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俐雲
Chen, Li-Yun
論文名稱: 多元文化教育與創造思考融入數學教學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數學學習之影響
指導教授: 陳學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多元文化教育創造思考教學數學教學
英文關鍵詞: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Mathematical Teach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6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80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多元文化教育與創造思考融入數學教學」對國中生之教學效果。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七年級3個班級的學生,共計87人,其中男45人(52%),女42人(48%)。
    實驗設計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分成實驗組A:「多元文化教育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實驗組B:「多元文化教育融入教學」及控制組:「一般教學」。研究工具以「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數學學習動機量表」進行實驗之前後測,並採用學生當學期第一、二次數學段考成績。
    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與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研究假設。
    研究結果如下:
    1.「多元文化教育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比「多元文化教育融入教學」、「一般教學」更能提升國中生的創造力情意。
    2.「多元文化教育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和「多元文化教育融入教學」比「一般教學」更能提升國中生的創造力認知。
    3.「多元文化教育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比「多元文化教育融入教學」更能提升國中生的數學學習動機;而「多元文化教育融入教學」也較「一般教學」更能提升國中生的數學學習動機。
    4.「多元文化教育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與「多元文化教育融入教學」較「一般教學」更能提升國中生的數學學習成效。
    5.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並針對未來研究與多元文化及創造力教學實務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certain the effect of involv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to mathematical teaching for the junior high students. The sample was comprised of 87 seventh grade students who were from three classes in Taipei City. There were 45 (52%) male and 42 (48)% female students.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conducted and all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experimental groups involv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to the mathematical teaching. The second experimental group involved only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to mathematical curriculum. The third group was the control group. “New Creativity Test”,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Mathematical Learning Motivation Inventory” were used as measuring tools to validate the difference of pre- and post-test. Besides, the first and second sectional test scores were also adopted for analyzing.
    One-way ANCOVA and two-way ANOVA were conducted for validating the hypotheses.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 teaching involv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eaching” improved creative sensitivity of the junior high students significantly than “the teaching involving only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control group did.
    2. “The teaching involv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eaching” improved creative cogni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tudents significantly than “the teaching involving only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control group did.
    3.Students show higher mathematical learning motivation in the group of the teaching involv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eaching than in the group of the teaching involving only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students show higher mathematical learning motivation in the group of the teaching involving only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4.“The teaching involv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eaching” can promote the mathematical learning effect of the junior high students significantly than “the teaching involving only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control group did.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re were several crucial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future study,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目次 誌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 11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 23 第三節 多元文化、創造思考融入數學教學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課程設計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1 第一節 「多元文化與創造思考」融入數學教學對國中生的「創造力」之影響 53 第二節 「多元文化與創造思考」融入數學教學對國中生的「數學學習」之影響 59 第三節 小結 65 第五章 綜合討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綜合討論 6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74 參考文獻 78 附錄一:實驗組A(多元文化+創造思考)融入數學教學活動教案設計說明: 91 附錄二:實驗組B(多元文化)融入數學教學活動教案設計說明: 108 附錄三:控制組(傳統教學)之教學教案 121 附錄四:同意書 13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毛宣晴(2011)。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以一位山區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立昇(2014)。適性探索啟發孩子的潛能。臺北市:商周
    王怡又(2013)。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對族群文化認知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素梅(2015)。多元文化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秀山國小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淑明(2014)。數學史融入國中七年級數學社團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睿千(2006)。創造思考教學模組對體育師資生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雅玫(2000)。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朱采翎(2008)。教師創造力內隱理論與創造力教學信念之關係及其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位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取自http://b1.rimg.tw/floratien/0b7ed745.pdf
    吳武典(2010)。創意教師,創意領航—談資優教育的師資素養。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2010)。擺脫壓力,增進創意。北縣教育,70,16-18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創造力的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
    巫淑慧(2013)。多元文化教育融入班級共讀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李光耀(2008)。高職機械專業科目融入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倍締(2012)。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對國中生之教學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正明(2010)。數學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三年級資優生創造力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臺南市。
    沈志龍、蘇意雯(2009)。當動畫與學習工作單相遇—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實作研究。教師天地,163,70-77。
    沈敬嵐(2014)。國民中學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的校園環境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阮鄉璃(2013)。學生多元文化特質對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何國旭(2016)。從多元文化的思維談國際移動力的培養。學校行政,102, 65-78。
    周怡音(2011)。LOVE創造思考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雙語教學對幼兒語文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士傑(2006)。從創造力觀點探討國中資優班學生數學表現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宜慧(2012)。創意數學活動對國中資優生的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幸台(199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33-149。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林欣穎(2011)。數學科創意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宥榕(2009)。圖畫書教學對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及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偉文(2011)。創意教學與創造力的培育-以「設計思考」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 , 53-74。
    林琇惠(2015)。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嘉琪(2008)。「創造思考教學法」對國中生創造力、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美虹(2008)。模型與建模能力之理論架構。科學教育月刊,306。
    姚如芬(2008)『老師怎麼說?!』-關於「新移民女性」子女的數學教育。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3。
    施乃華(2012)。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的創造力研究─開放性人格特質之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定吟(2014)。批判思考融入體育班英文教學對提升高中生批判思考能力和意向與創造思考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泉湖(2015)。台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
    洪惠瑕(2008)。創造思考教學運用於美術課程以提升國中生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慧津(2004)。國小數學資優生和一般生數學解題的創造力與情意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高婉貞(2009)。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博銓(2011)。融入多元文化觀點的創造力教育。資優教育季刊,118,9-14
    張世彗(2011)。創造力教學, 學習與評量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1-22 。
    張雨霖, 陳學志, 徐芝君 (2010)。教師創造力信念, 創造力教學自我效能對創造力教學行為之影響。復興崗學報, 99,151-17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正大。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雯惠(2012)。高職餐飲科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明台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張家蓉(2000)。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之態度----從族群面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華城(2003)。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之相關性與差異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麗質(2008)。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族群關係之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梁崇惠、邱姵萍、施皓耀(2009)。開發數學建模的教材。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9,15-34。
    莊采珂(1999)。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學生經驗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許淑玲(2004)。融入情境式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郭怡伶(2015)。國中社會領域公民科融入領域特定創造力教學模式的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名琪(2007)。創造力教學對五年級學童寫作創造力提升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佳萍(2009)。多元文化教育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建蒼(2007)。運用數學建模提升學生數學創新能力之研究(一) 。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77)。臺北市:教育部。
    陳昭儀(2009)。臺灣之大學創造力課程大綱內容分析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 ,12(2),1-18
    陳柏霖(2008)。大學生玩興、智力內隱理論、錯誤因應策略及其創意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羿吟(2009)。科技融入主題探索學習對國中生之創造思考能力、學習動機與學科成就之影響:以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貞螢(2012)。書法融入創造思考教學之實例與困境-以國民中學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浩俞(2014)。99-102 學年度<全國多元文化教育優良教案> 之內容分析-多元文化主義取向與議題的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偉泓 (2011)。建構十二年一貫的課程體系。論壇,6(2),117-125
    陳慧青(2005)。幽默式創意數學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與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慧玲(2015)。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竹市草山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學志(2013)。教師創意教學及個人目標導向對新移民及本地學生數學成就與數學創造力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09-9291-2-111-002-0),未出版。
    陳學志(2014)。新移民學童的領域特定與領域一般創造力表現及其心理機制研究:以種族增長觀信念、文化距離以及多元文化創造性教學為中介及調節變項。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期中報告(編號:103-2511-S-003-021-MY3),未發表。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30,201-265。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簡明版)。臺北市:心理
    陳鶯如(2006)。網路創造思考教學對提的影響升學生解決問題創造思考及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彭月茵(2002)。目標層次、回饋訊息對數學工作表現與學習動機之效果:考量國中生的控制信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彭月茵、程炳林、陸偉明(2005)。目標層次、回饋訊息對數學工作表現與學習動機之效果:考量國中生的控制信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6(3),265-286 。
    彭淑玲、陳學志、黃博聖(2015)。當數學遇上創造力:數學創造力測量工具的發展。創造學刊,6(1),83-107
    曾麗錚(2016)。國小六年級一般生學童與新移民學童在數學成就與數學創造力的相關性研究 -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游秋翎(2013)。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以「生活經營」主題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湯偉君、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 (師大), 223,2-20。
    黃玉欣(2015)。創造思考技法融入服務學習歷程及對反思能力之影響-以大專    生國際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璿(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書局。
    黃富財(201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麗貞(1986)。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雅惠(2004)。創造力教學的效應在成人補習教學教室(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佳容(2005)。幼兒數學創造力教學引導策略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葛如山(2011)。探討國小六年級數理資優傾向學生數學開放性問題的解題與創造力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詹瓊華(2004)。高中家政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遊曉琦(2011)。數學史融入教學對國中資優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劉海鵬 (200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海鵬(2002)。臺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潘淑娟(2004)。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點融入國小五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應用─以亞洲音樂為素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作創意教學。生活及科學教育月刊,39(2),39-40
    潘裕豐(2006)。創造思考的過程論與創造思考的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30-40
    潘裕豐(主編)(2013)。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臺北市:華騰。
    蔡文輝(1993)。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美芳(2003)。國小學生校外才藝學習及其創造力、認知型式與數學後設認知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蔡淑君(2009)。國中理化老師的數理課程統整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師範大學,彰化縣。
    蔣國英(譯) (2007)。創意心理學-探索創意的運作機制,掌握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原作者:Todd Lubart)。臺北市:遠流。
    蕭育婷(2015)。創造力教學方案運用於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秀智(1998)。 我國多元文化教育之現況探討,課程與教學,1(2),95-117。
    賴金河(2011)。國小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聲川(2011)。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天下。
    謝立人(2002)。結合問題解決與合作學習策略實施於國中數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雅涵(201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靜玟(2013)。成為多元文化教育「人」──多元文化教育實踐如何可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鍾瑋純(2012)。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於表演藝術舞蹈課程學生創造力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顏任珮(2012)。國中教師跨文化敏感度與多元文化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
    蘇惠玉(1998)。 從民族數學到多元文化數學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意雯(2011)。數學史融入國小教學之理論與實務探究。國教新知,58(3),65-73
    龔偉誠(2013)。高雄市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西文部分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CO: Westview Press.
    Banks, J. 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2001).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4, 225-246.
    Chang, J. H., Hsu, C. C., Shih, N. H., & Chen, H. C. (2014). Multicultural families and creative childre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5, 1288-1296. doi:10.1177/0022022114537556
    Chiu, C. Y., Morris, M. W., Hong, Y. Y., & Menon, T. (2000). Motivated cultural cognition: the impact of implicit cultural theories on 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varies as a function of need for cl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2), 247-259.
    Cubukcu, E., & Cetintahra, G. E. (2010). Does analogical reasoning with visual clues affect novice and experienced design students'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2(3), 337-344.
    DoBroka, C. C. (2012). Teaching to develop children’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lesson on The Sandwich Swap. Ohio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Arts, 52, 53-57.
    Dweck, C. S. (2012). Mindsets and human nature: Promoting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 the schoolyard, the racial divide, and willpower.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614-622. doi:10.1037/a0029783
    Dziedziewicz, D., Gajda, A., & Karwowski, M. (2014). Developing children'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creativity.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13, 32-42.
    Edwards, S. M. (2001). The technology paradox: Efficiency versus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3(2), 221-228.
    Gorski, P. C. (2000).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Equity in Our Schools: A Working Definition. Retrieved March 30, 2016, from the Academia Web: http://www.academia.edu/389626/A_Working_Definition_of_Multicultural_Education
    Gocłowska, M. A., & Crisp, R. J. (2013). On counter-stereotypes and creative cognition: When interventions for reducing prejudice can boost divergent thinking.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8, 72-79.
    Goclowska, M. A., Crisp, R. J., & Labuschagne, K. (2013). Can counter-stereotypes prime flexible thinking?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7, 1-15.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Y: McGraw-Hill.
    Harel, G., & Trgalová, J. (1996). Higher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Alan J. Bishop(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675-700). Berlin: Springer Netherlands.
    Isaksen, S. G., Lauer, K. J., Ekvall, G., & Britz, A. (2001). Perceptions of the best and worst climates for creativity: Preliminary validation evidence for the situational outlook questionnair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3(2), 171-184.
    Jankowska, D. M., Gajda, A., & Karwowski, M. (2015). How to Develop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round Creativity Compass Program. In Tan, Ai-Girl, Perleth, Christoph (Eds), Creativity,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pp. 133-146). Springer Singapore. doi:10.1007/978-981-287-636-2_9
    Leung, A. K.Y., Maddux, W. W., Galinsky, A. D., & Chiu, C. Y. (2008).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enhances creativity: the when and how. American Psychologist, 63(3), 169.
    Livne, N. L., & Milgram, R. M. (2006). Academic versus creative abilities in mathematics: Two components of the same construct?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8(2), 199-212.
    Ma, C. C. E., & Rapee, R. M. (2014).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between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9(4), 295-310. doi: 10.1002/jocb.67
    Maddux, W. W., Leung, A. K. Y., Chiu, C. Y., & Galinsky, A. D. (2009).Toward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nk between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and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64, 156-158. doi:10.1037/a0014941
    Malekian, F., & Fathi, H.(2012).Planning and Production of Mathematic Teaching Courseware for School Elementary Second Grade and Evaluation of its Effe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ummation Topic) and Learner's Creativit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6, 780-784.
    Mellou, E. (1996). Can creativity be nurtured in young children?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19(1), 119-130.
    Osborn, A. F (1963). Applied imagin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thinking.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onciano, L., & Shabazian, A. (2012). Interculturalism: Addressing diversity in early childhood. Dimensions of Early Childhood, 40(1), 23-30.
    Romberg, T. A. (1994).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foster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 H. Schoenfeld (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p. 287–304). Hillsdale, NJ: Erlbaum
    Sue, D. W., Jackson, K. F., Rasheed, M. N., & Rasheed, J. M. (2016). Multicult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 A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to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NY: John Wiley & Sons.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2013). Designing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7(3), 277-286.
    Sternberg, R. J. (2006).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8(1), 87-98.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Y: Free Press.
    Subramaniam, V., Abd Rahim, N., Affendi, N., Rafidah, N., Sujud, A., Dani, N. A. & Gani, S.(2009). The English Picture Books on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of Malaysian Kindergate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16(3).
    Voica, C., & Singer, F. M. (2012). Creative contexts as ways to strengthen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3, 538-542.
    Vygotsky, L. S. (2004).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 childhood. Journal of Russian & East European Psychology, 42(1), 7-97.
    Wilke, J. (2006). Using Imagination in the Math Classroom.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 39(2), 15-1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