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深耕
Yang,Shen-Keng
論文名稱: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Taiwa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指導教授: 林振春
Lin, Jenn-Chuen
吳宗瓊
Wu, Tsun-Chiu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2
中文關鍵詞: 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發展評估指標社區總體營造德懷術階層分析程序法
英文關鍵詞: local culture indust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essment indicator, community empowerment, Delphi technique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0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並進一步建構評量以社區為基礎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之評估指標系統。針對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德懷術以及階層分析程序法等方法。本研究首先就文化產業的概念演進歷程進行探究,論證文化產業相關學理基礎,接續分析我國地方文化產業實施概況,初步建構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的架構雛型,之後以德懷術來進行評估指標性質與重要性程度的評定,並對指標架構、內涵進行增刪與修正。最後,再以階層分析程序法來估算指標相對權重的關係。
研究的結果對於我國近年來積極透過社區營造相關政策所推動之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提出學理上的評析與檢視,所建構之評估指標系統不但能提供政府或相關社區未來在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之量化評估參考,各指標之權重也代表學理上不同關鍵要素相對重要性的實證檢擇。
本研究的重要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一)在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隨著社會變遷、政治、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社區發展期、社區總體營造期、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期;(二)在地方產業與文化的結合方面,地方文化產業的型塑是植根於社區居民與地方的地理、人文、歷史、景觀、地方產業、技藝與風俗之間互動建構與文化意義的分享;(三)地方文化產業的理論基礎涉及社會學學理的符號意義、後現代主義的生產消費的不缺定性、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牽引;文化經濟學的文化產值的經濟效益;社區教育學的社區學習體系與社區發展、社區賦權的連結;(四)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精神、內涵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是有差異的;(五)在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層面方面,涵括文化產業發展計畫、地方文化產業特性、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社區學習與教育等四大系統;(六)本研究建構的相對權重體系部分,在整體指標部分以「文化產業特性系統」為最高,占總體指標權重分配值的26.85%,「文化產業推動系統」與「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各占總體指標權重分配值的25.994%及25.990%,「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佔21.16%。
在建議的部份,能運用本研究建構的評估指標與相對權重體系,評估與預測社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條件。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Taiwa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Taiwan and construct the community-based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for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irstly,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concep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ed relate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n overview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original 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Taiwan. Furthermore, based on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the indicators and the degree of their importance by Delphi technique, revision of the indicators framework and content was completed. Establish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community empowerment;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e indicators and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by Delphi technique. Finally, the author us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stimate indicators weights
The research result was based on theory to criticize and examine the process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relative policy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s system constructed was not only to offer the government or the community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es its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future, but also to propose every indicator weight to represent different relative importance theoretic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With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went though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2).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was based on shared cultural meaning and interactions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local geographic, humanistic and historic features, and local industry, artistry and customs. (3).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cluded sociology, postmodernism, cultural economics, and community pedagogy. (4).The spirit and substantial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Taiwan differed from those proposed by the Frankford School. (5).The assessment indictors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cluded four major categories: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ultural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administrative assistance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learn and education. (6).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weight of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constructed by this study, 26.85% of the relative weight was 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ndustry, 25.994% was on promo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25.990% was on administrative assistance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21.16% was on community learn and educa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for applying the assessment indictors and weight system constructed would be adopted to assess and predict the conditions of community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論的立場 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地方文化產業的理論思潮、發展脈絡與意義 23 第二節 地方文化產業的理論基礎 33 第三節 先進國家發展地方文化產業概況 76 第四節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的背景脈絡與演變 80 第五節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實例分析與問題 101 第六節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系統建構 1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4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47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 1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57 第一節 評估指標系統架構雛型修正之結果分析 157 第二節 德懷術調查之結果分析 163 第三節 相對權重調查之結果分析 2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3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235 第二節 結論 255 第三節 建議 261 參考文獻 267 附錄一: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系統架構雛型修正表 279 附錄二:致德懷術學者專家之邀請函 283 附錄三: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第一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284 附錄四: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第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291 附錄五: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第三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303 附錄六: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相對權重調查問卷 314 附錄七:層級分析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公式 320 表 次 表2-1-1 文化產業發展歷史脈絡 28 表2-2-1 符號初步與第二層意義 36 表2-2-2 全球創意指數 58 表2-4-1 文化產業相關法規 92 表2-4-2 社區發展相關法規 93 表2-4-3 文化產業相關計畫 94 表2-5-1 桃米生態村(2002年~2004年七月)遊客、營運收入及其他統計表 107 表2-6-1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系統 136 表3-2-1 參與「評估指標系統架構雛型」修正之成員背景表 139 表3-2-2 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背景資料表 141 表3-3-1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評估指標架構雛型修正表 144 表3-3-2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 – 政策與經費支援系統 145 表3-3-3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 – 文化產業特性系統 145 表3-3-4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 – 專業支援與行銷系統 146 表3-3-5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 – 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 146 表3-3-6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相對權重調查問卷範例 147 表3-4-1 三回合德懷術問卷回收百分比 149 表3-5-1 不同階數判斷矩陣的RI值 154 表4-1-1 「政策與經費支援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58 表4-1-2 「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59 表4-1-3 「專業支援與行銷支援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60 表4-1-4 「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61 表4-1-5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系統架構表 162 表4-2-1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性質與重要性評定一覽表 163 表4-2-2 第一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政策與經費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64 表4-2-3 第一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65 表4-2-4 第一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專業支援與行銷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66 表4-2-5 第一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67 表4-2-6 第一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政策與經費系統」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168 表4-2-7 第一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特性」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170 表4-2-8 第一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專業支援與行銷系統」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171 表4-2-9 第一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172 表4-2-10 第一回合「政策與經費支援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73 表4-2-11 第一回合「文化特性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74 表4-2-12 第一回合「專業支援與行銷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75 表4-2-13 第一回合「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76 表4-2-14 第一回合「政策與經費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177 表4-2-15 第一回合「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178 表4-2-16 第一回合「專業支援與行銷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179 表4-2-17 第一回合「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179 表4-2-18 第二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政策與經費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80 表4-2-19 第二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82 表4-2-20 第二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專業支援與行銷管理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83 表4-2-21 第二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84 表4-2-22 第二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政策與經費系統」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185 表4-2-23 第二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特性」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186 表4-2-24 第二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專業支援與行銷管理系統」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187 表4-2-25 第二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188 表4-2-26 第二回合「政策與經費支援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89 表4-2-27 第二回合「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91 表4-2-28 第二回合「專業支援與行銷管理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92 表4-2-29 第二回合「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193 表4-2-30 第二回合「政策與經費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194 表4-2-31 第二回合「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195 表4-2-32 第二回合「專業支援與行銷管理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196 表4-2-33 第二回合「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197 表4-2-34 第三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計畫推動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98 表4-2-35 第三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199 表4-2-36 第三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200 表4-2-37 第三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性質評定表 201 表4-2-38 第三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政策與經費系統」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202 表4-2-39 第三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特性」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204 表4-2-40 第三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205 表4-2-41 第三回合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重要性評定表 206 表4-2-42 第三回合「文化產業計畫推動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207 表4-2-43 第三回合「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208 表4-2-44 第三回合「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209 表4-2-45 第三回合「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內涵修正對照表 210 表4-2-46 第三回合「政策與經費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211 表4-2-47 第三回合「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212 表4-2-48 第三回合「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213 表4-2-49 第三回合「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一致性考驗分析表 214 表4-3-1 整體社區營造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第一層級相對權重統計表 215 表4-3-2 社區營造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第一層級之成對比較矩陣 216 表4-3-3 整體社區營造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第一層級相對權重及優先順序 218 表4-3-4 「文化產業計畫推動系統」項下各指標層面之相對權重統計表 219 表4-3-5 「文化產業計畫推動系統」項下第二層級指標之成對比較矩陣 219 表4-3-6 「文化產業計畫推動系統」項下各指標層面之相對權重及優先順序 221 表4-3-7 「文化產業特性系統」項下各指標層面之相對權重統計表 221 表4-3-8 「文化產業特性系統」項下第二層級指標之成對比較矩陣 222 表4-3-9 「文化產業特性系統」項下各指標層面之相對權重及優先順序 224 表4-3-10 「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項下各指標層面之相對權重統計表 225 表4-3-11 「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項下第二層級指標之成對比較矩陣 225 表4-3-12 「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項下各指標層面之相對權重及優先順序 227 表4-3-13 「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項下各指標層面之相對權重統計表 228 表4-3-14 「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項下第二層級指標之成對比較矩陣 229 表4-3-15 「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項下各指標層面之相對權重及優先順序 230 表4-3-16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層面權重分析摘要表 232 表5-1-1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性質及重要程度評定結果一覽表 244 表5-1-2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架構及其內涵一覽表 246 表5-1-3 一級指標相對權重值與排序摘要表 250 表5-1-4 「文化產業計畫推動系統」指標層面權重體系及其指標內涵 251 表5-1-5 「文化產業特性系統」指標層面權重體系及其指標內涵 253 表5-1-6 「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指標層面權重體系及其指標內涵 254 表5-1-7 「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指標層面權重體系及其指標內涵 255 表5-2-1 臺灣地方文化產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的比較 256 表5-2-2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 257 圖 次 圖2-2-1 社區學習文化的目的概念圖 70 圖2-2-2 學習文化的類型 72 圖3-1-1 本研究架構圖 138 圖3-3-1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架構雛型圖 143 圖3-5-1 層級示意圖 157 圖4-3-1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相對權重體系階層架構圖 234 圖5-1-1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相對權重體系 24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營建署(2004)。創造城鄉風貌,2004年8月25日取自http://cpamicitytown.cpami.gov.tw/default01/default01.htm
文化資產法(2005)。文化資產法。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1994~1997)。全國文藝季精華錄。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3)。創意行天下-赴丹英法文化交流訪問,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4a)。社區總體營造獎助須知。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4b)。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2004年8月25日取自http://www.cca.gov.tw/news/2004/0614/06143.htm
文建會(2004c)。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聞稿,2004年6月2日。
文建會(2004d)。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聞稿,2004年10月8日。
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台北︰三民。
方海萍、魏清江譯(2006)。Florida, R. 原著。創意經濟。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志弘(2002)。Harvey, D. 於世新大學蕭宗讓講座︰「文化產業與消費─文化‧經濟‧後現代」演講講稿,2002年12月10日
王幸慧譯(1997)。Kendrick, S.; Straw, P.; McCrone, D.著。解釋過去,了解現下-歷史社會學。台北︰麥田。
王振源(2000)。文化研究。台北︰揚智。
王道還譯(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允晨。
王麗雲(2005)。理論在量化研究中的地位。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1-148。
永樂社區(2006)。Yeongleh,2006年3月7日取自http://yeongleh.tacocity.com.tw.
白米社區(2006)。Bami,2006年3月7日取自http://bami.tacocity.com.tw.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載於張笠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架構分析。台北︰遠流。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台北︰行政院。
吳宗瓊(2003)。建構台灣地區永續性生活品質評量指標-休閒旅遊品質指標之建立(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吳易蓮(2000)。地方產業之觀光化與社區營造---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秋田(2000)。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佑(2002)。德懷術。教育研究,92,127。
吳惠林(2001)。企業家新解。2006年9月13日取自http://www.ieatpe.org.tw/magazine/78d.htm.。
吳翠松譯(2003)。Smith, M. J. 原著。社會科學的概論。台北:韋伯。
呂嘉泓(1999)。我國鄉村社區發展之研究 - 以山美及蓮潭社區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仁豪(2004)。農村社區推動永續發展模式之探討-以彰化縣永樂社區及華崙社區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展(2006)。社區產業還是社區經濟?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68期。
李永展譯(2005)。Egan, S. J. 原著。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台北:五南。
李宜霖(2004)。美濃地區居民參與文化節慶活動動機與效益認知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Storey, J. 原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遠流。
李康譯(2003)。社會理論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華夏譯(1995)。凱因斯。台北︰文化。
李滄江(2004)。臺灣工藝產業經營提昇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瑞芬(2006)。Davila, T.、Epstein, M. J. 、Shelton, R. 原著。創新地圖。台北:培生。
李璞良譯(2003)。Howkins, J. 原著。創意經濟。台北:典藏。
辛晚教(1999)。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再生策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5-H-005A-007。
卓玲妃、陳乃菁(2003)。文化、創意、產業的歷史與思想。歷史月刊,187,110-114。
周志龍(1999)。地方文化產業建構與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5-H-005A-008。
周桂田(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台灣社會學刊,31,153-188。
周業謙、周光淦(1999)。Jary, D;Jary, J. 原著。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林玉婷(2002)。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宗德譯(2004)。 Smith, P. 原著。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
林振春(1997)。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內涵的德惠法研究。成人教育學刊,1,43-48。
林振春(1998)。社教機構在社區總體營造中的角色。社教資料雜誌,241,1-4。
林振春(2000)。社區終身學習的方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學習型社區。台北:師大書苑,91-118。
林振春(2002)。學習型社區的願景與系統動力營造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社區教育的突破與創新。台北:師苑。
林振豐(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花建(2006)。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帝國文化。
邱淑玲(2004)。白河蓮鄉的產業觀光發展:記一個地方的產業轉型經驗。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誌勇、許夢芸譯(2006)。Lewis, J. 著。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
南方朔(2004)。一本文化經濟學的先驅作。載於張維倫譯,文化經濟學序言。台北:典藏。
郁元(1998)。社區總體營造規劃與執行之差異探討--以集集鎮經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雨村譯(2005)。Conrad, P. K. 著。文化人類學。台北:桂冠。
徐震(2004)。社區與社區發展(台二版11刷)。台北:正中。
翁誌聰(2002)。從文化全球化觀點/面向探討我國政府藝文補助政策之意涵-以台北市文化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商周。
馬康莊、陳信木(2003)。Ritzer, G. 原著。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高宣揚(2001)。當代社會理論。台北:五南。
高苹珊(2004)。文化商品品牌行銷指標之建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社教雙月刊,98,35-38。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淑君(2006)。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之探討-以宜蘭白米木屐村為例。農業世界,270,84-89。
張紹勳、林秀娟(1998)。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下冊)。台北:松崗。
張鈿富(2001)。教育指標理念簡介。載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當代教育指標- 國際比較系統。台北:學富。
張維倫譯(2004)。Throsby, D.原著。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
曹登輝(2005)。田尾鄉花卉園藝產業變遷與地方特色形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郭瑞坤(2001)。從社區營造觀點探討地方文化發展整體規劃,載於二十一世紀南瀛城鄉發展研討會。台南:立德管理學院。
郭曜棻(2004)。全球化下地方文化產業壟斷邏輯之實踐:以九份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陳正芬(2005)。George, M. L. 、Works, J. 、 Watson-Hemphill, K. 原著。創新者的實踐。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陳育暄(2003)。鄉村社區總體營造之實踐-以彰化縣永樂社區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其南(1997)。社區總體營造與生程學習。台北:文化環境基金會。
陳柏州(2001)。玉田,請繼續加油!礁溪玉田社區營造的省思。新故鄉雜誌,9,9-13。
陳健倫(2004)。試析市場邏輯下之文化產製與媒體角色-以四個文化行銷個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果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棉木(2004)。地方政府機關與非營利事業組織辦理公益活動之研究-以湖本社區發展協會、螺陽文教基金會、大廍花鼓文化促進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碧琳(2003)。文化創意產業在地方-「白米木屐文化館」的社區創意產業經驗。典藏今藝術,133,57-59
陳蕙欣(2004)。社區之參與傳播研究---以宜蘭縣珍珠社區發展文化產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繹萱(2005)。地方文化館與社區文化產業推廣之研究-以南投竹山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振焜譯(2006)。Florida, R. 原著。創意新貴II:城市與創意階級。台北:寶鼎。
彭玉惠(2003)。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以凝聚社區意識之行動研究--以台南縣善化鎮溪美社區營造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維屏(2002)。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美惠(2003)。從方法論的要求到女性主義方法論的追求:檢視教育研究期刊中的性別論述,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世輝(2001a)。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載於文建會90年度社區總體營造成果專輯。台北:文建會。
黃世輝(2001b)。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台北:建築情報。
黃世輝、宮崎清(1996)。從日本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載於「人心之華一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75一83。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彥憲譯(2001)。Rifkin, J. 原著。付費體驗的時代。台北:遠流。
黃政傑、翁福元、方志華、張美蓮(1997)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之規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進興(1992)。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
黃順意(2005)。客家文化產業行銷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煌雄、林時機、郭石吉(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黃煌雄、黃勤鎮(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遠流。
黃輝銘(2004)。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楊明珠譯(2003)。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原編著。城鄉總體營造之路。台北:中國生產力。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智安(2003)。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營造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4)。地方特色產業輔導, 2004年8月25日取自http://www.localnet.org.tw/partner/01.jsp 。
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失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38,15。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風格者。
詹雪梅(2004)。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賈士蘅譯(1998)。Hastrup, K. 原著。他者的歷史。台北:麥田。
鄒應瑗譯(2003)。Florida, R. 原著。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台北:寶鼎。
廖姿婷(2004)。貓空的茶:一個發展角度的文化產業考察。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珮君(2006)。Hesmondhalgh, D. 原著。文化產業。台北:韋伯。
廖嘉展(2004)。社區標竿案例介紹-桃米的經驗與驚豔。載於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主辦「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彰化社區總體營造網(2006)。2006年3月7日取自http://community.bocach.gov.tw/cmunt/cmunt02_1.asp?community_id=514)。
劉維公(2003)。台北市文化產業發展現況與振興政策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研究專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
蔣玉嬋(2001)。學習型組織理論運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宏進(2002)。鄉村社會發展理論與運用。台北:唐山。
蔡佳青(2004)。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1997)從終生教育論析社區營造的理念與策略。成人教育,35,16-22。
蔡淑如(2004)。生活型態、消費者涉入對文化創意產業工藝產品購買行為之影響。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鄭棨元、陳慧慈(2003)。Tomlinson, J. 原著。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
賴書婷(2005)。文化產業的反思:從法蘭克福學派到鶯歌陶瓷產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育容(2006)。大前研一原著。創新者的思考。台北:商周。
韓榮姿(1998)。社區發展政策中民眾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台北市發展協會為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

貳、外文部份
Adorno, T. & Horkheimer, M. (1979).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London: New Left Books.
Adorno, T. (1991). The culture industry. London : Routledge.
Adorno, T. W., Rabinbach, A. R. (2001).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New German Critique, 75(6), 12-19.
Aylward, N. (2002). Adult and community learning. Adults learning, 13(5), 30-31.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ck, U. (2000). What is globalization? Oxford: Polity Press.
Beyers, W. B. (2002). Culture, 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Services Industries Journal, 22(1), 4-34.
Bielby, D. D. & Bielby, W. T. (1996). Women and men in film: gender inequality among writers in a culture industry. Gender & Society, 10(3), 248-249.
Bradly, P. (2001). Community learning: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way to be beautiful. Medical education, 35(9), 822-823.
Brookfield ,S.(1984).Adult learners ,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British: Open University .84-89.
Cara, S. (2002). Adult and community learning: What's in a name? Adults learning, 14(2), 6.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2006). 2006年二月六日取自http://www.culture. gov.uk/
During, S. (2006). Cultural studies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 Routled.
Giddens, A. (1990). 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London: Polity Press.
Hadjiafxendi, K. & Rapatzikou, T. (2005). The American culture-industry of image-making; part III. European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 24(3), 173-177.
Harvey, David (2001)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In his Spaces of Capital. New York: Routledge.
Hisch, P. M. (2000). Cultural industries revisited. Organization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s, 11(3), 356-341.
Hooper, R. (2000). Adult and community learning alliances- a new role for local authorities? Adults learning, 12(1), 16-17.
Kellner, D. (1997). The culture industry revisited: Adorno on mass cultur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7(3), 145-148.
Maguire, M. (1994). The culture industry: The arts in urban. Regeneration Urban Studies, 31(10), 1796-1798.
Mahan, E. (1995). Culture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Will NAFTA make a difference? Studies in Lat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14, 17-36.
Martin , I .(1987). Community education : Toward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Allen ,G.,Bastiani,J.,Martin , I .,& Richards,J.K.(eds) (1987). Community Education: An agenda for educational refor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9-32.
Merton, R. K. (1987). The focused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s: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1,550-556.
Nathan, J. M. (1999).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future of the arts in Singapore.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Singapore: 1999, 291-308.
Osborne, E. (1996). Open learning in public libraries. Adult learning, 7(7), 162-163.
Plested, j. , Dale, L. (2001). Community learning i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dults learning, 21(9), 19-22.
Power, D. (2002). "Cultural industries" in Sweden: an assessment of their place in the Swedish economy. Economic Geography, 78(2), 103-127.
Pratt, A. C.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ublic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1-14.
Rober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Sayer, A. (1999). ‘Valuing culture and economy’. In L. Ray, & A. Sayer, Culture and Economy after the Culture Turn. London: Sage.
Selwood, S. (1993). Museums, heritage and the culture industry. Art History, 16(2), 354-358.
Smith, P. (2001). Cultur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alden : Blackwell.
Sparks, R. (1996). Masculinity and heroism in the Hollywood 'blockbuster':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contemporary images of crime and law enforcemen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36(3), 348-349.
Strinati, D.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 Routledge.
Swann, P. (2000). The British culture industries and the mythology of the American market: cultural policy and cultural exports in the 1940s and 1990s. Cinema Journal, 39(4), 27-42.
Swanton, P. , Jones, K. (2004). Communities learning for older adults come of age. Adult Learning, 14(2), 19-21.
Turner,B. S. (2000).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Oxford : Blackwell.
Uhl, N. P. (1990).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roaches - delphi technique. In H. J. Walberg, & G. D. Haert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xford: Pergamon.
UNESCO(2006). Culture industries. 2006年四月十日取自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ndustries/
Vaughan, D. R., Farr, H., Slee, R. W. (2000). Estima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local economic benefits of visitor spending an explanation. Leisure studies, 19(2), 95-119.
Waters, M. (2001). Globalization(2n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Weber, Max.(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