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媛
論文名稱: 桃園縣某國民中學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certa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Taoyuan on dietary behavior and related factors
指導教授: 胡益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國中學生健康控握信念自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況飲食行為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perception of body-weigh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dietary behavio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8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瞭解國中生之飲食行為。並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變項、自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控握信念與飲食行為的關係及飲食行為的預測因子。以桃園縣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抽出 8個班級,有效問卷為 269 份。本研究以「飲食行為量表」、「健康控握信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良好,飲食行為表現中較好的三項分別是:
    每天吃早餐、運動後喝白開水止渴、每天攝取適當熱量的食物。
    表現較差的三項分別為:我每天喝牛奶、喝含糖飲料、我喝鋁
    箔包裝。居中的有:每天吃宵夜、每天至少補充 1500cc 的水分、
    吃油炸類食物、每天吃三份青菜、每天吃零食、每天吃二個水果、
    吃東西時,會添加醬油、辣椒醬、番茄醬等調味料。
    二、飲食行為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生比男生有較好
    的飲食行為。而年級、自覺體型及自覺健康狀況三項背景因素則
    與飲食行為上並無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越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其飲食行為越好。
    四、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的因子,有性別及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兩
    個變項,即女生和越傾向內控者的飲食行為越好,共可解釋飲食
    行為變異量的 9.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be into the dietary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Participants of the research are from the whole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in the second semester in 2008. It explored the relation with personal factors, perception of body-weigh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dietary behavior and the predictors of the dietary behavior. A total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269, which is by random sampling in several classes and times.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research consist of dietary behavior 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Data is analyzed by statistics which include frequency descrip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linear Regres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In terms of the dietary behaviors, the overall dietary behaviors of the subjects are fairly good. Subjects having good eating behaviors take breakfast every day, have sufficient intake of water after exercise, have suitable thermal food every day;furthermore, it’s found that few subjects indulge in sugared drinks and dislike milk every day and drinks the foil wrapper. Subjects having second dietary behaviors include:having a night-time snack every day, have sufficient intake of 1000c.c. water、eats fries in oil kind of food、have three green vegetables per day、between-meal snack every day、have two fruits per day、when eats will increase sauce.
    2. Dietary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Femal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male students. Dietary behavior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students with grades, perception of body-weigh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3. Subjects having better inter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and prone to have better dietary behavior.
    4. The major predictors of dietary behavior could be “genders” and “inter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the female and inter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have the inclination to better dietary behavior. They could explained the variance of 9.5%

    書名頁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I 誌謝 VIII 目次 IX 表目次 XII 圖目次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弟二節 研究目的 4 弟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弟五節 名詞定義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飲食行為與健康 9 第二節 飲食行為攝取之現況 14 第三節 背景因素變項與飲食行為之相關性 27 第四節 健康控握信念與飲食行為之相關性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飲食行為、健康控握信念之現況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之關係 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健康控握信念與飲食行為之關係 86 第四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健康控握信念對飲食行為之預測情形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5 參考文獻 99 一、中文部份 99 二、網路資源 105 三、英文部份 106 附錄一 「多重向度健康控握信念量表」使用授權書 110 附錄二 「飲食行為現況量表」使用同意書 111 附錄三 「健康控握信念量表」使用同意書 112 附錄四 桃園縣某國民中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問卷 113 表目次 表2-2-1 飲食行為現況相關文獻之整理 24 表2-3-1 影響飲食行為之個人背景因素相關文獻整理 31 表3-5-1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對應之統計方法表 46 表4-1-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分佈 48 表4-1-2 研究對象飲食行為各題填答分佈情形、平均數、標準差之統計 54 表4-1-3 研究對象健康控握信念各題填答分佈情形、平均數、標準差之統計 60 表4-2-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1 表4-2-2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一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2 表4-2-3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二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3 表4-2-4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三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4 表4-2-5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四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5 表4-2-6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五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6 表4-2-7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六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7 表4-2-8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七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8 表4-2-9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八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9 表4-2-10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九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0 表4-2-1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十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1 表4-2-12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十一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2 表4-2-13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十二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3 表4-2-14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第十三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4 表4-2-15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總表 85 表4-3-1 研究對象健康控握信念與飲食行為之積差相關分析 87 表4-4-1 虛擬變項轉換表 90 表4-4-2 多元迴歸分析自變項之共線性 91 表4-4-3 研究對象飲食行為影響因素之多元迴歸分析 92 圖目次 圖3-1-1 研究概念架構圖 38

    一、中文部份
    王文子(1996)。國小三年級學童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碩士論文。
    王秀紅、王瑞霞、許俊傑、陳慧霞、林子郁(1999)。以結構性方程式模式建立並比較城鄉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飲食行為模式及其預測因子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九年度委託研究計畫。計畫編號::DOH89-TD-1054。
    王瑞蓮(2005)。以台灣飲食健康指數評估台灣地區國小學童之整體飲食品質及其影響因子。行政院衛生署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3-TD-F-113-044-(2)。
    李明禹(2000)。臺灣地區13-17歲青少年飲食型態研究。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璇、盧立卿、楊鳳玉、李孟璋(2003)。修定版全面飲食指標與慢性疾病危險因子及代謝症候群關係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2-TD-1097。
    李蘭、林慧宜、晏涵文(1998)。預防國中生嚼檳榔之教育效果。醫學教育。2(1),49-63。
    李蘭、孫亦君、翁慧卿(1998)。台北市國中生物質濫用行為之預測因子。醫學教育。2(4),420-428。
    李蘭、曾倩玲(1990)。某衛生專業學系學生的飲食狀況。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雜誌。17,26-36。李蘭、孫亦君、翁慧卿(1998)。台北市國中生物質濫用行為之預測因子。醫學教育(1998)。2(4),420-427。
    李蘭、潘文涵、葉文婷(1999)。1993-1996年台灣民眾之營養飲食知識及飲食行為調查結果。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修訂版)。行政院衛生署。
    呂倩如(2008)。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對零食的消費者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呂佩霖(2005)。台灣地區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素梅(2006)。桃園縣立中壢國民中學學生攝取蔬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英忠(2004)。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智靖(2007)。某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兵逸儂(2007)。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北市士林區某高中學生每日五蔬果行為介入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嫺(2006)。臺灣地區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俊龍、林名男、廖宗志、黃國晉、李龍騰、宋鴻樟、黃惠煐、黃金環(2005)。癌症與營養、飲食及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群體追蹤的世代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九十四年度委託研究科技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4-TD-F-113-044。
    林薇、周麗端、陳惠欣、楊小淇、梁藝馨(2002)。青少年飲食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國民健康局九十一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研究報告。計畫編號:BHP91-2-4。
    林薇、賴苡汝、鄭惠文(2006)。台灣地區國中生乳製品攝取相關影響因素探討與教育介入—生態模式運用。行政院衛生署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DOH95-TD-F-113-007。
    姚元青(199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飲食行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祝年豐、吳德敏、申慕韓(2003)。青少年營養狀況、飲食型態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2-TD-1094。
    祝年豐、吳德敏、劉依嬋、李雅茲(2006)。學童肥胖、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及長期變化趨勢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5-2314-B-016-018。
    胡惠碧(2007)。臺北縣板橋市高中職學生攝取蔬果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梁文薔(2006)。三十年來飲食與營養的回顧與前瞻。健康世界,241,87-93。
    符明伶、 鄭麗月、 潘文涵(2006)。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001-2002 台灣國小學童飲食型態與其在校整體表現之關係。行政院衛生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2001)。飲食方法對體重控制成效之影響-第二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
    單文珍(2002)。桃園市國中學生含糖飲料消費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乃文(2006)。國中學生含糖飲料主題課程介入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喜寧(2002)。蔬菜與水果的防癌性。科學農業。1(2),168-173。
    曾明淑、葉文婷、潘文涵(1999)。1993-1996年台灣地區居民之飲食特性。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修訂版)。行政院衛生署。
    黃伯超、潘文涵、李隆安、高美丁、曾明淑、李蘭、蕭信雲、洪永泰(1994)。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三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計畫編號:DOH83-FS-41。
    黃玲珠、陳春妃(1999)。台灣中部地區某五專女性新生飲食習慣之調查研究。弘光學報。4(33),53-71。
    黃素華(2006)。營養與癌症。聲洋防癌之聲。113,18-21。
    黃彬璽(2008)。中央警察大學學生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瑞雯(1995)。高中生體型意識、健康控握與飲食行為間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月卿(2007)。全食物再發現 升級版。大開資訊出版社。
    陳妍伶(2007)。彰化縣國中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素芬、鄭惠美、照屋博行、李詩鎮(2004)。日本與台灣小學生生活習慣、生活態度、生活狀況的比較研究。學校衛生,45,1-15。
    陳惠英、顏國欽(1998)。自由基、抗氧化防禦與人體健康。台灣營養學會雜誌。23(1),105-121。
    陳漢瑛(2008)。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用藥行為之結構模式::族群認同、人格特質、社會學習、用藥信念等影響因素。教育心理學報。39(3)。
    郭生玉(1982)。教師期望與學生內外控信念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5。139-148。
    賴清薰(2006)。影響戒嚼檳榔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靖薇(2002)。青少年異常飲食行為傾向與內外控人格特質之相關研 究。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玉娟(2004)。專科學生低脂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明哲(1997)。吃的營養學觀。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蔡佩珊(2000)。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魏米秀(2005)。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影響因素模式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鄭惠美、古息珠 (2001)。自我導向學習營養智能效果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1,1-7。
    薛凱文(2007)。台北市某國中學生之危害健康含糖飲料飲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羅雅玲(2003)。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鳳足(2003)。台北縣某高職學生降低脂肪攝取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網路資源
    行政院衛生署(2009)。衛生統計資訊網。上網日期:98年3月7日。
    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三、英文部份
    Bray G.A.(1989).Classifica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obesities.Med Cli North Am 1989,73,161-184.
    Huijbregts P(1997).Dietary pattern and 20 year mortality in elderly men in Finland,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BMJ 1997;315:7-13.
    Kay-Tee Khaw1., Nicholas Wareham., Sheila Bingham., Ailsa Welch1., Robert Luben1.,& Nicholas Day(2008).Combined Impact of Health Behaviours and Mortality in Men and Women: The EPIC-Norfolk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PLoS Medicine .2008(5),39-47.
    Kissebah AH.,Freedman DS,.& Peiris AN(1989).Health risks of obesity.Med Cli North .73,111-138.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Krista Casazza., & Michele Ciccazzo(2006). Improving the dietary patterns of adolescents using a computer-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6(2),43-46.
    Lauren B. Zapata., Msph Carol A. Bryant., Robert J. Mcdermott.,& Jennie A. Hefelfinger.(2008). Dieta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of middle school youth: the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nutrition survey.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8(1),9-18.
    Mann Gv(1974a).The influence of obesity on health (first of two parts).N Engl J Med.291,178-185.
    Mann Gv(1974b).The influence of obesity on health (second of two parts).N Engl J Med.291,226-232.
    Martinette T Streppel., Marga C Ocké., Hendriek C Boshuizen., Frans J Kok.,& Daan Kromhout(2008). Dietary fiber intake in relation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over 40 y: the Zutphen Study. Am J Clin Nutr. 2008;88:1119 –25.
    Negri E.,Pagano R.,Decarli A.,& La Vecchia C(1988).Body weight and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42,24-29.
    Nicklas,T.A.,Webber,L.S.,Thompson,B.,& Berenson,G.S.(1989).
    A multivariate model for assessing eating parrer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the Bogalusa Hea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49(6),1320-1327.
    Pi-Sunyer Fx(1991).Health implication of obesity.J Cli Nutr.53,1595S-1603S.
    Randall,E.,Marshall,J.R.,Graham,S.,& Brasure,J.(1991).High risk health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dietary patterns. Nutr Cancer,135-151.
    Richard Lowry., Sarah M. Lee., Mary L. McKenna., Deborah A. Galuska., & Laura K. Kann(2008). Weight Management and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mong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8(8),417-424.
    Rotter,J.B.(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y.80(1).
    Tamara Dubowitz., Melonie Heron., Chloe E Bird., Nicole Lurie., Brian K Finch., Ricardo Basurto-Da´vila., Lauren Hale.,& José J Escarce.(2008).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mong whites, blacks, and Mexican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 J Clin Nutr,87,1883–1891.
    Wallston, B.S., Maides, S., & Wallston, K.A.(1976). Health-related information seeking as a function of health related locus of control and health valu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0, 215-222.
    Wallston, K. A., Wallston, B. S. & DeVellis, R. (1978).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MHLC) scales.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6, 160-170.
    Wallston, K.A. (2005). The validity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Helath Locus of Control Scales. Journal o f Health Psychology, 10, 623-631.
    Willis, A.S., Wallston, K.A., & Johnson, K. (2001).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among young adults: Exploring religious faith, locus of health control, and coping strategies as predictors. In T. Plante and A. Sherman (Eds.) Faith and Health. p213-23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