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阮慧貞
Ruan, Hui-Zhen
論文名稱: 被結構和結構化-探究網球團隊雙教練模式下的深層運作
Between Structured and Structuring: On the Deep Operation under the Double-Coach Model of Tennis School Teams
指導教授: 劉一民
Liu, I-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外聘教練深層運作網球團隊被結構化的結構結構化的結構雙教練模式
英文關鍵詞: contract coach, deep operation, tennis team, structured structure, structuring structure, double-coach model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PE.044.2018.F0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大眾多對學校球隊的外聘教練有許多的誤解,不是認為其工作單純就是內容輕鬆,然而作為一個學校外聘僱員的立場,其與該場域有著深刻且複雜的關係,而這也導致了許多潛藏的困難與責任。本文以筆者進入學校從事外聘教練成為總教練展開,原先對該職業天真的幻想,卻隨著逐步深入學校球隊結構後,進而引發一系列的權力爭奪而面臨幻滅。在這過程中,筆者始終不知其原因為何,因此便欲藉此篇研究,以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資本、慣習、場域三觀點,釐清外聘教練在學校社會的實踐經驗,反省後重新分析外聘教練與學校、球隊社會、另一名教練間的權力互動。以慣習中的主要概念「被結構化的結構」和「結構化的結構」描述外聘雙教練的到來,與場域間產生的變化。筆者的帶隊過程中,場域間來自各方的人和各種關係的交織下,摩擦與衝突不斷發生,然而也正是身處在這種處境中,才能挖掘外聘教練與學校、球隊社會、另一名教練之間特有的深層運作結構,並以一個新的視角看待外聘教練存在的意義。

    Most people hav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contract coach of the school team, contending that the job is not only simple but also easy. However,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contract coach of a school, he or she has deep and complex relations within the field, which leads to many potential predicamen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his study, as the researcher begins her job of being a contract head coach, her initial naïve picture about this job becomes disillusioned after and through the entrance of the school structure, particularly the scenario of power struggles at this school. In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er started to embark on the study of Pierre Bourdieu’s logic of practice—that is, capital, habitus, and field—to elucidate the contract coach’s practice experience in the society of the school. Then, upon reflection, the researcher restarted to analyze the power relations among the head coach, the assistant coach and the school team society. The major concepts derived from habitus such as “structured structure” and “structuring structure” are employed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caused by the head coach’s arrival on the field. While the researcher takes the lead of the team, tensions and conflicts, however, continue to occur among the people of the field and the network crisscrossed by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However, only when the researcher is situated in this situation can she discover the deep operation structure among the head coach, the assistant coach, and the school team society. Meanwhile, the researcher is capable of regarding the raison d’être of the contact head coach from a new perspectiv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1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與研究貢獻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4 第貳章 文獻整理 16 第一節 布爾迪厄資本、慣習與場域的解釋與應用 16 第二節 場域中資本與慣習的流動 25 第三節 運動場域中教練的實踐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論 36 第一節 研究思路 3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8 第四節 研究設計 39 第肆章 總教練的被結構-捲入被結構的旋渦 42 第一節 被學校組織結構 43 第二節 被球隊社會結構 47 第三節 被教練乙結構 51 第伍章 總教練的結構化-進行結構化的改造 57 第一節 總教練結構化學校組織 58 第二節 總教練結構化球隊社會 61 第三節 總教練結構化教練乙 64 第陸章 相互交織下的深層運作 70 第一節 總教練與學校組織相互結構 71 第二節 總教練與球隊社會的相互結構 85 第三節 總教練與教練乙的相互結構 95 第柒章 結語 105 參考文獻 107

    參考文獻

    一、 一般書籍
    石明宗,《運動哲學:愉悅+智慧之旅》,臺北:師大書苑,2009。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1998。
    周育萍,〈約束-失序-鬆綁-「我的」身體經驗回溯〉,《運動哲學心靈饗宴》,劉一民、周育萍編,臺北:師大書苑,2005。
    宮留記,《資本:社會實踐工具-布爾迪厄的資本理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2002。
    劉一民,〈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的反省〉,《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臺北:師大書苑,2005。
    劉一民,〈運動教練的自我認識〉,《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劉一民編,臺北:師大書苑,2005。
    劉擁華,《布迪厄的終身問題》,上海:三聯書局,2009。

    二、 翻譯書籍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當代思想家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實踐理論綱要》(宋偉航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輯,1998。
    米歇兒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規訓與懲罰 (Surveiller et Punir) 》,(劉北成、楊遠嬰譯),上海:三聯書店,2012。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臺北: 麥田出版,2002。

    三、 學位論文
    王美珍,《國小教師教學風格形塑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006。
    李秀明,《網球聖殿探索與解密-臺灣網球訓練文化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09。
    李佑峰,《經驗、知識、記憶:一位高中教練的敘述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博士論文,2007。
    林玠良,《深層衝浪遊戲-烏石港衝浪的民族誌》,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博士論文,2015。
    吳忠誼,《他者經驗的萌發-一種教練經驗的澄清》,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博士論文,2012。
    林盈宸,《一位籃球選手塑造運動風格之自我敘說》,臺北:臺北市立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15。
    林義淳,《從布爾迪厄觀點論體育班文化再製:批判俗民誌的應用》,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博士論文2006。
    莊珮琪《職棒球員身體資本支形成及其轉化》,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10。
    張國彬,《學術/發表/會的合法化研究-系統性另類論述的建立》,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03。
    鄭筱雲,《尋找運動實踐之路-一位羽球菜鳥教練的生命成長故事》,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11。
    皋崇道,《自我單車遊戲感四部曲:晉升、規訓、秀異、慣習》,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博士論文,2013。
    劉兆祥,《「石」破天驚——師大男子籃球隊三連霸推手之敘說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16。

    四、 期刊論文
    王勝利、石貝寧,〈布迪厄“場域”與“慣習”中的制度思想探析〉,《西安社會科學》,27.3,(西安,2011):35。
    沈游振,〈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2003,30.11,():104-105。
    林玠良,〈街頭籃球運動的權力階級探究-以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觀之〉,《中華體育季刊》,17.4,(臺北,2003):6-7。
    吳忠誼、蔡政杰、陳政高,〈網球「運動人」的身體故事〉,《國北教育大學》,4,2009,114。
    許宏儒,〈Bourdieu的「實踐」概念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臺北,2006.03):154-170。
    莊佩琪,〈運動場域中的身體資本初探〉,《大專體育學術專刊》,(臺北:2010.05),
    38。

    五、 網路檢索
    專任運動教練資訊查詢。教育部體育署,〈專任運動教練〉,<https://www.sa.gov.tw/wSite/np?ctNode=688&mp=11>,2017.03.24檢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