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明山 |
---|---|
論文名稱: |
實施高職機械科新課程之因應措施研究------以台中縣市學校為例 |
指導教授: |
饒達欽
Rau, Dar-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本位課程 、課程發展 |
英文關鍵詞: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urse develop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7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機械科實施新課程之因應措施,以作為高職機械科實施新課程之參考。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蒐集相關文獻,再經歸納分析整理,確立「課程發展」、「學生進路」「設備配合」、「師資培訓」、「法令宣導」與「整體成效」六個層面相關因素,並採用問卷調查法。透過問卷瞭解目前高職機械科的教師及行政人員對於學校實施新課程發展沿革及因應措施之意見。
本研究以台中縣市八所公私立高職機械科學校為對象,發出1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數為131份,有效回收率93.5%。本研究資料分析採用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以瞭解資料分佈情形與進行差異性及相關性考驗。
根據文獻探討及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高職課程修訂從以往「職業取向」轉變為「職業生涯觀念」之導向。
二、台中縣市高職機械科教師及行政人員對於新課程實施後各個層面之因應持肯定的看法。
三、不同背景變項在因應新課程實施上,各個層面均無明顯的差異。
研究結論對因應新課程之課程發展的建議如下:
一、課程發展:建立教材研發人才資料庫,健全課程發展組織以及制訂課程發展標準作業(SOP)模式並加以法制化。
二、學生進路:設計多元課程,增加校訂科目彈性及學生選課機會,以利學生進路。
三、設備配合:建立設備資料庫,有效整合教學資源設備,教育主管機關應評鑑各校設備因應新課程實施之需求整合並持續補助。
四、師資培訓:鼓勵教師建立學習型的學習團隊,規劃因應新課程實施之教師在職進修、研習及第二專長模式之建立。
五、法令宣導:利用網路公聽、說明會;印製宣導手冊、說帖及Q&A,瞭解檢視新課程與待解決問題之因應。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adaptative approches of implementing new curriculum in the mecha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through reviewing related literature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six dimensions were constructed such as: “course development”, “students’ pathway” “facilities matching”, “teacher training”, “reguralation and iniation” and “integrated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 the difficulties and adaptative strategies of new curriculum were analyzed and briefed in this study .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ampled from the eight different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chung. A total of 140 teachers were selected. The 131 effective sampl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collected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return rate is 93.5%.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Chi-square test, Pearson Correctional Coefficient and factor analysis for tes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were implemented for further analyz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Ⅰ.the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curriculum have been amended that from “occcupation-oriented” into “the career-oriented” approach
Ⅱ.the teachers of mechanical department and administrators of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chung tend to tak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Ⅲ.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in the following for reference:
Ⅰ.course development: building up R&D manpower of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for course development.
Ⅱ.students’ pathway: designing multiple path of courses for students to learn and increasing the flexibilit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Ⅲ. facilities matching: building up facility resources for schools, and matching with the needs of new curriculum.
Ⅳ. teacher training: encouraging schools to set up learning teams, planning teachers’ on-the-job training, obtaining the second major expertise and abilities of creating teaching materials for adopting the new curriculum.
Ⅴ. reguralation and iniation: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by way of internet public hearing, conference, observation, evaluation, manuals and Q & A brochures to realiz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民9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民90)。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民90)。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文雄(民88)。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大偉和王昭明(民86) 。技職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金泉(1995)。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松崗電腦圖書。
李錫津(民86)。學校本位之課程經營與實施。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25-34 頁)。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民90),技職體系一貫課程的特色。載於科技與人力教育的變革(頁111-115)。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民92)。職業學校課程綱要規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15,70-80
李隆盛、侯世光、許全守、張良德、林坤誼、王慧萍(民93)。技職教育體系職業學校課程綱要的研訂與實施的理念。技職體系課程規劃綜合規劃組。臺北市:教育部。
李隆盛(民93a,7月),職校課程綱要的規劃現況與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81。http://211.72. 57.174/93_80/
81期/11_職校.pdf
吳祥茂(民91)。我國高職工業類科課程標準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清基(民87)。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佩璇(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輯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76-93 頁)。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俊雄(民91)。我國工職實施新課程後教師同仁工作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俊彥、翁上錦(民88)。技職校院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技職司。
林俊彥(民92)。技職課程內涵與發展模式之研究。
林海清(民91)。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市:元照。
林清山(民9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清南(民94)。如何整合學校資源,落實職校課程暫行綱要。載於台灣省暨金馬地區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九十四學年度教務工作研討會會議手冊(1-5頁)。
周明華(民89)。談技職教育經費之分配。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7,37-43。
周淑卿(民91) 。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侯世光(民93)。技職體系課程規劃理念與進展。『九十三年度高屏區職校技職新課程宣導會議』
施溪泉、郭陳城(民90)。推動職業學校實施新課程配合措施—九十學年度稀有科目教材編撰規劃專案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施溪泉(民93)。高職學校本位課程之規劃與發展。載於國立暨台灣省私立高職九十三學年度中投彰雲區學校本位課程會議手冊,頁43~66。93.9.16~17於北斗家商。
高耿明(民89)。職業學校工科教師參加在職進修對專業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新建(民9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涂善德(民89)。職校因應新課程之道。職教園地,33,17-18。
倪美華(民90)。高職商業類科課程實施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陣興(民91)。高級職業學校實施新課程執行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源泉(民74)。工業教育課程之理論與發展實務。工職雙月刊,4 (11),25。
陳伯璋(民9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許添明(民91)。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啟東(民86)。綜合高中課程實施現況之檢討與改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德欣(民90)。高級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民80)。教育行政與會議。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教育部(民85)。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民87)。職業學校各類科課程標準總綱(編號:6051870700)。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85)。高級職業學校機械群科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民95)。台灣省九十五學年度職業學校名冊。台中縣:作者。
馮丹白(民83)。高職工業類科教科書技學素養教育內容分析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梅瑤芳(民88)。職業學校新課程修訂之政策試析。國立編譯館通訊,12(4),2-10。
康自立(民81)。職業發展理論之探討。臺北:教育部。
康自立、林新發、丁鳳碧、施溪泉(民88)。高職實施新課程標準配合措施規劃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類課程發展中心(民94)。高級職業學校機械群課程綱要修訂工作。臺北市:作者。
黃光雄、楊龍立(民93)。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李隆盛(民81)。高級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修訂之研究(編號:0091)。臺北市:師大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李隆盛(民90)。技職業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9)。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3)。課程教學之變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單文經(民91)。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單文經(民87)。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國鴻(民88a)。課程發展。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287-32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國鴻(民88b)。教材發展。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333-36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家政(民91)。課程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仁家(民93)。技職體系工業機械類群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規劃。國立台灣科大工業類課程發展中心工作計畫期末報告。臺北市。
張紹勳、林秀娟(民85)。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冊)。台北,松崗電腦圖書。
張添洲(民94)。學校本位課程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嘉育(民88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楊冺榕(民91)。高職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規劃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龍立(民90)。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臺北市:五南。
楊朝祥(民80),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廖興國、傅俊隆(民94)。以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綱促進學校本位課程實施。技職簡訊,167,4-5。
蔡清波(民89)。從新課程校訂科目中規劃發展學校特色。職教園地,33,19-21。
蔡清田(民94)。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鄭吉泉(民8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學校本位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 (民93)。高職學校層級課程領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成果報告。台北市。
劉秀琴(民90)。高級中等學校商業類科行政人員與教師對學年學分制教育政策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奕樟(民94)。如何配合職校暫行綱要,開拓職校學生進路。載於『台灣省暨金馬地區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九十四學年度教務工作研討會會議手冊(8-11頁)。』
劉澤華(民94)。從職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自我檢核表推動職校新課程。技職簡訊,167,6。
歐用生(民82)。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
歐用生(民89)。課程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錢富美(民89)。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具備之專業知能研究。http://lib.ntctc.edu.tw/info/info37/37-1.htm。
盧美貴、方慧琴、陳勤妹(民89)。教改何價─台北市立師院實小模式。輯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 二) (74-144 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盧錫瑩(民92)。高職教師對職校課程綱要一般能力認同度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梨真(民94)。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以九年一貫課程的試辦為例。http://www.nknu.edu.tw/~edu/new-eduweb/
08Learning/learning%20thesis。
簡良平(民92)。學校課程決定-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明忠(民94)。技職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戴文雄、張錫輝(民88)。技職教育體系課程之革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4,9-13。
韓春樹 (民94) 。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與技術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蕭錫錡、侯世光、施溪泉(民90)。八十九學年度職業學校實施新課程諮詢輔導工作計畫期末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技術職業教育司,未出版。
饒見維(民9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務經驗分享─學校願景與理想兒童圖像的發展。花師實小。http://www.efs.hlc.edu.tw/
301/vision.doc。
饒達欽(民84)。技術及職業教育課程的發展與設計。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年刊第六輯。台北
二、英文部分
Atherton, J. (1999). Resistance to learning: A discussion based on participants in in- servi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mes. Journal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51 (1), 77-90.
Barkan , M.(1955). A foundation for art education .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
Cooper,D.R.,& C. W. Emory (1995),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5th ed.).Richard D. Irwin, Inc.
Decker Walker Jenas F (1999). Curriculum and Aims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DeVellis, R. F.(1991).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
Doll, R.C. (1989). Curriculum improvement :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 (7th ed.). Needham Heights, Mas. : Allyn and Bacon, Inc.
Dobbert, D.J. (1976). A general model for competency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Microfiche,p.21.
Eisner, E.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Finch, C. R. & Crunkilton, J. R. (1989).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round, N, E., & Linn.(1990).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5th. ed.). New York:Macmillan
Guthrie, J. W. (1986). School-based management: The next needed
education reform. Phi Delta Kappan, 68(4), 305-309.
Hanson, E. M. (1991).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al reform: Cases in the USA and Spai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6832)
Kaiser,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rtrika, 39, 31-35
Lasorn ,M.E.(1972). Teaching related subjects in trade and industri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 Ohio:Charles E. Merill Publishing Co.
Lawton , D.(1975). Class , 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 , Routledge
and KeganPaul.
Mager,J.C., & Beach,K.M.(1967). Developing vocational instruction. California:Fearon Publishers,Inc, pp 3-6.
Maley,D.(1975). Cluster concept in vocational edcation. Chicago:American Technical Society.
Nunnally,J.C.(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McGraw-Hill.
Nunnally, J. C., & Berstein, I. H. (1994).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Oliva, P. F.(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Zaltman, Gerald & Burger, Philip C.(1975), Marketing Research:Fundamentals & Dynamics. New York:The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