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藍御菁 |
---|---|
論文名稱: |
晚明清初的《掃象圖》研究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掃象圖 、普賢菩薩 、丁雲鵬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掌握到的《掃象圖》作品數量接近三十件,根據傳世作品的創作年代,晚明清初這段時間應是《掃象圖》創作的高峰期。從《掃象圖》的內容來分類,可以區分為數種構圖類型,這些類型說明了《掃象圖》是根據不同的粉本製作,而且同一粉本的作品有數件,多數的作品假託名家之手,其中又以丁雲鵬名下的作品最多,足以想見以丁雲鵬為風格的《掃象圖》作品是當時的主流。
《掃象圖》並非依據單部的經文內容所描繪,因而爬梳《掃象圖》的脈絡需藉由著錄記載、文人題詩和僧侶著述等文獻資料加以輔助,解讀這些富於佛學和哲理的古典文獻仍需回到佛教經典為根據,其書寫的重心包含「普賢菩薩和白象」、「空無的概念」。有趣的是,部份《掃象圖》詩文的書寫論點出現轉折的現象,轉為記錄北京洗象風俗的趣聞,這種談風俗的書寫轉向也突顯《掃象圖》有別於純粹宗教題材的單一角色。
晚明復古尚奇的風氣影響畫家表現《掃象圖》的方式,畫家對於作品的表現自由度高,加入新的詮釋,身為智覺者的普賢菩薩也並非根據傳統儀軌來描繪,象隻的描繪漸趨奇特誇張,顯然作為宗教題材的《掃象圖》於晚明清初階段所呈現的特質是可以包容不同的圖繪,進而豐富《掃象圖》的意義。
一、古籍
1. (宋)《宣和畫譜》(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2. (元)周密,《雲煙過眼錄》收入《美術叢書》二集第二輯(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3. (明)都穆,《鐵網珊瑚》(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漢華文化發行,1970)。
4.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臺北市:學海,1975)。
5. (明)張丑,《書畫見聞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6. (明)姜紹書,《無聲詩史》,收入《畫史叢書3》(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63)。
7. (明)徐沁,《明畫錄》,收入《畫史叢書3》(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63)。
8. (明)詹景鳳,《詹氏玄覽編》(台北市:漢華,1970)。
9. (明)釋眞可撰;(明)德淸閱訂,《紫柏老人集》,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518册》(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10. (明)釋德淸撰,(明)釋通烔輯,《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73)。
11.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三十卷,補遺四卷(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1997)。
12. (明)于若瀛,《弗告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6》(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
13. (明)屠隆,《娑羅館清言》,收入《叢書集成初編》444(上海市:上海商務,1936)。
14. (明)莫是龍,《石秀齋集》(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
15.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臺北市:廣文,1977)。
16. (明)董其昌,《容台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68)。
17. (明)顧起元,張惠榮校點,《客座贅語》(南京市:鳳凰,2005)。
18.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市:新興,1971)。
19. (明)周亮工撰,《讀畫錄》,收入《畫史叢書5》(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1963)。
20. (明)顧炳編著,《顧氏畫譜》收入,鄭振鐸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1988)。
21. (明)程大約編撰,《程氏墨苑》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六輯》(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4)。
22. (清)談遷著,汪北平點校,《北游錄》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叢刊17》(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1997)。
23. (清)金梁,《盛京故宮書畫錄》,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 藝術叢編第一集 第二十一冊》(臺北:世界書局,1969)。
24. (清)卞永譽纂輯,《式古堂書畫彙考》,吳興蔣氏密均樓藏本鑑古書社景印(臺北市:正中書局,1958)。
25. (清)李葆恂,《無益有益齋論畫詩》,徐乃昌輯,清光緒宣統間南陵徐氏刊本。
26. (清)梁章鉅,《退菴金石書畫跋》(臺北:漢華文化出版,1972)。
27. (清)金瑗,《十百齋書畫錄》,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461、462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28. (清)方濬頤,《夢園書畫錄》,收入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24、25》(北京市:新華書店,1997)。
29. (清)李調元,《諸家藏畫簿》,收入《諸家藏書簿諸家藏畫簿制義科瑣記》函海叢書30(臺北:宏業書局,1972)。
30. (清)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75)。
31. (清)陶元藻,《越畫見聞》,收入《畫史叢書4》(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32. (清)厲鶚,《南宋院畫錄》收入,《畫史叢書4》(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33. (清)胡敬,《國朝院畫錄》,收入,《畫史叢書5》(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34.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台北市:臺灣商務,1976)。
35. 何煜等編,《內務部古物陳列所書畫目》,收入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13、14》(北京市:新華書店,1997)。
二、專書
1. 中田勇次郎監修,《方氏墨譜》(京都市:株式會社同朋舍,1980)。
2. James Cahill著;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3. 矢部良明,《世界をときめかした伊万里焼》(東京:角川書店,2000.12)。
4. 呂瀓等著,《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臺北:彙文堂出版,1987)。
5. 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史》(臺北:東大出版社,2001)。
6. 李玉岷主編,《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7. 林亦英,施君玉編,《華容世貌:上海博物館藏明清人物畫 : Ming and Qing figure paintings from the Shanghai museum》,(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1)。
8. 《世界美術全集17》中國(6)明.清(東京都:角川書店,1966)。
9. 戶田禎佑, 小川裕充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
10. 陳援菴,《明季滇黔佛教考》(臺北:中華書局,1962)。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東大出版社,1997)。
12. 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1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69-1971)。
1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續編》(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69-1971)。
1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三編》(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69-1971)。
1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觀音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00.11)。
1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1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2001)。
1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藏畫大系》(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1996)。
20. 徐小蠻,〈徽派名作《程氏墨苑》中的佛教版畫〉,《江淮論壇》(1994.01),頁79-82。
21.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
22. 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23. 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
24.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收入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28(臺北:彌勒出版社,1983)。
25.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
三、期刊論文
1. 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15:4(1998),頁33-76。
2. 小林宏光,〈丹青史叢考-2-明末丁雲鵬の山水画と復古の諸相--「臨黄居寀秋図」(1580年作)と「王維詩意図」(1608年作)をめぐって〉,《古美術》(1992.01),頁53-69。
3. 西上実,〈丁雲鵬の衣褶表現にみる唐宋回歸〉《大和文華》83(1993.09),頁49-84。
4. 西上実,〈丁雲鵬、盛懋燁合筆《五百羅漢圖》〉發表於1988年「明代繪畫學術研討會」,未刊稿。
5. 金申,〈《嘉興藏》與有關丁雲鵬的史料〉,《美術研究》,1986,頁86-88。
6. 林素玟,〈明畫論詩化與禪宗之關係〉《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第2期(1992.12),頁248-268。
7. 李玉珉,〈明末羅漢畫中的貫休傳統及其影響〉,《故宮學術季刊》22:1(2004.秋),頁99-143。
8. 邱仲麟,〈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明代研究》4(2001.12),頁21-46。
9. 納一,〈《掃象圖》與《洗象圖》漫說〉,《紫禁城》04(1995),頁29-32。
10. 馬孟晶,〈意在圖畫-蕭雲從《天問》插圖的風格與意旨〉《故宮學術季刊》18:4(2001.06),頁103-140。
11. 張燕飛,〈崔子忠畫風淺談〉,《東南文化雙月刊》(2001.12),頁32-35。
12. 陳清香,〈明崔子忠洗象圖〉,《慧炬雜誌》275期(1987.5),頁1。
13. 陳韻如,<吳彬《畫棱嚴二十五圓通冊》研究>《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3(2002.09)。
14. 孫中曾,〈明末禪宗在浙東興盛之緣由探討〉,《國際佛學研究》2(1992.12),頁141-176。
15. 葛兆光,〈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關於異域的知識資源及其變化〉《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和社會-學術思想篇》,頁346-369。
16. 羅因,〈中國佛教徒對於金剛經「無我」、「無相」思想的詮釋〉,《臺大中文學報》22(2005.06),頁313-315+317-357。
17. 楊惠南,〈金剛經的詮釋和流傳〉,《中華佛學學報》14(2001.09),頁185-230。
18. 曾守正,〈金剛經的思考方法探析〉,《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8:2(1995.07)頁217-227。
19. 福本雅一編,〈東洋藝林論叢 崔靑蚓洗象圖〉,《中田勇次郞先生頌壽記念論集》(東洋:平凡社,1985),頁599-625,1985。
20. 魏奕雄,〈峨嵋山佛教的初傳和普賢道場的形成〉,《歷史月刊》241(2008.2),頁86-91。
21. 陳怡蓉,《丁雲鵬輿徽派版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22. 陳韻如,《吳彬佛敎人物畫風硏究》(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3. 許麗蓉,《晚明變形畫風的研究-以丁雲鵬、李士達、吳彬、崔子忠、陳洪綬為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24.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5. 劉世龍,《明代女性之觀音畫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6. 余宥嫻,《丁雲鵬佛畫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27. 姜映荷,《錢選人物鞍馬畫與山水畫復古問題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2005)。
四、英文書目
1. Andrews, Julia Franc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yle and subject matter in the painting of Cui Zizhong”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84).
2. John C. Ferguson, Chinese Paint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27.
3. Marsha Weidner ed., Latter Days of the Law :Image of Chinese Buddhism850-1850.(Lawrence, KS : Spencer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Kansas ; Honolulu,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4).
4. Oertling, Sewall Jerome. ”Ting Yun-p'eng : A Chinese Artist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Ph.D. Dissertation of Michigan University ,1980).
五、網路資源
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3.cbeta.org/
2、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