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白聖彰
Sheng-Chang, Pai
論文名稱: 國中生活科技融入自然科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Study of Infusing Living Technology into the Design of Science Instr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上官百祥
Shang Guan, Abi-X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自然與生活科技科課程教學模組融入式課程
英文關鍵詞: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struction Model, Infusion Curriculu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6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國中生活科技融入自然科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從歷程中探討自然科教師對於實施此融入式教學設計課程的意見,以及其對於學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影響,希望藉此提出研究結果供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設計之相關單位以及教師參考。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發現,綜合歸納成下列幾點結論。茲分述如下:
    壹、教師對於實施部分的意見
    一、自然科教師認為,國中生活科技融入自然科力與壓力單元之教學設計,對於學生在認知、情意與技能方面皆能有所提升,而教師專業成長乃融入式課程能否落實之關鍵。
    二、融入式課程設計能使師生間互動良好,有助於提昇學生學習之成效。
    三、融入式課程能讓自然科教師有跨領域專業上的成長。
    貳、課程對於學生學習之影響部分
    一、本研究之融入式課程設計在主、客觀之調查與評估後,顯示應有相當的可行性。
    二、從研究中顯示,本研究之融入式課程設計對於學生產生學習上的興趣、改變學習上的態度、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以及增進課本外的知識四方面,均有不錯之成效,而對於能否增加學習上的信心,則表現出信心不足之現象。

    This action stud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Infusion Curriculum, specifically the addition of living technology into the design of science instruction curriculum for junior high level classes. This concept will then be discussed from the science teachers’point of views towards the design and instructions of the curriculum, with a focus on its effect on students’performanc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assistance to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faculty.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eachers’opinions on putting Infusion Curriculum into action:
    (1)Science teachers consider that putting the unit strength and the pressure infuse living technology into the design of science instr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does promote students’learning in cognition,liking,and skill.However, to successfully carry out the Infusion Curriculum depends on the maturity of teachers’specialization.
    (2)Infusing living technology into the design of science instr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improves 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 and students’performance.
    (3)Infusing living technology into the design of science instr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helps teachers improve on both subjects.
    2.The Effect of Infusion Curriculum on Student Performance
    (1)Infusing living technology into the design of science instr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shows feasibility after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s.
    (2)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design of Infusion Curriculum will improve students’interests,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studies,diminish learning problems and increase general knowledge. Unfortunately,this study shows that Infusion Curriculum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udents’confidence in their studi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 錄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統整課程之內涵 7 第二節 自然科與生活科技科課程內涵與架構 22 第三節 課程設計 31 第四節 國內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者的經歷、理念與角色 47 第二節 行動研究方法 49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49 第四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51 第五節 資料分析之方法 53 第六節 融入式教學模組之設計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67 第一節 實施歷程之結果分析 67 第二節 課程對於學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影響 8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7 壹、 中文部份 107 貳、 外文部份 111 附 錄 113 附錄一 自然科教師半結構晤談大綱 113 附錄二 實施活動照片 114 附錄三 實施後合作自然科教師半結構晤談大綱 115 附錄四 教師教學回饋單 116 附錄五 實施後學生半結構晤談大綱 118 附錄六 力學概念圖 119 附錄七 教學內容設計 120 附錄八 所對應分段能力指標內容 134 附錄九 學習單及活動說明單 135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雅珍(2001)。高雄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真麗、李宗文(2000)。多元評量方式統整課程和合科課程之運用。國教天地,137,11-17。
    方德隆(2000)。課程統整的模式與實務。高雄師大學報,11,182-121。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八十五年版)。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大偉、葉俊偉(1994)。四十年來我國工藝教育發展之沿革。教育資料集刊,06,49-53。
    李大偉、楊錦心(1997)。國民小學技學素養課程融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與設計。台北:五南。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隆盛(1996)。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2000)。科技與人力教育的進展。臺北:師大書苑。
    吳文宗(2005)。專題導向探究式實驗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昇翰(2006)。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對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修訂方向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嬌(200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班群教師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臺北:心理。
    周淑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53-78。台北:揚智。
    林本,李祖壽(1986)。課程編制原則及類型。載於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教育學),131-139。台北,商務。
    林義修(2006)。之趣味科學活動對學童學習成就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金文淑(1999)。統整課程活動設計。班級經營,4(1),14-29。
    侯世光(1997)。工藝/科技教育改革。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29-43。高雄:復文書局。
    侯務葵(2000)。教師學群成長—小班校實作與課程統整。教育研究月刊,79,68-74。
    施惠真(2001)。國中國文科統整課程的設計歷程與教學實施結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佑璋(2003)。九年一貫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師教學問題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陳昭儀(2005)。大學創造力課程實施現況之探析。載於「啟發創意妙點子~創造力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23。
    陳新轉(2000)。課程統整意義之探索。論文發表於台北市教育局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社會學習領域」研討會,台北。
    陳得人(2000)。國民小學融入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黃光雄(1984)。課程設計的模式。台北:五南。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a)。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1b)。以科技整合促進課程統整。教師天地,52,38-43。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臺北:冠學。
    黃建銘(2002)。科學教師對於統整取向教學模組之想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3(1),19-38。
    湯堯(2005)。創造力、執行力與競爭力的哲學論述與積極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33,31-41。
    黃瓈葳(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譯瑩(1998)。統整課程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8(4), 616-633。
    楊坤原(1996)。統整科學課程之論題與趨勢。科學教育月刊,190, 13-22。
    楊貞瑋(2002)。班群教師協同進行統整課程的歷程與自然科學習成效—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連智(2007)。 動手作探究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力學學習成效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五南。
    劉于嘉(2004)。科學趣味競賽對國中生自然科學習的影響。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1989)。南海模式的課程發展。現代教育,4(14),40-52頁。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歐用生(2000)。課程統整實施的檢討。國民教育,40(5),2-1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盧秀琴(2000)。國小課程統整的理論與實務—以「自然與科技領域」為主。國民教育,41(1),45-58。
    魏秀蓮(1998)。STS教學模組應用於國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斌、張永宗和李隆盛(2005)。台中市國中生活科技在職合格教師任教現況與課題。中等教育,56(1),52-67。
    薛梨真(1999)。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務。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貳、外文部份
    Brazee, E. & Capelluti, J. (1995).Dissolving Boundaries: Toward an integrative Curricul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7982)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Clark, E. (1986). Optimizing learning: the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 to the classroom. Columbus: Merril publishing company.
    Clark,C.M.(1988).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about teacher preparation: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7,15-12.
    Drake, S. M.(1992). A story model: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ject. Ontario: Catharines.
    Fogarty, R. (1991). Ten Way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61-65.
    Fogarty, R. & Stoehr, J. (1995). Integrating Curricula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eams, Themes, & Threads. K- Colleg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3435)
    Jacobs,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6506)
    Kovalik, S.(1993).ITI the model: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Arizona:Village of Oak Creek.
    Kysilka, M. L. (1998). Understand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The curriculum journal, 9(2), 197-209.
    Miller, J. (1992). Towards a spiritual curriculum. 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 5(1), 43-49.
    Palmer, J M. (1991). Planning wheels turn curriculum arou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2),57-60.
    Roskos,K.(1996).When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 Beginning teachers’planning process in an integrated instruction planning task.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7(2),120-129.
    Shavelson,R.J.(1983).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pedagogical judgments,plans and decisions.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3(4),392-41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