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美婷 |
---|---|
論文名稱: |
行政院各部會員工休閒態度與休閒無聊感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oredom of governmental employees under the Executive Yuan |
指導教授: | 朱文增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行政院各部會 、休閒態度 、休閒無聊感 |
英文關鍵詞: | Executive Yuan,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boredo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9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行政院各部會員工休閒態度與休閒無聊感情形,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各部會員工休閒態度與休閒無聊感之差異情形,以及休閒態度與休閒無聊感與之相關情形。本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438份。研究結果顯示:一、各項休閒活動參與頻率尚屬平均,其中視聽活動類(看電視、看報紙、看電影、聽音樂、聽廣播等)以「幾乎每天做」為參與頻率最高的休閒活動,但在運動活動及文化活動的參與上則稍顯不足。二、各部會員工的休閒態度屬正向且積極,但在調查排序上得分最低的題項為「我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努力去提昇自已從事休閒活動的能力」,與實際的認知行為上有落差。三、各部會員工的休閒無聊感程度偏低,並以反向題「如果我現在能有一筆不錯的退休收入,我的退休生活將會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做」的得分最好,顯示一生奉公守奉的各部會員工很期待退休後的生活,可以好好規劃及從事很多自已有興趣的活動。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員工在休閒態度程度上没有顯著差異存在。其次在休閒無聊感上僅「上班通勤時間」有顯著差異存在。五、各部會員工休閒態度與休閒無聊感之間有顯著負相關存在。
行政院各部會員工是社會中堅份子,也是菁英份子,對於任何休閒活動的參與都具有標竿作用,尤其是運動活動及文化活動,因此如何增加各部會員工對於運動活動及文化活動參與頻率,則有賴於各部會人事部門多規劃辦理運動活動、文化活動,藉由各部會員工的參與、推動,而帶動國人的運動活動及文化活動的參與度,減少不良休閒活動的參與,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及內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Executive Yuan’s Employees of various departments’s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oredom case, and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oredom associated with the case.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438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 frequency of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is still average, audio-visual activities i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almost every day" leisure activities (such as: watching TV, reading newspapers, watching movies, listening to music, listening to the radio, etc.) But in sports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events is slightly less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2) Ministries staff‘s attitude on leisure is positive and proactive, however, the lowest score on the survey topics is “I spent considerable time and effort to enhance their own ability to engage in leisure activities”, there’s a gap between the actual cognitive behavioral. (3)Ministries staff’s leisure boredom level is low, and the reverse question “ If I could retire now with a comfortable income, I would have plenty of exciting things to do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get the highest point, it show’s that dedication and keep employees instructions from the ministries are looking forward to retirement planning and can engage in many activities in their own interest. (4)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leisure attitude of the staff.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s only in the leisure boredom, " the commute to work time". (5) Ministries staff’s leisure attitudes and leisure boredom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Ministries employees are elite , but also savvy, they participate in any leisure activity has the role of benchmarking, especially in sports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events, so how to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ministries staff to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s depends on the personnel departments of ministries planning for multi-sport activities, cultural activities, by ministries employee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e people's portsactivities, cultural s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 reduce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performing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hu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meaning.
一、中文文獻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
公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2009)。公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承辦各項文康活動統計表,臺北市。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碧雲(2008)。高中教師休閒態度、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江逢維(2004)。台北市大學生休閒無聊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9)。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構)學校重要人事資料統計。
行政院人事室(2010)。組織與職掌。2010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ey.gov.tw/lp.asp?ctNode=978&CtUnit=8&BaseDSD=7&mp=1
行政院主計處(2009)。國民所得統計表。2010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4866&CtUnit=1351&BaseDSD=7
行政院主計處(2004)。社會發展趨勢調查。15歲及以上人口之時間運用概況。2010年10月29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time-93/index.htm
行政院研考會(2010)。行政院組織改造。2010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151901&ctNode=11593&mp=14
吳明烈、詹明娟(2010)。中高齡學習者休閒態度與活躍老化之關係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27,17-28。
周 虎(2008)。空軍戰鬥機飛行人員參與休閒活動態度、阻礙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以東部某基地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周正秋(1998)。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美華(2004)。由《尚書‧堯典》見戰國中晚期儒家之帝王典範。玄奘人文學報,2,1-21。
周慶和(2006)。臺北市公立學校人事人員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美萱(2004)。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文睿(1990)。談公務員的休閒活動。人事月刊,10(3),38-42。
林東泰(1994)。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東泰(200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之策略。臺北市: 師大書苑。
林俞廷(2008)。探索教育引導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晉宇(2001)。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清崎(2002)。台南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林敬銘(2007)。探究公務人員的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以臺中市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施清發(1999)。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要間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施必成(2009)。臺北郵局員工的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菁(2005)。公務人員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花蓮縣政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0)。99年度本部各單位加班分析表,臺北市。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1999)。國際休閒教育憲章。中華民國休閒協會會刊,2,30-34。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秀慧(2001)。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勝良(1992)。規劃公務員休閒活動之研究。華銀月刊,42(9),14,23-32。
張麗娟(2000)。公務人員休閒活動規劃之探討--以雲林地區公務人員為例。企銀季刊,23(4),129-153。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幼獅文化。
許智鈞(2008)。公務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和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方法。體育學報,2,27-28。
許瑛玲(1994)。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連婷治(2000)。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台北縣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158-178。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重尹(2008)。公務人員工作類型與休閒態度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陳婉容(2001)。青少年休閒行為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新北市。
陳淑湘(1999)。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形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進豐(2001)。國小學童決策、運用資源及社會交往能力 對休閒無聊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新北市。
陳瑪莉(2001)。公務人員休閒認知、休閒需求與休閒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鏡清(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鏡清、陳金樹(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體育學報,15,61-84。
黃玉芳(2011年3月2日)。過勞死3高族→營造、運輸、公務員。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6185200.shtml。
黃金柱(1985)。體育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倩雯(2009)。國中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游家政(1987)。台北縣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在學期間校外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畢富國(2006)。臺北市高中學術性資優生焦慮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家球(2002)。新竹縣尖石鄉國小原住民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需求之探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正(1998)。優質「休閒文化」的建構-實施隔週休二日必先建立的正確休閒觀。人力發展,48,12-19。
楊敏玲(1996)。無聊與青少年偏差休閒行為。測驗與輔導,137期,2830-2833。
楊國樞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東華。
楊國隆(2005)。台北市高中女校學生休閒參與與憂鬱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銓敘部(2009)。第4季統計年報。2010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mocs.gov.tw/department/department_2/index.htm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鳳珍(2002)。最痛苦的行業-製造業。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3,94-95。
蔡文慈(2006)。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體驗對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祈賢(200)。論公務人員之休閒活動。考銓季刊,45(01),133-145。
謝文真(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文卿、 蔡熙銘(2007)。臺灣地區休閒運動研究文獻回顧分析研究—以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164-175。
賴衍瑞(2002)。休閒產業電子商務營運績效之研究— 以台灣地區觀光旅館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文獻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per Collins.
Geiwitz, P. J. (1966). Structure of bored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ychology, 3, 592-600.
Gui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NY:McGraw-Hill.
Iso-Ahola, S. E.(1979). Basic Dimensions of Definition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1(1), 28-39.
Iso-Ahola. S. E., & Weissinger, E. (1987). Leisure and Boredom.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3), 356-364.
Iso-Ahola, S. E., & Weissinger, E. (1990). Perception of boredom in leisure:conceptualiz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1-17.
Iwasaki, Y., Zuzanek, J., and Mannell, R. C., (2001). The Effects of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on Stress-Health Relationships.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 92, No. 3, pp. 214-218
Kelly, J. R. (1990a) Leisure and Aging:A Second Agenda. Society and Leisure,13(1) ,145-167.
Kotler, P.(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
and Control, (10thed. ). New Jersey : Prentice – Hall, International, Inc.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gfeld, IL : Charless. C Tomas.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Patrick,G. T. W. (1982). Clinical treatment of boredom.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16, 7-12.
Ragheb, M.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 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 12, 138-149.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14(2), 155-167.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14) , 295-306.
Riddick, C.C. (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Leisure Research, 18, 259-265.
R. Ingham(1986). Psych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 – Part one. Leisure Study, 5:3, 25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