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素敏
HUANG,SU-MIN
論文名稱: 桃園與中壢間之聚落發展─中路和內壢地區
指導教授: 蔡文彩
Tsai, Win-Ts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1991
畢業學年度: 7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桃園中壢聚落發展中路內壢人口結構都市機能對外關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是探討中路和內壢地區聚落內部結構(人口結構、都市機能)及對外關係(
    道路交通、生活圈)的發展與變遷,並歸納聚落發展的模式,研究時間是由清代至今
    ,共分四個時期,研究結果如下:
    1.在人口結構方面,清代中路和內壢地區為閩粵移民開拓並建立聚落,日據時期中
    路地區主要是閩籍移民分布區,內壢地區則是閩、粵移民的混居地區,光復以後本區
    人口快速成長,民國60年之後的人口成長又較60年之前為快,同時人口產業結構
    發生改變,其中二級產業人口的增加最快,人口密集區也由昔日的中心沿著主要道路
    向外圍擴展。
    2.在都市機能方面,清代和日據時期中路和內壢地區聚落的主要機能是農業,光復
    以後工業、商業、住宅、行政、文教等機能漸增強。工廠和商店的分布沿著主要道路
    兩旁向南北兩側延伸,民國60年以前內壢地區陸續興建不少眷村,60年以後中路
    和內壢地區的住宅如雨後春筍般在主要道路兩側交通便利之處興起,同時本區的各級
    學校日漸增加,桃園市的行政中心於69年以後遷至中路地區。
    3.在對外關係方面,從貫公路和鐵路為中路和內壢地區對外的兩大交通動脈,隨著
    道路交通的改進,聚落的易達性也提高;居民的生活圈日漸擴大,閩客之間的往來愈
    見頻繁,在各項機能活動中與中路和內壢地區關係最切的都市是桃園市及中壢市,其
    次為台北市。
    4.全區的聚落發展可分為四時期,第一、二個時期(清代和日據時期)以農業機能
    為主,居民有濃厚的地域觀念,影響本時期聚落發展的主要因素為移民的墾拓、水利
    的開發和交通的建設;第三、四個時期(光復後至民國60、民國60年至今)人口
    快速成長,人口密集區由緊鄰桃園市區和中壢市區之各里向外圍擴張,二級產業人口
    大量增加,各種都市機能漸增強,聚落的發展沿著主要道路向兩側呈帶狀延伸,生活
    圈擴大,受地域觀念影響漸小,影響本時期聚落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交通的改進、人口
    大量移入、工廠增設及台北都會區向外圍發展的結果。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