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雅蕾 |
---|---|
論文名稱: |
基測改變了什麼?從教學現場探究基測實施後歷史教學評量的轉化 |
指導教授: | 劉美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基本學力測驗 、社會學習領域 、歷史教學 、內容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social studies, history teaching, content analysi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基測實施後,歷史教師的教學評量是否受基測試題影響而轉化。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透過社會學習領域七至九年級基本內容之歷史部分、歷史學科主題類型、Bloom教育目標分類之認知歷程向度與試題結構型式等四大向度,分析基測歷史試題與學校教學評量歷史試題之特色,並比較兩類試題之異同,歸納出教學評量歷史試題如何受基測歷史試題趨勢之影響。研究並經由與訪談對象之對談,了解學校教師之觀點,分析教師在命題過程中如何受基測之影響而有所轉化。
綜合研究之發現與討論,得出以下結論:
一、在基本內容方面,基測與教學評量試題的相同點是:(1)均以「西力東來的挑戰與回應」最多;(2)均有跨時間與區域之試題;(3)均有無法歸類於基本內容的試題。
二、在歷史學科主題類型方面,基測與教學評量試題都偏重在「政治興革」類型。
三、在試題結構形式方面,兩類試題都以「簡述題」的比例最高。
四、在認知層次方面,基測試題著重「了解」,教學評量試題則以「記憶」為主。
五、在教學評量試題的內容重點,教師的評量受基測試題內容所影響。
六、在試題的認知層次與結構方面,教師評量較不受基測試題主導。
根據研究結論,分別提出對歷史教師、教育單位與未來研究方向作出建議,期望完善的基測試題能為「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帶來正向影響。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ccess how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BCT) influenced history teachers’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content analysis and four classifications which were history of Basic Competence Content in 7th to 9th Graders, main topics, 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of Revised Bloom’s Taxonomy, and question constructions. This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history questions of BCT and those of examinations at JHS in an attempt to access how BCT influenced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pplied interviews to explore history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how they interacted in formulating questions.
To conclude th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ing.
First of all, in the Basic Competence Content, there are three similarities between both BCT questions and the questions of history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1. Most of the test questions which were selected from the category of “the challenges and respond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2. Some of the test questions which are integrated time and subjects. 3. Some of the questions which couldn’t be categorized in the Basic Competence Content.
Second, in the main topics, both the BCT questions and the questions of history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emphasize on the type of “political innovation”.
Thir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st questions, there was high proportion on the “simple description test questions” of both the BCT questions and the questions of history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Fourth,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the BCT questions were focus on “understanding”. However the questions of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were highly emphasis on “memory”.
Fifth, in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the questions which were designed by school teacher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BCT.
Sixth, in the cognitiv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est questions, the assessments of school teachers were not influenced much by the BC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history teachers, Educational departments and the directions of the future research. It was expect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the examination leads teaching” could be positive effects by the reformed of the BCT questions.
一、中文部分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仲孚(1993)。再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載於歷史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文化。
王仲孚(1997)。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
王嘉寧(2008)。影響試題差異功能的試題特徵探討-以90-9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地理科試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江文慈(2000)。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3-10。
江文慈(2004)。教學評量改革的難題分析-技術、文化、政治與後現代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7(3),1-1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
杜維運(1999)。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何兆武(1995)。歷史與歷史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呂若瑜(1994)。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2NTNU2331001。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余民寧、賴姿伶、劉育如(2004)。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施成效之初步調查-學生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7(3),457-481。
余民寧、賴姿伶、劉育如(2005)。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施成效之初步調查-學校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8(2),193-217。
宋曜廷、許福元、曾芬蘭、蔣莉蘋、孫維民(2007)。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29-50。
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沈育美、陳惠珠、劉佳玲(2001)。九十學年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中的歷史試題評析。歷史月刊,161,108-117。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2004)。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8-127。
李坤崇(2008)。修訂Bloom認知歷程向度命題實例之一。教育研究月刊,173,105-107。
李秀卿(2005)。多元評量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493003。
李詩萍(2009)。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知識向度與認知歷程向度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NTNU5136034。
林世華(2001)。基本學力測驗的相關議題。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3,93-99。
林世華(2002)。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與教育品質的共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96,5-10。
林世華、李宜玫、王逸慧(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4。
林秀珍、徐世豐(2003)。「制度化」的基本學力測驗對國中教學之影響分析。中等教育,54(5),140-152。
林生傳(2004)。臺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23,1-36。
林慈淑(1999)。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5,179-204。
林慈淑(2001)。「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139-172。
林慈淑(2005)。時間概念與歷史教學。第五屆史學與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
林秀娟(2006)。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領域試題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科教育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純如(2004)。從聯考到學測-高中入學招生考試歷史試題與教學目標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士弘(2007)。國中複習考對基測成績及登記分發落點預測模型之研究-以台北市H國中為例,東吳大學商用數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芳瑜(2005)。大學入學考試地理資訊試題分析。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U05136026。
胡凱譯(1999)。Wolfgang Hug著(1990)。《我們的歷史》與歷史學習。清華歷史教學,9。
胡昌智(1985)。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際-從實踐理性的觀點論歷史教育,國際歷史教育論文集,61-78。台北:師大歷史系。
邱淵等譯(1989)。Bloom﹐B.S.著(1989)。教學評量。台北:五南。
施志汶(2009)。臺灣史基測試題分析與教學探討。花蓮縣社會領域臺灣史基測試題分析與教學探討研習手冊。
馬向青(2001)。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高博銓(2004)。社會領域課程教學實施的檢討與發展。2004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研討會手冊(下)。
高博銓(2007)。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58(1),44-59。
師大心測中心學力小組試題研究員(2000)。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試題說明。高中教育,11,50。
郭生玉(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縣:精華。
陳麗華(1997)。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評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85-99。
陳麗華(1998)。美國的社會科課程。教育研究雙月刊,62,32-43。
陳麗華(2002)。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陳豐祥(2001)。聯合招生考試、推薦甄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試題的比較研究。八十九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社會科評量研討會-歷史科研習手冊。
陳豐祥(1994)。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臺灣學生。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紅葉文化。
陳國偉(2003)。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SYS5331004。
陳盈安(2007)。史料教學在國中社會領域的課程運作與考察。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HLTC642014。
陳冠華譯(2001)。A. K. Dickionson著。評量、測驗與歷史理解。清華歷史教學,12,3-33。
曾國禎(2004)。花蓮縣國中教師對基本學力測驗之認知及其對教學與評量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TCU05331013。
許泰益(2000)。考考考-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迷思與回應。高中教育,12,6-9。
彭明輝(2002)。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載於臺灣史學中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
傅秋英(2007)。學生、家長、國中教育人員對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態度及改進意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SYS5331008。
葉連琪、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黃政傑(主編)(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等譯(1983)。教育目標的分類方法。高雄市:復文。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4)。大陸小學社會科教育內容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6),57-80。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嘉雄(2004)。2001年修訂之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其應用與誤用。國民教育,45(2),59-72。
張郁雯(2006)。不同評量層次成就分數的解釋與使用。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41-56。
張雪君(2006)。國小教師歷史學科信念與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1,87-117。
詹志禹(1996)。評量改革為什麼要進行-回應吳毓瑩『評量的蛻變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期刊,13,45-47。
詹志禹(2002)。主題軸,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九十四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問與答。台北市:作者。
蔡淑麗(2002)。臺灣地區高中地理科新教材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龍立(1997)。社會科評量的危機:彰安國中公民科試題爭議的省思。人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1),108-119。
楊思偉(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的再檢視。師友,404,5-9。
簡茂發(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學力測驗。測驗與輔導,164,3437-3440。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約蘭(2004)。測驗的功能與影響-兼論對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省思。中等教育,55(2),136-154。
劉美慧(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之評介。花蓮師院學報,6,129-145。
鄭富森(2001)。教學評量: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台灣教育,604,2-14。
鄧毓浩(2000)。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與公民科教學評量。菁莪季刊,12(2),2-14。
潘宜均(2007)。我國國中地理科基本學力測驗試題以及學生基本能力之評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2)。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楊慧文(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五南。
薛慶友(2003)。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內涵及評量實施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HCTC204003。
蕭憶梅(2003)。英國與台灣歷史科考試之比較。清華歷史教學,14,69-81。
羅曉雯(2002)。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CU0332016。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L. W. , & Krathwohl﹐D. R.(Eds.)(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Y: Longman.
Bloom, B. S.(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NY: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