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柏瑩
Wu, Po-Ying
論文名稱: 大坡池音樂館暑期音樂營隊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Dapochi Music Summer Camp
指導教授: 莊惠君
Chuang, Wuei-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音樂夏令營社會音樂教育兒童音樂學習
英文關鍵詞: music summer camp, 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 children music learn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6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樂賞大坡池音樂館暑期音樂營隊的現況,瞭解社會音樂活動之歷程與教學啟示。採用個案研究法,研究工具使用研究者自編之半結構性訪談大綱與「樂賞大坡池音樂館暑期音樂營隊之問卷」,以樂賞大坡池音樂館暑期音樂營隊之行政人員、參與學員、學員家長為研究對象,實施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五十二份,再從該問卷中篩選訪談對象共二十二人,藉由半結構性訪談,以回答本研究之待答問題。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樂賞大坡池音樂館暑期音樂夏令營隊之行政人員參與現況:
    樂賞大坡池音樂館對兒童與成人音樂教育的推行不只著重於音樂教學,更是希望讓音樂教育與深根於池上鄉居民的生活與社會。偏鄉地區,大多需依賴政府單位、基金會、協會的幫助才有可能招募到新血,期望未來社會繼續增設音樂教育課程及多元的課程類型。

    二、樂賞大坡池音樂館暑期音樂夏令營隊之學員參與現況:
    (一)學員參與音樂夏令營隊之動機分為三大面向:熱愛音樂、過去經驗、家長因素;(二)學員對音樂教育營隊課程的看法分為以下三項:團隊學習具挑戰性、團隊學習有助個人與同儕的學習成長、音樂課程需要身體力行學習才能領悟;(三)學員參與音樂夏令營隊之感受有五項:音樂學習感到進步、音樂學習深具挑戰性、音樂課程有趣不枯燥、同儕互相幫助、生活素養提升。

    三、樂賞大坡池音樂館暑期音樂夏令營隊之學員家長看法:
    (一)家長讓孩子參與音樂夏令營隊之動機分為三大面向:熱愛音樂、孩子自主學習、促進學習;(二)家長對音樂營的看法:認為學習音樂不只是學習一項才藝,更是培養孩子能具有生活美感、藝術素養與國際觀的一項投資,懂得欣賞與瞭解音樂可以幫助孩子啟發潛能、瞭解自我、學習自律、探討多元化的社會與事物,並藉此拓展自身視野與關懷世界,使孩子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政府機關、授課教師、參與學員與家長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activity processes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of the music summer camp at Yueshang Dapochi Music Hall.
    Questionnair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applied in this case study. The participants wer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participating students, and students’ parents of the summer camp. A total of 52 valid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articipants who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s, 22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iew respondents. In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he respondents responded to the questions designed in this study. The conclusion was as follows:

    1. The administration faculty of Dapochi music music summer camp stated:
    The education provided to children and adults in Yueshang Dapochi Music Hall not only focuses on music, but also on deepe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daily living and societies in Chishang Township. In rural areas, new personnel can only be recruit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foundations, and associations. More diverse music education courses should be provided to the society.

    2. The students attending in the music summer camp stated:
    (a) three major motivations of participation: love of music, experience, and parent recommendation; (b) three perspectives toward the music education camp: Team-based learning is challenging; team-based learning helps individual and pee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music courses require active involvement for learning; (c) five aspects of the experience after the camp was divided into: progress in music learning, challenges in music learning, fun in music courses, and helping each other among peers, life competence improvement.

    3. The parents of the students stated:
    (a) three major motivations for sending their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music summer camps: love of music, children learning autonomy, and promote learning; (b) aspects of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Learning music is more than cultivating a hobby. It also helps develop children’s aesthetics in life, art competence,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Knowing how to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music enables children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s, understand themselves, learn self-discipline, and explore diverse societies and things to expand their perspective and concern for the world. Eventually, children will possess the abi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governmen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and future studies.

    誌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社會音樂教育之相關理論 13 第二節 兒童音樂學習之相關理論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2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行政團隊運作過程之結果分析與討論 50 第二節 學員學習歷程與成長之結果分析與討論 60 第三節 家長對音樂營課程看法之結果分析與討論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90 參考文獻 92 附錄一 專家效度意見彙整表 97 附錄二 正式問卷-「玩樂藝夏」音樂營隊學員 130 附錄三 正式問卷-「玩樂藝夏」音樂營隊學員之家長 134 附錄四 訪談大綱-樂賞大坡池音樂館暑期音樂營隊之行政人員 139 附錄五 訪談大綱-「玩樂藝夏」音樂營隊之學員 141 附錄六 訪談大綱-「玩樂藝夏」音樂營隊學員之家長 143 附錄七 2019年第四屆「玩樂藝夏」音樂營隊之招生海報 145 附錄八 2019年第四屆「玩樂藝夏」音樂營隊之招生簡章 146

    ㄧ、中文文獻
    王文君(2008)。夏令營選擇之知覺風險與資訊搜尋—以台中地區小學兒童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0)。高雄市:麗文。
    王文科(主譯)(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原作者:B. R. Hergenhahn)。臺北市:五南。
    王克先(1993)。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白秀雄(1991)。我國老人教育的實施現況與檢討。載於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老人教育(頁291-314)。臺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2014年7月24日)。行政院會通過「社會教育法」廢止案。行政院電子報。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256de93a-f628-4a34-ab55-39be202b518b
    何妍儀(2016)。在地化夏令營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公民會館囍洋洋兒童夏令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英璋(2003)。社會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3),125-148。
    呂學忠(2015)。學童家長選擇兒童營隊活動之評選要素研究-以毛克利營隊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建興、林振春、張德永、鄭勝分(2011)。我國公立社會教育機構功能與組織定位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
    李茂興(譯)(1997)。音樂教育概論(原作者:C. R. Hohher)。臺北市:楊智。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59)。高雄市:麗文。
    林勝義(1993)。社會教育多元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邱垂堂(1991)。社會音樂團體之推廣。音樂教育季刊,20,6-9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6年6月29日)。速建立夏令營安全及監督管理機制。金車文教基金會電子報。取自https://kingcar.org.tw/survey/404。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7年6月28日)。宅假期!八成青少年休閒活動愛宅在家玩手機。金車文教基金會電子報。取自https://kingcar.org.tw/survey/402。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8年10月19日)。八成青少年喜歡宅在家-越大越不快樂。金車文教基金會電子報。取自https://kingcar.org.tw/survey/500574。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9年6月27日)。八成青少年今夏不煩惱?老師家長要警覺!。金車文教基金會電子報。取自https://kingcar.org.tw/survey/500833。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論述集。臺北市:偉文。
    翁爾婕(2010)。參與高雄市社區型長青學苑音樂學習課程老年人快樂程度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高芝蘭(2014)。夏令營經營實務淺談─青少年音樂夏令營經營策略。台灣教育,686,49-51。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紅蘋(2011)。音樂系學生音樂學習成長於學習經驗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德永(2018)。中華民國教育年報第八章終身教育。載於張鈿富(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電子書107年版(頁299-326)。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9/pta_21289_8682494_12077.pdf
    教育部(1999)。國立社會教育機構推展終身教育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滾動式檢討-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社會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藝術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終身學習法。臺北市:教育部。
    莊惠君(譯)(2014)。幼兒音樂學習原理(原作者:E. E. Gordon)。臺北市:心理。
    許秩維(2011年6月14日)。調查:品格教育營 台夏令營前5。大紀元電子報。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11/6/14/n3285867.htm。
    郭怡妏(2013)。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銀髮族學員學習現況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46)。高雄市:麗文。
    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陳益興(2000)。擘劃整體教育體制建構終身學習社會。學校行政,6,14-23。
    陳益興、黃富順(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陳涵寧(2018)。音樂營隊專業學習社群之教師專業成長研究~以「玩樂藝夏」音樂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駕騂(1999)。老人學。臺北市:楊智。
    楊欣恩(2002)。臺北市長青學苑藝術學習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國德(1999)。老人學習及社會參與得新契機。成人教育學刊,48,51-58。
    楊國德(2012)。中華民國教育年報第八章社會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電子書101年版(頁277-314)。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0/pta_5384_5094149_00184.pdf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詹文男(1987)。大台北地區兒童夏令營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賈馥茗(1992)。教育與成長之路。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真、賈馥茗(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市:文景。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復文。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桂冠。
    鍾玉珊(2012)。兒童參與雲林縣救國團夏令營滿意度及再購意願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
    鍾肇騰(1998)。老人教育參與者、非參與者教育態度與規範失調之比較研究—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羅吉台•席行蕙(譯)(2001)。多元智慧豐富人生(原作者:T. Armstrong)。臺北市:遠流。
    關華山(1992)。社會教育館建築記畫準則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二、外文文獻
    Birge, E. B. (1966). The history of public school music in United States. Reston. VA: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Copland, A. (1989).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 New York: McGraw-Hill.
    Cropley, A. J. (1980). Towards a system of life education som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Cutietta, R. A. (1993). The musical elements: Are they right?.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9(9), 48-53.
    Havighurst, R. J. (1950).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s.
    Holt, J. (1991). Never too late: my music life story. New York: Perseus.
    Kimble, G. A. (1961). Hilgard and Marquis’ “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 Norwal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CA: Sage.
    Hargreaves, D. J. & North, A. C. (2001). Music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ontinuum.
    Dykema, P. W., & Gehrkens, K. (1941). Th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 high school music. Boston: C. C. Birchard.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etle, L. & Cutietta, R. (2002). Learning theories as roots of current mus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R. Colwell, & C. Richardson (Ed.), 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279-298). New York: Oxford.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9/1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