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趙翊伶 |
---|---|
論文名稱: |
校園隱私權保障之方案—以一所公立高中之發展經驗為例 |
指導教授: |
林佳範
Lin, Chia-F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5 |
中文關鍵詞: | 友善校園 、隱私權 、學生權利 、隱私權保障方案模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台灣民主化的步伐,向來封閉的校園亦受到影響,校園成員的權利意識已被喚醒,主體間開始有對話機會,並提出許多不合理的校園作為加以檢討,隱私權利之衝突即當中較複雜的一項問題。由於其概念模糊,且具有強烈個人屬性之權利性質,使得校園隱私問題向來受到壓抑或忽略。依此,如何能有效解決問題,營造出權利保障的友善校園文化,進而培養下一代優秀的公民知能,實為刻不容緩的工作目標。是以,本研究以台北市立中正高中為研究對象,觀察並探討在校園可如何發展營造隱私權保障文化的方案模式、執行該模式可能面臨的困境以及因應之道。依此,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校園隱私權保障文化的方案模式可分為四個階段,依序為:發現校園隱私問題(瞭解概念、蒐集問題)、形成對策及改進措施、執行校園隱私權改進方案、評估實際成效。
二、 方案模式發展過程中所面臨之困境為:計畫執行期間資訊不足、組織團隊難以擴大運作、學校規模龐大不易全面實施、行政事務與其他專案計畫之牽絆、人事異動。
三、 未來發展校園隱私權保障或其他權利相關方案,建議如下:有效方案設計、組織核心領導團隊運作、用心經營發展模式、善用學生權利組織、資訊融入宣導概念與計畫、充分利用專家資源。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紀青(2004,3月17日)。教育局要畢業生名冊,家長不滿。聯合報,B1版。
王乾坤(2001)。台灣地區國小師生對校園兒童人權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鍾和(1997)。從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做起。學生輔導,53,74-81。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4)。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02)。人權立國與人權保障的基礎建設:2002年國家人權政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朱伯松(1989)。隱私權概念之衍變及其損害防治立法之動向。法學叢刊,34 (134),89-102。
但昭偉(1982)。我國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谷玲玲(1998)。隱私權概念初探。民意研究季刊,205,67-95。
呂來添(2002)。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16條及第 17條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嘉義。
吳清基(1988)。學生權利的主要內涵分析。現代教育,3(1),77-89。
吳愛頡等譯(2005)。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教師手冊》(Teacher’s Guide for Authority, Privacy, Responsibility and Justice-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for Level 3~5)。台北市:台北律師公會。
沈銀和(1988)。學生的權利與義務。現代教育,3(1),90-103。
李忠一(2005,11月25日)。公布就學貸款隱私,學生難堪。聯合報,2006年2月23日,取自:
http://fineprint.yam.com/?url=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3026704.
shtml&ch annel_id=yamudn
李松婷(2001)。國小兒童隱私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茂生(2001)。人權宣言朗朗上口≠真實「體驗」人權。載於古嘉諄、李茂生黃越綏、余漢儀、吳佳臻、王時思、柏楊、劉渤、周碧瑟等。〈人權教育在學校?〉,人本教育札記,147,16-19。
李建良(1999)。遭留校查看的私校生-公權力之授與、學校與學生間之法律關係及其行政爭訟。月旦法學教室-公法學篇1995-1999,台北:元照。
孟祥傑、林怡婷(2003,12月17日)。學生記錄表,疑侵犯隱私。聯合報,B8版。
林世宗(2001)。隱私權。全國律師,5(4),33-51。
林安邦(2002)。德國「資訊自主權」之概念在我國法律上之應用。公民訓育學報,12,109-121。
林佳範(2002)。校園人權與人權教育—淺論「學生人權」的觀念。師友,420,13-16。
林佳範(2003)。論我國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從法治理念的傳統與近代說起。律師雜誌,281,24-37。
林佳範(2004)。學生的隱私權與財產權。學生輔導,92,169-175。
林佳範(2005)。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朝向法治國行政的校規制訂與運作。學生輔導,98,30-41。
林佳範(2006)。人權價值的絕對與相對-淺論人權教育的「寬容」與「包容」。未出版手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台北市。
林佳範(2006,5月)。把大法官帶進教室—學生的言論自由在校園。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所舉辦之「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研討會」,台北市。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林欣苑(2003)。網路上隱私權保護途徑之分析。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盈君(2004)。美國公立中小學生權利與自由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師如(2004)。人權教育研究:教師素養與管理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市。
林建中(1999)。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林麗雪、劉菁菁(2002,5月1日)。校園IC卡惹風波立委指侵害隱私。民生報,2006年2月23日,取自:
http:// 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eacher-news/M.1013440168.
A/M.1015995367.A/M.1020217050.F.html
周碧瑟、劉美媛、張鴻仁(1998)。台灣在校青少年對生活人權的認知與行為現況以及與抽煙、喝酒的相關之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7(4),303-316。
邱紹一(2004)。人權教育—維護青少年隱私權之初探。學生事務,43(4),25-34。
柯志堂(2004,8月)。漫談校園學生隱私權—一個常被輕忽的人權觀念。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9。2006年2月23日,取自:
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09/topic2_3.htm
洪淑珠、崔文沛(2006,2月13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張圖引發家長怒告不重人權。東森新聞報,2006年2月23日,取自:
http:// tw.news.yahoo.com/060213/195/2umy4.html
范陽慶(1992)。特別權力關係理論與學生權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如宜(2003,8月2日)。港都中學生,825為學權而走。聯合報,B1版。
高光義(1997)。論日本憲法上之隱私權。載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797-836)。台北:月旦。
秦夢群(2004)。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台北市:高等教育。
孫暐皓、黃介亭(2006,3月5日)。北醫大公布欠費學生姓名學生:侵犯隱私權。東森新聞報,2006年3月8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060305/195/2wr2m.html
陳河泉(2001)。隱私權在我國法制之規範現況與未來展望。全國律師,5(6),21-33。
陳英姿、李名揚(2003,12月3日)。自畫私處性教育,北一女護理作業惹爭議。聯合報,2006年2月23日,取自:
http:// 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SexRights/SexEducation/
se19.htm
陳清秀(1997)。憲法上人性尊嚴。載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93-122)。 台北:月旦。
張立安(2004,4月10日)。保障學生權益建立友善校園。教育部新聞稿,2006
年2月1日,取自教育部訓委會網站: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DISPL/EDU7742001/importance
/930410-1.htm?search
張民杰(1992)。美國聯邦法院學生自由權判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國清(2001)。隱私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5(6),4-20。
張樹倫(1998)。加強憲法教育落實民主法治。台灣教育,568,17-23。
張馨丹(2004)。校園人權教育環境之探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國峰(1997)。中小學階段學生權利之研究─從消費者保護的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鈴(2003,1月29日)。國中嚴禁公布成績排行榜。自由時報,12版。
傅木龍(2004,5月18日)。教育部人權教育委員會成立「友善校園推動小組」積極保障學生人權,建立友善校園環境。教育部新聞稿,2006年2月1日,取自教育部訓委會網站: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DISPL/EDU7742001/importance
/930518-1.htm?search
新聞發報中心(2005,4月19日)。老師錢遺失 全校學生大搜身。華視新聞,2006年2月23日,取自:
http://www.2cts.tv/Default.aspx?ch=News&cp=NewsPage&date=2005/4/19
&source=9404191200&NewsSNO=20050419A007&bw=1
楊敦和(1974)。論隱私權。法律評論,40(9),13-19。
楊敦和(1983)。隱私權在美國之起源與發展。輔仁法學,2,75-83。
詹文凱(1998)。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小英(2005)。學生事務工作領域之教職員生之學生權利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錦聰(2004)。台北市公立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松山區五所國三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東成(1991)。搜索程序中犯罪嫌疑人隱私權保護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達智(2005)。隱私權初探。法學叢刊,199,77-99。
蔡宗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做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5,99-102。
蔡碧玉(1998)。從「偷拍事件」談隱私權保護之刑事立法。法令月刊,49(4),24-28。
劉國華(1985)。美國侵權行為法上隱私權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謀仁(2000,6月08日)。育英抓賊指紋辦案掀反彈。中央日報,2006年2月23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0/06/06/text/890606e3.htm
賴媛姬(1994)。臺北市國中學生權利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榮宗(2000)。網路上資訊隱私權保護問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顧忠華(2005)。由社會變遷看友善校園的實踐。學生輔導,98,42-55。
西文部分
Allen, A. L.(1997).Genetic privacy: emerging concepts and values. In Rothstein, M. A.(Ed.).Genetic Secrets. Protecting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in the Genetic Er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loustein, E. J.(1964).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nity: An Answer to Dear Prossser, 39 N.Y.U.L. REV. 962, 973.
Bowers v. Hardwick, 478 U.S. 186, 204-205.
DeCew, J. W.(1997). In pursuit of privacy : law, ethics, and the rise of technology.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ried, C.(1980).Privacy. 89,YALE L.REV. 475, 477.
Gross, H.(1971).Privacy and autonomy. In Pennock, J. R. & Chapman, J. W.(Eds), Privacy(pp.169).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Gauis R.(1980). Privacy and the Limits of Law, 89 YALE L.REV. 421, 440-456.
Huang, Der-hsiang, Chiu, Shao-I & Hung, Fu-yuan(2005).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ivacy Infringing, Privacy Preference, Shyness, and Social Skills of Adolescents。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115-194。
Inness, J.(1992). Privacy, intimacy, and isol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ule, J., McAdam, D., Stearns, L.A., & Uglow, D.(1980). The Politics of privacy : planning for personal data systems as powerful technologies. New York: Elsevier.
Parry, Gareth(2002). Privacy rights in the classroom: peer grading Supreme Court judgment 2002. Education & the Law, Vol. 14, NO.3, p173-180.
Pember, D. R.(1972). Privacy and the press : the law, the mass media,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Price, J., Levine, A. H. & Cary, E. (1997) .The Rights of Students-The Basic ACLU Hand Books for Young American, Southern Illinois: U. P.
Rubenfeld, J.(1989).The Right of Privacy, 102 HARV. LREV. 737, 804-5.
Simmel, A.(1971). Privacy is not an isolated freedom. In Pennock, J. R. & Chapman, J. W.(Eds), Privacy(pp.72).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Velecky, L. C.(1978). The Concept of Privacy. In Young, John B., Privacy (pp.13-3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Wacks, R.(1993). Personal information : privacy and the law.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nstein, M. A.(1971). The use of privacy in the good life. In Pennock, J. R. & Chapman, J. W.(Eds), Privacy(pp.94).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Westin, A. F.(1967).Science, Privacy, and Freedom: Issues and Proposals for the 1970’s, 66 COLUM. L.REV. 1003, 1017-1040.
Westin, A. F.(1967). Privacy and Freedom. New York: Atheneum.
Young, J. B.(1978)Privacy- Introduction: A Look At Privacy. In Young, John B., Privacy (pp.1-10).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