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月卿
Yueh-Ching Tsai
論文名稱: 電腦動畫在教學上的應用-以粒子觀點解釋平衡概念
Computer animation applications in teaching- particle view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 the equilicrium
指導教授: 姚清發
Yao, Ching-F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粒子觀點Flash動畫平衡概念
英文關鍵詞: particle view, Flash animation, the concept of the equilicriu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9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學生在學習觀念較抽象的「平衡」單元,該範圍在學校整體學生評量過後,對於在該部分學習成就不同的兩個八年級班級施以研究者自製Flash動畫予其補救教學,隨後填寫情意問卷與簡易評量來適度分析:電腦動畫教學是否在學生學習中有所幫助之相關研究。
    我們藉由學生的問卷結果得知以下幾個結論:
    壹、對該單元原學習成就較低的班級資料顯示:對於研究者所自製動畫觀後表
    示有趣、觀念上釐清許多且對該方法後續學習表明有較高的意願,亦即對
    該動畫的認同度較高。
    貳、對該動畫認同度較高的班級,所施以的後測評量成績不輸給另一班,這代
    表了該班學生對於此動畫欲傳達的概念已確實形成,補救教學的成效有彰
    顯出來。
    参、在原較低學習成就的班級中,不管是高成就群還是低成就群的學生都對該
    自製動畫認同度較高;而在原較高學習成就的班級中,不管是高成就群還
    是低成就群的學生都對該自製動畫認同度較低。
    肆、由學生們建議:自製動畫的最大缺點是不夠生動!故本研究再對學生播放
    動畫專業團隊所製成的動畫,其結果顯示原認同度較低的班級對其該動畫
    認同度明顯提高,而原認同度較高的班級對其動畫認為是有趣的,但觀念
    的釐清情況仍以研究者所製的為佳。
    伍、對於研究者自製動畫的播放時間除了補救教學外,多數學生認為老師在授
    課中適時的使用有助於觀念具體化;而少部分學生對於電腦動畫放在網路
    上表示願意再度學習。

    摘要……………………………………………………………………Ⅰ Abstract ……………………………………………………………Ⅱ 目次……………………………………………………………………Ⅲ 表次……………………………………………………………………Ⅴ 圖次……………………………………………………………………Ⅶ 第壹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0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0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05 第一節 電腦多媒體理論基礎與設計原則 …………………… 05 第二節 動畫在教學上應用的文獻討論 ……………………… 11 第三節 概念與迷思概念 ……………………………………… 17 第四節 國中平衡概念教材內容與平衡迷思概念分析 ……… 20 第叁章 研究方法 ………………………………………………… 28 第一節 教材分析與設計 ………………………………………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0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33 第五節 自製Flash動畫編輯 ………………………………… 34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8 第一節 自製動畫教材成品介紹 ……………………………… 38 第二節 動畫專家團隊所製的動畫介紹 ……………………… 45 第三節 自製動畫對於學習成就不同的班級觀後相關研究 … 51 第四節 延宕測驗結果探討學生的概念形成情形 ………… 62 第五節 自製與動畫專家團隊所製的動畫 情意問卷分析相關研究 ……………………………… 6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 …………………………………………………… 67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 70 參考文獻………………………………………………………………72 一、中文部分 …………………………………………………… 72 二、西文部分 …………………………………………………… 74 附錄 ………………………………………………………………… 75 附錄一 自製動畫觀後情意問卷表 …………………………… 75 附錄二 動畫專家團隊所製的動畫觀後比較情意問卷表 …… 79

    ㄧ、中文部分
    尹基勉(1999)。「原子結構」概念之建構式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益準(2005)。以混成軌域之電腦多媒體教導學生判斷分子形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宋秀珠 (2008)。探討電腦多媒體融入教學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林天陽(2008)。以科學史電腦多媒體素材應用於國中「原子結構」輔助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林余思(2002)。國中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學習中後設認知的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林波斯(2006)。高中物理實驗製作之研究與運用解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吳昌家(2002)。電腦動畫輔助教學對國中學生粒子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吳瑞源(2006)。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簡介。教育與科技電子報,第6期。
    吳瑞源(2006)。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原則。教育與科技電子報,第7期。
    吳瑞源和吳慧敏(2002)。動畫教材之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與多媒體組合形式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時間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1-26。周武昌、呂瑞香(2004)。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的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4, 200-210。
    邱上峰(2002)。以個別化電腦輔助教學探討學生對於氣體粒子概念之學習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邱志強(2002)。互動式電腦多媒體應用於高中「酸鹼滴定」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邱美子(2001)。國中電化學電腦動畫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陳智源(2002)。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高一「力與運動」課程的教學成效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張秀澂(2002)。電腦動畫融入教學對國中生電化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黃財堂(1999)。中學生電化學常見的迷思概念及其解決之道。科學教育通訊,19,21-23。
    楊淇(2010)。探究動畫為主的遺傳學課程對學生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詹麗卿(2002)。中等學校化學動畫教材之研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鄧雅文(2003)。我國中學生迷思概念和心智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蔡盈欣(2007)。應用電腦多媒體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呼吸單元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嚴心妤(2004)。高中化學多媒體動畫教材之製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巨匠電腦。Flash CS5動畫創意入門。
    巨匠電腦。Flash CS5動畫特效製作。

    二、英文部分
    Baddeley, A.D. (1992). “Is working memory work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4A(1), 1-31.
    Campbell, J., Farmer, L., Fennell, S., & Mayer, R.E. (2004). A personaliza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Students learn better when words are in conversational style rather than formal styl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2), 389-395.
    Fox, D., & Waite, M. (1984), Computer animation primer,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ayer, R.E., & Sims, V.K. (1994). For whom is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extensions of a dual-coding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3), 389-401.
    Mayer, R.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p.45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2001). Muli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 Moreno R.(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Mayer, R.E., & Anderson, R.B. (1992). The instructive animation: helping students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words and picture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4), 444-452.
    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weller, J. and Chandler, P. (1991).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4), 293-332.
    Vygotsky, L. S.(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Hanfmann, E. and Vaker, G. (Trans.). Cambridge, MA : M. I. T. Press. Wheeler, A.E. & Kass, 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Student misconceptions in chemical equilibrium. Science Education, 62(2),223~232.
    Wittrock, M. C. (1989). Generative processes of comprehens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4,345-37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