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妤蓁 Shih.yuchen |
---|---|
論文名稱: |
育有特殊教育需求子女的東南亞籍母親教養現況及困難 |
指導教授: |
邱紹春
Qiu, Shao-Ch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東南亞籍母親 、特殊教育需求子女 |
英文關鍵詞: | South-East Asian mothers, children who need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0 下載: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育有特殊教育需求子女的東南亞籍母親其教養子女上的知能與困難,以便提出協助的辦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觀察等質性研究的方法,深入瞭解、分析。研究對象為立意取樣,三位越南籍、兩位印尼籍的母親。本研究結果發現:一、五位訪談對象都是子女的主要照顧者,因為在家不聽父母管教,在外會聽教師管教,顯示了家人教養知能的不足,需要加以提升。二、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很難獲得公婆或其他家人的協助。三、家人對子女的教養態度不一致,在做法上有所差距,不但無法降低反而增加了東南亞籍母親教養子女的壓力。四、本研究的訪談對象,需要的是:教養子女的技巧以及其子女合適的課後安置機構。五、親師之間的互動品質有待加強。六、這些訪談對象需要社工的積極與正確介入。七、東南亞籍母親學歷的高低影響了其教養態度。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propose support approaches for South-East Asian mother with children who need speci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study examined the knowledge base and capability of the above foreign mothers in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The purposeful sampling was employed ending up with 5 subjects. Among them, 3 are Vietnamese, whereas the others are Indonesian.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A) All of the 5 interviewees are main care givers of children and the role of mother is very important. These children are reported to be problematic at home but praised out of home, indicating a lack of expertise in their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B) These South-East Asian spouses of the research rarely obtain assistances from parents-in-law or other family members. It probably results from current family structure. (C) If there is any inconsistency on the view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the action or approach taken would be different. It only increases (instead of decreasing) the level of pressure of South-East Asian spouses in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D) These South-East Asian mothers require skills in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appropriate placement agencies. (E) Qualit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need to be enhanced. (F) Social worker’s active and accurate intervention is highly required by these South-East Asian mothers. (G) Academic background of South-East Asian mothers had an impact on their attitude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壹、 中文文獻
王文玉(2005)。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永慈、彭淑華(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福利提供規劃之研究。檢索自:
http://grbsearch.stpi.org.tw/GRB/quickSearch.jsp。
王美晴(2005)。臺北市東南亞新移民家庭早期療育相關服務使用經驗與影響因素之探析。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雅慧(2006)。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626,25-31。
內政部(2009年1月23日):九十八年第五週內政統計通報(97年底在我國之外籍人士統計),檢索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2041。
內政部(2009年3月):97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統計,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甘玉霜(2005)。屏東地區外籍母親親職角色知覺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朱瀅茹(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面臨親子教養困擾之求助歷程研究-以台中縣海線地區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緯山(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7-12。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月刊,441,13-16。
吳順永(2008年11月7日):新臺灣之子的媽外籍配偶身心健康亟需
探討。今日新聞。檢索自:
http://www.nownews.com/2008/11/07/11478-2361583.htm。
吳韶雯(2007)。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信宏(2006年12月1日):外籍配偶生育議員建議考量優生學。
自由電子報。檢索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dec/1/today-north1.htm。
李瑞娟(2006)。外籍配偶學生國小一年級國讀寫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新竹。
呂念慈(2007)。六位東南亞籍新移民母親子女教養經驗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婉菱(2007)。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杏芬(2006)。在台越籍女性配偶親職角色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志堅(2002)。外籍新娘子女身心發展遲緩之臨床研究。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研究報告書。
林盈弟(2006)。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振隆(2004)。外籍配偶親職勝任感及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惠雅(1998)。兒童信念、教養目標、教養行為和兒童發展的關係。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林慧甄(2006)。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特殊需求子女社會資源運用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知覺與應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美慧(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 -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空大。
邱奕仁(2004)。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洪玉來(2008)。臺灣之子啟願景、家所牽手向明天。新移民與弱勢家庭兒童學前啟蒙服務成果專輯,5-13。
洪美秀(2008年12月15日):外配習俗不同婆媳關係變緊張。自由時報電子報。檢索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15/today-north4.htm。
洪淑麗(2006)。國小教師知覺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侯慧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翁麗芳(2004)。「新台灣之子」:幼兒園的多元文化問題。發表於EACS2004歐洲漢學會議(海德堡大學)。
夏曉鵑(2000)。資本社會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莫藜藜、賴佩玲(2003)。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會發展季刊,105,55-65。
莊麗玉(2004)。印尼籍配偶教養量表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莊聖瓔(2005)。外籍配偶的家庭及其國小子女的家庭生活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玉娟(2005)。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言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南市。
陳逸思(2004)。外籍媽媽遲緩兒(一)。檢索自: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4052.html。
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花蓮。
陳智龍(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倪瑋(2005)。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親師合作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瑞芳(2007)。彰化縣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的覺知與輔導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許銘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榆涵(2005)。新移民女性之子女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媛婷(2006)。三位新移民母親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勵德(2003年10月10日):少子化/ 外籍配偶成生育主力8個新生兒有1個新臺灣之子。今日新聞。檢索自:
http://www.nownews.com/2003/10/10/327-1526019.htm。
黃以敬(2004年3月19日):外籍配偶子女優先讀公立幼稚園。自由新聞網。檢索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r/19/today-life1.htm。
黃建銘(2005)。外籍配偶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幼托園所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雅芳(2005)。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101-102。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外籍新娘錯嫁台灣郎。天下雜誌,271,105-110。
詹玉琴(2007)。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生活適應現況探討-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齊君蕙(2005)。新住民家庭母親對子女教養與子女園所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廖素偵(2006)。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育價值與教育期望之研究-以越南籍女性配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手冊,106-116。嘉義:嘉義大學。
蔣金菊(2006)。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嘉義。
蔡昌樺(2005)。國小普通班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鴻琦(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亦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歡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盧雅鈴(2007)。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所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彩琴(2005)。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251-257。
戴如玎(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南。
藍毓仁譯(2008),Jane Ritchie & Jane Lewis主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蘇玉慧(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信如(2008)。一個彩虹之約的實踐。新移民與弱勢家庭兒童學前啟蒙服務成果專輯,14-26。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1), 1-103.
Barbaros G. & Kose M. R. (1993). Eff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 on Turkish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Education and Society, 11(1), 51-63.
Chinn, P. C. & Hughes, S. (1987). Representation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8, 41-46.
Golda, S. G. & Phyllis, B. (1993). Fam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intrinsic/extrinsic motivational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1461-1474.
Ogbu, J.U. (1993).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frame of re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6(3), 483-506.
Shumow, L., Vandell, D. L. & Posner, J.(1999). Risk and resilience in the Urban Neighborhood: Predictor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low-incom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5(2), 309-331.
Teachman ,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Wallach, L., Wallach, M. A., Dozier, M. G. & Kaplan, N. E. (1976). Poor children learning to read do not have trouble with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but do have trouble with phoneme recogni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9, 36-39.
William, W. C.(1958). The PAI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 47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