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侑軒
Wu, You-Xuan
論文名稱: 鄭問《刺客列傳》對正史的轉述研究
鄭問《刺客列傳》對正史的轉述研究
指導教授: 黃明理
Huang, Ming-Li
口試委員: 黃明理 鍾宗憲 周志煌
口試日期: 2021/10/0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正史刺客列傳鄭問史記漫畫
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55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欲探討鄭問《刺客列傳》對正史的轉述方式,並藉分析該作品以探究漫畫的功能與價值,用以打破常人對於漫畫「多色情、暴力等不妥當內容」、「對學童有不良影響」、「難登大雅之堂」……等刻板印象,除了被視做大眾娛樂以外,研究漫畫形式所容納的各種可能性與意義。
      本論文使用文本分析法來剖析正史《史記.刺客列傳》的內容有何特殊之處,並且透過比較法來對照《戰國策》與《史記》當中的承繼與異同。除了文字對於歷史的紀載以外,也試著探究圖像繪製歷史故事的源流與發展。以人物畫而言,鄭問《刺客列傳》的人物設計從外觀、行動與感情等符碼形塑角色,延伸並創造出與傳統印象不同的趣味。接著探討漫畫《刺客列傳》改編劇情的策略,鄭問在故事的開頭設計原創劇情,與原著故事加以縫合,是為了讓用以開篇引起讀者注意;再加上高潮戲分的增添,功用為強調主角特質。以敘事學角度分析各篇的視角轉換,製造五篇漫畫不同的節奏與敘事特色,讀來極富變化。
      再來以漫畫文法與語彙的角度來分析鄭問《刺客列傳》,引用學者李衣雲、McCloud與Eisner等人的理論,來剖析作品中所展現的策略與技術。鄭問的畫面經營、漫畫文法與圖文關係都讓他的作品別具一格。寫實畫風能夠經營一個虛擬又真實的刺客時代風貌,以供讀者想像,精心設計的構圖、虛實安排以及中國式的意象運用使《刺客列傳》的可讀性多樣且豐富。而鄭問的漫畫文法運用需要讀者大量參與,畫面解讀以及留有想像空間,讓讀者也能夠構築一個屬於自己的刺客。而圖文關係組合則展現鄭問善於將文字與圖像做搭配,互相補充也各自發揮。
      鄭問《刺客列傳》改編了正史內容,展現當代注重的價值精神。以及漫畫這樣「精心排列的連續圖文組合」是專屬於當代人的表達方式,鄭問將漫畫結合文學,賦予了史書新的風貌,用藝術方式表達出來,足以與文學、史書並列,發揮不同層面的價值意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10 第二章 〈刺客列傳〉的故事演變──從史書到鄭問 13 第一節 《史記.刺客列傳》的特殊地位 13 第二節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的人物與事件 18 一、 曹沫 19 二、 專諸 22 三、 豫讓 25 四、 聶政 26 五、 荊軻 29 第三節 鄭問《刺客列傳》中的刺客故事 31 一、 曹沫 36 二、 專諸 37 三、 豫讓 38 四、 聶政 40 五、 荊軻 41 第四節 鄭問《刺客列傳》的特殊意義 43 一、 開啟漫畫界各種機緣 43 二、 形式上的開拓與成就 44 三、 題材反映的時代意義 45 第三章 鄭問《刺客列傳》的轉述策略 51 第一節 中國繪畫史上歷史故事題材入畫回顧 51 第二節 鄭問《刺客列傳》人物形象分析 60 一、 曹沫 63 二、 專諸 67 三、 豫讓 71 四、 聶政 75 五、 荊軻 79 第三節 鄭問《刺客列傳》情節轉述分析 84 一、 情節異同 88 二、 人物調整 97 第四章 鄭問《刺客列傳》漫畫轉述的特色 101 第一節 鄭問《刺客列傳》畫面經營分析 102 一、 畫風的獨特性 102 二、 構圖的特色 106 三、 中國式的意象運用 117 四、 畫面的實與虛 119 第二節 漫畫文法觀照下的《刺客列傳》特色 128 一、 畫面分格 128 二、 效果線與漫畫符號 137 三、 對白框與擬音字 147 第三節 文字與圖畫的關係 154 一、圖像與文字的組合關係 158 二、圖像與文字的分配占比 162 第五章 結論 170 參考書目 177 (一) 古籍(依朝代先後為序) 177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77 (三) 譯著(依作者名字字母序) 181 (四)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82 (五) 期刊、報刊文章及研討會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183 (六) 網路資料 184

    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朝代先後為序)
    [周]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四部刊要》本)
    〔戰國〕墨子,劉繼華譯註:《墨子》(臺中,暢談國際文化事業,2003年)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西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
    [東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天工書局,1996年)
    [東漢]王符,彭丙成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潛夫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唐]魏徵:《隋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
    [明]凌稚隆編;[明]李光縉增補,[日]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清]苧田氏:《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淸]吳汝綸評:《史記集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
    大辣編輯部:《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臺北:大辣出版社,2018年)
    戈春源:《刺客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王家誠:《文人畫家的藝術與傳奇》(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王耀庭:《繪畫》(臺北:幼獅文化,1985年)
    四方田犬彥:《漫画原論》(東京:筑摩書房,1999年)
    左海倫:《司馬遷與史記──經驗築城的巨塔》(臺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
    白旗直樹:《漫畫的閱讀方法》(日本:寶島社,1995年)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孔子家語》(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何志明、潘運告等人著:《唐五代畫論》(湖南:湖南美術,1997年)
    吳福助:《史記解題》(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
    呂世浩:《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7年)
    扶欄客:《司馬遷筆下的江湖傳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0)
    李衣雲:《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臺北:群學出版社,2012年)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稻鄉出版社,2012年)
    李宗山:《家具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李勉注:《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李紀祥:《史記五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李郁周:《中國書史書跡論集》(臺北:蕙風堂筆墨,2003年)
    李歐梵:《文學改編電影》(香港,香港聯合書刊,2010年)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美術,1987年)
    李闡:《中國漫畫史》,(臺北:世系出版社,1978年)
    阮光民:《刺客列傳》(臺北:人類智庫出版社,2006年)
    周士心:《國畫技法概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林保淳:《俠客行──傳統文化中的任俠思想》,(新北: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俞崑編:《中國繪畫史》(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胡正光、周文鵬主編:《另眼看御宅2:熱血二次元的動漫部落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胡德生:《中國古代家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89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1992年)
    高世恭、周若瑜等人著:《中華國寶》(臺北:世界地理,1984年)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曹玉林:《中國畫欣賞》(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2012年)
    許正芳、姜振台等人編:《歡樂漫畫》半月刊試刊2號(臺北:時報出版,1985年)
    許祖良:《張彥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11年)
    陳某:《火鳳燎原》(臺北:東立出版社,2001)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7年)
    陳振輝:《中國的現代造型觀──創作理念》(臺北:銀禾文化事業,1995年)
    陳海虹:《小俠龍捲風》(臺北:皇冠漫畫雜誌社)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
    喬衍琬:《史筆與文心──文史通義》(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
    菅野博之,唐澤佳子:《漫漫快快》(臺北:楓書坊文化,2010年)
    開拓動漫編輯部:《千年一問──鄭問故宮大展紀念畫冊》(臺北:開拓動漫,2018年)
    馮作民:《中國美術史》(臺北:藝術圖書,1993年)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
    葉宏甲:《諸葛四郎》(臺北:故鄉出版社)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樊波、朱光耀:《畫中歷史──中國歷史畫解讀》(香港,三聯書店,2007年)
    潘公凱:《限制與拓展──關於現代中國畫的思考》(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
    蔡志忠:《蔡志忠經典漫畫珍藏版──史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
    鄭良樹:《戰國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鄭問:《刺客列傳》(臺北:大辣出版社,2017年)
    鄭問:《東周英雄傳I》(臺北:大辣出版社,2012年)
    曉雲法師:《中國畫話》(臺北:原泉出版社,1988年)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賴漢屏:《史記評賞》(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臺北:東大圖書,1989年)
    韓兆琦:《史記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1993年)
    豐子愷:《豐子愷漫畫文選集》(臺北:渤海堂文化,1987年)
    羅青:《水墨之美》(臺北:幼獅文化,1991年)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三) 譯著(依作者名字字母序)
    Bal Mieke:《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3年)
    Bruce F. Kawin著,李顯立等人譯:《解讀電影》(臺北:遠流出版,1996年)
    Christopher Williams著,甘錫安譯:《形式的起源:萬物形式演變之謎,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設計美學×科學探索》(臺北:臉譜出版,2015年)
    Daniel Arijon,陳國峰譯:《圖解電影語言的文法》(臺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Durant Will/ Durant Ariel著,吳墨譯:《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臺北:大是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
    James Cahill(高居翰)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美術,1985年)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Perry Nodelmen,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臺北:天衛文化,2005年)
    Pilip M.taylor著,蘇千玲譯:《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臺北:方智出版,1997年)
    Robert McKee:《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Scott McCloud著,朱浩一譯:《漫畫原來要這樣畫》(臺北:愛米粒出版,2017年)
    Scott McCloud著,朱浩一等人譯:《漫畫原來要這樣看》(臺北:愛米粒出版,2017年)
    Scott McCloud,朱浩一等人譯:《漫畫原來還可以這樣看:藝術形式再進化》(臺北:愛米粒出版,2018年)
    Steven D. Katz著,井迎兆譯:《電影分鏡概念──從意念到影像》(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Will Eisner著,蔡宜容譯:《圖像說故事與視覺敘事》(臺北:易博士文化,2020年)
    Will Eisner著,蔡宜容譯:《漫畫敘事表現解剖學》(臺北:易博士文化,2021年)
    Will Eisner著,蔡宜容譯:《漫畫與連環畫藝術》(臺北:易博士文化,2020年)
    Witold Rybczynski著,李宛蓉譯:《關於坐下這件事 : 從實用到時尚,看微物史大師黎辛斯基為我們介紹椅子的歷史》(臺北:貓頭鷹書房,2020年)

    (四)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越:《《史記.刺客列傳》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博文:《中國肖像畫與人物畫的演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鐘夐洋:《鄭問漫畫視覺語彙風格研究-以《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為例》(臺中: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脩紋:《《三國演義》當代改編文本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教學碩士論文,2015年)
    林文榮:《武梁祠刺客、列女、孝子畫像石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6年)
    唐琬珒:《《史記‧荊軻傳》與電影改編之研究-以《荊軻刺秦王》、《英雄》為主》(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7年)
    范凱婷:《借鏡與新變──論臺灣武俠漫畫歷史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五) 期刊、報刊文章及研討會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李芝瑩:〈鄭問改編《史記.刺客列傳》之人物刻畫研究〉,語言、符號、敘事與故事論文研討會(臺中:臺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發產業發展中心,2009年1月)
    高禎霙:〈《史記.刺客列傳》的敘事特色與精神義涵〉,《發皇華語.涵詠文學~第二屆中國文學紀華語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7月)
    黃啟書:〈《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四十期(2013年3月)
    黃馨霈:〈《史記》敘事之抒情性──以〈刺客列傳〉為核心之探討〉,《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六期(2013年11月)
    劉惠萍:〈一種「歷史」、兩種「故事」──以兩漢的聶政傳說為例〉,《文與哲》第二十六期(2015年6月)
    周珮儀:〈從認知心理學探究教科書插圖設計及其教學轉化〉,《教科書研究》第八卷第二期(2015年8月)
    陳珮筠:〈把故事再說一次〉,《編譯論叢》第八卷第二期,(2015年9月)
    (六) 網路資料
    簡秀枝:〈鄭規林隨、斧痕鑿鑿,漫畫家鄭問故宮大展爭議〉,《典藏》藝術網。2018年8月10日,https://artouch.com/column/content-231.html,擷取日期:2021年2月9日
    鍾孟舜:鄭問故宮大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enuen2018/posts/224977978174377/,擷取日期:2021年2月9日。
    林子昭:藝術史研究者。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1829,擷取日期:2021年2月9日。
    羅婉芬:〈走過台灣漫畫最美好時光 許貿淞曾嘆政府審查扼殺創作〉,2019年12月8日,中央社。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12-08/337650擷取日期2021年4月15日。
    郭書瑄,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與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著作有《圖解藝術》、《插畫考》等書,並翻譯多本藝術相關書籍。https://artouch.com/views/content-289.html,擷取日期:2021年2月9日。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10/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