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喬文
Yang, Chiao-Wen
論文名稱: 國際文憑課程融入藝術教育課程之研究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 into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蘇瑤華
Su, Yao-Hua
口試委員: 蔡幸芝
Tsai, Hsing-chih
吳岱融
Wu, Dai-Rong
蘇瑤華
SU, Yao-Hua
口試日期: 2022/07/2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實驗藝術IB國際文憑藝術教育
英文關鍵詞: experimental arts, IB, arts education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4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因應 2019 年所正式進入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及全球資訊化的發 展,以及國際教育與實驗教育在台興起所逐漸發展之素養課程以及相關藝術領域實驗計畫下之課程發展與應對。針對「國際文憑組織」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IBO) 之中學課程 (Middle Year Program, MYP)所規劃的藝術領域做一研究。透過彙整藝術相關教育方式之相關文獻,分析說明 IB 國際文憑所研發適切之中等教育藝術課程如何引發學生探究及實驗精神、提升學習動機及成效,落實素養教學。
    本文以文獻分析法及敘事研究為主,將 IB 課程規劃中的相關理念、課程綱要進行爬梳,整理出 IB 課程方向及內涵並依此規劃及實施課程,記錄學生學習之狀態。綜合歸納後得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IBMYP 藝術教育的實施,讓藝術教育的規劃變得更有組織與連貫性。
    二、IBMYP 藝術教育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及學習歷程有正向影響
    三、若能藉由實驗教育政策將 IB 理念拓展至各校將會使素養導向課程更易實施發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respond to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literacy programs and related experimental projects in the arts field in response to the "12- year basic national education" and glob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that will officially enter in 2019, as well as the ris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art fields planned by the Middle Year Program (MYP) of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IBO). Through the compilation of literature on arts-related educational approach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IB's Middle Year Program (MYP) can stimulate students' spirit of inquiry and experimentation, enhanc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nd implement literacy teaching.
    This paper uses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narrative research to crawl through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syllabus in the IB curriculum planning, organize the direction and content of the IB curriculum, plan and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accordingly, and record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drawn after summarization.
    1. The implementation of IBMYP Art Education has made the planning of art education more organized and coherent.
    2. IBMYP art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independent inquiry and learning process.
    3. If the IB philosophy can be extended to schools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olicy, it will make it easier to implement and develop a literacy-oriented curriculum.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一、研究目的6 二、研究問題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一、研究範圍7 二、研究限制7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一、實驗藝術8 二、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簡稱 IB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包浩斯(Bauhaus) 對藝術觀念的啟發11 第二節 黑山學院(Blacks Mountain college)對藝術與藝術教育的影響15 第三節 藝術作為學習的載體 21 第四節 延續實驗教育理念的藝術教育26 一、IB 國際文憑課程理念與架構29 二、IB 國際文憑課程中的課程設計架構33 第參章 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45 一、研究場域45 二、教學環境設置及佈置45 三、研究對象45 四、協同教師46 五、研究者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46 一、IB MYP 課程架構設計47 二、IB MYP Arts 具體學習目標48 三、IB 評量方式及評量指標48 四、學習者訪談提綱 50 五、研究夥伴課堂觀察紀錄50 六、學生課堂參與紀錄51 七、教師教學反思紀錄51 第五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51 一、研究資料的蒐集 51 二、資料分析與編碼52 第肆章 課程設計與實踐53 第一節 課程設計緣起53 第二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內容53 第三節 課程目標54 第四節 教學原則與策略54 第五節 課程實踐與紀錄55 一、課程內容大綱55 二、 教學內容與活動設計5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2 第一節 結論92 一、實驗精神如何體現於藝術教育當中?92 二、IB 的藝術教育得以補足哪些體制內藝術教育多元思考的空缺?97 三、納入 IB 教學方法的藝術教育中學生之受教反應為何?101 四、學習者為中心,自由、自主、自發的學習發展103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104 參考資料106 一、中文部分106 二、英文部分 111 附錄 附錄1 國際文憑課程融入藝術教育課程之實驗教育機構同意書114 附錄2 國際文憑課程融入藝術教育課程之觀課紀錄與討論收錄同意書115

    一、中文部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18)。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德育(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臺北市:文泉。
    王建柱(2003)。包浩斯。藝風堂出版社。
    王如哲(2017)。從國際觀點剖析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台灣教育 。
    王玉善(2020,1月21日)。究竟是市場趨勢?抑或者是藝術的自由意志?淺談繪畫在二十一世紀中的發展取向。非池中。https://artemperor.tw/focus/3091
    月夢(2017,5月14日)。科學與藝術的時代與創造性思維方法。https://kknews.cc/culture/q2yexz8.html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8,1月11)。實驗教育三法修正— 讓台灣教育創新更具動能。行政院。https://reurl.cc/7pjgq1
    向實驗學習—包浩斯百年與她所啟發的世界(2019)。id SHOW編輯部。https://www.idshow.com.tw/article/id/2512
    李孟瑄(2019,4月8日)。百年包浩斯:革命狂飆年代的「左派美學實驗」。 轉角國際 udn Global。https://reurl.cc/MNXaoX
    李文富 、吳文德、林志成、陳永龍、許彩梁 、曾鈺琪、黃茂在、張惟亮 、葉鴻楨(2015)。戶外教育實施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清山(2011)。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新紀元。師友月刊, 531 。
    吳清山(2015)。教育名詞-實驗教育三法。教育脈動,3 期。
    吳清山(2016)。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發展、影響及因應作為。師友月刊,593 。
    吳蔚 (2018)。黑山學院:藝術的行動、實驗與創造。藝術當代,2。
    吳岱融(2021)。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臺博110週年館慶系列活動講座:「從我到我們:美術館與社會參與」。
    宋承恩(2017)。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家長選擇權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
    宋明娟(2019)。杜威實驗學校的課程理念與實踐。 教育研究集刊,65(1)1-41。
    呂金燮(2018,9月24日)。 杜威《明日學校》導讀:「學會生活」這個老掉牙理念對21世紀的我們有什麼啟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阮怡婷、薛惟中、劉蘭辰、謝宜臻(2018,4月30日)。你的美術課被借走了嗎?扭轉副科處境的美術教育之路。https://news.cts.com.tw/unews/campus/201804/201804301923318.html
    林玉休(2002)。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三民。
    林欣怡(2010,10月13日)。從Fluxus初探網路藝術之前衛性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http://www.itpark.com.tw/artist/essays_data/16/1666/20
    林海清(2016)。實驗教育向前行。師友月刊,593 。
    林芮緹(2016,11月16日)。芬蘭革命性教育改革。https://is.gd/ M9vfTA
    知乎日報(2016,1月6日)。黑山學院在美國藝術教育界具有什麼樣的地位?https://read01.com/2gGPM.html
    柯念璞(2022,1月4日)。約瑟夫.阿爾伯斯的色彩及其極簡美學。典藏。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56493.html
    洪采姍(2022,1月3日)。是藝術教會了我們勇氣:紡織藝術家 Anni Albers 與丈夫 Josef Albers 體現「藝術即生活」。WONDER media 。https://wonder.am/2022/01/03/anni-albers-josef-albers/
    洪詠善(2018,2月)。素養導向教學的界定、轉化與實踐。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發成果整合平台。https://rh.naer.edu.tw/handle/6672n
    唐宗浩(2006)。另類教育在台灣。臺北:唐山。
    唐淑華(2011 )。眾聲喧嘩?跨界思維?-論「教學轉化」的意涵及其在文史科目教學上的應用。教科書研究,4(2),87-120。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培興(2014,9月21日)。什麼是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67864
    陳育祥(2018)。以素養導向觀點探討中等學校藝術師資培育教材教法課程現況與實踐。63(4),89-117
    陳羿潔(2018)。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一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宥蓁 (2020,10月26日) 【國際文憑1】國際文憑在台推行,培養學生探究思考。https://reurl.cc/QLZrD2
    徐宗林(2000,12月)。杜威Dewey, John。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書資料網。
    徐德寰(2006)。新媒體藝術定義–媒體工具。
    郭禎祥(2001,11月)。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載於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舉辦之「藝術、人文、科技」國際藝術教育學會(InSEA)2001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研討會論文集。
    張淑芳(2017)。實驗教育理念實踐與辦學經營的另類思維。台灣教育, 704 。
    張裕程(2017)。開啟台灣教育的另一扇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 ),154-157。
    張玉音(2018,11月12日)。「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一個滾動未來性的展示。https://artouch.com/exhibition/content-151.html
    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2002)。教育部。
    黃美賢(2004)。學術論文二次引用研究: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政傑(2011)。前瞻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師友月刊,527 。
    黃武雄(2016,2月25日)。當這一代的菁英急著把「成功」複製給下一代,台灣的教改還能「成功」嗎?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6746
    馮朝霖(2003)。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馮朝霖(2006)。另類教育與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趨勢。研習資訊,23,5-12。
    馮博ㄧ(未標示)。「實驗性藝術」在當代藝術史中的影響、作用及其他。https://is.gd/206DlT
    彭雅靖(2017)。校長課程領導與課程建構之研究─以屏東縣一所原住民族 實驗 教育小學為例(未出版)。國立屏東大學。
    鄒婷婷(2013,2月)。布魯納(Jerome S.Bruner)「發現學習裡論」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戰後初期與二二八事件」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黑山學院在美國藝術教育界具有什麼樣的地位(2016,1月6日)。知乎日報。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80100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心理。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20(4),1-24。
    鄧宗聖 (2013)。創作的發想:藝術本位觀點的教學實踐。視覺藝術論壇,8。
    鄭景雯(2019,10月18日)。百年包浩斯的誕生。文化+ | 中央社CAN。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91018w001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2018,11月8號)。當實驗成為態度,翻轉基地、衝撞藝術概念的實驗性展演。https://artemperor.tw/focus/2380
    劉豐榮(1989)。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水牛。
    劉振源(1993)。我對艾斯納美術教育理論的看法。美育月刊。1993.10.11月合刊本
    蔡雅薰(2017)。從IB國際文憑教育觀點看華語文教學新變。華文世界,120。
    盧秋珍(2013,5月)。藝術學習在教育上的意義。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63&content_no=1698
    戴映萱(2015)。跨領域的藝術教育實驗:曇花一現的黑山學院傳奇。藝術家雜誌,9。
    謝宇程(2017,8月3日)。實驗課只為重複流程,或是科學精神?大學的藝術24。大學問。https://www.unews.com.tw/News/Info/806
    薛曉華(2009,9月24日)。教育實驗。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54
    99藝術網成都站(2013,7月27日)。陳秋林:實驗藝術是以藝術的形式表達某種先鋒精神。https://kknews.cc/culture/v964334.html
    Mina(2020,12月5日)。揭祕!從幾何圖形到畢卡索,看教師如何真正實現跨學科知識遷移! https://ppfocus.com/0/cua9f6c40.html


    二、英文部分
    Bennett, J. (2007). Editorial: What Is Experimental Art? Studies in material thinking, 8,1-5.
    Brown, V. (2019, November 3). The Story of Black Mountain College—and a Look at Its. Continuing Legacy. Charlotte Magazine. https://www.charlottemagazine.com
    cafa.edu.cn (2021, February 5). School of Experimental Ar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https://www.cafa.edu.cn/st/2021/10320833.htm#
    Clark, G. & Zimmerman, E. (1997). Project arts: Programs for ethnically divers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high ability, visual arts students in rural communitie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Dewey, J. (1929). Experience and nature. New York, NY: W. W. Norto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5)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MA: Heath.
    Devon, V. H. Maldonado (2019, April 23). What will art look like in 20 years? BBC.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cul-48311603
    Elliot W. Eisner.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Macmillan Pub Co.
    Erickson, H. L. & Lanning, L. A. & French, R. (2007).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or the Thinking Classroom. Corwin.
    Freedman, K. (2003).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A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Life of. Art.Teachers College Press
    Earl, L (2003). Assessment As Learning: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 Corwin.
    Harms, W., & DePencier, I. (1996). Experiencing education: 100 years of learn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boratory Schools.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boratory Schools.
    Harris, M. E. (2002). The Arts at Black Mountain College. The MIT Press.
    Hellstein, V. (2018, March 10). Black Mountain College Movement Overview and Analysis. https://www.theartstory.org/movement/black-mountain-college/
    Kandinsky, W (2020).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Dover Publications.
    Kisida, B & Bowen. H. D. (2019, February 12). New evidence of the benefits of arts education. Brookings. https://reurl.cc/gMM53N
    Lefebvre. (1992).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Wiley-Blackwell.
    Lowenfeld, V. (1991/2019).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JUNGLE BOOKS.
    Lodico, M. & Spaulding, D. & Voegtle, K. (2010). Method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2th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oMA. (2011). Francis Alÿs: When Faith Moves Mountains. MoMA.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109922
    Mayhew, C. K. & Edwards, C. A. (1966). The Dewey school: the Laboratory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896-1903,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Resnick, M (2018). Lifelong Kindergarten: Cultivating Creativity through Projects, Passion, Peers, and Play. Mit Press.
    Ritchhart, R. & Church, M. & Morrison, K. (2011). Making Thinking Visible: How to. Promote Engagement, Understanding, and Independence for All Learners. Jossey-Bass.
    Read, H. (1974). Education Through Art (3th ed.). Random House Inc.
    Snow, G. (2019). ‘Arts teaching could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maths in tech-based future’. – education expert. THE STAGE.
    Wiggins, G. & McTighe, J. (2012).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uide to Advanced Concepts. in Creating and Reviewing Unit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anner, L. N. (1997). Dewey’s laboratory school: Lessons for today.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