲堂自大正後期以來,鳳梨工廠接二連三設立,鳳梨成為當地農作物大宗,栽培收益及工廠提供的就業機會使當地居民所得增加,較附近村落更為富足,鳳梨讓九曲堂從荒涼村落成為食品加工業重鎮 。1937年,合同會社於南投街建新工廠,不但可以消耗原料,亦可以提供眾多就業機會,頗能促進地方繁榮 。
    綜觀日治時期臺灣鳳梨事業的發展過程,總督府可謂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其所推行的各項政策多有利於日人業者,惟總督府並非全然偏袒日人業者,而係以提昇臺灣鳳梨事業的整體競爭力為最終考量。合同鳳梨將成立之時,總督府即力求於章程中明訂認可之權,期善盡監督之責,杜絕獨佔的弊端;反之,日人業者則意圖在章程中減低總督府的監督力量,壟斷鳳梨事業之企圖,十分明顯。其一方面盼望總督府能以行政力量,協助其獲取土地、補助新式機械等;另一方面,又想排除總督府的管制和干預,妄澈底宰制鳳梨事業。面對日人業者的強勢力量,小規模經營的臺人業者和生產鳳梨的農民,為了己身權益,不斷發生爭執和對抗,農民在大生產者的帶領和鼓動下,甚至蔚成全島性的抗爭行動,然而,其訴求大多無法達成;另外,資料上,並尚未發現與當時其他農民運動的連繫與互動,有等進一步發掘與釐清。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鳳梨之試驗與培..................9 第一節 鳳梨栽培政策之展開.............9 第二節 鳳梨栽培之試驗................22 第三節 鳳梨栽培與推廣................33 第四節 鳳梨生產之分析................46 第三章 鳳梨加工業之勃興與生產之競合...61 第一節 鳳梨加工業勃興之背景..........61 第二節 鳳梨加工業之出現與進展........68 第三節 臺日業者之競合................94 第四節 一元體系與戰爭之衝擊.........112 第四章 鳳梨行銷概況及其演進..........131 第一節 行銷政策與宣傳...............131 第二節 鳳梨銷售之分析...............142 第三節 共販之形成與運作.............165 第五章 結 論........................179 參引書目..............................185

    參引書目
    一、 中日文之部(依編著者姓氏筆劃為序)
    (一) 史料
    1.《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2.日本警察新聞社臺灣支局編纂:《臺灣警察年代幹部職員錄》,東 京: 日本新聞社,1931年。
    3.竹本伊一郎:《臺灣會社年鑑》,昭和9年版,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33年。
    4.東臺灣研究會:《東部土親》,第11編,臺北:該會,1925年。
    5.東洋協會調查部:《臺灣產業現勢》,調查資料第七輯,東京:該會,1935年。
    6.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研究叢刊第5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7.高拱乾修:《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8.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農業部資料》,上冊,高雄:該州,1936年。
    9.高雄州產業調查會:《高雄州產業調查會答申書》,高雄:該會,1936年。
    10.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
    11.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1898~1942年。
    12.臺灣總督府臺灣史料編纂委員會編:《臺灣史料稿本》
    13.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明治28~昭和17年度分,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14.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第1~46年份(1899~ 1942)。
    15.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農務課)編:《主要青果物統計》,昭和2~17年版,(1928~1944)。
    16.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三篇-果物類蔬菜作物〉,臺北:該場,1906年。
    17.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鳳梨罐詰關調查》,臺北:該局,1923年。
    18.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臺灣工場通覽》,臺北:該課,1925年。
    19.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鳳梨種苗養成所事業報告》,臺北:該局,1930年。
    20.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鳳梨產業調查書》,臺北:該局,1930年。
    21.臺灣青果研究會:《臺灣青果年鑑》,臺中:該會,1930年。
    22.臺灣日日新報社經濟編:《產業臺灣-轉機商品巿場價值》,臺北:該部,1930年。
    23.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臨時產業調查會會議錄》,臺北:該府,1931年。
    24.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6、15年版),臺北:該局,1931年;1940年。
    25.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南支南洋經濟研究會:《昭和六年夏期-第二回本島經濟事情調查報告》,臺北:該會,1932年。
    26.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臺灣鳳梨產業》,臺北:該課,1932年。
    27.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臺灣鳳梨產業》,臺北:該課,1934年。
    28.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鳳梨產業》,臺北:該局,1935年。
    29.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答申書》,臺北:該府,1935年。
    30.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鳳梨產業關調查書》,臺北:該局,1935年。
    31.臺灣經濟研究所:《合同鳳梨真相》,臺北:該所,1936年。
    32.臺灣銀行調查課:《調查資料蒐錄》,第1輯,臺北:該課,1936年。
    33.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鳳梨會編:《鳳友》,第1號,高雄:該會,1939年。
    34.臺灣總督府財務局:《臺灣關稅》,臺北:該局,1935年。
    35.臺灣總督府編、山本壽賀子、曾培堂譯:《臺灣統治概要》,臺中:大社會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
    36.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該社,1937年。
    (二) 報紙及雜誌
    1.東洋協會臺灣支部:《臺灣時報》,第1~113號(1909年9月~1919年5月)。
    2.臺灣日日新報社發行:《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年)。
    3.臺灣雜誌社發行:《臺灣民報》,第1~401期(1923~1930年)。
    4.臺灣經濟雜誌社發行:《臺灣經濟雜誌》,第17~29號(1900年4月~1901年2月)。
    5.臺灣協會發行:《臺灣協會會報》,第1卷第1號~第12卷第100號(1898~1907年)。
    6.臺灣農友會發行:《臺灣農友會會報》,第1~15號(1905年5月~1908年3月,第16號起改稱臺灣農事報)。
    7.臺灣農友會發行:《臺灣農事報》,第16號~442號(1908~1943)。
    8.臺灣時報發行所:《臺灣時報》,第1~28卷(1919年7月~1945年3月)。
    9.臺灣青果同業組合聯合會發行《青果時報》,第255~302號(1937年1月~1938年9月)。
    10.臺灣農林新聞社:《臺灣農林新聞》,第1~59號(1935年12月~1940年12月)。
    11.臺灣農會發行:《臺灣農會報》,第1卷第1號~第5卷第12號(1939~1943年)。
    12.臺灣園藝協會發行:《熱帶園藝》,第1~9(1931年1月~1940年11月)。
    13.《實業之臺灣》,第1卷第1號~第17卷第12號(1909年9月~1925年12月)。
    (三) 時人著作
    1. 上村健堂:《臺灣事業界中心人物》,臺北:臺灣案內社,1919年。
    2. 大園巿藏:《臺灣始政四十年史》,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5年。
    3. 川野重任,林英產譯:《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4. 山本登:《植民政策》,東京:慶應出版社,1942年。
    5.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日日新報社,1937年。
    6.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7.多田喜造:《臺灣熱帶果樹論》,靜岡:日本柑橘會,1915年。
    8.名倉喜作:《臺灣銀行四十年誌》,東京:編者印行,1939年。
    9.東鄉實、佐藤四郎:《臺灣殖民發達史》,臺北:晃文館,1915年。
    10.東嘉生:《臺灣經濟史研究》,臺北:東都書局臺北支店,1944年。
    11.星野直太郎:〈臺灣鳳梨業政策〉,《東部土親》,第11編,臺北:東臺灣研究會,1925年。
    12.高濱三郎:《臺灣統治概史》,東京:新行社,1936年。
    13.高橋龜吉:《現代臺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1937年。
    14.福田要:《臺灣資源其經濟的價值》,臺北:新高堂,1921年。
    15.根岸勉治:〈日據時代臺灣之農產企業與米糖相剋關係〉,《臺灣銀行季刊》,第9卷第4期,1958年。
    16.臺灣日日新報社經濟部編:《產業臺灣-轉機商品巿場價值》,臺北:該部,1930年。
    17.臺灣青果研究會:《臺灣青果年鑑》,臺中:該會,1930年。
    18.廣松良臣:《最新臺灣誌》,臺北:臺灣圖書刊行會,1925年。
    (四) 近人專著及論文
    1. 子固:〈臺灣經濟與日本〉,《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特徵》,臺灣研究叢刊第5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2.小山弘健、淺田光輝:《日本帝國主義史》,上、下卷,東京:新泉社,1985。
    3.小林英夫著,許佩賢、鍾淑敏譯:〈從熱帶產業調查會到臨時臺灣經濟審議會〉,收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4.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上冊,臺北:福祿壽興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5.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6.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年。
    7.何鳳嬌:《日據時期臺灣的糖業經營與農民爭議》,臺北: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年。
    8.近藤正己:《力戰台 日本植民地崩壞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年。
    9.林景明:〈臺灣鳳梨罐頭改進之經過〉,《臺灣銀行季刊》,第13卷第1期,1962年。
    10.林景明:〈臺灣鳳梨罐頭工業之發展近況〉,《臺灣銀行季刊》,第13卷第1期,
    1962年。
    11.林滿紅:〈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史學評論》,第1期,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12.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7年。
    13.林鐘雄:《臺灣經濟經驗一百年》,臺北,作者出版,1998年。
    14.林淑華:〈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5.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16.金子文夫:〈植民地投資工業化〉,《植民地投資產業化》,岩波講座,近代日本植民地3,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17.周憲文編著:《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
    18.相川仁童:《戰時體制下於事業及人物》,東京:大空社,1990年。
    19.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年。
    20.柯志明:〈農民與資本主義〉,《民族學研所集刊》,第6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年。
    21.侯家駒:〈臺灣西部鳳梨產區間利益比較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4卷第4期,1963年。
    22.馬若孟(Ramon H. Myers)著,陳其南、陳秋坤譯:《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23.陳正祥:《臺灣土地利用》,臺北:臺灣大學農業地理研究室,1950年。
    24.陳壽民:《臺灣之鳳梨》,臺灣特產叢刊特九種,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51年。
    25.陳世平:《臺灣鳳梨產銷與價格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農村社會經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
    26.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27.陳俐甫:《日治時期臺灣政治運動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28.黃通、張宗漢、李昌槿:《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29.黃瓊瑤:《日據時期的臺灣銀行1899~1945》,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年。
    30.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
    31.渡邊正一著,張奇荷、李學鏗譯:《臺灣鳳梨之研究》,臺北:中國園藝學會,1956年。
    32.章惠訓:〈臺灣之鳳梨罐頭〉,《臺灣銀行季刊》,第17卷第1期,1966年。
    33.郭金水:〈高雄縣鳳梨栽培業之地理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34.張幕林:〈臺灣之鳳梨罐頭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6卷第4期,1954年。
    35.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36.張麗芬:《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梓腦業(1895~1919)》,臺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年。
    37.張勝彥等:《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38.葉金惠:《日本殖民經濟體系下台蕉問題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2年。
    39.楊選堂:〈臺灣之鳳梨〉,《臺灣銀行季刊》,第2卷第3期,1949年。
    4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銀行季刊》,第3卷第1期,1949年,〈臺灣之鳳梨纖維〉。
    41.臺北巿文獻委員會編:《 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臺北:臺北巿文獻會,1986年。
    42.廖士毅:〈臺灣鳳梨運銷之組織過程及其方法〉,《臺灣銀行季刊》,第10卷第3期,1959年。
    43.廖士毅:〈臺灣鳳梨運銷成本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1卷第3期,1960年。
    44.廖士毅:〈臺灣鳳梨價格變異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11卷第3期,1960年。
    45.謝有慶:《台灣鳳梨生果產銷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46.鮑世樞:《台灣鳳梨產銷之研究》,臺北:中興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
    二、西文部分
    1. Chih-ming Ka,Japanese colonial in Taiwan:land tenure ,development,and dependency 1895-1945,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
    2. James W. Davidson,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臺北:成文出版社,1972年。
    3. Robert L. Jarman,ed.,Taiwan Politic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Volume 5:1861~1899。
    4. Myers, Ramon H.,ed.,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1984.
    5. Ramon H. Myers & Adrienne Ching ,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23:4(Aug. 1964), pp.451~474。
    6. Samuel P. S. Ho,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lonial Taiwan: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4,No.2,Feb.197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