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琇閔 Hu, Hsiu-Min |
---|---|
論文名稱: |
漢語讓步性副詞"還是"的篇章、語用研究及教學啟示 A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Concessive Adverb Haishi in Chines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指導教授: |
陳俊光
Chen, Jyun-Gw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讓步 、句尾焦點 、對比焦點 、情態詞 、範距 、反預期 |
英文關鍵詞: | Concessive, end focus, contrastive focus, modal verbs, scope, counter-expectatio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9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1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在課堂教學時,觀察到外籍學生多半對於讓步性副詞的「還是」感到疑惑,無法內化進而靈活地運用,且學生容易被英文翻譯所影響。因此,針對讓步性副詞的「還是」在篇章、語用功能加以研究,期許能在教學上有所貢獻。
本論文以Halliday的「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 (interpersonal)三大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蒐集語料共605筆,從中探討漢語讓步性副詞「還是」在篇章、語用層面的語言現象,並將研究結果融入教學之中。
首先,在篇章層面上,「還是」位於句首時,屬句外範距,位於句中時,屬句內範距。從語料庫統計的數據來看,句內範距的「還是」使用頻率高於句外範距「還是」。就焦點功能而言,「還是」在句內範距時,該詞的範距小,只管轄動詞子句,產生「句尾焦點」。而「還是」在句外範距時,其範距大,管轄整個篇章,產生「對比焦點」。
其次,在語用層面上,「還是」本身為情態詞中的評價情態,表示說話者的主觀看法與態度,其語用功能為「反預期」,本研究先根據顯性預期句與隱性預期句的分類來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亦探討「還是」與情態詞共現之情形,發現其多與「義務情態詞」共現。
最後筆者根據以上分析結果,評析五本臺灣及美國目前通行的華語教材,建議將本論文之研究結果應用於課程之中。
While teaching Mandarin in a classroom setting, this author has observed the difficulty many learners have displayed towards an internalized and flexibl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ssion adverb “Haishi”, perhaps influenced by an oversimplified 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dverb at the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levels, with hopes the results may contribute to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has adopt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alliday’s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which encompasses ideational,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Halliday 1985, 1994, 2004). This study is substantiated by 604 pieces of written data, focused around the use of “Haishi”, in order to better explore its uses at the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levels.
At the discourse level, “Haishi” can serve as either an inter-sentential or intra-sentential connection: Inter-sentential when appearing at the start of a sentence, and intra-sentential when appearing within the sentence. In our data, instances of “Haishi”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Haishi” within the sentence. In terms of focus, when intra-sentential, “Haishi” only served a function within the verb clause, producing an “end focus”. When inter-sentential, however, “Haishi” served a larger purpose as a “contrastive focus” for the entire sentence.
Pragmatically, “Haishi” serves an evaluative function within a modal phrase, representing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view and attitude, its function being to counter an expectation. This study will first analyze both explicit and implicit expectations produced using “Haishi”,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Haishi” as a modal verb, the majority being deontic modal verbs.
Finally, this author reviews fiv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commonly used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this study’s results as a basi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Biq, Yung-O. 1989. Ye as manifested on three discourse planes: Polysemy or abstraction. In James H-Y. Tai and Frank F. S. Hsueh (Eds.) Functionalism and Chinese Grammar(1-18).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Monograph Series No.1. South Orang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Grice, H.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and J. L. Morgan (Eds.), Speech acts (syntax and semantics) (3:41-5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lliday, M.A.K. 1967.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II. Journal of Heine et al.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inguistics 4: 199-244.
Halliday, M.A.K.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Hodder Arnold, London, U.K.12:528-550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Wang ,Yu-Fang and Hsieh,Miao-Ling. 2016 A study of haishi in the writing by English, Japanese and Korean learners of Chinese.
中文部分
于超(2007)。副詞「還是」的多角度考察。吉林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麗君(2005)。漢語會話中末尾標記語的語用功能分析。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137-140。
史金生(2003)。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別和共現順序。中國語文,(1),17-31。
吳福祥(2004)。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18-24。
吳福祥(2004)。試說「X不比Y.Z」的語用功能。中國語文第三期。222-231。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2)。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冀平、戴昭銘(1999)。當前我國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問題。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泉(2001)。漢語語法考察與分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曉琪(2003)。現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馥蘭(2012)。漢語副詞「還」之語義、篇章、語用功能及其教學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靈芝(2011)。「然」尾雙音節情態副詞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第33卷第4期:268-275
周士宏、岑運強(2008)。試論語氣詞吧的情態意義。北方論叢,06期。
周娟(2005)。副詞「還是」的非類同用法試析。《漢語學習》,第 5期:25-30頁。
屈承熹、紀宗仁(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文鶴出版社。
屈承熹、李彬(2004)。論現代漢語句末情態虛詞及其英譯—以「吧」的語篇功能為例。外語學刊。
邵洪亮(2013)。副詞「還是」的元語用法,《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75-82頁。
邵瑩瑩(2012)。語氣詞「吧」在句法運用中的情態意義考察。吉林師範大學
姚銀燕、陳曉燕(2012)。英語學術書評語篇讓步語義資源的介入意義。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2005)。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孝斌(1997)。說「還是」。《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148-154頁。
孫楠(2012)。現代漢語轉折副詞的反預期標記功能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徐晶凝(2003)。語氣助詞「吧」的情態解釋。北京大學學報。
徐晶凝(2008)。現代漢語話語情態研究。崑崙出版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2。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3。台北:正中書局。
崔誠恩(2002)。現代漢語情態副詞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張文賢(2009)。轉折連詞「但是」的整體連接功能。2009年第四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兩岸四地語言與生活。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張倩(2013)。試論語氣詞「吧」的情態意義與語法功能。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11期:131-132。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戚國輝、楊成虎(2010)。最好的詞義演變與主觀化。寧波大學學報,02期:51-55
畢永峨(1994)。「也」在三個話語平面的體現:多義性與抽象性。《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頁79-93(胡壯麟譯)
郭謦維(2011)。漢日語尾助詞對比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陳丕榮(2010)。外籍學習者漢語句末語氣助詞習得研究與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俊光(2008)。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俊光(2010)。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振宇、朴珉秀(2006)。話語標記「你看」「我看」與現實情態。《語言科學》第2期。
彭小川、胡玲 (2009)。轉折句中的「還是」。《漢語學習》第6期:3-10頁。
彭宣維(2002)。語言過程與維度。清華大學出版社。
曾君、陸方喆(2016)。從反預期標記到話語標記—論「但是」的語用功能及演變。《語言科學》第15卷第4期391-400。
黃貞姬、樸海操 (2012)。「不如/還是」句法語義功能探析。《延邊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6期:145-147頁。
廖秋忠(1991)。篇章與語用和句法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 期。
蒲曉紅(2010)。情態副詞多維考察。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趙苡廷 (2015)。漢語「連字結構」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樂耀(2010)。漢語中表達建議的主觀性標記詞最好。語言科學。第9卷第2期:143-153。
黎錦熙(1992)。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戴宇苹(2016)。漢語「形容詞重疊式」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及教學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佳玲(2006)。華語廣義與狹義情態詞的分析。華語文教學與研究,第3卷第1期:1-25。
羅主賓(2012)。最好的主觀性分析。中南大學學報,05期:228-233。
李小軍(2009)。語氣詞「好了」的話語功能。世界漢語教學2009年第4期:465-474。
李宗江(2010)。「為好」與「的好」。語言研究。第30卷第1期:39-44。
江藍生(2005)。「VP的好」句式的兩個來源——兼談結構的語法化。中國語文2005年第5期:387-398。
譚方方,張誼生。(2015)英漢轉折與讓步關係辨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彭伶楠(2005)。「好了」的詞化、分化和虛化。語言科學。第4卷第3期:74-80。
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網路版),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db1x.sinica.edu.tw/kiwi/mkiwi/modern_c_mainhel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