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龐靜儀
論文名稱: 《淮南子.墬形》的地理觀
指導教授: 陳麗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淮南子.墬形》地理觀陰陽五行地理觀神話地理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9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古人為了尋找合適的生存地點,於是對地理環境進行選擇。在選擇、生活的歷程中,人們的地理知識不斷豐富,地理觀念不斷修正,並且開始出現地理學相關的著作,如:《尚書.禹貢》、《山海經》,以及各朝正史中的〈地理志〉。但這些地理學的記載,最初多是附屬於歷史學的,其中反映出的地理觀多為政治而服務。這雖有助於我們了解當代的社會狀況與地理情狀,卻難以窺見當時人們的地理觀及其思想的全貌。《淮南子.墬形》是繼《尚書.禹貢》、《山海經》之後,在漢代出現得最早的古代地理學篇章,非成於一時一人之手的《淮南子》,其在〈墬形〉中論述的地理觀和思想,自然受到先秦各種地理知識、概念的影響,在出現正史地理志之前,《淮南子.墬形》反映出大一統的漢帝國人們如何雜揉來自四面八方的地理知識。是以本文試圖參照《尚書.禹貢》、《山海經》、《呂氏春秋》、《管子》等等古籍中的地理資料,探知先民的活動區域,分析先秦地理知識的經驗與認知、傳承與變異,並研究形成這些地理知識、觀念背後的思想根柢。於是,以《淮南子.墬形》的內容作為研究的資料,可發現秦漢之際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深刻地左右著當時人們地理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故可歸納出屬於陰陽五行思維影響下所產生的地理觀。此外,〈墬形〉記載許多當時客觀存在的地理環境,以及主觀顯現於人物腦海中的地理知識,還有承襲古代神話概念而形成的神話地理。綜合這些資料,以總結先秦至西漢初期所呈現的地理觀及其哲學思想。全文共由五章組成,各章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部分:第一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旨趣,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架構。第二節論述《淮南子》的相關問題,包括成書的時代背景與創作動機、派別的歸判,並簡要敘述〈墬形〉的內容。第三節對古代地理書的研究作一回顧與檢討,以檢測《淮南子.墬形》在歷代積累的地理學著作中所占有的重要性、過渡性。
    第二章「「《淮南子.墬形》的陰陽五行地理」:為明瞭〈墬形〉中受到陰陽五行思維影響而產生的地理觀,得先溯及先秦時期陰陽與五行觀念的形成與結合運用,再論及《淮南子》在氣化宇宙論下,以陰陽五行為框架的宇宙圖式。在此圖式中,呈現出的地理知識與反映出的地理思維,皆不離陰陽五行的思考模式,因此,地上萬物之間存在著五行配屬、五行相勝、五行相治、土德獨大,以及地理五氣循環的關係;不同生物的孕期長短也是配合著陰陽五行中的神祕數系而來;而〈墬形〉對於地理範疇、地名、風名、土名,也依照方位、季節、質性等等的因素,與陰陽五行相配屬而賦予特殊的名號。〈墬形〉論說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其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思惟模式,結合運用當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經驗與知識,建立了與「天人關係」相配套的「地人關係」說,讓整個宇宙生成理論更為完整。
    第三章「《淮南子.墬形》的自然地理」: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地表空間,是任何地方周遭各種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又可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墬形〉中關於地理環境內容的記載繽紛多彩,若依現代地理學的研究範圍來看,至少包括了地形、水文、氣候與作物和生物特性。這些記載,有些是承襲舊學所記,例如:九山、九塞;有些則是具開創性的論述,例如:生物進化論、圜形地理圖式;更多的是在古籍記載的地理知識基礎上,綜合各家之說,而展現出獨樹一幟的地理觀,像是九州理論、三十七條河道流布、人種質性。這些資料是匯聚了先秦以來地理學研究的成果,總結了秦漢之際的地理觀念。〈墬形〉所載的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大開人們眼界,甚至直接給歷史地理名著《水經注》以重大影響。
    第四章「《淮南子.墬形》的神話地理」:古代先民在認識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因為自身有限的能力和人性的脆弱,對於外在不可抗拒的力量,逐漸形成自然的崇拜,進而形成各種神話傳說。反過來說,神話反映了該時代的文化意義和存在價值。《淮南子.墬形》記載許多關於地理方面的神話傳說,作為其地理觀念和思維架構中的一環,依其內容,可歸納為地形神話傳說,包括禹派臣子步量大地、禹以息土填洪、日風所出的神話。其次為崑崙神話系統,含有帝之下都、神泉四水、絕地天通的內容。最後是海內外諸國的神話,包括與地理有關的海外三十六國,和海內外奇人異物的描述。而這些三類神話記載,大部分都可於《山海經》中找到源流與演變的脈絡,使《淮南子》間接成為保存古代神話的寶庫之一。
    第五章結論部分:以地理學的角度觀看,〈墬形〉所記錄的許多資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或是承繼傳統地理觀而加以鑄以成為新說,或是記錄地貌事實而成為後世遵循的說法。再與《尚書.禹貢》、《山海經》、《呂氏春秋》、《管子》等書的地理文獻相較,〈墬形〉除了地理的記實外,更注重人與地的關係,不脫離其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本位的宇宙觀。〈墬形〉具體展現《淮南子》宇宙觀中的「人地關係」,總結了先秦到西漢間的地理觀念及其哲學思想,具體而微地表露其在傳統地理學上的高度價值。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旨趣…………………………………………………………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 3 三、研究架構………………………………………………………… 4 第二節 《淮南子》相關問題概述…………………………………… 5 一、成書的時代背景與創作動機…………………………………… 5 二、《淮南子》派別的歸判………………………………………… 7 三、《淮南子.墬形》內容概述…………………………………… 9 第三節 古代地理書研究之回顧與檢討…………………………………11 一、古代地理知識的初期積累及相關著作…………………………12 二、地理知識的系統化和古代地理學的形成………………………17 三、地理現象的考察與研究…………………………………………18 第二章 《淮南子.墬形》的陰陽五行地理 第一節 先秦陰陽五行思想概述…………………………………………20 一、陰陽與氣…………………………………………………………21 二、五行………………………………………………………………24 三、陰陽與五行的結合………………………………………………24 第二節 《淮南子》氣化宇宙論下的陰陽五行思想……………………28 一、道的體性──無形無象卻又無所不在………………………28 二、道的創生………………………………………………………30 三、道分陰陽,陰陽生萬物──氣化宇宙論……………………32 四、《淮南子》陰陽與五行的結合運用………………………… 35 五、天人相感………………………………………………………36 第三節 《淮南子.墬形》的陰陽五行地理觀…………………………38 一、陰陽生萬物,萬物分陰陽……………………………………39 二、五行生剋配套下的地理屬性 ………………………………40 (一)五行配屬……………………………………………… 40 (二)五行相勝……………………………………………… 42 (三)五行相治……………………………………………… 43 (四)土德獨大……………………………………………… 44 (五)地理五氣循環………………………………………… 46 三、神祕數術──生物孕期與陰陽五行 ………………………48 四、陰陽五行思維下的地理名稱 …………………………………49 (一)九州土名……………………………………………… 50 (二)八殥、八紘、八極…………………………………… 50 (三)八方風名……………………………………………… 52 第四節 小結 ……………………………………………………………54 第三章 《淮南子.墬形》的自然地理 第一節 地形論述……………………………………………………………56 一、地理範疇──四極與四海 ………………………………………58 二、四海之內──九州區劃 …………………………………………60 三、四海之外──海外三十六國 ……………………………………62 四、圜形地式──八殥、八紘、八極…………………………………68 五、山塞險要──九山、九塞 ………………………………………71 六、地形特徵──西高東低 …………………………………………75 第二節 水文流布…………………………………………………………75 一、水道淵藪…………………………………………………………75 (一)九藪……………………………………………………… 76 (二)六水──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78 (三)神泉四水──河水、赤水、弱水、洋水……………… 79 (四)水道淵藪之數…………………………………………… 80 二、三十七河道之流向………………………………………………81 三、水文特徵…………………………………………………………87 第三節 氣候與物產………………………………………………………88 一、八風與雲雨………………………………………………………89 二、農林漁牧礦………………………………………………………90 第四節 生物特性…………………………………………………………92 一、生物質性…………………………………………………………92 (一)動物質性……………………………………………………92 (二)人種質性……………………………………………………93 二、生物孕期…………………………………………………………96 三、生物演化論………………………………………………………97 第五節 小結……………………………………………………………… 100 第四章 《淮南子.墬形》的神話地理 第一節 神話地理的意義與範疇………………………………………… 102 一、神話地理的意義………………………………………………… 102 二、《山海經》的神話與〈墬形〉的關係………………………… 103 第二節 地形神話傳說…………………………………………………… 105 一、步量大地………………………………………………………… 105 二、以息土填洪……………………………………………………… 107 三、日風所出………………………………………………………… 108 第三節 崑崙神話系統…………………………………………………… 111 一、帝之下都………………………………………………………… 111 二、神泉四水………………………………………………………… 113 三、絕地天通………………………………………………………… 114 第四節 海內外諸國……………………………………………………… 116 一、海外三十六國…………………………………………………… 117 二、海內外奇人異物………………………………………………… 120 第五節 小結……………………………………………………………… 121 第五章 結論……………………………………………………………… 123

    參考與引用書目
    說明:
    1.古籍部分之排列順序依照作品年代排列
    2.今籍、期刊、學位論文依照發表時間排列
    壹、專著
    一、古籍、校注本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易》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
    (三國)韋昭著《國語韋氏解》 台北:世界書局 1956年
    (春秋)老子著、朱晴園《老子校釋》 台北:世界書局 1960年
    (戰國)莊子著郭慶藩《莊子集釋》 台北:華正書局 1982年
    (戰國)荀卿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 台北:華正書局 1993年
    (戰國)時人撰、(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 台北:世界書局 1958年
    (戰國)呂不韋等撰、(民國)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1985年
    (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 台北:藝文出版社 1958年
    (戰國)時人撰、(民國)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
    (漢)陸賈撰、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 台北:明文書局 1987年
    (漢)司馬遷《史記》 中華書局 1997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台北:中華書局 1975年
    (漢)班固《漢書》 中華書局 1997年
    (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 台北:世界書局 1967年
    (北魏)酈道元注、陳橋驛注釋《水經注:注釋本》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南朝)蕭統編、李善注《文選》 台北:華正書局 1995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台北:世界書局 1963年
    (清)王念孫《讀書雜志》 台北:廣文書局 1963年
    (清)俞樾《諸子平議》 台北:世界書局 1973年
    于省吾《諸子新證.淮南子》 台北:樂天出版社 1970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劉文典《淮南鴻列集解》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二、淮南子相關論著
    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 1987年
    許匡一《淮南子全譯》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5年
    陳一平《淮南子校注譯》 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4年
    陳廣忠《淮南子譯注》 台北:建宏書局 1996年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
    王雲度《劉安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
    李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 台北:洪葉文化 1997年
    王繼如《淮南子譯注》 台北:建安書局 1998年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1999年
    楊有禮《新道鴻烈:淮南子與中國文化》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1年
    陳麗桂《新編淮南子》 台北:編譯館 2002年
    三、中國思想史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台中:東海大學 1963年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雜家與淮南子》 台北:開明書局 1970年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 台北:學生書局 1978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79年9月
    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5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8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 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0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台北:風雲時代 199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 台北:藍燈書局 1991年
    張國華《中國秦漢思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
    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4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12月
    汪延《先秦兩漢文化傳承述略》 太原: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9月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 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1998年9月
    馬勇《秦漢學術社會轉型期的思想探索》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年11月
    (美)艾蘭 著,楊民 等譯《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 沈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9年2月
    趙載光《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與科學思想》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年5月
    袁運開、周翰光《中國科學思想史》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
    李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
    張榮明《中國的國教:從上古到東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
    四、陰陽五行思想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1月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台北:鐘鼎文化 1967年5月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9年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台北:文津 1992年12月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台北:台灣商務 1993年6月
    俞曉群《數術探秘:數在中國古代的神秘意義》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書店 1994年12月
    唐有伯《中國陰陽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6年11月
    蕭漢明《陰陽──大化與人生》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
    艾蘭、汪濤、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 南京:江蘇
    古籍出版社 1998年6月
    楊學鵬《陰陽五行──破譯.詮釋.激活》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年11月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0年10月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1年8月
    五、地理學通論
    侯仁之《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 台北:科學出版社 1962年
    周春堤《地理現象與地理思想》 台北:學生書局 1977年5月
    鄭德坤《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1年
    明文書局《中國地理史話》 台北:明文書局 1983年8月
    王成組《中國地理學史(先秦至明代)》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8年
    王洪文《地理思想》 國立編譯館 1988年9月
    謝鴻喜《水經注山西資料輯釋》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8月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 台北:學生書局 1991年11月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8月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年4月
    張全明《中國歷史地理論綱》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1月
    明文書局《中國歷史自然地理》 台北:明文書局 1985年8月
    程光裕、徐聖謨《中國歷史地圖》 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1980年6月
    王星、孫慧民、田克勤《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石再添《地學通論》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1年
    胡欣、江小群《中國地理學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
    姜蘭虹、張伯宇、楊秉煌編譯《地理思想讀本》 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0年
    六、神話研究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 台北:學生書局 1977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 台北:學生書局 1977年
    玄珠《中國神話研究》 台北:廣文書局 1979年
    茅盾《神話研究》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1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上冊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87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 台北:時報文化 1991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2年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 台北:台灣商務 1992年12月
    涂元濟、涂石《神話、民俗與文學》 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3年
    高麗珍《淮南子神話與古代地理知識的探討》 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1993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4年
    林惠祥《神話論》 台北:台灣商務 1995年
    陸思賢《神話考古》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5年
    謝選駿《中國神話》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 台北:台灣商務 1996年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年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1999年
    高有鵬、孟芳《神話之源──《山海經》與中國文化》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
    七、其他
    周谷城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1995年
    杜亞泉編《動物學大辭典》 香港:新亞出版社 1956年
    程光裕、徐聖謨《中國歷史地圖》 台北:中國文化學院 1980年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 台北:華正書局 198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年
    貳、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
    林金泉《周秦陰陽五行家思想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慶
    萱教授指導 1982年11月
    陳麗桂《淮南鴻烈思想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于大成教授
    指導 1983年3月
    吳順令《淮南子之政治思想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錦鋐
    教授指導 1986年6月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桂教授指
    導 1986年6月
    劉智妙《淮南子無為思想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邦雄教授指導 1988年5月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樂蘅軍教授指導 1992年6月
    陳禮彰《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錦鋐
    教授指導 1993年6月
    黃琪《淮南子道之研究──天、人、治道之貫通》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陳榮波教授指導 1994年6月
    黃淑貞《淮南子天道觀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俊吉教授指導 1996年6月
    蔡學民《山海經的歷史地理區域重塑》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桂成教授指導 1998年6月
    許秀美《巴蜀神話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錫壬教授指導 2001年5月
    邱宜文《山海經神話思維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錫壬教授指導 2001年6月
    王璟《黃老思想治身治國一體之理論研究:以淮南子為中心》 臺灣師範大學國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桂教授指導 2001年6月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器文教
    授指導 2002年7月
    二、期刊及單篇論著
    (一) 淮南子專論
    戴君仁〈雜家與淮南子〉,《幼獅學誌》第7卷第3期,1968年11月
    于大成〈從雜家思想到淮南子〉,《中文季刊》第8卷第4期,1972年6月
    于首奎〈試論淮南子的宇宙觀〉,《文史哲》第5期,1979年10月
    祝瑞開〈《淮南鴻烈》思想的剖析〉,《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1980年7月
    熊鐵基〈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兼論秦漢之際的新道家〉,《文史哲》第2期,1981年3月
    陳麗桂〈《淮南鴻烈》的內容體系與價值〉,《中華復興月刊》第18期,1985年3月
    顧偉康〈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宇宙論體系-論《淮南子》宇宙論〉,《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學術季刊》第2期,1986年5月
    董平〈淮南子形而上學探討〉,《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9卷第3期,1989年9月
    于首奎〈略論淮南子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季刊》第1期,1989年11月
    陳麗桂〈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陳麗桂〈先秦漢初思想的終結者-淮南子〉,《國文天地》14卷11期,1999年4月
    錢善剛〈《淮南子》的自然哲學論述〉,《安徽教育學院政教系學報》(社科版)18卷第1期,2000年1月
    陳兆珍〈試論「淮南子」中的天地人之道〉,《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0年3月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國立台
    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
    呂凱〈淮南子的形神論〉,《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中文系出版,2000年12月
    (二) 陰陽五行
    陳夢家〈五行之起源〉,《燕京學報》1938年12月第24期
    楊超〈先秦陰陽五行說〉,《文史哲》1956年第3期
    鍾肇鵬〈先秦五行說的起源和發展〉,《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卷第4期
    楊向奎〈五行說的起源及其演變〉,《文史哲》1995年11月
    田輝玉〈論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古代科技思維的影響〉,《湖北電大學刊》1995年9月
    楊濟襄〈由淮南子看先秦至漢初陰陽觀念之轉化〉,《第二屆先秦兩漢學術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文系出版,2000年
    胡化凱〈五行起源新探〉,《安徽史學》1997年第1期
    關煜平〈簡評中國古代陰陽五行思維模式的雙重價值〉,《鄭州大學學報》(哲社
    版)2001年7月第34卷第4期
    張強〈陰陽五行說的歷史與宇宙生成模式〉,《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1年9月第28卷第5期
    (三)其他
    凌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22期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