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穎萱
CHEN, Ying-Hsuan
論文名稱: 跨國衛星電視在地合製紀實節目之政經分析—以Discovery頻道為例
The political-economy analysis of transnational satellite television co-producing nonfiction programs with the local actors: Take Discovery Channel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陳炳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三合聯盟政策研究探索頻道跨國合製
英文關鍵詞: triple alliance, policy research, Discovery Channel,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發展下,跨國企業對財務和經貿影響之外,跨國媒體對文化活動影響更是備受關注。跨國媒體在拓展全球媒體的市場,必須面對固有的文化以及早已存在的市場,與在地之間產生互動,採取適當的連結策略。對於跨國衛星電視頻道而言,採取在地化策略運用中之節目製作面向,「紀實娛樂」(nonfiction entertainment)頻道有別於其它境外頻道,即在地政府提供節目資金,並因在地政府單位引導介入與當地製作單位合作製作節目。

    此類跨國合製為在地國家主動規劃的政策範圍,跨國衛星電視頻道與在地資本合作或衝突,形成「三合聯盟」(triple alliance)的架構,國家、跨國企業和當地資本互動關係主導了全球化發展的過程,其目標和利益不盡相同,導致一連串複雜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關注Discovery頻道跨國合製歷程,由於此頻道在地化策略與政府專案合作在地產製內容的特殊性,是從政策、經濟與文化等不同面向與地方力量產生權力動態互動,地方參與者包括了行政院新聞局以及台灣製作公司。因此本研究以三合聯盟架構為基礎,以傳播政治經濟學及政策研究作為研究取向,探討跨國合製脈絡中的全球與在地之三方行動者—Discovery頻道、行政院新聞局與台灣製作單位之間於跨國合製歷程各個階段,包括政策制定、設計架構以及節目產製過程中,所產生的行動與影響。

    研究發現三方行動者之階段互動,在地政府於政策制定過程、簽約階段以及根據採購法之進度付款流程與Discovery互動,在跨國合製節目產製於節目方向與Discovery頻道討論,以及徵選案對台灣製作團隊申請資格設定之外,基本上對於節目內容不干涉,也不參與Discovery頻道與在地製作團隊於節目產製之過程。在地政府與台灣製作單位互動於政策考量,一開始徵選的提案說明會,要求當地製作單位配合宣傳活動以及結案後研討會三方共同檢討合製案之執行。在節目產製過程為Discovery頻道與在地製作單位之互動,Discovery頻道為監督之角色,全盤控管台灣製作單位預算、拍攝進度,並在節目製作的各階段,介入進行討論,直到最後文本呈現。

    三方關係形成,跨國衛星頻道於跨國合製模式裡相對強勢。連結全球化下結構不平衡,台灣政府所處全球政治環境,以及台灣資本相較跨國頻道挾帶優勢資源,無論是在地政府或是在地資本,皆處於相對弱勢。最後,就台灣政府對此跨國模式之檢討,為單一政策成效指標認定,合約簽定利益保護以及作為促進在地資本產業發展之角色尚有進步空間。

    With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globaliz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influence on finance
    and trad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ransnational media influence on culture activities are more concerned. When transnational media expands its global market, it must face inherent culture and existing market, and how to interact with the locals by taking appropriate linking strategies. As for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TV channels, " nonfiction entertainment" channels differs from other foreign channels by using loc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program production, which are subsidiz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production companies to cooperate with nonfiction entertainment channels.

    This study focuses on Discovery Channel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process since Discovery’s loc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to cooperate with local government and local companies, which result from different aspect of policy, economy and cultur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regards triple alliance's structure as the foundat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and policy research as research orientation, discussing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of global and local tripartite actors- the Discovery Channel,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and Taiwan’s production company, whose action and influence on all stages of the process, including policy formulation, design frame and program production process.

    The study observ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hree actors, such as how local government interacts with Discovery Channel on contract signing, and on the payment process based on procurement law; however, program content and the program production process of Discovery channel and local media companies are not involved by Taiwan govern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Taiwan production companies starts in the proposal present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y is also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Moreover, Taiwan government makes sure local producers would join promoti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discussion after the project closes to review the project execution. Discovery plays the role as the supervisor to monitor the budget, the progress, and get involved in every discussion until the program is fully produced.

    In the formation of tripartite relationship, transnational satellite channel is relatively dominant. Under globalization imbalance, the situation where Taiwan government stands and international media company’s abundant resource, either the local government or the local companies are both situated in a weak position. After the review on this transnational co-production mode, a single policy effectiveness indicator, interest protection on contracts and as the rol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media industry, Taiwan government still needs to make progres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全球與在地論述 13 第二節 研究取向-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政策研究 22 第三節 跨國合製之全球在地互動 30 第四節 Discovery頻道概述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文件分析法 50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8 第一節 跨國合製政策制定過程 58 第二節 跨國合製設計與架構 88 第三節 跨國合製節目產製與公式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4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4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56 參考文獻 158 附錄一:訪談大綱 177 附錄二:新聞局在地製作國情紀錄片歷年決標案(2003年-2010年)186 表目錄 表2-1:節目產製流程 41 表3-1:訪談對象一覽表 57 表4-1:「形塑台灣形象,並提高國際能見度及輿論支持」衡量指標 72 表4-2:跨國合製政策年度目標值 73 表4-3:績效評估結果 74 表4-4:節目主題 81 表4-5:跨國合製節目預算金額(2005年-2010年)82 表4-6:跨國合製標案(2005年-2010年)97 表4-7:跨國合製節目之播放次數以及落點 103 表4-8:Discovery頻道之跨國合製節目與年度平均收視率比較 136 圖目錄 圖2-1:DNI全球分佈 43 圖2-2:DNA分佈 44 圖4-1:跨國合製案每集預算 83 圖4-2:節目主題訂定過程 95 圖4-3:政府作業流程 98 圖4-6:Discovery頻道在地管理流程 115 圖4-7:Discovery頻道全球行政管理 116 圖4-8:跨國合製節目製作流程 118 圖4-9:台灣製作畫面順序 127 圖4-10:Discovery製作畫面順序 128

    中文部份
    《95年度行政院新聞局施政績效評估報告》(2007年6月8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Attachment/951410321571.doc
    《95年度行政院新聞局施政績效評估—行政院評估意見與結果》(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Attachment/76141513453.doc
    《96年度行政院新聞局施政績效評估報告》(2008年5月2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Attachment/951410321571.doc
    《96年度行政院新聞局施政績效評估公告—行政院評估意見與結果》(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Attachment/87116525053.DOC
    《97年度行政院新聞局施政績效評估報告》(2009年3月6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Attachment/97615485971.doc
    《97年度行政院新聞局施政績效評估公告—行政院評估意見與結果》(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Attachment/97615485972.doc
    〈Discovery公司介紹〉(無日期)。上網日期:2008年3月15日,取自:Discovery頻道網頁:http://www.discoverychannel.com.tw/_includes/aboutus/index.shtml
    〈Discovery頻道公開徵案 :《Taiwan Revealed》獲選名單〉(2010年4月14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3日,取自:Discovery頻道網頁:http://nevermissdiscovery-tw.yourdiscovery.com/news/News_Content.aspx?nid=1bb62cb1-9e69-4a00-809b-38b05f1d9773
    〈Discovery頻道公開徵案 :《Taiwan Revealed》高畫質(HD)紀實影片拍攝計畫〉(2010年3月1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3日,取自:Discovery頻道網頁:http://nevermissdiscovery-tw.yourdiscovery.com/news/News_Content.aspx?nid=7924c147-332b-4cef-9da0-98eabf2e9f6c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五版)》。台北:師大書苑。(原書McMillan, J. H. Research in education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王英裕(1999)。《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晴以(2003年10月2日)。〈Discovery播出太魯閣的秘密 邁向本土化 以太魯閣為第一步〉,《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7月10日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26415
    王聖生譯(1985)。《政策制定過程》。台北:茂昌。
    〈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2004年4月1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1.htm
    台北外匯經紀股份有限公司(無日期)。〈新臺幣對美元銀行間成交之收盤匯率〉。上網日期:2010年6月25日,取自: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網頁:http://www.cbc.gov.tw/lp.asp?CtNode=645&CtUnit=308&BaseDSD=32&mp=1
    〈「台灣之最-群聚產業」國際傳播紀錄片〉(2007年9月4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6-061&pkAtmMain=1880884
    〈台灣紀錄片系列「產房」、「炸神明」、「春天 許金玉的故事」〉(2008年1月7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6-302&pkAtmMain=1992972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史少晨(2007年6月23日)。〈Discovery探索頻道簡介〉。上網日期:2008年9月10日,取自http://tech.sina.com.cn/d/2005-11-29/1546778187.shtml
    江怡臻(2005年5月23日)。〈《台灣人物誌》故事主角定案〉,《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8年1月2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47829
    江怡臻(2005年4月17日)。〈《台灣人物誌》拍攝小組優勝名單出爐〉,《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年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47994
    江雪希(2009年12月29日)。〈Discovery與新聞局合作推出「台灣綠生活」系列節目〉,《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月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4453
    〈合作製播「謎樣台灣」5集各1小時系列紀錄片〉(2007年11月21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9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6-254&pkAtmMain=1932185
    〈合製台灣人物誌II 六集各1小時紀錄片〉(2006年11月10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5-203&pkAtmMain=1662409
    行政院新聞局(2007年12月31日)。《95年有線電視收視行為及滿意度調查研究報告書》。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5417&ctNode=4131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三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2004年6月9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5343&ctNode=3443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三年度重要施政計畫》(2004年5月19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5090&ctNode=3443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四年度重要施政計畫》(2006年5月26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9088&ctNode=3443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五年度重要施政計畫》(2006年5月29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9089&ctNode=3443
    《行政院新聞局中程施政計畫(91至94年度)》(2004年3月19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public/Data/6102610515271.doc
    《行政院新聞局中程施政計畫(94至97年度)》(2006年3月1日)。上網日期:2008/2/18,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Data/6102522462571.doc
    《行政院新聞局中程施政計畫(98至101年度)》(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Data/6102522462571.doc
    《行政院新聞局96年度重要施政計畫》(2006年7月27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public/Data/6102522462571.doc
    《行政院新聞局97年度重要施政計畫核定版》(2008年1月15日)。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public/Data/821815282671.doc
    《行政院新聞局98年度施政計畫》(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Data/951114544071.DOC
    《行政院新聞局99年度施政計畫》(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6月3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 http://info.gio.gov.tw/public/Data/03317192971.DOC
    〈行政院新聞局與Discovery頻道合製「台灣人物誌II」系列紀錄片〉(2005年11月16日)。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5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7404&ctNode=3875&mp=1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向》。台北:揚智。(原書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原書Herzog, T .[1996].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
    朱梅芳(2005年5月11日)。〈代表台灣露臉 阿妹好樂〉,《中國時報》,A07版。
    朱梅芳、陳希林(2005年5月10日)。〈台灣六名人 躍國際螢幕〉,《中國時報》,A07版。
    杜耀明、劉端裕 (1998)。〈傳媒貿易還是文化侵略: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海外業務策略看傳媒帝國主義的論述〉,《新聞學研究》,57: 77-89。
    李天任、藍莘等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5].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Babbie, 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李佩宜(2005年4月27日)。〈Discovery「台灣人物誌」主角 5月初正式公佈〉,《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年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49841
    李佩宜、李宜蓁(2005年2月24日)。〈林佳龍拍攝台灣人物誌選角宣傳短片〉,《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月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50179
    李佩宜、李婉綺(2005年1月28日)。〈「台灣人物誌」 徵選台灣製作團隊〉,《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月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50561
    李佩宜、張崑山(2004年10月29日)。〈Discovery與觀光局合作「台灣采風」 推廣台灣之美〉,《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44215
    李秀珠(1996)。〈衛星電視的節目規劃: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廣播與電視》,2(3): 35-58。
    李政忠(2003)。〈以「連結」觀點思考媒體業者再全球化趨勢中的經營策略〉,《新聞學研究》,75: 1-36。
    李婉綺(2005年1月17日)。〈Discovery頻道與新聞局合作《台灣人物誌》系列節目〉,《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月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50605
    李紫菁(2005年2月26日)。〈新聞局與Discovery頻道合作拍攝「台灣人物誌」〉,《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8年1月2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48167
    谷玲玲(1996)。《外來文化與衛星外片的經營策略與產品特性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成露茜、羅曉南編(2004)。《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台北:正中書局。
    沈瑞宗、高少凡、許湘濤、陳淑玲譯(2001)。《全球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原書 Held, D. , 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Polity.)
    宋襄儀、高郁婷(2005年5月16日)。〈為「行銷台灣」 Discovery卯上國家地理頻道〉,《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年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51317
    林水波、張世賢(1999)。《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念生、管中祥、林文益譯(2001)。《電子傳播管理》。台北:風雲論壇。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呂宜霖(2001)。〈Discovery頻道發現新市場〉,《廣告雜誌》,122: 114-115。
    〈拍攝6小時「台灣人物誌」紀錄片〈透過DNA所屬頻道播放〉〉(2005年12月6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4-251&pkAtmMain=1374941
    邱琡雯(2000)。〈全球與本土化互動—九○年代亞太國家電視產業的發展特質〉,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 頁283-304。台北:亞太圖書。
    周天賜(1990)。〈文獻探討〉,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57-81。台北:師大書苑。
    周岳曇(2002)。《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外國節目經營策略和產品特性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周思含、黃孝萱、詹婉婷(2007年11月6日)。〈新聞局與Discovery二度聯手 再推台灣人物誌 人物特色呈現台灣多元面貌及發展,要讓世界看見台灣〉,《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年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88756
    尚孝芬(2005年1月18日)。〈台灣人物誌 國際發聲〉,《民生報》,C07版。
    吳峻安(2004)。《有線電視產業的「全球—地方」之爭:跨國(媒體)集團進入台灣市場的競爭與合作》。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瑟致(2005)。〈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國際環境因素之研究—全球主義之觀點〉,「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胡巧純(2007年6月2日)。〈Discovery「台灣人物誌II」拍攝工作近尾聲 預計10月播出〉,《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8年1月2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77079
    胡幼慧編(200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祖慶譯(1995)。《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原書 Staniland, M. [1985].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social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紀錄片5部〉(2005年3月16日)。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9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3-327&pkAtmMain=1167418
    政府採購法(1998)。
    宣佩涵、林時帆、陳怡倩(2005年11月11日)。〈新聞局與Discovery頻道簽約合作「台灣人物誌II」〉,《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年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59865
    宣佩涵、林時帆(2006年1月7日)。〈台灣人物誌舉辦座談會分享拍攝經驗〉,《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年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62210
    馬瑜霞(2008年12月3日)。〈新聞局與Discovery合製「謎樣台灣」記錄片〉,《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月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more search 2009.php?enid=92354
    高安邦(1997)。《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
    夏鑄九譯(1998)。《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原書Castells, M.[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s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徐素惠(1997)。《衛星廣播電視之區域化經營策略:STAR TV》。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孟延、邱琬淇(2006)。〈紀實娛樂頻道的魅力何在?—探析閱聽人的收視:選擇、接收與詮釋〉,「2006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市。
    徐詠絮(1996)。《從文化帝國主義到媒介國際化的再思考:世界文化互動的理論比較》。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詠絮、唐維敏等譯(1996)。〈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大眾媒介與社會》。台北:五南。(原書Golding, P. & Murdock, G. [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 Curran &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Arnold.)
    張維潔(2008年10月30日)。〈讓影片具有故事性〉,《台灣大學數學發展中心電子報》,46期 。上網日期:2010年5月5日,取自http://ctld.ntu.edu.tw/epaper/?p=918
    孫憶南譯(2006)。《全球媒體時代:霸權與反抗》。台北:書林。(原書Steven, P. [2003]. The no-nonsense guide to global media. Oxford: New Internationalist Publications .)
    孫青、施悅文(2005)。〈台灣影視內容產業國際化行銷第一步—由新加坡之國際合製行銷整合策略與台灣公視國際合製案經驗看台灣的未來〉,「2005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台北市。
    唐在揚(2007年6月1日)。〈台灣人物誌上榜〉,《聯合晚報》,第13版。
    唐維敏譯(2000)。〈文化接近性與不均衡相互依賴:電視節目跨國流通的批判審視〉,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頁3-42。台北:亞太圖書。
    郭東益(2005)。《跨國製作對台灣電影製作影響之探討:以《雙瞳》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怡仲、張晉閣、許孝慈譯(2004)。《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台北縣:桂冠。(原書Gilpin R. [2001].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陳孟瑜、張 鈞(2006年12月11日)。〈「台灣人物誌」獲迴響 Discovery與新聞局再度合作〉,《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年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77814
    陳柏銜、余馥岑(2008年1月7日)。〈Discovery頻道主辦 「謎樣台灣」製作團隊徵選〉,《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月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more search 2009.php?enid=81271
    陳芸芸譯(2002)。《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原書Lull, J. [2000]. Media, communications,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 Cambridge: Polity Press.)
    陳炳宏(2002)。〈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經營衛星電視頻道之「在地化」策略研究:以超級電視台(Super TV)及衛視中文台(STAR Chinese)為例〉,「2002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
    陳炳宏(2001)。《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灣經營有線電視頻道之本地化策略評估研究:一個資本全球化的運動趨勢觀點》。(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2-H-003-002-SSS)。
    陳思翰(2004年1月28日)。〈新聞局與國家地理頻道全球總部合作〉,《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31521
    陳清河(1996)。〈衛星電視的本土化經營屬性之研究〉,《廣播與電視》,2(3): 59-90。
    陳瑞貴(2001)。〈全球化下多元文化性的可能〉,《國際論壇》,2(1): 93-108。
    黃秀玲(2003)。〈全球文化趨勢下的本土文化電視節目發展—以閱聽人收視探索臺灣類型節目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2(2): 135-155。
    黃俊銘(2005年12月16日)。〈Discovery台灣人物誌 林懷民打頭陣〉,《聯合報》,C06版。
    黃惠琦、陳俐雯、張崑山(2005年5月10日)。〈Discovery《台灣人物誌》6位主角出爐〉,《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年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49736
    彭芸(1998)。《國際傳播新焦點—媒介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台北:風雲論壇。
    彭芸、關尚仁主編(2003)。《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甄選製作九十三年度國際傳播紀錄影片〉(2003年12月12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4-251&pkAtmMain=1374941
    〈甄選製作「台灣的e化」國際傳播紀錄片〉(2005年3月16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3-327&pkAtmMain=1167418
    〈甄選製作九十四年度國際傳播紀錄片〉(2005年3月3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3-148&pkAtmMain=1182560
    〈甄選製作「台灣節慶」國際傳播紀錄片〉(2005年11月25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4-085&pkAtmMain=1346708
    〈甄選製作九十三年度國際傳播紀錄影片〉(2003年12月12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4-251&pkAtmMain=1374941
    葉啟政(1994)。〈對社會研究「本土化」主張的解讀〉,《香港社會科學學報》,3: 52-78。
    葉君遠(2006年12月8日)。〈Discovery台灣人物誌 幾米、張小燕入鏡〉,《聯合報》,C3版。
    馮建三(2004)。〈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翁秀琪(主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頁665-701。台北:巨流。
    馮建三譯(2003)。《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原書Miller, T., Govil, N., Mcmurria, J., & Maxwell, R. [2001]. Gobal Hollywood. London: BFI.)
    馮建三譯(1999)。《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原書 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London: Sage. )
    馮建三(1995)。《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馮建三(1994)。〈振興電影工業方案—歐洲聯盟與法國、英國的提案〉,《當代》,102: 13-20。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原書 Mosco, V.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Rethinking and renew. London: Sage.)
    《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名單(境內)》(2010年6月7日)。上網日期:2010年7月15日,取自:國家通訊委員會網頁:http://www.ncc.gov.tw/chinese/show_file.aspx?table_name=news&file_sn=18573
    《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名單(境外)》(2010年6月7日)。上網日期:2010年7月15日,取自:國家通訊委員會網頁:http://www.ncc.gov.tw/chinese/show_file.aspx?table_name=news&file_sn=18574
    蓋洛普徵信公司(2001)。《九十年度北區有線電視業者服務品質及收視滿意度調查》。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廖純甫(2004年2月17日)。〈國家地理頻道與新聞局合作〉,《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31812
    廖海崴(2003年11月24日)。〈新聞局與Discovery首度合作 台灣珍寶〉,《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28688
    楊芷茜(2008年8月23日)。〈台灣人物誌 北投溫泉放映〉,《聯合報》,C01版。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文化。
    楊宇光、楊炯譯(2004)。《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台北縣:桂冠。(原書 Gilpin R. [2000].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楊洲松(2002)。〈教育哲學研究新議題—全球化理論初探〉,《教育研究月刊》, 93: 116-126。
    〈與Discovery合作拍攝紀錄片〉(1994年12月28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9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3-418&pkAtmMain=1136648
    〈與 Discovery 合製「綠色未來」系列國情紀錄片〉(2009年3月27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9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8-053&pkAtmMain=2300407
    〈製作「向台灣布袋戲國寶級大師-黃海岱先生致意」紀錄片〉(2007年4月17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6-060&pkAtmMain=1761172
    〈製作「臺灣的綠島生態保育」國際傳播紀錄片〉(2006年12月18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5-169&pkAtmMain=1713066
    〈製作「臺灣的出版業與書店」國際傳播紀錄片〉(2006年12月18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5-170&pkAtmMain=1711998
    〈製作「臺灣的性別平權(暫定片名)」國際傳播紀錄片1部〉(2007年2月7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5-199&pkAtmMain=1714367
    〈製作「臺灣營養健康之有機食品」國際傳播紀錄片〉(2009年4月16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7-136&pkAtmMain=2332864
    〈製作「台灣國際化整體投資環境與生活環境」(暫定名)高畫質國際傳播紀錄片〉(2010年2月2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8-180&pkAtmMain=50023904
    〈製作「臺灣營養健康之有機食品」國際傳播紀錄片〉(2009年4月16日)。上網日期:2010年6月10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7-136&pkAtmMain=2332864
    〈製播建國百年專輯「Taiwan Revealed」系列節目〉(2010年3月11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9日,取自「政府電子採購網」http://web.pcc.gov.tw/tps/main/pms/tps/atm/atmAwardAction.do?newEdit=false&searchMode=common&method=inquiryForPublic&tenderCaseNo=G99-032&pkAtmMain=50046392
    劉世鼎(2000)。〈全球化理論批判 許勒與佛格森的理論〉,《當代》,153: 30-37。
    劉尚昀(2007)。《台灣電影產業政策與其動態發展歷程研究:「全球、在地、國家」三者共謀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萍(2000)。〈內容第一Discovery 永遠不變的堅持從有線電視到網際網路  Discovery 叫好又叫座〉,《今周刊》,164期。上網日期:2008年9月1日,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eb_Content/article.aspx
    劉素君(2008年12月15日)。〈Discovery頻道「謎樣台灣」 透過謎樣傳說認識台灣〉,《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0月1月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more search 2009.php?enid=92533
    劉明德譯(1991)。《政策制定過程》。台北:桂冠。(Lindblom, C. E. [1980].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NJ: Prentice- Hall.)
    劉維公(2000)。〈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臺大社會學刊》,28: 189-228。
    劉融(1994)。〈析述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四種形態〉,《香港社會科學學報》,4: 171-180。
    劉繼南編(2000)。《國際傳播—現代傳播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蔡貞停(2004)。〈電視節目之國際合作與行銷─合拍節目?為什麼說不!〉,「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國際研討會」,台北。
    鄭淑文(2007)。《紀實娛樂頻道節目全球在地化歷程探析—以Discovery在台灣的發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
    盧非易(2001)。《歐盟之影視政策發展之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38053F)。上網日期:2008年8月20日,取自http://commdb.nccu.edu.tw/age/industrydiscuss/file/21.pdf
    盧明琮(2004年1月28日)。〈國家地理頻道全球總部與行政院新聞局合作 培植台灣本地紀錄片製作人才〉,《銘報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07年10月 19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36488
    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下的國際電影合製〉,《新聞學研究》,89: 127-164。
    魏玓(2005)。〈國際電影合製之理論與實際的相關議題初探:「歐影」(Eurimages) 的啟發與參照〉,「2005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魏玓(2003)。〈全球化與傳播:勾勒與定位一個研究主題〉,「中華傳播學會2003年會」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魏玓(2000)。〈傳播媒體的市場化、數位化與全球化〉,《當代》,151: 4-13。
    魏玓(1999)。〈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理論的檢視和批判〉,《新聞學研究》,60: 93-114。
    魏玓譯(1998)。〈全球的傳播、全球的權力—國際傳播理論的在思考和再建構〉,《當代》,136: 104-119。(原著Sparks,C. [1998].)
    魏美凌(1994)。《衛視(STAR TV)節目策略分析及其中文台與國內三家電視台節目異同比較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麗娟(1996)。《我國電視媒體外人所有權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宇鈴譯(2000)。〈全球、區域、與國家在世界電視生態的結構層次〉,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頁43-91。台北:亞太圖書。
    蘇詠智(2009年12月23日)。〈Discovery頻道、新聞局合作 台灣綠生活將首播〉,《聯合報》,C04版。
    蘇蘅(2004)。〈傳播全球化研究在台灣〉,翁秀琪(主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頁703-750。台北:巨流。
    蘇蘅、陳雪雲(1990)。〈全球化下青少年收看本國及外國電視節目之現況及相關影響研究〉,《新聞學研究》,64: 103-138。

    英文部分
    Anderson, J. E. (1975).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Preaeger.
    Appadurai, A. (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7, 295-310.
    Berger, A., A. (2000).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London: Sage.
    Cardoso, F. H. (1973). Associated dependent-development: Theoretical and reactical implications. In A. Stephan (Eds.), Authoritarian Brazil (pp.142-178).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hris, C. (2002). All documentary, All the time?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 and trends in cable televisio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3(1), 7-28.
    Gaskell, G. (2000). Individual and group interviewing. In M. W. Bauer & G. Gaskell,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London: Sage.
    Chen, P. H. (2004). Transnational cable channels in the Taiwan market: A study of domestication through programming strategies. Gazette, 66(2), 167-183.
    Chang, Y.L. (2003). ‘Globalization’ of television: Programming strategies of global television broadcaster in Asia.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1), 1-36.
    Collins, R. et al. (Eds.) (1988).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A critical reader. London: Sage.
    Discover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n.d.). Retrieved May 24, 2010, from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 Web site: http://corporate.discovery.com/brands/international/
    Discover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Asia-Pacific. (n.d.). Retrieved May 24, 2010, from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 Web site: http://corporate.discovery.com/brands/international/asia-pacific/
    Evans, P. B. (1979). 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 alliance of multinational state, 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l.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Ferguson, M. (1992). The mythology about glob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 69-93.
    Ferguson, M. (1994). Media, market, and ident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global-local dialectic. 1994 Southam lecture.
    Fürsich, E. (2003). Between credibility and commodification: Nonfiction entertainment as a global media gen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6, 131-153.
    Ger, G. (1999). Localizing in the global village: Local firms competing in global market.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4), 64-83.
    Gilpin, R. (2001).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Golding, P., & Murdock, G. (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 Curran &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pp.11-30). London: Edward Arnold.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Giddens, A. (1996). Globalization: A keynote. Unrisd News, 15.
    Guback, T. (1967). American interests in the British film industry,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7(2), 7-21.
    Guback, T. (1973). Film 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A. Mattelart (Ed.),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struggle, volumne I:Capitalism, imperialism (pp. 359-366). New York: International General.
    Harvey, D. (1990).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
    Hamelink, C. J. (1983). Cultural autonomy in global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national information policy. New York: Longman.
    Hamelink, C. J. (1994). The politics of world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Herman, E. S., & McChesney, R. W. (1997). The global media: The new missionaries of corporate capitalism. London: Cassell.
    Hirst, P. & Thompson, G. (1999).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ombridge: Polity Press.
    Hoskins, C., & Mirus, R. (1988). Rea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V progra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8, 499-515.
    Jones, C. O. (197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North Scituate, Ma: Duxbury Press.
    Kottak, C. P. (1990). Primetime society: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elevision and culture. Belmont: Wadsworth.
    Kwong, K. F. (1998). American peacock on Chinese soil—The challennge facing NBC Asia in greater China.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Lechner, T. J., & Boli, J. (Eds.) (2000). The globalization: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Lee, P. S. N., & Wang G. (1995). Satellite TV in Asia.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19(2), 135-149.
    Mattelart, A., & Schmucler, H. (1985).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reedom of choice for Latin America? New Jersey: Albex.
    Mattos, S. (1984). Advertising and government influence on Brazilain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pril 1984), 203-220.
    McChesney, R. W.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R. W. McChesney, E. M., Wood & J. B., Foster. (Eds.). Capitalism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pp1-26).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London: Sage.
    McMillan, J. H., & Schmacher, S. (1989).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Glenview: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Meehan, E. R., Mosco, V., & Wasko, J. (1993). Rethinking political economy: Change and continu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3), 105-116.
    Miller, K. (2002). Communication theories. New York: McGraw-Hill.
    Morley, D. & Robins, K. (1995). Space of identity: Global media. Electronic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London: Routledge.
    Norris, V. (199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An explorati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ieterse, J. N. (1995). Globalization as hybridization. In M. Featherstone, S. Lash, & R. Roberts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pp.45-68). London: Sage.
    Renaud, J. L., & Litman, B. (1985, September). Changing dynamics of the overseas marketplace for TV programming.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45-261.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Longman.
    Smythe, D. W. (1981). In dependency road: Communications, capitalism, consciousness, and Canada. Norwood: Ablex.
    Straubhaar, J. D. (1991).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 39-59.
    Sreberny-Mohammadi, A. (1991).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Curran, A. & Gurevitch, M.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Arnold.
    Taylor, P. W. (1995). Co-productions content and change: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in the Americas.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2), 411-416.
    Tomlinson, J. (1991). Cultural Imperiali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Wang, G., Ku, L. L., & Liu, C. C. (2000). Local and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ies: Is there life after globalization? In G. Wang, J. Servaes, & A. Goonasekera (Eds.) , The new communications landscape: Demystifying media globalization(pp. 52-72). New York: Routledge.
    Waisbord, S. (2004). 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popularity of television formats. Television & New Media, 5(4), 359-383.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