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美櫻
Yeh,Mei-Ying
論文名稱: 從樹木體現出生命力量葉美櫻水墨創作探討
Vitality Real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via Chinese Trees Painting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9
中文關鍵詞: 中國水墨畫樹木生命力量皴法與肌理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landsape painting, trees,, vitality,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of bark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樹木向來為中國山水畫之重要構成與主題,具有讓生命更加華麗與活潑之功能,亦為詩人騷客抒發自我心性與情感的重要媒介。本研究以『從樹木體現出生命力量』為題,但捨傳統水墨的松柳而採台灣隨處可見的白千層樹、黃槿、木棉花樹、白榕樹等為構圖主角,用五幅大尺寸的樹木畫品創作來表達作者對週遭自然生態的關懷及生命熱愛的意境。此五幅大尺寸的樹木畫品創作分別取名為:(1)生命的樂章、(2)樹木如人生百態、(3)生命不斷實現夢想及求生存空間、(4)生命呈現最繁華黃金時代最高峰時期、(5)生命最後歷經歲月催化對生命自然尊重。本論文首先分別從思想史及藝術史出發回顧/探討生命意義及其價值,再回顧/介紹現代與當代中國水墨畫家他們對於樹木的畫法及美學表現。本樹木畫品創作則主要以歷代中國水墨發展為出發,同時輔以作者對近代以來水墨的了解,經由東方美學的理念與西方的視覺藝術相互融合後,直覺於或說轉化與默會於實地寫生的創作中。研究過程中,透過近現代中國水墨畫家論樹木造型姿態的文獻搜集、實際深入觀察行道樹木之實地寫生與創作靈感。從中領會水墨寫生的種種視覺之意象及對樹木的感動。在創作上着重在”經營位置”及”皴法與肌理”。以”經營位置”來影響整體畫面的氣氛感受,布白的考量更是帶動氣體流動的重要因素,本文從布白的兩種觀點作探討,一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觀念,二為疏可走馬,密不通風的觀點,試圖在留白與密實間取得平衡。皴法與肌理係掌握樹木的基本構成和組織程式參考古人畫樹/石方法將其融入現在的創作。最後,透過個人作品之創作與詮釋。說明創作理念的分析,進而作品實踐的呈現,並探討個人創作的美學思想內涵與形式表現,審視個人對水墨的創作。

    Trees alway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lassic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rees are the symbols of fulfillment and vigorousness of lives. And poets favored the trees by depicting their affection and self-essence.
    In the research “Vitality real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via Chinese Trees Painting”, the author expresses her appreciation of concern of environment and the passionate love for lives via Taiwan’s native trees, such as Cajueput-tree, Malvaceae, Bombax ceiba and Ficus benjamina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pine or willow. The five large-scale painting of trees were named as following:
    1. The chapter of lives;
    2. The metaphor of tree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humans lives;
    3. The continuous achievement of dreams and surviving tactic for space;
    4. The summit and glorious moments of lives;
    5. Unification: The last stage of lives and the respect to nature.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prospects the meaning of lives via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rts, and then appreciates the drawings and esthetics of trees by the contemporary artists of landscape paintings. The author’s initial attempt about trees star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ogether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ainting; combined the oriental concepts and western visual arts into the artwork of the author.
    During the creation procession, the author screened the contemporary textbooks of trees among the landscape painters; observed the sidewalk trees along the road, obtained the inspiration by numerous field trips and perceived the impacts of trees in landscape painting.
    The emphases of creation are posture and overall composition of barks; posture is the atmosphere of the painting; while blankness is the soul of movement of flow. The prospective of blankness, one is something in nothing or nothing in something, and the other one is intensity and density,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blankness and density.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of barks is the highlight of trees; the author transferred the tree drawing skill of ancient landscape painters into her own crea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的範圍與方法……………………………………………3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6 第二章 從樹木體現出生命力量創作探討……………………………………8 第一節 從樹木體現出生生命力量的概念……………………………8 第二節 從藝術表現生命探討現實反映的藝術意義 ………………10 第三節 生命價值在思想史的意義 …………… ………………………14 第三章 樹木的造型與生命力量……………………………………………17 第一節 具備生命關懷的造型與樹的關係………………………………17 第二節 近現代畫家樹林的表現………………………………………19 第三節 當代水墨畫家林木之寫生概況…………………………………27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38 第一節 創作理念闡釋…………………………………………………38 第二節 創作方法探討…………………………………………………42 (一) 個人樹木創作寫生與形式表現… ………………………………42 (二) 經營位置與空間布白的運用… …………………………………44 (三) 水墨材質肌理與皴法的再探… …………………………………46 第五章 作品分析 …………………………………………………………48 第一節 作品一 生命的樂章 …………………………………………48 第二節 作品二 樹木如人生百態 ……………………………………53 第三節 作品三 生命不斷實現夢想及求生存空間 …………………56 第四節 作品四 生命呈現最繁華黃金時代最高峰時期…… … ……58 第五節 作品五生命經歷歲月催化對生命自然尊重最後圓融………61 第六章 結論…………………………………………………………………64 參考書目………………………………………………………………………67

    一 、中文書籍
    1. 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見《王國維文集》第三卷,中國文學史初版社1997年版,頁321。
    2. 王國維,《論教育知宗旨》,見《王國維文集》第三卷,中國文學史初版社1997年版,頁58。
    3. 王國維,《孔子之美育主義》,見《王國維文集》第三卷,中國文學史初版社1997年版,頁157。
    4. 王友俊 書名「氣撼河嶽」王友俊巨幅山水畫展特輯2010年10月,頁4。 5. 王友俊畫集1002年6月,頁5。
    6. .尼采《尼采語錄》 魏桂邦譯 業強出版社 1990年,108頁。
    7. 石濤《大滌子題畫 詩跋》卷一,台北 世界書局,1988年4版。
    8. 朱狄,《當代西方美學》,臺北:穀風出版社,民國1988年初版,頁56 。
    9. 老子,四十二章》,《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54年,《老子道德經》中篇,頁20。
    10. 克羅齊著,朱光潛等譯,《美學原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市,2008年1月,頁25。
    11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1988年10月初版,頁141。
    12.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1988年初版,頁371~380。
    13. 自然與畫意李義弘,《雄獅美術》,1985年5月,頁13~41。
    14.(唐)杜甫,《麗人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11冊,頁522。
    15.《京華煙雲》歌詞 謝材俊作詞 李泰祥作曲年代不詳。
    16.《林昌德水墨畫集》 國風出版社 1991年1月,頁62。
    17.《林章湖畫選》秋雨印刷 1988年10月,頁12。
    18. 胡壯麟著,《認知隱喻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市,2005年12月,102頁。
    19.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1987年,頁7~8。
    20. 高宣揚,《結構主義概說》,台北:洞察出版社,1998頁,137頁。 21. 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希爾〈Emst Cassirer〉,〈人論〉,台北,結構群,1989年,232頁。
    22. 曹暉著,《視學形式的美學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市,2009年3月,36頁。
    23.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一版二刷,頁91。
    24. 陳衡恪,《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引載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臺北:華正書局,民國1984年初版,頁34。
    25.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一版,頁97。
    26.(清)笪重光,《畫筌》,引載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頁60。
    27. 商業周刊 1281期2012年, 102~103頁。
    28.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頁35。
    29. 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里仁書局,台北市,民國1985年3月,頁35。
    30.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文津出版社,台北市,民國1999年,頁16~19。
    31. 張大千《雲山‧潑墨》雄獅圖書公司 民國1993年,頁120
    32. 熊宜中撰《現代水墨進十年的展望與省思》,《美育月刊》第75月刊,頁17。
    33. 德雷福斯/拉比諾著,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桂冠圖書公司,臺北市,民國2000年7月,頁13。
    34. 潘諾夫斯基(Panofsky ,Erwin),《造型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遠流出版社,1997年,頁37~43。
    35. 劉國松,〈論抽象水墨的欣賞與評論〉1971年,頁52。
    36. 龔賢《畫訣》,《中國畫論類編》河洛圖書出版,1975年,頁787。 二、網路資料 1.維基百科:http://art.taocang.com/art/renwu/92756.htm。
    2.維基百科:http://www.artshu.com/events/springfestival/intro.htm。
    3.維基百科:http://www.chinavisual.com/articles/2639.html。 4.維基百科:http://www.wenhuacn.com/meishu/article.asp
    5.維基百科:http://chinapen.tripod.com/guide/p108.htm。
    6.維基百科:http://purestone2010.pixnet.net
    7.故宮博物院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8.維基百科:art@artemperor.tw9.
    9.維基百科:artouch.com/imagefile/ancient/19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