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億修 Wu, I-Hsiu |
---|---|
論文名稱: |
虛往而實歸:以「氣」作為《莊子》工夫論的考察核心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莊子 、工夫 、技藝 、勢 、現象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0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有二:一是《莊子》的工夫論分析,以後牟宗三時代的研究成果作為分析的依據。二是當以「技藝」作為《莊子》的修養工夫,要如何對第三人進行「轉化」?換言之,即外王的實踐的可能性。第一章就當代莊子研究的成果進行爬梳,並歸結出在當代多音複調的詮釋面向上,必須把握的基礎:世界與氣。現象學的「世界」概念已涵蓋了具有形上學性質的本體論與宇宙論,而「氣」,不但打開了西方身體現象學理論的另一扇窗,其本身也是東方工夫論的樞紐。在理論與文本解釋的交叉投射上,「氣」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之間」位置。
第二章筆者檢討了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幾種《莊子》詮釋,牟宗三的主觀境界形上學;漢學家畢來德關於「『虛』與萬物往返」的身體構想;以及楊儒賓的形氣神主體。這些詮釋向度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莊子》的主體範式應該是如何的。但是筆者認為,「主體」一詞仍被構想為先行於任何關係而存在,它仍是孤立的實體而有主客二元對立的風險。因此,筆者直接探求工夫論與世界的關係,藉由文本對技藝活動的描述與「合」、「中」、「同」字的使用,筆者認為,氣不僅僅是某種元素,或某種一般性的經驗。在《莊子》,氣的流動透過工夫實踐,為我們呈現了一種「可見性」,藉由「可見」的工夫行為,呈現了「不可見」的天門開闔。
第三章筆者較為細膩的分析了《莊子》的工夫論。首先觀察到在技藝活動中,實施肢體運動者,就是被技藝活動帶出來的場域的核心:「樞」。「樞」是門扉開閉之軸,門的開闔軌道就是環型的軌跡,因此在技藝活動中,「環」渾圓的意象正意味著著技藝施行者與對象物之間的關係。其次筆者從影響後世「養形」甚鉅的〈刻意〉取得靈感,繞過形氣神「主體」的建構,這些單純對動物肢態的模仿動作,在〈刻意〉的作者看來,卻具有與整個氣化世界產生共鳴的潛力,筆者將這個觀點與高超的技藝行為進行連結。最後藉由現象學「遊戲」概念,說明技藝施行者如何從主動的施展技藝到被動的被技藝任務所帶領,卻在真正的遊戲中體會到一種自在。並藉由前文所觀察到的「通道」、「以形導氣」,說明技藝活動能夠對觀賞者產生「轉化」的原因,而使觀賞者回歸自身無終始的純粹波流。
第四章筆者先分析漢學家余蓮的「勢」概念,否定這種為皇權服務的「勢」思想,能夠解釋《莊子》文本中技藝施行者與觀看者之間的互動發生,並以宋灝所提出的「動勢」取代之。藉由〈外物〉的「順人而不失己」,筆者認為,「遊」於人間世正是指「遊」在「人」與「己」之間。至人是不避世的,因為沒有對象就無法真正的「遊」。而這種被揭露出來的「之間」,則是文本中人物關係轉向人與人關係的關鍵。卓越的技藝行為,能夠經由感官的衝擊,「鬆懈」觀賞者凝滯的常態,使其與實踐者共同投入「之間」,一齊共化共遊。
一、 傳統中文文獻: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列子著,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周〕管子著,黎翔鳳撰,《管子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周〕鬼谷子著,許富宏撰,《鬼谷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周〕孫武著,李零譯注,《孫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周〕呂不韋著,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漢〕劉安著,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漢〕司馬遷著,楊家駱編,《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12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南北朝〕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玉台新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
〔唐〕李白著,《李太白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宋〕朱熹著,《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國書店,2015年。
〔金〕寇才質撰,高中華校注,《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年。
〔明〕歸有光著,《南華真經評注》
〔明〕王陽明著,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王夫之著,《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王夫之著,《張子正蒙注》,《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嶽麓書社, 1992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2006年初版14刷。
〔清〕笪重光,〈書筏〉,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68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 No. 278《大方廣佛華嚴經》, CBETA電子佛典,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9/0278_035.htm
二、 當代中文著述:
(一) 中文專著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上),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保玹,《黃老與老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市:東大圖書,1988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98年。
安蘊貞,《西方莊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書局,2014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杜小真(編),《思考他者──圍繞于連思想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1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心體與性體》,新北市:正中書局,1968年。
───,《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2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馬持盈,《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2版。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姜生,《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編,《健身氣功──馬王堆導引術》,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2012四版。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漢京文化,2004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陳靜美,《莊子「氣」概念思維(下)》,臺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儒賓、何罰筆(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寧曉萌,《表達與存在:梅洛─龐蒂現象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解》,臺北:新文豐,1982年再版。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199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東大圖書,1980年。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鍾振宇,《道家與海德格》,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16年。
嚴靈峰,《道家四子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二) 外文譯著
(日) 西谷啟志(Nishitani Keiji),《宗教是什麼》,陳一標、吳翠華譯注,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
(印度) 羅賓德拉納德.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吉檀迦利》徐翰林譯,臺北:海鴿出版,2009年。
(法)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眼與心》,龔卓軍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年。
(法) 余蓮(François Jullien),《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卓立譯,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 年。
──,《勢:中國的效力觀》,卓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林志明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5年二版。
──,《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卓立、林志明譯,臺北:五南圖書,2013年。
(美) 理查德‧E‧帕爾默(Richard E. Palmer),《詮釋學》潘德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美) 愛蓮心( Allinson Robert E),《向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周熾成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荷蘭) 約翰‧赫伊津哈(John Huizinga),何道寬譯,《遊戲的人:文化中遊戲成分的研究》,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2007年。
(瑞士) 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莊子四講》,宋剛譯,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駁余蓮: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狀》,周丹穎譯,高雄:無境文化事業,2011年。
(德)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第4版。
───,《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德)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三、 單篇論文
(日) 湯淺泰雄,〈「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與西洋的比較考察〉,盧瑞容譯,收錄在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2009年。
(法) 梅洛龐蒂,〈塞尚的疑惑〉,龔卓軍譯,
http://interart.nknu.edu.tw/sites/default/files/%E5%A1%9E%E5%B0%9A%E7%96%91%E6%83%91.pdf
(法) 余蓮(François Jullien),〈代序:如何思考中歐之間的對話〉,張穎譯,杜小真主編:《思考他者:圍繞于連思想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朱利安回應諸位學者〉,卓立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5卷1期,2015年3月。
(美) 吳光明,〈莊子的身體思維〉,蔡麗玲譯,收錄在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2009年。
(瑞士) 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莊子九札〉,宋剛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3期,2012年9月。
王中江,〈從價值重估到價值認同─郭象與莊子哲學的一個比較〉,《中州學刊》1993年6月。
───,〈從文本篇章到義理脈絡:《太一生水》的構成和概念層次再證〉,《船山學刊》2015年1期。
王健文,〈國君一體──古代中國國家概念的一個面相〉,收錄在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2009年。
何乏筆,〈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4期,2012年12月。
───,〈養生的生命政治:由余蓮的莊子研究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卷4期,2008年12月。
───,〈身體與山水──探索「自然」的當代性〉,《藝術觀點》45期,2011年1月。
───,〈混雜現代化、跨文化轉向與漢語思想的批判性重構(與朱利安「對─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4期。
宋灝,〈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洛龐帝、華登菲與當代現象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3期,2005年11月。
──,〈反權威的權威主義──畢來德的莊子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卷4期,2008年12月。
──,〈逆轉與收回:莊子作為一種運動試驗場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3期,2012年9月。
──,〈轉化現象學與跨文化思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5期,2011年1月。
──,〈物我相處之境:論日本庭園〉,《中正漢學研究》,2014年第2期。
──,〈「淡」與審美轉化:由現象學看山水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0期,2013年7月。
──,〈當代思維部署與書畫理論上的動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
杜保瑞,〈王弼老學的方法論探究〉,
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4pap/2dao/3002.htm
───,〈王弼哲學的方法論探究〉,
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4pap/2dao/32.htm#_ftn3
胡奐湘,〈《淮南子》的人體觀與養生思想〉,收錄在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2009年。
柯響峰,〈鯤化為鵬──李白自我生命的期待與實踐〉,華梵大學中文系第八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11月14日。
姜丹丹,〈身體、想像與催眠〉,《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第4期,2008年12月。
張良維,〈馬王堆導引圖溯源千年養生史〉
http://www.qiji.org.tw/html/daoyin/2010/0906/322.html
陳邦懷,〈戰國《行氣玉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期,1992年。
陳麗桂,〈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33卷8期,2006年8月。
───,〈從出土簡帛文獻看戰國楚道家的道論及其問題──以帛書《道原》、《太一生水》、《亙先》為核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
湯餘惠,〈行氣玉銘〉,《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曾春海,〈莊子的形神觀及其依道製器之藝術實踐觀〉,《哲學與文化》34卷8期,2007年8月。
黃冠閔,〈試論畢來德的莊子詮釋:一個現象學的批判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卷4期,2008年12月。
───,〈出入山水間:風景現象學的一條通道〉,《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11期,2012年11月。
───,〈風景的建置及其問題〉,《中正漢學研究》2014年第2期。
黃冠雲,〈流體、流形與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轉折〉,《簡帛》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劉士林,〈莊子「卮言」探源〉,《中州學刊》,1990第5期。
劉滄龍,〈淡勢之間──氣、力量美學與文化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5卷第1期,2015年3月。
───,〈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5期,2016年1月。
楊儒賓,〈道家之前的莊子〉,《東華漢學》,第20期,2014年12月。
───,〈莊子與東方海濱的巫文化〉,《中國文化》第24期,2007年4月。
───,〈儒門內的莊子〉,《中國哲學與文化》第4輯,2008年12月。
───,〈遊之主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5期,2014年9月。
───,〈莊子的卮言論〉,《臺灣哲學研究》第6期,2009年3月。
───,〈技藝與道〉,《原道》第14輯,2007年11月。
───,〈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41卷第4期,2011年12月。
───,〈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刊於《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先秦儒道法思想之交融及其影響》,台中:東海大學文學院,1989年。
───,〈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裡的兩種身體觀〉,收錄於《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
───,〈莊子與儒家──回應《莊子四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3期,2012年9月。
───,〈山水詩也是工夫論〉,《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14年12月。
───,〈論《中庸》的「參贊天地化育」〉,《宗教哲學》第74期,2015年12月。
廖明活,〈華嚴宗性起思想的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
賴錫三,〈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臺大文史哲學報》74期,2011年。
───,〈《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42卷1期,2012年3月。
───,〈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3期。2012年9月。
賴賢宗,〈海德格論道:一個文獻學的考察〉,《思與言》42卷2期,2004年6月。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期,2013年3月。
───,〈莊子的身體存有論──兼論其與歐洲身體現象學之對話〉,《漢學研究》32卷4期。
───,〈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3卷4期,2013年4月。
───,〈莊子與當代批判──工作、技術、壓力、遊戲〉,《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13年6月。
蕭振聲,〈牟宗三道德形上學新詮〉,《中正漢學研究》2014年第2期,2014年12月。
蘇雄飛,〈導引源流探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6輯》,1984年12月。
四、 外文著述:
Hans-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ed and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reprinted in 2012.
Heidegger, Martin,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2010.
Heidegger, Martin,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 POETRY, LANGUAGE,THOUGHT, translated and introduction by Albert Hosfstadte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reissue in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