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悄然
Li, Qiao-Ran
論文名稱: 兩岸跨域環境治理合作之探討──以霾害治理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of Trans-region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between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A Case of Haze Management
指導教授: 王冠雄
Wang, Kuan-Hsi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跨域霾害環境治理國際環境法兩岸合作
英文關鍵詞: Trans-regional haz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s,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83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環境議題近年來備受世界各國的關注,尤其是霾害問題,已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2015年,中國大陸央視前主播柴靜所製作,關於霾害真相的獨立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在大陸各大社群網站播出後,引發全民關注。《穹頂之下》對於霾害的危害、成因和解決方案深入講解,更對於中國大陸的行政體制以及壟斷行業直言批判。事實上,在臺灣霾害也是大眾所關切的議題。
自2013年以來,持續大規模的霾害已經涵蓋了中國大陸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約有六億人口受到影響,其中京津冀地區的污染情況最為嚴重。而臺灣地區的PM2.5問題主要出現在初冬,部分因為季風自境外帶入,也有來自內部的汙染源,包括人為的汙染源(汽機車及工業排放、裸地受風揚塵、以及民俗節慶等活動),此外也有自然汙染源(沙塵暴、火山爆發等)所造成。
基於以上關於兩岸霾害敘述,霾害治理此一議題有必要透過兩岸合作方能有所成效。過往在探討環境問題時,多以通過單一國家的力量予以解決,常常忽略了跨區域的合作。環境問題攸關兩岸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唯有透過合作,在法律、政策以及作法等層面上建立有效機制,才能更好的造福兩岸人民。本研究首先論述什麼是環境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環境治理的特色以及跨域治理霾害的必要性。其次,本研究將探討中國大陸與臺灣關於霾害的現狀以及處理對策。最後,透過研究其他地區跨域環境治理的案例分析,本研究認為兩岸可以試圖通過建立兩岸聯防聯控機制、確實落實《兩岸環境保護合作協議》以及公眾參與合作等方式來共同治理霾害。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greatly concerned worldwide. Especially the haze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cannot be overlooked. In 2015, a documentary film Under the Dome directed by Chai Jing, a former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journalist, investigated the truth of haze. After this documentary film released on several main social websites in China, it drew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Under the Dome elaborated the damages,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haze in depth, which was literally a blunt critique to China’s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monopolies. In fact, haze is also a crucial public issue in Taiwan.
From 2013, a quarter of China has overwhelmed by lasting and large-scaled haze and around over six hundred millions people have been affected. Among all the polluted areas, Jingjinji (Beijing-Tianjin-Hebei) is the severest. Taiwan’s PM2.5 problem mainly occurs in early winter, which partly comes from foreign monsoon and partly comes from domestic pollutants, including human pollutant sources (mobile and industrial emissions, bare grounds dusts distributed by winds, and festival smokes) and natural pollutant sources (sandstorms and volcanic eruption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s above, to effectively cope with the issue of haze governance requires the cooperation of Taiwan and China. In previous environmental cases, most researches used single nation power to deal with problems, which often neglected the trans-regional coopera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late to the interests of both Taiwan and China. Thus, only through cooperation—such as building effective systems in law, policy and method—can the governments benefit the public of Taiwan and China.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meaning, impor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s well as necessity of trans-regional governance. Second,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haze condition and current strategies of China and Taiwan. Finally, through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ases in other regions, this study maintains that Taiwan and China can build mutual defense and control system, dealing with the haze problem by practicing “the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agreement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文獻分析與回顧 7 第二章 環境治理意涵之分析 17 第一節 環境 17 第一項 環境的概念 17 第二項 環境對人的重要性 19 第三項 「公眾參與」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20 第二節 治理的意涵 22 第一項 何謂治理 22 第二項 跨域治理的意涵 25 第三項 環境治理機制的特色 28 第三節 兩岸跨域治理霾害的必要性 38 第三章 中國大陸霾害現狀與對策 39 第一節 中國大陸霾害汙染現狀 39 第二節 中國大陸霾害成因 41 第三節 中國大陸霾害防治對策 44 第一項 中國大陸各地區霾害治理的相關政策 45 第二項 中國大陸霾害法律治理現狀與不足 48 第四節 小結 60 第四章 臺灣霾害現狀與政策 63 第一節 臺灣霾害汙染對策 63 第二節 臺灣霾害成因 69 第三節 臺灣霾害防治對策 71 第一項 臺灣霾害治理的相關政策 71 第二項 臺灣霾害法律治理現狀與不足 72 第三項 臺灣霾害治理中的公民參與 74 第四節 臺灣霾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78 第五章 兩岸環境治理合作 83 第一節 協同治理理論 83 第一項 協同治理理論的內涵 83 第二項 協同治理的歷史發展 86 第三項 協同治理的價值 87 第二節 歐盟跨域治理成功經驗 90 第一項 芬蘭與前蘇聯的跨域酸雨合作 90 第二項 歐洲跨域水污染治理 91 第三項 歐盟「空氣清潔與行動計畫」93 第四項 小結 95 第三節 兩岸跨域霾害治理合作機制的建構 96 第一項 跨域合作治理的原則 96 第二項 兩岸霾害跨域治理策略 97 第六章 結論 107 參考文獻 111 一、中文部分 111 二、英文部分 120 圖目次 圖 4-1 校園空品旗 68 圖 4-2 各縣市死於 PM2.5 相關慢性病人數、比率 68 表目次 表 1-1 區域合作的邏輯:治理模式的界定 11 表 4-1 影响臺湾空气品质之因素 7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卷)》,1983。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王曦, 1998。《國際環境法的特點》。北京:法律出版社。
包宗和,2010。〈因應氣候變遷國家安全新思維的建構〉,陳泰然、包宗和(編),《全球風險環境的形構:氣候變遷對臺灣總體安全的衝擊》。臺北:遠景基金會。頁339-347。
安東尼•紀登斯,2011。《氣候變遷政治學》。臺北:商周出版。
李天任、藍莘(譯),Wimmer,R.D.,&Dominick J.R(原著),1991。《大眾媒體研究》。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汪勁,2014/8。《環境法學(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坷,2008。《環境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俞可平, 2000。《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等著,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徐祥民主編,2013。《中國環境法學評論(第九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成福等譯,[美]喬治·弗雷德里克森著,2003。《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瓊懿、欒欣(譯),艾爾•高爾(原著),2007。《不願面對的真相》。臺北:商周出版。
曹軍驥譯,奇普•雅各斯、威廉•凱莉著, 2014。《洛杉磯霧霾啟示錄》。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許晃雄、李培芬,2010。〈氣候變遷之監測預警機制〉。陳泰然、包宗和(編),《全球風險環境的形構:氣候變遷對臺灣總體安全的衝擊》。臺北:遠景基金會。頁239-260。
陳聰富,2010。〈制定氣候安全相關法案之面向與內容〉。陳泰然、包宗和(編),《全球風險環境的形構:氣候變遷對臺灣總體安全的衝擊》。臺北:遠景基金會。頁317-338。
楊之遠,2014。〈兩岸霧霾(PM2.5)污染現況與未來合作展望〉,于騰耀主編,《專題報告2014-9》。臺北:財團法人中技社。頁27-33。
蒲島郁夫,1989。《政治參與》。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潘开靈、白列湖,2006。《管理協同理論及其應用》。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蔡先鳳,2009。《環境法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韓園園,2015。《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法律制度研究》。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二)學術論文
于宏源、毛舒悅,2014。〈利用地毯減排與空氣品質協同效應,建設應對霾害的亞洲低碳共同體〉,《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7卷第5期,頁82-90。
于蕙清,2011。〈湄公河流域跨界水域治理之評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頁115-138。
王永紅、呂潔,2015。〈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區劃分及防控思路的探討〉,《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第7期,頁63-64。
王同林、韓立釗、劉靜瑤,2010。〈完善我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體系的幾點建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21卷9期,頁10-17。
王紅、齊建國,2013。〈PM2. 5高排放與治理的技術經濟思考〉,《經濟縱橫》,第4期,頁3-6。
王海英、孫莉,2013。〈霧霾天氣的綜合防治研究 ——以河北為例〉,《河北 石家莊: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校報》,頁43-47。
王超鋒,2011。〈論國際環境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 第4期,頁28-30。
王樹翠,2015。〈淺析霧霾的成因及政府治理霧霾的對策〉,《經營管理者》,第1期,頁122-124。
王燕、施維蓉,2010。〈《歐盟水框架指令》及其成功經驗〉,《節能環保》,第7期,頁14-16。
王穎、楊利花,2016/6。〈跨界治理與霧霾治理轉型研究——以京津冀區域為例〉,《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388-393。
白洋、劉曉源,2013。〈“霧霾”成因的深層次法律思考及防治政策〉,《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第11期,頁24-27。
皮埃爾·德·賽維可倫斯,1998年。〈治理與國際調節機制的危機〉,《國際社會科學》,第3期,頁77-78。
石秋池,2005。〈歐盟水框架指令及其執行情況〉,《中國水利》,第22期,頁67。
任鳳珍、孟亞明,2016。〈歐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經驗對我國的啟示〉,《經濟論壇》,第3期, 頁144-145。
朱旭峰,2013。〈轉型期中國環境治理的地區差異研究〉,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8期,頁32-34。
朱志剛,1990。〈協同理論簡介〉,《系統工程》,第3期,頁72-74。
何紅杉、張俊國,2011。〈無知己利益衝突矛盾防範與化解機制探索——基於協商民主與協商治理視角的分析〉,《行政論壇》,第1期,頁12-15。
何淵,2015。〈州際協定——美國的區域法治協調機制〉,《東方法眼》,第6期,頁5-6。
佟彥超,2006。〈中國重點城市空氣污染預報及其進展〉,《中國環境監測》,第22期,第2版,頁69-71。
宋渭澄,2003。〈聯合國體系下的非政府組織及其國際政治效應〉,《國際論壇》,第2期,頁7-13。
李長春、郝秋芳、王爽,2014。〈「公眾參與」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旅遊縱覽(下半月)》,第2期,頁88-90。
李飛,2016/4。〈河南省霧霾防治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社會治理》,頁51-56。
李斐、祝耀偵,2007。〈全球環境問題與國際組織的治理〉,《文教資料》,第1期,頁200-201。
李漢卿,2014。〈協同治理理論探析〉,《社會經緯理論月刊》,第1期,頁138-142。
李輝,2015。〈霧霾協同治理需解決三大問題〉,《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第3期,頁127-129。
李輝、任曉春,2010年。〈善治視野下的協同治理研究〉,《科學與管理》,第6期,頁78-79。
杜微,2015。〈跨界水污染的府際協同治理機制研究綜述〉,《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第5期,頁31-44。
杜群、李丹,2011。〈《歐盟水框架指令》十年回顧及其實施成效述評〉,《江西社會科學》,第8期,頁21-27。
汪勁,2005。〈中國環境法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法律科學》,第3期,頁34。
汪偉全,2014。〈空氣污染的跨域合作治理研究——以北京地區為例〉,《公共管理學報》,第11卷第1期,頁56-60。
沈陵,2015。〈歐盟空氣品質立法及啟示〉,《內江科技》,第7期,頁77-78。
卓凱,2007。〈區域合作的制度基礎:跨域治理理論與歐盟經驗〉,《財經研究》,第1期,頁55-65。
周利敏,2016。〈生態災難、永續發展與特大城市霧霾治理——國際經驗與中國啟示〉,《中國行政管理》,第1期,頁114-116。
周桂田,2016。〈臺灣空氣污染之風險治理與制度研究〉,《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104年度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第7期,頁20-49。
周素文,2010。〈簡介《歐盟水框架指令》及其成功經驗〉,《科技資訊》,第36期,頁21。
季柳陰來,2011。〈國際環境條約在中國的履行——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為例〉,《法制與社會:下詢刊》,第6期,頁5-7。
林忠漢,2014。〈東南亞跨境霾害汙染損失評估及共同防制經驗〉,《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7卷第5期,頁91-99。
竺乾威,2008。〈從新公共管理到整體性治理〉,《中國行政管理》,第10期,頁52-53。
姚筱鬱,2011。〈從萊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幾點啟示〉,《河北水利》,第7期,頁32。
封慧敏,2008。〈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制度實施的障礙及出路〉,《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第5期,頁33-34。
施維榮,2010。〈《歐盟水框架指令》簡介及對中國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借鑒〉,《污染防治技術》,第6期,頁42-43。
胡愛榮,2014。〈京津冀治理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的應用研究〉,《生態經濟》,第8期, 頁179。
娜琳,2006。〈沙塵暴的危害及中蒙聯手與國際社會共同防治〉,《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期,頁49-65。
孫友祥、安家俊,2008。〈跨域治理視角下武漢城市圈區域合作制的建構〉,《中國行政管理》,第8期,頁57-59。
秦天寶,2008。〈國際環境法的特點初探〉,《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頁16-19。
袁珊、賈愛玲,2017。〈論我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法律制度的完善——新《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背景下〉,《法制博覽》,第9期,頁32-33。
馬奔,2009。〈危機管理中跨域治理的檢視與改革之道——以汶川大地震為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期,頁147-152。
高桂林、陳雲俊,2015。〈評析新《大氣污染防治法》中的聯防聯控制度〉,《環境保護》,第18期,頁44。
國勝利,2016。〈霧霾污染聯防聯控之法律規制——以京津冀為例〉,《南方論刊》,第8期,頁45-47。
婁成武、於東山,2011。〈西方國家跨域治理的內在動力、典型模式與實現路徑〉,《行政論壇》,第18期,頁88-91。
康京濤,2016。〈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法律機制〉,《寧夏社會科學》,第2期,頁67-72。
張小曳、孫俊英、王亞強等,2013。〈中國大陸霧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科學通報》,第13期,頁34。
張欣炘、楊帆,2015。〈美國、歐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及啟示〉,《環境保護》,第13期,頁51-53。
張海濱,2007。〈聯合國與國際環境治理〉,《國際論壇》, 第5期,頁42-80。
張驥、王宏斌,2005。〈全球環境治理中的非政府組織〉,《社會主義研究》,第6期,頁107-109。
許中駿,2014。〈臺灣霾害成因、境外汙染影響及兩岸空品管制交流契機〉,《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7卷第5卷,頁70-76。
陳仲嶙,2014/3。〈環境影響評估事件之司法審查密度:比較制度分析的觀點〉,《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4期,頁107-168。
陶希東,2011。〈跨域治理——中國社會公共治理的戰略選擇〉,《學術月刊》,第8期,頁22。
陸遠權、牟小琴,2010年。〈協同治理理論視角下公共危機治理探析〉,《審陽大學學報》,第5期,頁123。
雲雅如、王淑蘭等,2012。〈中國與歐美大氣污染控制特點比較分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4 期,頁33-34。
馮爽、王聖瑞等,2015。〈法國湖泊水環境保護與水污染治理〉,《水利發展研究》,第5 期,頁66-67。
黃淑倫等,2016/12/15。〈嘉南地區細懸浮微粒濃度與氣象因子相關性分析:2006-2014〉,《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35 卷6 期,頁575–586。
黃躍,2014。〈環境污染治理的國際借鑒〉,《雲南大學學報》,第4 期,頁51-53。
楊志軍,2010。〈多中心協同治理模式的內涵闡析〉,《四川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頁21。
楊昊,2006。〈微型區域主義在東南亞跨域霾害治理上的挑戰與調適〉,《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 卷第3 期,頁139-186。
楊清華,2011。 〈協同治理的價值及其局限分析〉,《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 期,頁33-56。
劉育宏,2015。〈看見臺灣——「看見朦朧美的臺灣」〉,《翰林自然科學天地》,第43 期,頁20-40。
劉偉忠,2012。〈我國協同理論研究的現狀與趨向〉,《城市問題》,第5 期,頁81-85。
劉偉忠,2012。〈協同治理的價值及其挑戰〉,《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2 期,頁117。
劉鴻志,2013。〈霧霾影響及其近期治理措施分析〉,《環境保護》,第7 期,頁15。
樓宗元,2015。〈國外空氣污染治理府際合作研究述評〉,《國外社會科學》,第5期,頁39。
滕飛,2009。〈跨域河流污染治理的激勵機制建設〉,《中國經貿》,第20 期,頁246-247。
薑丙毅、龐雨晴, 2014/7。〈霧霾治理的政府間合作機制研究〉,《學術探索》,第7 期,15-21 頁。
鍾京佑,2003/6。〈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臺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第18 期,頁 23-52。
韓志明、劉瓔,2016/9。〈京津冀地區公民參與霧霾治理的現狀與對策〉,《天津行政學院學報》,第18 卷第5 期,頁18-39。
藍慶新、侯姍,2015。〈我國霧霾治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研究〉,《青海社會科學》,第1 期,頁77-78。
藍豔、劉婷、彭甯,2017。〈歐盟環境政策成本效益分析實踐及啟示〉,《環境保護》,第1 期,頁99-100。
魏嘉、呂陽、付柏淋,2014。〈中國大陸霧霾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環境保護科學》,第5 期,頁9。
藺雪春,2006。〈全球環境治理機制與中國的參與〉,《國際論壇》,第2 期,頁39-43。
蘇雅,2015。〈大氣污染治理法律對策研究——暢通司法管道建設〉,《資源節約與環保》,第4期,頁115-116。

(三)學位論文
吳宏圖,2012。《境外長程傳輸對臺灣細懸浮微粒(PM2.5)影響之模擬評估》。台南:南臺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學位論文。
李欣,2013。《環境保護中的政府責任現狀分析》。太原:山西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
孫國祥,2006。《澳洲的南太平洋政策研究:新區域主義的觀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月詩,2011。《臺灣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品質標準建置研究》。桃園: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忻,2011。《跨境酸雨污染治理機制的有效性比較》。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碩士論文。
黃忻,2011。《跨境酸雨污染治理機制的有效性比較》。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碩士論文。
劉光蘭,2015。《基於外部性的跨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模式研究》。重慶:西南石油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論文。
劉彬,2001。《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對策》。湖北:黃石高等專科學校環境與化學工程系。範小可,2007。《我國政府環境執法現狀及對策研究》。重慶:重慶大學碩士論文。

(四)官方文件與公約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減管理室,2015/6/15。《立法院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我國因應氣候變遷邁向新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出席「2013年海峽兩岸PM2.5污染控制與能源利用研討會」案出國報告》。

(五)研討會論文
譚偉,2008。〈歐盟水框架指令及其啟示〉,「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中國江蘇南京。頁326-329。
蕭代基,2002/3/2。〈臺灣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展望〉,「臺灣的未來」研討會。
臺南:成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頁10-31。
李科華,2015/3。〈淺析城市綠化與霧霾治理的發展之路〉,《建築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黎海峰,2015/7/17。〈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2014 年《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問題研究——2015 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中國上海: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頁92-96。

(六)報紙
童振源,2000/4/3。〈兩岸合作架構與和平進程〉,《新加坡早報》。
劉毅,2013/ 11/ 8。〈期盼「新風」驅霾害〉,《人民日報》,第17 版。
中國環境報,2015/12/7。〈當霧霾來臨時線民最關注什麼?〉,《中國環境報》。
崔馨月,2017/1/14。〈中國碳衛星“把脈”全球大氣〉,《人民日報海外版》,第8版。

(七)網際網路
PM2.5 自救會,2015/3/26。《PM2.5 自救會:公民要自救,保命空汙旗》,〈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8968〉。
中国臺湾网,2014/3/7,〈空氣汙染:臺灣治理經驗大陸可借鑒〉,《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tw/2014/03-07/5923241.shtml >。
中國環境報,2015。〈關於如何加強對機動車排氣檢測監管工作的建議〉,《中國環境報網》,<http://www.goootech.com/topics/72010183/detail-10246667.html>。
中策網,2016。〈河北省:成立霾害專項治理檢查組〉,
<http://www.cninfov.com.cn/a/20160311/26591.html>。
日本「朝日新聞」,2016/10/23。《臺灣計畫2025 年非核亞洲罕見》,<http://m.ltaaa.com/hktalk-view-id-2046.html>。
朱淑娟,2015。《PM2.5 納入空品標準改善預估要 60 億》,資料來源:臺灣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76809>。
吳敏菁,2016/7/23。〈高汙染燃料自治條例通過生煤、石油焦彰縣將嚴管〉,《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723000436-260107 >。
呂錫民退休能源研究員,2015/8/19。〈專家傳真-向煤炭宣戰美國能,臺灣也能〉,《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9000048-260202>。
周桂田,2016。〈臺灣空氣污染之風險治理與制度研究〉,《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104 年度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http://www.cppl.ntu.edu.tw/research/2015research/10408final.pdf >。
呼吸道疾病知識網,《臺灣嚴重的空氣汙染狀況全球前十差》,
<http://www.playlife.com.tw/02.html>。
林永富,2014/ 1/ 14。〈立委推空汙假教部、環署研議〉,《中時電子報》,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4001056-260302>。
林玲珠,2014。〈兩岸如何攜手防制霾害〉,《國政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3/13301>。
法提姆 (Timothy Ferry),2016/6/21。〈氣候變遷的政治與政策(摘要)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臺》,
<https://tccip.ncdr.nat.gov.tw/v2/knowledge_expert_view.aspx?kid=20160621141101 >。
社論,2016/12/27。《整治空汙霾害,臺灣態度太消極》,
<http://0-udndata.com.opac.lib.ntnu.edu.tw/library/ >。
青島網路電視臺,2014/11/02。《山西省財政下達4.8 億元治理霧霾》,<http://ent.taiwan.cn/list/201411/t20141102_7862354.htm>。
洪郁婷,2015/3/17。〈都是中國害的? 學者:7 成空污臺灣自產〉,《環境資訊中心》,<http://www.nchu.edu.tw/mediaprintable.php?id=32012 >。
香港中國通訊社,2015/11/27。〈陳以信指民進黨再生能源政策不切實際〉,《香港新聞網》,<http://www.hkcna.hk/content/2015/1127/415143.shtml >。
恐怖的呼吸道疾病,〈臺灣嚴重的空氣汙染狀況全球前十差〉,《呼吸道疾病知識網》,<http://www.playlife.com.tw/02.html>。
柴靜霾害真相獨立調查:穹頂之下(2015 年記錄片)。
海峽橋,2015/7/1。〈兩岸簽訂環境保護合作協議之重要性〉,《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news_h/shownews.php?lang=cn&id=2488 >
參考消息,2014/10/31。《污染嚴重過度捕撈歐洲多國將聯手治理多瑙河》,<http://mil.news.sina.com.cn/2014-10-31/1507808603.html>。
國際中心,2013/9/29,〈NASA 繪製空污死亡地圖 臺灣高歐洲三倍〉,《ETtoday東森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929/275936.htm>。
常紀文、孫寶民,2017。〈首例跨區域傾倒垃圾環境公益訴訟引發的思考〉,《中國環境報》,
<http://big5.qstheory.cn/gate/big5/www.qstheory.cn/zoology/2017-03/09/c_1120594504.htm >。
探索臺灣核廢料,《臺灣核能發展歷史》,<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diplomacy1/wrc05/steuent/a3.htm>。
曹小衡,2015/1/4。〈看好2015 年兩岸經濟合作前景〉,《中國臺灣網》,<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501/t20150104_8574476.htm>。
許碩穎,2015/10 /4。〈致命PM2.5!子宮肌瘤增加+早死〉,《ETtoday 東森新聞雲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3483/?act= >。
陳立誠,2016。〈未來十年電價趨勢〉,《ETtoday東森新聞雲》,< http://m.ettoday.net/news/20160304/657325.htm>。
湯佳玲,2014/8/4。〈社區PM2.5污染源寺廟最嚴重〉,《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escotech.com.tw/pudu/news1030804.htm>。
湯佳玲,2015/9/23。〈秋風起髒兮兮中部PM2.5超標不散〉,《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7671〉。
湯雅雯,2014/01/14。〈空氣太糟就停課空汙假來真的〉,《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4000434-260114。
齊魯晚報,2014/11/13。〈山東:加大城市綠化防塵力度 還能減少霧霾〉,《齊魯晚報》,<http://news.yuanlin.com/detail/20141113/200596.htm>。
請李縣長依法行政許可證屆期不展延律師、學界、醫界、民團聯合聲明,2015/3/6。<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1748>。
聯合國青少年之家,《環境的定義》,網站:<http://www.orldbank.org.cn/Chinese/youth/issues/environment/>。
羅應鵬,2010。〈淺議公眾參與維護環境安全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論文下載中心》,< http://big.hi138.com/wenhua/shehuiqita/201009/256093.asp#.WMeYdsHavD4 >。
蘆育紅,2011。〈淺談交通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中國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huanjingbaohu/201110/565664.htm>。
楊荏婷,2015。〈霾害——蒼穹之下,時代的痛點〉,《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1/14811?County=%25E6%25A1%2583%25E5%259C%2592%25E5%25B8%2582&site= >。
彭啟明,2014。〈兩岸空氣品質監測合作規劃研究計畫〉,《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http://www.mac.gov.tw/public/Data/4591445571.pdf>。
人民網-科技頻道,2016/12/22。〈我國首顆碳衛星發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的「中國擔當」〉,《人民網》,<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1222/c1007-28968271.html >。
兩岸環保合作成臺灣“立法院”質詢議題[EB/OL],2015/2 /26。<http: / /www. voacantonese. com/content/reactions - on - cross - strait - ep - cooperation -20140423/1899311.html>。
雲林縣政府,2015。《沿海地區空氣汙染物及環境健康世代研究計畫》。臺北:委託臺灣大學之歷年研究報告,<http://ppt.cc/xMhf>。
臺灣「行政院」,2015/2/26。專案報告:《兩岸環境保護合作協定》之利弊評估與洽簽協商進度[EB/OL],<http: / /lis.ly.gov.tw/lydb/uploadn/103/ 1030423/13.pdf>。
中國華東霾害嚴重、指數破表,2014 /12/28。《懸浮顆粒影響臺灣[EB/OL]》,<http: / /e -info.org.tw/node/95742>。

二、英文部分
(一)書籍
Albrow, Martin and Elizabeth King ,1990. "Globalization, Knowledge and Society : Readings from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Sage Publications, p.9.
Blackwell,Wiley,2009.“Blackwell’s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p.44.
Colin,Robinson,2008.Climate Change Policy.London:Chatham House.
Hettne, Björn, Andrá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l, eds,1999. Globalism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Houndmill: Palgrave McMillan Press, Ltd.
Kagan,Robert,2008.The return of History and the End of Dreams.Knopf.
KATZENSTEIN P J,1978.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M].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isin Press,p.344.
MARIN B,1991.MAYNTZ R. Policy Network: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M] . Campus Verlag: Boulder,Colo. Westview Press,p.17.
PERRI,2002.LEAT D,SELTZER K,et al.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M]. New York:Palgrave,pp.28-31.
ROBERT L,2001.SMITH J P.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M]Palgrave Macmillan Limited,pp.81-135.
Wilkins,Peter , 2002.Accountability and Joined-up Government.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61.

(二)期刊
C. Arden Pope III, Richard T. Burnett, Michael J. Thun, 2002. Eugenia E. Calle, Daniel Krewski,Kazuhiko Ito&George D. Thurston, Lung Cancer, Cardiopulmonary Mortality, and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JAMA.287(9):1132-1141.
Comm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the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2000/60/EC): Guidance document No.1—14,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3.2000,327(1):56-60.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Council of 23 October 2000: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action in the field of water policy [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0, 327(1):56-60.
Perspectives on the Reformulation of Regionalism.” New Political Economy,5 (3):383-398.
Phillips, Nicola,2000. “Governance after Financial Crisis: South American
POLLITT C. ,2003.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1(1):pp.34-49.
Pollitt,2003.Joined-up Government: A Survey,Political Studies Review,.1(1),PP.34-39.
RHODES R A,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J]. Political Studies,44(4),pp.652-667.

(三)官方文件與公約
Emerson,J.D.C.Esty,M.A.Levy,C.H.Kim,V.Mara,A.de sherbinin&T.Srebotnjak,2010. 2010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New Haven: 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World Bank,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trieved June10,2010.from the electronic library of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四)網際網路
GAIA Hypothesis, <http://www.bibliotecapleyades.net/gaia/esp_gaia01.html >,瀏覽日期:2016年10月11日。
Reocities,《環境定義》,<http://www.reocities.com/rainforest/vines/8882/endef.html >,瀏覽日期:2016年10月20日。
See Merriam-Webster’s Dictonary. Retrieved June 6,2010,from <http://www.learnerdictionary.com/search/governance >.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